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 绛帖平

    绛帖平

    《作者:姜夔六卷。书论。宋代姜夔著。夔(约1155—1221年,或1163—1203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属江西)人。一生未仕。南宋词人、音乐家。著有《续书谱》。此书原二十卷,仅存六卷。前有序,并有清代纪昀等人所作提要。标有总录。提要言“宋之论法帖者米芾、黄长睿以下互有疏密。夔欲折衷其论,故取汉宫廷尉平之义以名其书”。并评是编“考据精博”。所考法帖,乃古人陈迹,几经摹刻,原来笔意已失。撰者认为诸家刊帖,黄长睿鉴赏较精。绛帖是尚书郎潘师旦用官帖私自摹刻的,世称潘驸马帖,又称《潘氏析居》,法帖石分而为二,其后绛州公库得其一,于此补刻余帖,名东库本、为绛帖由来。

  • 救荒活民书

    救荒活民书

    《作者:董煟《救荒活民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系统全面论述救荒之策的著作。宋董煟著。主要版本有墨海金壶本、珠丛别录本、中华书局1985年《丛书集成初编》本。该书是其成进士后知瑞安县前写成的,具体年代不详。董渭,字季兴,号南隐。生年不详,卒于宋嘉定十年(1217年)。德兴(今属江西)人。绍熙五年中进士,曾知瑞安县,后升通义郎。致仕后创南隐书院。其著作还有《南隐文集》等,今已失传。《救荒活民书》共分三卷。书中对前代的荒政政策和措施进行了全面综合、系统地阐述,主张荒政的最终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作者认为 “自古盗贼之起,未尝不始于饥馑”,如不采取措施,则“鲜有不殃及社稷者”。

  • 补汉兵志

    补汉兵志

    《作者:钱文子兵书。宋代钱文子撰。全书共1卷。作者钱文子,字文季,曾任南宋光宗朝吏部员外郎。因《史记》、《汉书》没有《兵志》一目,乃据《汉书》等有关内容辑成,并加子注。内容,只叙汉代兵制,故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引《补汉兵志》时迳改为《补汉兵制》,应视为断代兵制史。其门人陈元粹为编次目录,分为十六目,以便省览。嘉定七、八年(1214—1215)间,瑞昌(今属江西)、淮南(今江苏扬州)一再版行。其后流传渐少。

  • 却扫编

    却扫编

    《作者:徐度三卷。北宋末南宋初徐度 (生卒年不详)撰。徐度字敦立,应天府谷熟 (今河南商丘东南)人。钦宗朝宰相徐处仁幼子。南渡后,寓居吴兴。绍兴八年(1138)任校书郎,升都官员外郎,累官至吏部侍郎。徐度寓居吴兴时,“地僻且陋,旁无士子之庐,杜门终日,莫与晤言,间思平日闻见可纪者,辄书之,未几盈编”,以成此书,因其时 “杜门却扫”(《却扫编》徐度自序),故定书名为《却扫编》。此书所记,皆北宋典章和前贤故事,取材与行文皆较严整。其中间有诗话,如记王安石编《唐百家诗选》事,以及陈与义论梅尧臣、陈师道诗之语,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影宋临安尹家书籍铺本及《津逮秘书》、 《学津讨原》、 《榕园丛书》、 《择是居丛书》等本。

  • 习学记言

    习学记言

    《作者:叶适学术评论集。南宋叶适著。内容系对历代学术的评论汇辑。共五十卷,凡经十四卷,诸子七卷,史二十五卷,宋文鉴四卷。是评论历代学术的专著,其中卷十三论述《论语》,集中阐发孔子思想,经部其他各卷也常常论及孔子。该书对以往学术的评判,不仅范围广泛,而且对传统之见多有突破。是一部评论历代学术的著作,涉及经、史、子、集四部。对儒家的评论从孔子至宋代理学都有论及,除对孔子思想进行肯定性的评说外,对孟子以至宋代理学都有所批评。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称:其书“自孔子以外,古今百家,随其浅深,咸有遗论,无得免者。”

  • 刍言

    刍言

    《作者:崔敦礼三卷,南宋崔敦礼撰。崔敦礼好读书,经史百家无不通览,结合平生阅历世务,偶有心得,笔录成书。自序云“言语简朴,不知缘饰,其刍荛之愚乎”,因名其书曰《刍言》。全书共分三卷,上卷言政,中卷言行,下卷言学,共三百零五篇。所录多为治国经邦之道、前贤往行之事、学仁施义之语。

  • 陈旉农书

    陈旉农书

    《作者:陈旉中国最早专门总结江南水田耕作的小型综合性农书。陈旉撰。成书于绍兴十九年(1149),其时作者已七十四岁。共约12500字,分上、中、下3卷。上卷概括地论述了南方水稻等作物的栽培,并谈到农业经营管理的要点;中卷讲述水牛的饲养和管理方法;下卷专谈桑蚕。该书具有相当完整的理论体系,书中多引经史为证,所论确有独到之处。

  • 昭德新编

    昭德新编

    《作者:晁迥杂著。北宋晁迥撰。3卷。此书为作者晚年居住昭德坊时所作,故以名书。大旨劝人为善,掺入了一些佛教思想,可借以了解宋代的政治、伦理思想与佛教的影响。宋初承唐遗俗,士大夫多究心于佛典。晁迥晚年也受其影响,遍读经史百家及释老典籍,掇拾有关治道、劝善及风俗习惯等论述及遗文轶事,积累成编。因其居于昭德坊,故称《昭德新编》。晁迥生前此书未传,其五世孙晁溯搜集家集,从著名史学家李焘处得到此书。南宋庆元中曾有刊本,明嘉靖时又有重刊本.

  • 美芹十论

    美芹十论

    《作者:辛弃疾兵书。又称《御戎十论》。宋代辛弃疾撰。乾道元年(1165年),辛弃疾上奏分析宋、金形势,提出抗金主张的美芹十论1卷。其中审势、察情、观衅3论,言客观上金之可胜。其余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徵、久任、详战7论,则言主观上宋之能胜。

  • 老学庵笔记

    老学庵笔记

    《作者:陆游笔记。 南宋陆游(1125—1210)撰。十卷。游有《陆放翁全集》已著录。陆游晚年书室称老学庵,故名。此编以平时所录趣闻为正续篇,陈振孙称其书“所记见闻,殊有可观”。《宋史·艺文志》入杂史类,《文献通考》入“小说家”。其内容广涉两宋朝野历史掌故、典章制度、民间风俗习惯等。作者晚年退居山阴时所作,内容主要是记载遗闻轶事、考订诗文等,间亦采民间传说。书中对南宋帝王的奢侈、昏庸,权奸秦桧势力之大以及岳飞被杀害后临安人民闻而痛哭等重要历史事实有所反映。作者因长期居蜀,故书中记蜀事颇多。有《稗海》本、 《津逮秘书》本、 《学津讨原》本、 《四库全书》本、涵芬楼校排《宋人小说》本等。 另《续笔记》二卷,今仅存《说郛》本一卷。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李剑雄、刘德权点校本,将《续笔记》附入,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佚文三则。

  • 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

    《作者:李诫北宋官方颁布的关于建筑工程作法和工料定额的专著,我国古代第一部建筑法规。由北宋李诫于1100年编纂而成,1103年刊行。全书三十四卷,三百五十七篇,三千五百五十五条。书前有“看详”、目录各1卷。“看详”说明若干规定和数据,如屋顶坡度曲线画法,计算材料所用各种几何图形之比例等。“总释”、“总例”二卷引经据典地注释各种建筑物和构件的名称,力求统一;各作制度十三卷,是研究古建筑最有价值的部分,记载宋代的楼殿厅堂等屋宇之形,对古代的宫室制度考据颇有价值。所附插图极为精细,具有宋代版画特点。[无法显示的生僻字和图片,请参阅PDF电子版]

  • 能改斋漫录

    能改斋漫录

    《作者:吴曾笔记。南宋吴曾作。原为十卷,今本作十八卷。分为事始、辨误、事实、地理、议论、乐府等十三类,大部分为考证。本书征引广博,资料丰富,常为后代治史者引用。但作者附谀秦桧,书中颇有美化秦桧内容,为后人诟病。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著录为二十卷,今本仅十八卷,已佚去“诙谐谈谑”一门,其他各门也有删削之迹。据今人考证,此书甫出,即遭人告讦而毁板,今本为后人删存之本。宋元古籍及《永乐大典》中存有不少逸文。有明抄本、 《四库全书》本、乾隆间临啸书屋刊本、 《守山阁丛书》本、 《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墨海金壶》本等。1960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校点本,取各本校录

  • 二老堂杂志

    二老堂杂志

    《作者:周必大宋代笔记。5卷。周必著 。周必大学问博洽、熟于掌故,著述甚伙。此书前4卷为札记随笔,考证名物故事,典章制度,间及当朝逸事,丛残琐语。以其用力不多,殊乏可采。卷5为周必大所作游记数篇,乃从附载之例。《郑堂读书记》卷五六著录。本书内容较杂,大抵卷一谈经史、卷二卷三记宋代典章制度与君臣言行,卷四为琐谈,辨字、记梦、物候、医方杂见其中,卷五为游记,诸如《记昆山登览》、《记金陵登览》、《记西湖登览》,写景状物记胜抒情

  • 枫窗小牍

    枫窗小牍

    《作者:袁褧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南宋袁褧撰,袁颐续。 《稗海》本题为百岁寓翁撰。二卷,有《宝颜堂秘笈》本、 《唐宋丛书》本、《说库》本、 《稗海》本等。本书记宋代朝野杂事,有关北宋时汴京遗事的记载尤多,如京城宫阙、河渠街衢、户口盛衰及徽宗时修艮岳之状况等,多可于史传参证,论是非亦皆平允。《四库全书总目》入子部小说家类,原无撰人名氏,各本均题宋袁絅撰,袁颐续。

  • 家世旧闻

    家世旧闻

    《作者:陆游笔记。宋陆游(1125—1210)撰。一卷。游有《陆放翁全集》已著录。此编录其曾祖以下屡使辽见闻,多载契丹人和汉人风俗习尚。录道士施术,暗示亡国之兆。言因果报应,多有附会。有《说郛》本,《稗乘》本。成书时间约在南宋淳熙三年至九年间。笔记以“家世”为名,书中主要内容与陆游的高祖陆轸、曾祖陆珪,以及祖父陆佃、叔祖陆傅、父亲陆宰等诸多先辈的事迹有关,以陆轸、陆佃和陆宰的事迹为详。此外,还包括一些涉及陆游的外家唐氏家族前辈的遗事轶闻。所涉及的时间,从宋真宗到宋高宗八朝约一百余年。笔记的内容,包括社会政治、制度、道德、陆氏先人的交游以及官场掌故等,其中,部分史料为此书仅见,对研究宋代制度以及陆游的家世来说,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 春明退朝录

    春明退朝录

    《作者:宋敏求笔记。北宋宋敏求(1019—1079)撰。三卷。敏求字次道,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赐进士及第。历任馆阁校勘、编修官、龙图阁直学士。曾参修《唐书》,私撰唐武宗以下六朝实录,有《唐大诏令集》传世。上、中、下三卷。成书于熙宁三年(一○七○)。作者先庐在春明里,每奉朝退食,即撰辑见闻,故以名书。今存《百川学海》本、《学津讨原》本、《学海类编》本、《历代小史本》、《从书集成》本。解放以后,有中华书局一九八○年点校本。本书属于历史见闻类的笔记。

  • 丁晋公谈录

    丁晋公谈录

    《作者:丁谓或作《晋公谈录》,宋代文言琐谈小说。记录北宋真宗时宰相丁谓(封晋国公)言谈,作者不详,一说为丁谓甥潘延之。一卷。《郡斋读书志》、《遂初堂书目》、 《宋史·艺文志》均著录。今有《百川学海》本、明刻本、 《历代小史》本,以影宋咸淳原刻本《百川学海》本为最佳。另《说郛》亦收录,但不全。

  • 东斋记事

    东斋记事

    《作者:范镇6卷。北宋范镇撰。是书仿唐人著书以述当时之事,使后人有可考证,故追忆馆阁中及在侍从时交游语言、里俗传说而撰。多及北宋故事、典章制度、士人逸事,于蜀地风土人情尤详。书成于元丰间,因写于所居之东斋,因以名书。书成元丰间,因写于居所东斋,故名。《宋史·艺文志》作十二卷,《文献通考·经籍考》作十卷,原本早佚,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分为五卷;又采《皇朝事实类苑》等书所引,加以删校,续为补遗一卷。1980年中华书局点校本又辑得佚文二十三则。

  • 读书附志

    读书附志

    《作者:赵希弁一卷,南宋赵希弁撰。赵希弁,生卒不详,字君锡,袁州 (今江西宜春)人,宋太祖九世孙。南宋宁宗、理宗之交,江西漕贡进士,秘书省校勘。据其家三世藏书,择《郡斋读书志》四卷本所未著录者,仿其体例,撰成该书,以附四卷本,故称《附志》。《附志》一卷,实分上、下,类目与四卷本不尽相同。卷上有经类、经解类、小学类、史类、编年类、杂史类、史评类、职官类、刑法类、仪注类、天文卜算类、五行类、地理类、传记类、谱谍类、诸子类、农家类、杂说类、兵家类、类书类、杂艺术类、道家类、神仙类、释书类。卷下有楚辞类、别集类、语录类、总集类、法帖类,最末又有拾遗。总共著录图书四百六十九种,除少数复见者,大部分为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书籍,恰恰可作《郡斋读书志》的续篇。《附志》著录各书,更觉翔实,除书名、卷帙外,又介绍其书篇目、编次、刊刻时间、刊刻地点、刊刻人名等。该志历来附四卷本《郡斋读书志》(即《前志》)理宗淳珰九年 (1249)黎安朝合刻于袁州,属袁本系统,一直随袁本流行。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郡斋读书志校证》的合校本,以影印南宋淳珰本《读书附志》为依据,加标点,附于书后。

  • 宝章待访录

    宝章待访录

    《作者:米芾一卷。宋代米芾著。是书记同时士大夫所藏晋唐墨迹。分目睹、的闻两类。目睹者有王羲之《雪睛帖》以下凡五十四条。的闻者有唐怀素《自叙帖》以下凡二十九条。“目睹”类中所记真迹、藏处、装裱、题跋、纸本、印鉴、避讳、拓制、考证等,皆有简明评述。在“的闻”类中,记录了名本碑帖的藏处。唐有宝章阁,专贮法书,米氏因此取是书名。米氏为此自序云:“本朝太宗混一,伪邦、国书皆聚,然士民之间尚或藏者。既非宝鉴,皆以世传,闻见浸多,惧久废忘,因作 《宝章待访录》以俟访图书使焉。”陈振孙之 《直斋书录解题》作“宝墨待访录二卷”,盖陈振孙之误。

猜你喜欢的书

花影集

花影集

明代文言传奇小说集。四卷二十篇。陶辅作于弘治初年,初刻于嘉靖初年,今存万历丙戌崔岂立重刊本。写刻,无图。卷首有张孟敬《花影集序》及作者《花影集引》,对本书各篇旨趣,以及作者情况、创作精神介绍甚详。据云,作者壮年时曾得《剪灯新话》、 《剪灯余话》、《效颦集》三书而读之, 感到“虽三家造理之不同,而各有所见,然皆吐心葩结精蕴,香色混眩,鬼幻百出,非浅学者所能至也。予不自揣,遂较三家得失之端,约繁补略,共为二十篇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李剑农著。太平洋书店1930年出版。李氏又名剑生,号德生,湖南邵阳人。1913年赴英留学,1916年回国。致力于中国政治史和经济史的教学和研究。该书原名为《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著者对1898—1928年间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和各系军阀之间政治斗争作了精辟的分析。1946年补写了1840—1937年的中国政治斗争,改为现名出版。后作者又删去《导言》和最后一章,并略加校改,195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在该书中,著者认为西方近代正值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而中国则处于封闭落后之中,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是必然的。而此后的政治变化,大致可分三个段落: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这是外力侵入,新思想酝酿的时期;第二阶段从甲午维新运动到辛亥革命,这是革命势力进展,满清皇位颠覆的时代;第三阶段从民国成立到国民党由广东出师北伐,这是革命势力与满清残余的军阀势力斗争的时代。全书分析中肯,比较注意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纷争角逐以及政治斗争的演变和分化,是这一领域较成功的著作。

罗氏识遗

罗氏识遗

十卷。北宋末南宋初罗璧(生卒年不详)撰。罗璧字子苍,自号默耕,新安(今属河南)人。生平事迹不详。据书中前定一条,引陈抟“寒在五更头”之谶语,称第五庚申后又十五年,北宋灭亡,可知此书成于南宋时期。书中又谓宋代文章多粹,自程颢、程颐发明孔孟之说,便觉欧、苏气象不长,又谓孔夫子之道至朱熹而集大成,诸家经解自朱熹断定,然后一出于正等等,可知罗璧是朱熹学说的忠实信徒、传布朱熹学说的学者。此书于经史百家、朝野遗闻等,无所不论,无所不考。大体说来,征索旧文,皆有依据,考据精核,颇多可取。但书中也有可供商榷之处,如,论养老之制,谓《礼记》袒而割牲、执酱而馈等数语为委巷之谈,排诋经书,殊无忌惮。又谓公羊高、梁赤皆姓姜,亦属杜撰。又谓班史原于刘歆,引葛洪《西京杂记》后序为证,不知葛洪序谓刘歆有汉书一百卷者,自汉魏以来绝无是说,罗璧轻信伪书,尤为疏舛。此书虽少有错误,但多数皆有根据,足资参考。今传本不一,《四库全书》本作 《识遗》十卷,《学海类编》、《碧琳琅馆丛书》、《芋园丛书》本作《罗氏识遗》十卷,宛委山堂 《说郛》节选本作一卷,商务印书馆《说郛》本不分卷。

洛神传

洛神传

大和中处士萧旷自洛东游至孝义馆夜憩于双美亭时月朗风清旷善琴遂取琴弹之夜半调甚苦俄闻洛水之上有长叹者渐相逼乃一美人旷因舍琴而揖之曰彼何人斯女曰洛浦神女也昔陈思王有赋子不忆也邪旷曰然旷又问曰或闻洛神即甄皇后后谢世陈思王遇其魄于洛滨遂为感甄赋后觉事之不正改为洛神赋寄

黄书

黄书

明清之际王夫之著。一卷,收入《原极》、《古仪》、《宰制》、《慎选》、《任官》、《大臣》、《离合》等七篇论文,并附《后序》。作于1656年,是作者早年的政论著作。通过评述历史阐发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提出了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解释仁义为“以仁爱人,不授以制而尽其私。以义制我,不私所爱而厚其疑”。(《任官》)仁义的最高意义便是维护民族利益,“仁以自爱其类,义以自制其伦。”若不能保护民族的利益,便失去了仁义的真髓。“今族类之不能自固,而何他仁义之云云也哉!”(《后序》)指出“天下之势,有合者,有分者,有张者,有翕者”(《古仪》),而没有万世一系的天下。强调天下不是一姓的私产,指责“秦私天下而力克举,宋私天下而力自诎”,是孤秦陋宋,导致了天下的祸乱。认为改朝换代是自然的事情,但不能容许他族入主华夏,“可禅,可继,可革,而不可使夷类间之”(《原极》),高度重视“夷夏之防”。指出要永保民族的利益,就必须公天下,“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宰制》)。收入《船山遗书》。1956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将此书与作者另一著作《噩梦》合编刊行。

中说

中说

一名《文中子》。为隋末名儒王通子福郊、福畤仿《论语》体例,集通生前言论,以问答形式整理而成。今有宋阮逸注十卷本。分《王道》、《天地》、《事君》、《周公》、《问易》、《礼乐》、《述史》、《魏相》、《立命》、《关朗》十篇。其哲学思想确认天、地、人为“三才”,“天者统元气焉”,“地者统元形焉”,“人者统元识焉”,但又相信“天神”、“地祇”的存在。认为治乱、穷达、凶吉都有命,“君子畏之”,又认为吉凶祸福,惟人自召,在人自取。矛盾之处很多。政治思想的核心是“明王道”,抨击现实社会暴政,依据孟子仁政学说,提出要统治者“遗身”(即至公无私)、“推诚”,盼望重建王道政治。主张儒、佛、道三教归一,但以儒家为主。并希望恢复分封制和井田制。王通在《中说》中提出的思想是宋代理学的先声。后人因其中所记王通门人多隋唐间大臣,年龄与事实不符,或疑其为伪作,虽不尽然,但其中有夸饰之词,则为事实。中统 元世祖年号(1260—1264)。凡五年。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