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

米芾
  • 姓名:米芾
  • 别名:初名黻,字元章
  • 性别:
  • 朝代:北宋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051
  • 逝世日期:1107
  • 民族族群:

米芾 (1051—1107),北宋书画家、鉴赏家,初名黻,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自元祐六年起,改名芾,祖籍太原 (今属山西),迁襄阳(今湖北襄樊),世称米襄阳,又曾长期住在江苏镇江等地,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徽宗赵佶召为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太常博士,人称 “米南宫”。有洁癖,多蓄奇石。尝于无为州治,见巨石,状奇丑,大喜,具衣冠拜揖,竟呼之为兄,因举止颠狂,世称 “米颠”或“米痴”。与世格格不入,故数次从政均不得志。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好收藏名迹。行、草书博取前人之长,用笔俊迈豪放,有 “风樯阵马,沉着痛快” 之评。《宣和书谱》 论其书云: “大抵初效羲之”,“篆宗史籀,录法师宜官,晚年出入规矩,深得意外之旨,自谓 ‘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八面’。”


擅长山水,由于他长住江南,对镇江一带的云山烟雨、大自然的真山真水有非常深切的感受。因此所画山水,虽曾学王洽之笔法,点笔破墨,又受董源影响,并从行草书法中得到启发,但他还是不满意“山水古今相师,少有出尘格者”,提出“信笔作之”。认为艺术创作尽可能不受规定约束,落笔才会自然。正如他所说的,“多以烟云掩映,树木不取工细,意似便已”,即强调写意画法,自成一派。其子米友仁(1086—1165),字元晖,小字虎儿,晚年号嬾拙老人。画院学士。画学父风,以泼墨法画云山,参以积墨和破墨,常用焦墨来提神。其精妙之处实在于见笔见墨。所画烟云山水,树木简略,妙于重染,自称“墨戏”。画史上有“米家山”、“米氏云山”和“米派”之称。明代董其昌说:“唐人画法至宋乃畅,至末又一变耳。”二米的山水画把水墨渲染的传统技法大大提高了一步,对我国水墨山水的发展,影响颇大。能诗文,善书法,精鉴别。行草书得力于王献之,用笔刚健流利,有“风墙阵马,沉着痛快”之评,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共称“宋四家”。亦作梅、松、兰、菊等花卉画,晚年亦画人物,自称“取顾(恺之)高古,不入吴生(道子)一笔”。存世书法有《苕溪诗》、《蜀素》、《虹县诗》、《向太后挽词》、《参政帖》等,著有《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及《山林集》;存世伪品有《溪山雨霁》、《云山》等图,疑为后人所作。

猜你喜欢的书

马丁·帕兹

马丁·帕兹

太阳落山了,落在科迪勒拉雪山峰颠那边;但是,秘鲁的美好天空,透过近似透明的夜幕,还可见几缕散乱但稳定的光线,空气都浸润着弱光带来的清新,让人在这炎热的低纬度地区呼吸这清凉空气。这个时候,是人们可以过欧式生活的时间,可以设法到阳台外透透气以利健康;一个架起的金属屋顶,把阳光和大地隔开,挡住了太阳光通过,让人在它下面休息,以恢复体力。

六经天文编

六经天文编

二卷。宋王应麟撰。是编集录六经中有关天文的文字并加以解说。以 《易》《书》《诗》所载为上卷,《周礼》《礼记》《春秋》所载为下卷。除六经中星象外,凡阴阳五行风雨以及卦义,皆汇集其中。解说文字多引用先儒经说,间或采用史志加以补充。该书最早的版本为南宋乾道刊本,另有《学津讨原》本,四库著录乃元代至元六年(1340) 王厚孙刊本。

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

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

胡适著。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第5卷第4号。后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作者从文学进化观念出发,将中国戏剧与外国文学、戏剧进行比较研究,阐述中国戏剧改良之必要性。作者将文学进化观念的意义,分四层进行论述,每一层都含有一个重要的教训。第一层总论文学的进化。第二层论述文学进化从极低微的起源,慢慢的进化到完全发达的过程。指出中国戏剧一千年来力求脱离乐曲的种种束缚,但因守旧性太大,终未能完全达到自由和自然的地位。第三层论述文学在进化过程中,每个时代往往留下许多无用的纪念品(“遗形物”)。传统戏剧中的脸谱、嗓子、台步、武把子等,都是这一类“遗形物”。而评剧家大多不懂文学进化的道理,往往把这些“遗形物”当作中国戏剧的精华。第四层论述中国戏剧应当取西洋的戏剧作参考材料,虚心研究,取人之长、补我之短,扫除旧日种种“遗形物”,采用西洋近百年来继续发达的新观念、新方法、新形式。如此方才可使中国戏剧有改良进步的希望。论文还从比较文学角度,指出中国文学一是缺乏悲剧观念,二是缺乏文学的经济方法。作者呼吁:现在的中国文学已经到了暮气攻心,奄奄断气的时候!应当赶快灌下西方的“少年血性汤”。胡适的这篇文章从中外文化的比较上,指出中国戏剧存在的弊端。对中国戏剧的批评切中要害,它和文学革命初期的文学改良思潮是一致的,在戏剧改革方面具有开拓性的积极意义。文中也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倾向。

三国志后传

三国志后传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序本再刊本《三国志后传》目录书影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序本再刊本《三国志后传》正文书影明代白话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全称《续编三国志后传》,一名《续三国志》。十卷一百四十回。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余杂记,西蜀酉阳野史编次”,酉阳野史真实姓名及生平不详。成书于明万历年间。属于《三国演义》的众多续书之一。是明代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题“酉阳野史”编次,描绘的是西晋司马氏开国后六十年间晋国“八王”、成汉李特、汉赵刘渊、后赵石勒、东晋王敦、苏峻等逐鹿中原、杀伐征战的兴衰史。

非梦记

非梦记

短篇小说。苏曼殊著。刊于1917年12月出版的《小说大观》第十二集,文明书局、中华书局发行。作于1916年。写青年海琴的一段恋爱悲剧。海琴随画师汪玄度学习绘画,与其女薇香志同道合,相互爱慕。画师正拟为他俩定亲时,海琴父母相继病亡,靠婶娘刘氏生活。刘氏打算将家有财资的外甥女凤娴许配给海琴,海琴心中不愿,但又不敢言明。后刘氏与凤娴定计,离间海琴与薇香的感情,造成矛盾,凤娴乘隙而入,向海琴百般献爱,终于使海琴产生对薇香的怀疑,将信物退回薇香。事后,海琴从奶母口中得知薇香仍对他钟情不移,非他不嫁,方觉自己受骗。但刘氏强迫海琴与凤娴定婚,海琴决心离家出走,到五指山落发为僧,薇香投河自尽。作品猛烈抨击封建宗法的婚姻制度,但亦流露出逃避现实的消极遁世情绪。

圣虚空藏菩萨陀罗尼经

圣虚空藏菩萨陀罗尼经

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二比丘裸形叫唤,虚空藏问佛,佛召七佛各说一咒,虚空藏亦说一咒,亦与《虚空藏菩萨问七佛陀罗尼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