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抟

- 姓名:虞抟
- 别名:字天民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浙江义乌人
- 出生日期:1438
- 逝世日期:1517
- 民族族群:
虞抟(1438-1517),明代医家。字天民,自号花溪恒德老人,浙江义乌人。家世业医,继承家学,钻研各家著述,以医术闻名,晚年撰《医学正传》(1515年)一书,其中综合诸家学说,更旁通己意及临证经验,论述范围较广。其基本理论宗《内经》、《难经》,脉法宗王叔和,伤寒宗张仲景,儿科宗钱乙,内伤宗李杲,其他理论多宗朱震亨。书中“或问”一节,主要为对古典著述及各家学说的体会和见解,不少论述具有反对封建迷信及某些唯心之论的精神,如对马宗素等人的运气说、对盲目信仰巫祝、天命等等均持批判态度,是一位有些独特见解的医家。另撰《苍生司命》一书。
虞抟年幼即“习举子业,博览群书,善记育,能诗”。年轻时,因母多病,立志学医。潜心研读各种中医经典著作,继承发挥朱丹溪医理。其医药以丹溪为宗,集张仲景、孙思邈、钱乙、李杲诸家之精华,融会贯通,从而建立起一整套系统的医学理论。虞抟的曾祖父虞诚斋受业于元代名医朱丹溪门下,得师尊亲诲良多,医术甚精。其父虞南轩年轻时就潜心攻读医书,医术精湛,并以“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为座右铭,医德甚高。其兄虞怀德也同样精于岐黄之术。天民幼年时,患腐骨病,怀德亲自检方,尽心护理,虽浓血臭污而不顾,历三月,天民病痊愈。故虞抟之家,可称“医学世家”。虞抟不但医术高明,且医德高尚。病者求医,多不收酬。他的书房,挂上自书的“恒德斋”三字的横匾,并曾作自警“百字吟”张贴室中。
虞抟承祖父家学,继丹溪遗风,博采众长,自有独创,尤精于脉理,“诊人死生无不验”。使用肠溶剂或用器械灌肠治便秘,疗效甚佳。并创造性提出“两肾总号命门”、“三焦腔子之说”的医学理论,指导医疗实践,轻重患者,治愈众多。时有一方伯,闻名来向他求医问道。方伯见到虞抟,态度感觉恭敬,恳切地向虞抟求教。虞抟见其求医态度真切,就直爽地告诉他健身养生的道理,说:“一要节制嗜欲,二要戒防性气,三要谨慎言语,四要严格衣食,这几条是摄生养性的要旨。”方伯听了,甚为叹服。
虞抟一生著述甚丰,有《医学正传》8卷、《方脉发蒙》6卷,还有《证治真铨》、《苍生司命真复方》、《百字吟》、《半斋稿》等医学著作。他的医疗经验与医学理论不但遍传国内各地,而且闻名于海外,尤以日本为盛。据日本矢数道明著的《田代三喜传》中所载:“公元1448年,田代三喜乘船留学中国十二年,师事月湖,携其著作而归。”据考,月湖者,字明监寺,号润德斋,寓居钱塘,学医于虞天民,医术精湛,以医为生,著有《类证辨异全》9集、《济阴方》等医书。后月湖之医广传日本。至今,日本各中医院校皆以虞天民的著作为医学教科书,足见虞抟的医学理论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在国内,当今医界的重要著作《中国中医中药名医名方总汇》,其中收入虞抟验方就达156个之多。可见其对祖国中医科学贡献之巨大。
猜你喜欢的书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史学论著。郭沫若著。1930年出版。1947年上海群众出版社修订出版。自序称,本书的性质可以说就是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续篇,“研究的方法便是以它为响导”。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本书系统地研究了先秦历史,从渔猎、畜牧、耕种、工艺、贸易等社会生产活动中,找出了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和相应的法律、政治制度,以及社会意识形态;从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变革,阶级的产生与对立中,说明社会的发展与变迁;透过三皇五帝、唐虞禅让,大同之世等神话传说、结合考古资料,揭示了中国远古社会的风貌,从而推翻了地主、资产阶级史学家描绘的古史系统。根据先秦社会的演进,推断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指出中国也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历史阶段。本书是第一本运用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理论阐释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规律的史学著作,第一次提出中国经过奴隶制的论断,从而为中国奴隶社会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史学的诞生。本书存在着用恩格斯分析过的西方情况硬往中国古代资料上套的痕迹。在一些问题的论证上存在着严重偏差。如认定殷代为原始社会末期和金石并用时代;把《周易》当作殷末周初的作品,据以研究其时的社会状况;将《尚书·洪范》认成箕子所作,据以分析周初的思想;误信罗振玉的《殷文存》和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否定中国井田制度的存在,以及忽视两周社会的不平衡性,等。其中一些缺点已在其《古代社会的自我批判》一文中得到纠正。有些观点作者后来也有了改变。
在城市里
《在城市里》以生活底层的小人物丁寿松为引,上演了一出生活在南方小镇的各色人物的悲剧人生。那些迷失在欲望的城市里,在麻将桌、酒桌上,茶馆酒楼甚至妓院里虚度光阴的空洞灵魂,他们的人生仿佛阴雨霉天里屋檐下单调又寂寞的水滴,滴着滴着就织成一张灰暗的网,叫人发闷,叫人绝望,在黑暗的漩涡里灭亡。作者冷峻、犀利的语言,像利剑一样直击我们的灵魂,笑过之后,才发现,里面也有你我的影子。
梁山五虎大劫牢
元明间杂剧剧本。简名《大劫牢》。不著撰者姓名。末本。剧演梁山泊头领宋江探知滦州韩伯龙是条好汉,便遣李应下山招其入伙。李应到滦州后身染重病,因乏店钱,被店小二逐出,倒地待毙。值韩伯龙楼上赏雪,见后救至家中。伯龙见李应聪明英武,便与其结为兄弟。宋江半年不见李应回转,恐有闪失,又遣鲁智深、武松、刘唐、阮小五等4人下山接应。4人暗见李应,共商计策。伯龙清明节踏青赏春,鲁智深等来寻衅,诱至僻静处,将其擒拿。李应在家放火烧房,绝其后路。伯龙上山,仍恋家中妻儿,请求放归。官军以伯龙勾结梁山强人,将其全家下狱。宋江得信后再遣李应、鲁智深等5人下山劫牢,救出其全家,复上梁山。此剧基本内容不见于长篇小说《水浒传》,但与《水浒传》中争取卢俊义上山情节相类,疑卢俊义事即据此敷演而成。本剧共5折,异于杂剧常格。现存主要版本有:脉望馆抄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据以校印。
李鸿章传
梁启超在维新时期、旅日时期、民国期间撰写了大量的人物传记,《李鸿章传》是其中的代表作。梁启超以李鸿章为代表来展现晚清四十年之历史,文中体现着梁启超“以人物为时代之代表”的撰述旨趣,通过对李鸿章一生之行事的叙述来表现出晚清军事、洋务、外交三方面的大事记,故不同于旧史将历史描绘成“人物之画像”,可视为其新史学思想在人物传中的体现。《李鸿章传》的表现形式是以章节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体裁加以呈现,并附有“序例”“绪论”“结论”,从而显示出与“中国旧文体”的不同,开启了中国近代评传体的先河。
默觚
近代魏源著。“觚”是古代写书的木简,“默觚”意即默深的读书札记。撰于清道光十五年至十九年(1835—1839)。分上下两卷。上卷《学篇》一至十四,为论学之作;下卷《治篇》一至十六,为论治之作。《学篇》提出了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认识论,指出:“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认为知来之于行:“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提出事物的变化发展有相反相成、祸福倚伏、物极必反的辩证法思想,指出:“暑极不生暑而生寒,寒极不生寒而生暑。……清与长聚门,祸与福同根”。又说:“天下无独必有对。……有对之中必一主一辅,则对而不失为独。……虽相反如阴阳、寒暑、昼夜,而春非冬不生,……相反适以相成也”。但也说:“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令子必宗,夫唱妇必从”。主张维护封建主义的纲常名教。《治篇》中提出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历史进化论观点,认为“三代以上,天皆不同今日之天,地皆不同今日之地,人皆不同今日之人,物皆不同今日之物”。主张“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为其变法改革思想作论证。但又指出:“气化无一息不变者,其不变者道而已”。反映了其作为地主阶级改革家的阶级局限性。本书是研究魏源哲学、社会政治思想的主要资料。收入《古微堂内集》和197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魏源集》。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玄义
自觉圣智。第一义心。非名相之所诠。奚思议之能入。依染净而分五法。法法本真。由迷悟而辨三性。性性无性。因迷中体用差别。立八种识。识若空华。约悟时显理偏圆。称二无我。我同兔角。是以一切佛语。唯传此心。一切佛心。咸印斯语。语即非语。无劳扫空里之华。心亦非心。何事觅波外之水。正法眼藏。统权实以同归。百八句门。彻真俗而不二。穷真俗之致。乃知真俗本融。昧权实之殊。岂达权实一体。悲夫。先哲旣逝。后学肤承。畏堕名。相窠臼。翻为名。相所縳。莫究端倪。喜谈直捷法门。遂为直捷所拘。终成浅陋。旭惭薄怙。未践真修。幸遇上乘。聊窥一线。将申经义。例开五重。第一释名。第二显体。第三明宗。第四辨用。第五教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