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

- 姓名:米芾
- 别名:初名黻,字元章
- 性别:男
- 朝代:北宋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051
- 逝世日期:1107
- 民族族群:
米芾 (1051—1107),北宋书画家、鉴赏家,初名黻,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自元祐六年起,改名芾,祖籍太原 (今属山西),迁襄阳(今湖北襄樊),世称米襄阳,又曾长期住在江苏镇江等地,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徽宗赵佶召为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太常博士,人称 “米南宫”。有洁癖,多蓄奇石。尝于无为州治,见巨石,状奇丑,大喜,具衣冠拜揖,竟呼之为兄,因举止颠狂,世称 “米颠”或“米痴”。与世格格不入,故数次从政均不得志。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好收藏名迹。行、草书博取前人之长,用笔俊迈豪放,有 “风樯阵马,沉着痛快” 之评。《宣和书谱》 论其书云: “大抵初效羲之”,“篆宗史籀,录法师宜官,晚年出入规矩,深得意外之旨,自谓 ‘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八面’。”
擅长山水,由于他长住江南,对镇江一带的云山烟雨、大自然的真山真水有非常深切的感受。因此所画山水,虽曾学王洽之笔法,点笔破墨,又受董源影响,并从行草书法中得到启发,但他还是不满意“山水古今相师,少有出尘格者”,提出“信笔作之”。认为艺术创作尽可能不受规定约束,落笔才会自然。正如他所说的,“多以烟云掩映,树木不取工细,意似便已”,即强调写意画法,自成一派。其子米友仁(1086—1165),字元晖,小字虎儿,晚年号嬾拙老人。画院学士。画学父风,以泼墨法画云山,参以积墨和破墨,常用焦墨来提神。其精妙之处实在于见笔见墨。所画烟云山水,树木简略,妙于重染,自称“墨戏”。画史上有“米家山”、“米氏云山”和“米派”之称。明代董其昌说:“唐人画法至宋乃畅,至末又一变耳。”二米的山水画把水墨渲染的传统技法大大提高了一步,对我国水墨山水的发展,影响颇大。能诗文,善书法,精鉴别。行草书得力于王献之,用笔刚健流利,有“风墙阵马,沉着痛快”之评,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共称“宋四家”。亦作梅、松、兰、菊等花卉画,晚年亦画人物,自称“取顾(恺之)高古,不入吴生(道子)一笔”。存世书法有《苕溪诗》、《蜀素》、《虹县诗》、《向太后挽词》、《参政帖》等,著有《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及《山林集》;存世伪品有《溪山雨霁》、《云山》等图,疑为后人所作。
猜你喜欢的书
佩韦斋集
诗文别集。南宋俞德邻撰。二十卷。德邻字宗大,号太玉山人,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徙居京口。咸淳进士,入元不仕,遁迹以终。有《佩韦斋文集》、《佩韦斋辑闻》。此集收诗凡三百八十二首,杂文百四十二篇。其诗以怀古、遣怀为多,感叹历史兴亡,情真意切。风格沉郁苍凉,闲雅冲淡。其文或论古今事之得失,或臧否人物。论辨宏深,叙述详赅。《辑闻四卷》系其追记读书所得轶闻佚事。有《四库全书》本,《天禄琳琅丛书》(第一集)本。
西塍集
诗别集。南宋宋伯仁(约1235年前后在世)撰。一卷。伯仁字器之,号雪岩,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一作广平人。善画梅,作《梅花喜神谱》上下卷,后系以诗,形神毕肖。嘉熙中,为盐运司属官。多与高九万、孙季蕃唱和。有《雪岩吟草》、《波渔隐词》。嘉熙元年(1237),寓京酷热,侨居西马塍,故以“西塍”名集。此集收诗近百首。作者属江湖派中人。自序称“随口应声, 高下精粗,狂无节制,低昂疾徐,因势而出,虽欲强之而不可”。有《四库全书》本,《两宋名贤小集》本,《宋人集》本(甲编)增续稿一卷。
大宋平蛮碑
北宋摩崖石刻。宋余靖(1000—1064),字道安,广东韶州曲江人,汉族,镇压侬智高的宋军副将)撰文。刻于桂林铁封山镇南峰西面半山石壁上,时间在皇祐五年(1053)。额篆书汉字,每字径9寸;正文楷书汉字,每字径2寸。内容记述侬智高起兵过程及狄青等率宋军前往镇压之始末,特别突出地描写狄青用兵的神机妙算,为宋军歌功颂德,也反映了侬智高起义军的某些侧面。为研究壮族史及侬智高起兵事件的参考文献。今碑保存完好,除原碑实物仍在原处外,其文收载于《桂林石刻》,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77年内部刊印本。
西方哲学研究
西方哲学论文集,王国维撰,王国维是中国进行纯粹的西方哲学研究第一人,其在康德哲学、叔本华哲学及尼采哲学的研究上,造诣精深。
读礼志疑
六卷。清陆陇其(1630-1692)撰。陇其字稼书,初名龙其,浙江平湖人。康熙进士,历任江南嘉定、直隶灵寿知县、四川道监察御史等职,后辞官归。学宗程朱。着有《古文尚书考》、《困勉录》、《松阳讲义》、《渔堂文集》等。是编因《三礼》之书多由汉儒采辑而成,其中所载古今典礼,自明堂、清庙、吉、凶、嘉、宾、军、礼以及名物器数,互相考核,多有龈龉不合处,遂取郑(玄)孔(颖达)诸家注疏,折衷于朱熹之书,并旁及《春秋》、律吕等与《三礼》相关资料,悉为采入,务得其中。然其有疑而未决者,则仍缺之,故名“读礼志疑”。陆氏以其覃思,墨守于程、朱,考辨《三礼》黄制、名物、器具,指摘经文之疑,辨正注家之误,多附己意,时有发明。于经文注疏、随文纠正、考核折衷,其用意实非一般。因是书为读书时随手标记笺注,后经其弟子编辑而成,故时有疏误。有《正谊堂全书》本、《学海类编》道光间刻本十二卷、书三时斋丛书本、张清恪合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十二卷,附一卷。
老子道德经憨山注
明建邺憨山道者德清注解老子道德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