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医书

  • 心印绀珠经

    心印绀珠经

    《作者:李汤卿综合类著作。元末明初李汤卿撰(一作元朱㧑撰。今从《四库全书提要》说)。二卷。约成书于洪武元年(1368)。凡九篇。其中“原道统”篇,略述医史并简介伏羲、神农、黄帝、扁鹊等历史人物,又论及标本运气、治则、用药等,提出十二经水火分治之法。“推运气”篇,为五运六气学说。“明形气”篇,简述脏腑经络学说。“评脉法”篇,介绍脉学。“察病机”篇,主要论述运气为病,兼述内伤诸病。“理伤寒”篇,述及六经传受、汗气传染、内外伤辨及主疗心法等。“演治法”篇,首论标本、七方十剂,后述中风、风痫、风寒湿痹、霍乱吐泻等症。“辨药性”篇,包括药之气味、十八反、六陈、李东垣论诸品药性等内容。“十八剂”篇,将方剂的类别分为轻、淡、清、解、缓、火、暑、湿、寒、燥(一为涩)、甘、平、温、和、调、补、荣、夺十八剂,各列代表方剂一首。汤卿学术上尊崇张仲景、刘守真、张子和、李东垣诸家,重视运气学说。论述简要,可供学习、研究参考。有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当涂邢址福建重刻本,嘉靖二十六年(1547)关中赵瀛(文海)据江洲陈守义(南棠)藏本所刻嘉兴府本。【图片请参阅PDF版】

  • 医学碎金

    医学碎金

    《作者:周礼四卷,明代医家周礼著。撰于1415年。卷一概述人之孕育胚胎、五脏主五窍、五邪所乱、五劳所伤、五劳之疾等5卷二介绍人身之表里病见、治病举纲论、五脏四时更病、病机十九条等5卷三为五运化生、标本运气歌、五郁之发、五运主病等,卷四为诊脉法、诊四季脉法、七方十剂等内容。

  • 陆懋修医书文十六卷

    陆懋修医书文十六卷

    《作者:陆懋修《文》十六卷是陆懋修的医学论文集,共一百二十篇。内容丰富、文字精练。集中了陆懋修的医学观点,内容涉及广泛。其主要内容是论述司天理论、伤寒学说、温病、瘟疫学说、各科疾病以及陆懋修对各种学术观点的评价。采用叙述体、问答体、书信体的形式写作而成。<br/><br />

  • 济阳纲目

    济阳纲目

    《作者:武之望综合类著作。明武之望撰。一百零八卷。之望有《济阴纲目》已著录。武氏编完妇科专著《济阴纲目》后,认为还应编一部利济男患者(所谓济阳)的医书,遂广参博搜,“汇集众编,别异比类”(见自序)而为本书。广搜博采、删繁取要,仿前书体例于天启六年(1626)撰成此书。内容丰富,包括内、外、伤、五官各科病证,以病名为纲,以诸论为目。每论一病,先因证设论,后据证列方,各论之下,引录古今医家学说,论述病因病机、证候特点、治疗原则、类证鉴别、具体治法等内容。条理清楚,便于读者检索阅览。有清咸丰六年(1856)泾阳姚锡三重刊,一九八二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据宏道书院藏版影印本。

  • 证治摘要

    证治摘要

    《作者:佚名临证综合类。二卷。日本中川成章编。成书于日本文久二年(1862)。系《皇汉医学丛书》之一。卷上为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诸病证治等内容,卷下为妇人、小儿、诸伤、麻疹、疮疡等。书末另附录家方、制铁粉法、《方舆》所载后世方及辨附子瞑眩与中毒等医方杂论四篇。本书是日本《皇汉医学丛书》所辑中川成章先生的名著,内容丰富,切合临床,从本书之内容可以了解到历史上我国医学对日本医学发展的影响。现存《皇汉医学丛书》1936年世界书局铅印书。

  • 证治针经

    证治针经

    《作者:郭诚勋综合类著作。清郭诚勳编。四卷。诚勳字云台,海昌 (今浙江海宁县南) 人。成书于道光三年(1823)。约四万余言。首载伤寒心法,伤寒摘要,内伤摘要,杂证要旨赋等,辑录前人有关著述,加以注释,阐述医经中关于伤寒及内伤杂病要旨。次论内、外、妇、儿各科证治,并女科要旨、幼科要略总赋等。举凡七十五种证治。每证详述证、因、辨治、方药,后附辑录前人著述中有关论述或医案,亦掺有个人医案。末附集中备检方诀,分伤寒、杂证、中风、虚劳等三十四门,每门载方若干首。所辑以歌赋为多,注释简略,所选多属常见证治,简捷实用。实为医学门径书。有清刻本,藏于吉林省图书馆。

  • 医学指要

    医学指要

    《作者:蔡贻绩综合性医学理论著作。6卷。清蔡贻绩编撰。《医学四要》丛书之一。是书卷一为脏腑系属图说、改正内景图等13篇; 卷二为先天根本论,后天根本论等16篇; 卷三为二十八脉指要; 卷四为脉义之要、脉度之要等12篇; 卷五为症治举要、诊治六部虚实等20篇; 卷六为补药得宜论、治法提纲等15篇。全编先论脏腑经络以明脉之原,按证施治以推脉之用; 次论脉之体象、主病、兼病以明脉之体用; 再举病症、治法并伤寒、妇女、小儿脉要以明各病症脉象。作者以为医务先求医之要旨,其道至巨,其理至微,不求其要则茫然莫识指归,执其要则由万汇于一,由博返于约,触类旁通,辨证施治方能不失规矩而游刃有余。

  • 医宗必读

    医宗必读

    《作者:李中梓中医门径书。十卷。明李中梓撰。成书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本书卷一为医论及图说,其中医论十四篇,详述医学源流及业医应有的知识,代表作者学术思想的“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和“水火阴阳论”即在其中,图说则论述了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卷二为脉诊、色诊。卷三卷四分草、木、果、谷等十类论述常用药物三百五十余种。卷五至卷十,论伤寒及内科杂证三十六种,每种病证均先取《内经》之说,次采各家名论,并参以己见,对其病因病机、脉象症状,治法方药等详加论述,其间每有独到见解。如对“伤风”主张防治兼顾;“积聚”证治疗分初、中、末、三法;“肿胀”分寒热虚实之辨;“心腹诸痛”从部位的不同分析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等,对临床都有指导意义。在学术上,作者主要继承了张元素、李杲、薛已、张介宾等易水学派诸医家的学术思想,主张脾肾并重,阴阳并重以阳气为主。他认为人身之根本有二,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治先天之本当分水火,治后天之本当分饮食劳倦。水不足而火旺,用六味丸壮水以制阳光;火不足而水盛,用八味丸益火以消阴翳;饮食伤者虚中有实,用枳术丸消而补之;劳倦伤者属虚,用补中益气汤补之。李氏师众取长,持论公允,善于概括总结,如书中明确提出的“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气血俱要,补气在补血之先”、“阳阴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乙癸同源、肝肾同治”等论断,即一直为后世所遵。本书内容简易,立论中肯,辨析精详,选方实用,为学习中医的习用之书。

  • 中医入门

    中医入门

    《作者:秦伯未秦伯未著。196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全书分四部分:“理论之部”阐述中医特点、基本学说、生理及病因;“法则之部”包括辨证、诊法与治法;“方剂之部”重点介绍方剂、基本方剂和处方;“药物之部”分述药物采集、炮制、药性及临床使用。秦氏强调学习中医离不开理法方药,只要循序渐进,就可由入门而提高,书中多能结合临床心得予以阐述。由于《中医入门》的编写目的,在于使读者在学后对中医治病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方法有一个初步的概念,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特就中医的医疗特点“辨症论治”作了比较详细的叙述。可供目前一般初学中医者作为入门读物之用。

  • 难经校注

    难经校注

    《作者:扁鹊《难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它继承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对后世医学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全书以阐明《内经》等古医经的要旨为主,用问答的体裁,设为八十一难。内容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特别是对脉学的论述,尤为精要,有创造性的立说。对三焦和命门的学说,提出了新的论点,并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功能与病症,以及腧穴、原穴、募穴在针刺治疗上的作用。本书对深入研究中医理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有重要的价值。 《难经校注》是对《难经》整理研究的成果。书中设提要、原文、校注、按语等项,对《难经》的每一难勾玄旨要、校勘讹、训释词义,并联系临床实际,论述医理,探隐发微,解析疑难。本书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八十年代的部级科研课题,在某些方面代表了中医界对《难经》研究的新水平。

  • 中藏经校注

    中藏经校注

    《作者:李聪甫《中藏经校注》概括地叙述了中医学天人相应的哲学基础,确立了脏腑辨证论治体系,开创了“虚实寒热生死逆顺”的有别于《内经》《伤寒》的八纲辨证之先河,总结了各种疑难杂病论治大法,从理论到临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起到了执简驭繁的作用,在中医学史上,有着独特的理论价值和临床价值。《中藏经校注》的世传版本系统有一卷本、两卷本、三卷本、八卷本等四种。本次校勘以三卷本系统的清嘉庆十三年戊辰阳湖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本为底本。该刻本经过孙氏精校,堪称善本,有较高学术价值。《中藏经校注》后附元代赵孟颊手写本,该写本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中藏经校注》版本,具有很高的文献学术价值,复经赵氏摹写,堪为书林奇珍。

  • 一见能医

    一见能医

    《作者:朱时进医书,清朱时进撰,十卷。卷一之“运气司天”取之《医林金镜》,“经论总抄”取之《明医指掌》,“望闻问切”取之《治法汇辨》,“八门看病诀”及卷二之“医门八法”均取之《医学心悟》。其中《医林金镜》及《治法汇辨》两书均已亡佚,本书保存了其部分佚文。卷三、卷四为“辨证”。卷五、卷六、卷七为“病因赋”,内有刘一仁之注文。卷入“用药须知”、“四言脉诀”。卷九、卷十为“类方”。其中“辨证”及“用药须知”为朱氏家秘,颇具特色,为本书要点。

  • 医医病书

    医医病书

    《作者:吴瑭医论。清吴瑭撰。二卷。瑭有《温病条辨》已著录。是书系为医流俗之弊并补《温病条辨》一书所不及而撰。成书于道光十一年(1831),展转传抄,,至一九一九年刊行。载论凡七十六则,约万余言。其中医非上智不能、以明理为要、博而不精、多读无用等论,论述医德、医术及医者之弊病;中风、痿痹、午后发热、虚劳、吐血等论,论述内科杂病诊治;无论三阴皆以胃气为要、治内伤须辨明阴阳三焦论、看病须察兼证等论,论述治疗原则与方法;肝郁用逍遥散、柴胡治痨病等,论述药物性能与治疗法则。结合个人经验心得,论述理论与临床实践中的部分重要问题。阐发经旨,批评偏弊,观点鲜明,可供研究吴氏学术思想参考。后经曹炳章重编,分为二卷,归类为学医总论、病理各论、证治要论、用药统论,并有所增补。有一九一五年、一九五一年绍兴育新书局石印本。

  • 医学衷中参西录

    医学衷中参西录

    《作者:张锡纯中西医汇通的综合性医著。三十卷。近人张锡纯撰。刊行于民国七年至民国二十三年(1918—1934年)间,先后共七期七册。张锡纯,字寿甫。生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卒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河北盐山人。近代著名医家。张氏幼时读经,喜天文数学,青年时遵父遗命专研医理,对《内经》、《难经》、《伤寒》、《金匮》有精深研讨,曾先后在奉天创办立达医院、在天津创办国医函授学校。中年以后自学西医,试图以西医之长补中医之不足,《医学衷中参西录》即是其学求思想之代表作。本书内容包括医方、药物、医论、医话、医案五部分,总计约八十万字。其中医方部分,主要介绍治疗阴虚劳热、阳虚、大气下陷、喘息、痰饮、肺病、吐衄、心痛、癫狂、痫风、小儿风证、内外中风、肢体痿废、膈食、呕吐、霍乱、泄泻、痢、燥结、消渴、癃闭、淋浊、伤寒、温病、瘟疫、瘟疹、疟疾、气血郁滞肢体疼痛、女科、眼科、咽喉、牙疳、疮科等等病证之方剂,计一百七十六首,一方一论,颇有实用价值;药物部分,则撰有石膏解、人参解等七十九种药物的临证应用心得,一药一论,亦颇有见地;医论部分,则刊载医学论文九十篇,所论病证治疗心得,匠心独具,颇具效验;医话部分,则收录临证随笔及问题解答计四十四则;医案部分,则包括虚劳喘嗽、气病、血病、脑充血、肠胃病、头部病、肢体疼痛、肿胀、黄疸、痢疾、大小便病,不寐、痫痉癫狂、伤寒、温病、疟疾、霍乱、妇女病等十八门一百三十七个病例,且病案记录较为完整,辨证准确,处方用药精当,法度严谨,颇有参考价值。

  • 医学真传

    医学真传

    《作者:高世栻一卷。清高世栻撰。高氏认为 “经论之道,遂失其传,舛谬纷纭”,故为其弟子“讲学论道”,使学者“知医之传有其真”。此书即高氏教授门人之言,由其弟子王嘉嗣等据其讲稿整理而成。全书约四万字,共三十四篇。论述阴阳气血、脏腑经络、五运六气、生理、病理、六淫外感、七情内伤、诊断、治疗以及用药,简括 《素》、《灵》要义,以探其原理。又论诸证,皆抉其受病之由,指其误治之弊,以求正法之准。其中 “用药”、“辨药”二 篇,本于 《本草崇原》之说,剖析论辨,指正前人之失。强调治病求本,灵活施治,反对拘泥成方。卷末高氏自述中称:早年习医不得要领,误人自误。后与张志聪参究《伤寒》、《金匮》、《神农本草经》、《素》、《灵》诸书,始窥门径,认为医理如剥蕉心,剥至无可剥; 方为至理。此书虽卷帙不多,却颇有实用价值。姚运圣曰:“意宗前哲,而言其所未言;说本先民,而发其所未发。辨之乎疑似,而无毫厘千里之差,晰之乎微茫,而有一举百当之妙。”有医林指月本,1939年上海千顷堂书局铅印本。

  • 医学纲目

    医学纲目

    《作者:楼英中医综合类著作。全书40卷。明楼英编撰。成书于1389年,刊于1565年。英字全善,号全斋,浙江萧山人。精于医,深研《内经》、《难经》,重视阴阳五行学说,作者积数十年医学经验,博采群书,汇各家之长,以阴阳脏腑为纲,纲下设目,创人体脏腑分类法,著成了这部明代较大型的类书。卷一至卷九为阴阳脏腑部,分述诊法、治法、寒热、劳瘵、久疟等诸症症治;卷十至卷二十九论述了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五官等各脏腑病症及症治;卷三十至三十三为伤寒部;卷三十四至三十九为妇人、小儿部;卷四十为运气部。书中并附运气占候一篇。全书以论述临床诊病为重点,每病下均引录历代有关记述及治法。本书重视阴阳五行学说,善于燮理阴阳,调和脏腑;广泛阐发《内经》及历代医学理论,采集资料丰富,大量收载了明以前医药文献的珍贵资料,分类纲举目张,一目了然。现存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刻本、明刻本、1937年上海世界书局铅印本和198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排印本等版本。

  • 御纂医宗金鉴[四库本]

    御纂医宗金鉴[四库本]

    《作者:吴谦九十卷。清吴谦等编。吴谦,乾隆年间曾任太医院判,乾隆四年奉敕与刘裕铎主编此书。吴氏认为古医书有法无方,唯《伤寒论》、《金匮要略》始有法有方,而诸注又随文附义,难以传信,便自为删定,书成八九,乃奉敕,便就未成之书加以增续,编成此书。又名《医宗金鉴》。此书为丛书,共十五种,九十卷,约八十二万字。包括《订正伤寒论注》十七卷,《订正金匮要略注》八卷,《删补名医方论》八卷,《四诊心法要诀》一卷,《运气要诀》 一卷,《伤寒心法要诀》三卷,《杂病心法要诀》五卷,《妇科心法要诀》六卷,《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六卷,《痘疹心法要诀》六卷,《种痘心法要旨》一卷,《外科心法要诀》十六卷,《眼科心法要诀》二卷,《刺灸心法要诀》八卷,《正骨心法要旨》四卷。内容涉及医学理论、诊断、各科经治、方剂、针灸与运气等诸多方面。其中 《订正伤寒论注》、《订正金匮要略注》为吴氏自己所作。吴氏订正二书是因医书自从《素问》、《八十一难经》有论无方,有论有方者始自张机 《伤寒论》,然 《伤寒论》为诸医所乱,《金匮要略》注者罕有发明,其说不详,故订正二书,纠讹补漏,以标证治之正轨。《删补名医方论》是针对古辑医方者往往只题某丸、某散治某病,不知病状相似者往往病之不同,古人论消息、君臣佐使有其宜,攻补缓急有其序,或以相辅为用,或以相制为功,或以相反相激、巧投而取效,必明制方之意,而后才能详审病源,以进退加减,故方论并载。《四诊心法要诀》为取宋崔嘉颜《脉诀》,参以 《内经》而成,阐论虚实表里之要。《运气要诀》为阐述《素问》五运六气之理。认为运气虽不可拘泥,亦不可偏废。《正骨心法要诀》认为古虽有此术,而专门论述之书甚少,唯有薛己《正骨类要》,此书补其遗。其余诸科心法要诀为详尽论述杂证之变。全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楚,论述扼要,选方精粹,有图有说,多为七言歌诀,朗朗上口,易于记诵。曾用作太医院教科书。是切于实用的大型医学丛书,对后世医家颇有影响,流传极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根据古义,而能得其变通,参酌时宜,而必求其征验。寒热不执成见,攻补无所偏施。”有乾隆七年武英殿初刊本、《四库全书》本、光绪二年江西书局刊本、1954年锦章书局铅印本。

  • 重订灵兰要览

    重订灵兰要览

    《作者:王肯堂综合类医书。王肯堂撰。本书选载王氏有关各科病症主治四十三篇医论,皆系其平素读书心得,随笔记录之得意力作。其论说诸证,发明病机,辨白证治,或宗溯经旨,阐微析奥,或斟酌各家,剖判得失,并记述己验,以为临证指归。书中征引晋唐宋元以来医家名言二十余家。据书首殷仲春序及卷中“己卯秋(明万历七年)始晤缪仲淳于白下”等记述,其成书约在明万历中(1602--1613)。书成未刊,清顾金寿谓其于道光庚辰道光纪年始于辛巳,似为嘉庆庚辰之讹,即1820年,从王九峰处录得副本,再加评订,题名《重订灵兰要览》刊刻。然流传颇鲜,迨1923年裘吉生辑刊《三三医书》,始得广传。

  • 证治准绳[四库本]

    证治准绳[四库本]

    《作者:王肯堂一百二十卷,明王肯堂撰。肯堂有《尚书要旨》,已著录。是编据肯堂自序,称先撰《证治准绳》八册,专论杂证,分十三门,附以类方八册,皆成於丁酉、戊戌间。其书采摭繁富,而参验脉证,辨别异同,条理分明,具有端委,故博而不杂,详而有要,於寒温攻补无所偏主。视缪希雍之馀派,虚实不问,但谈石膏之功,张介宾之末流诊候未施,先定人参之见者,亦为能得其平。其诸伤门内附载传尸劳诸虫之形,虽似涉乎语怪,然观北齐徐之才以死人枕疗鬼疰,则专门授受,当有所传,未可概疑以荒诞也。其《伤寒准绳》八册,《疡医准绳》六册,则成於甲辰。《幼科准绳》九册,《女科准绳》五册,则成於丁未。皆以补前书所未备,故仍以《证治准绳》为总名。惟其方皆附各证之下,与杂证体例稍殊耳。史称肯堂好读书,尤精於医,所著《证治准绳》,该博精详,世竞传之。其所著《郁冈斋笔麈》,论方药者十之三四,盖於兹一艺用力至深,宜其为医家圭臬矣。

  • 张氏医通

    张氏医通

    《作者:张璐《张氏医通》系综合性医书。16卷。清·张璐撰于1695年(康熙34年)。本书前12卷论病,以内科杂病证治为主,兼及五官、疮疡、妇人、婴儿各科;后四卷载方。其论病部分,自中风至婴儿共分16门,每门又各分子目,其证类次第,悉如王肯堂的《证治准绳》,而选辑较为精审。每病先列《内经》、《金匮要略》之论述,次引后世诸家之说,最后附以治例。所引诸家有孙思邈、李东垣、朱丹溪、赵献可、薛己、张介宾、缪仲淳、喻嘉言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其个人所发议论,大抵不外折衷或综合上述诸位医家的观点,很少新的创见。其医学思想,似与薛己、张介宾等相近,并阐发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经验。后四卷论方,共分94门,门下未分子目。本书由于引录诸家之说较详备,理论联系实际较密切,选方实用,故颇为读者所欢迎,流传较广。建国后锦章书局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先后出版排印本。

猜你喜欢的书

大六壬苗公射覆鬼撮脚

大六壬苗公射覆鬼撮脚

十二时照显变化论
神后属子,其数九,其味咸,在女虚危三宿之位。
子加日,乘天后乃小女。
子加小吉,见土为老妇。子乘六合为小妇一云匪妇。
丑加子加日辰为公婆。子作太阴为婢妾。子作太常为妯娌。酉加子上为孀妇。

玄空本义

玄空本义

谈养吾著,风水学,玄空风水,论述地理以及风水

济颠禅师语录

济颠禅师语录

明代幻化神魔长篇小说。不分回。沈孟泮著。明隆庆三年(1569)四香高斋平石监刻本,全名为《钱塘渔隐济颠禅师语录》,题“仁和沈孟泮述”。明嘉靖年间晁瑮《宝文堂书目·子杂类》已著录有《红债难济颠》的话本,与此内容接近。叙济颠禅师的故事。南宋高宗时代,国清寺一罗汉到李茂春家投胎为子,名修元,18岁父母双亡,出家当和尚,法名道济,在别人眼中成为疯颠,又称“济颠”。他经常带领儿童们唱山歌,天真烂漫。他不爱钱财,生活无拘无束,经常吃酒,到处遨游;醉后与妓女同眠,一夜无染。因破戒被首座辇出寺,到净兹寺当了书记僧,3天内从皇后处化来3千贯钱修缮殿宇。然后又到处流浪,一去数月不归。但新长老再不许济颠回寺,济颠作诗骂他。济颠写募缘榜疏,化朝廷3万贯重修寺院,再化3千贯修整两廊影壁。他路救孝子免雷击;为人治疾,一文不收。他一顿吃三四十碗酒,常醉卧街头。冯太尉把他带去询问,他写了供词并诗,因而得释放。他预知未来,推知过去,处处为善良的百姓解难。他只给徒弟留下一张牒疏,无一点衣钵。济公坐化后,屡屡显圣。

古今风谣

古今风谣

民谣集。明杨慎辑。一卷(一作两卷)。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明代文学家,正德进士,授翰林修撰。世宗时,以直言极谏贬云南永昌。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后受业李东阳门下,诗有拟古倾向,贬谪后,多感愤之作,一生所著甚丰,词曲、杂著等百余种,亦重视民间文学,后人辑有《升庵集》,散曲有《陶情乐府》。是书系杨慎居云南时,为游目遣怀,博采古书及民间流传之歌谣成集,故名。成书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约两万字。收入自上古至明代嘉靖时期的古今民谣280余首。为我国较早的民间歌谣专集。编者博览群书,广为采撷。从先秦古籍及历代有关文献中,搜罗摘引时谣、童谣、韵语和注文,以古籍传引的先后为序,加以编排。所选歌谣,内容多牵涉时政和对历朝人物的评价。

教条示龙场诸生

教条示龙场诸生

明代哲学家、伦理学家、教育家王守仁撰写的学规(“教条”即“学规”之意)。收入《王文成公全书》第26卷。该篇分别就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个方面提出了学习修养的具体要求。把立志放在学习、修养的首位,强调“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天下无可成之事”。有了大志还须勤学。“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笃志力行、勤学好问”,才能有所成就。勉励学生要勇于“改过从善”,认为虽为大贤也难免有过失,“故不贵无过而贵于能改过”。提倡师生之间、朋友之间要出于善良的愿望,直言相谏,相互“责善”,以求共同提高。“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那些“讦人之短,攻发人阴私,以沽直者,皆不可以言责善。”并且明确告诫学生,“诸生责善,当自我起。”王守仁的这些见解,不仅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就是在今天看来,仍有可取之处。

诸法勇王经

诸法勇王经

刘宋罽宾国沙门昙摩蜜多译,佛在竹林,有新出家比丘问毕报施恩事?佛以入僧数,修僧业,得僧善利,三法答之。次问发大乘心而出家者,具三法否?佛言,不在三法。比丘三致疑问。佛三止之。次放白毫相光照大千界,集诸大众。舍利弗复致三请,佛为说阿耨达池喻,广显发心功德。谓无人能报恩者,唯除漏尽,及发大心耳。次较持经功德,及为发心者说性空法。魔军落地,佛亦敕其持经。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