虞抟

- 姓名:虞抟
- 别名:字天民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浙江义乌人
- 出生日期:1438
- 逝世日期:1517
- 民族族群:
虞抟(1438-1517),明代医家。字天民,自号花溪恒德老人,浙江义乌人。家世业医,继承家学,钻研各家著述,以医术闻名,晚年撰《医学正传》(1515年)一书,其中综合诸家学说,更旁通己意及临证经验,论述范围较广。其基本理论宗《内经》、《难经》,脉法宗王叔和,伤寒宗张仲景,儿科宗钱乙,内伤宗李杲,其他理论多宗朱震亨。书中“或问”一节,主要为对古典著述及各家学说的体会和见解,不少论述具有反对封建迷信及某些唯心之论的精神,如对马宗素等人的运气说、对盲目信仰巫祝、天命等等均持批判态度,是一位有些独特见解的医家。另撰《苍生司命》一书。
虞抟年幼即“习举子业,博览群书,善记育,能诗”。年轻时,因母多病,立志学医。潜心研读各种中医经典著作,继承发挥朱丹溪医理。其医药以丹溪为宗,集张仲景、孙思邈、钱乙、李杲诸家之精华,融会贯通,从而建立起一整套系统的医学理论。虞抟的曾祖父虞诚斋受业于元代名医朱丹溪门下,得师尊亲诲良多,医术甚精。其父虞南轩年轻时就潜心攻读医书,医术精湛,并以“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为座右铭,医德甚高。其兄虞怀德也同样精于岐黄之术。天民幼年时,患腐骨病,怀德亲自检方,尽心护理,虽浓血臭污而不顾,历三月,天民病痊愈。故虞抟之家,可称“医学世家”。虞抟不但医术高明,且医德高尚。病者求医,多不收酬。他的书房,挂上自书的“恒德斋”三字的横匾,并曾作自警“百字吟”张贴室中。
虞抟承祖父家学,继丹溪遗风,博采众长,自有独创,尤精于脉理,“诊人死生无不验”。使用肠溶剂或用器械灌肠治便秘,疗效甚佳。并创造性提出“两肾总号命门”、“三焦腔子之说”的医学理论,指导医疗实践,轻重患者,治愈众多。时有一方伯,闻名来向他求医问道。方伯见到虞抟,态度感觉恭敬,恳切地向虞抟求教。虞抟见其求医态度真切,就直爽地告诉他健身养生的道理,说:“一要节制嗜欲,二要戒防性气,三要谨慎言语,四要严格衣食,这几条是摄生养性的要旨。”方伯听了,甚为叹服。
虞抟一生著述甚丰,有《医学正传》8卷、《方脉发蒙》6卷,还有《证治真铨》、《苍生司命真复方》、《百字吟》、《半斋稿》等医学著作。他的医疗经验与医学理论不但遍传国内各地,而且闻名于海外,尤以日本为盛。据日本矢数道明著的《田代三喜传》中所载:“公元1448年,田代三喜乘船留学中国十二年,师事月湖,携其著作而归。”据考,月湖者,字明监寺,号润德斋,寓居钱塘,学医于虞天民,医术精湛,以医为生,著有《类证辨异全》9集、《济阴方》等医书。后月湖之医广传日本。至今,日本各中医院校皆以虞天民的著作为医学教科书,足见虞抟的医学理论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在国内,当今医界的重要著作《中国中医中药名医名方总汇》,其中收入虞抟验方就达156个之多。可见其对祖国中医科学贡献之巨大。
猜你喜欢的书
发现孩子
作者蒙台梭利。本书讲述了了解孩子特性及更充分激励他们潜能的方法。了解孩子特性及更充分激励他们潜能的方法。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她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她还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
虚静冲和先生徐神翁语录
《虚静冲和先生徐神翁语录》,南宋朱宋卿编撰。《宋史‧艺文志》着录作一卷。今《正统道藏》本分作二卷,收入正一部。本书记述北宋末著名道士徐神翁生平事迹。由编者根据民间流传的《徐神翁语录》、《徐神翁行化状》,并参考其它史料增删编次而成,书成于淳熙丁来年(1187)。书中记载徐神翁事迹一百七十余条,大致按年代编次。据称徐神翁本名徐守信,十九岁入泰州海陵天庆观充洒扫之役,后遇至人授以占卜之术,言人祸福无不灵验。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赐号曰「虚靖冲和先生」,卒于大观二二年(1108),寿七十六岁。
天豹图
清代白话长篇英雄传奇小说。又名《英雄奇缘传》、 《剑侠飞仙传》,十二卷四十回。不著撰人,作者不详。存清嘉庆十九年(1814)韦胜书坊刊本,首嘉庆甲戌(1814)张氏序,十二卷四十回。又民国二年萃英书局石印小本,书题“绣像剑侠飞仙天豹图”,六卷四十回,无张某序,有人物绣像四页。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有英秀堂刊小本,首道光丙戌(1826)张某序,为郑振铎旧藏。书叙明成化年间扬州府江都县一官宦子弟花子能,其父花锦章,官居当朝宰相,二叔花锦文、三叔花锦龙、四叔花锦凤亦皆当朝权贵。
示儿长语
清代著名文人潘德舆编撰的童蒙诗文集。他认为挽回世运莫切于文章,文章之根本在忠孝,源在经术。因此,他在作品中用诗文的形式,阐述了吟诗、作诗、读书、作文、书法、做人、处世、择友、事亲、治家等看法,很有独到见解,具有一定影响力。
御纂朱子全书
理学著作。宋朱熹著。清李光地、熊赐履等奉敕编。六十六卷。分《为学》、《四书》、《六经》、《性命》、《道德》、《天地》、《阴阳》、《鬼神》等十九门。宋代理学,以程朱之学为正统;宋儒文集、语录,惟朱熹卷帙最繁。其中未定之说,先后互异;门人记述,彼此不同,学者各据一端,众说纷纭。康熙皇帝尊崇朱熹之学,乃诏李光地等集各书中有关朱熹的字句,摘取精要,删削繁文,以类排比,汇为全书,以便学者。该书系统地反映了朱熹的理学思想。认为“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心包万理,万理具于一心”。强调“理者天之体,命者理之用,性是人之所爱,情是性之用”。编纂者认为,此书为学者“入圣之阶梯”,“穷经之指要”(《御纂朱子全书·上表》)。是研究朱熹理学思想的主要著作。有《古香斋袖珍十种》本,《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
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
二卷,唐菩提流支译。大宝积经第三十五善德天子会之别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