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

- 姓名:辛弃疾
- 别名:字幼安,号稼轩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山东历城(今济南市)人
- 出生日期:1140年5月28日
- 逝世日期:1207年10月3日
- 民族族群: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济南市)人。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所出生之地正是金国统治地区,从小就处在异民族的统治之下。他自幼聪慧,胸怀壮志。早在十四岁时,他就借到燕京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到河朔一带探察金兵的部署,了解金国的虚实,为以后图谋恢复做准备。金人南下时,历城农民耿京聚集了二十多万人起义,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多人去参加聚义。他在义军中担任“书记”之职,帮助耿京筹划军事行动。他作战勇敢,有谋略,忠于抗金事业。当时义军中有个叛徒偷了耿京的印信想到金营去献功,辛弃疾马上追赶,斩了这个叛徒,从此,耿京更为器重辛弃疾。为了保存义军实力,他劝耿京归附南宋,并亲自到南宋联系有关归附之事。但这时义军内部有个叫张安国的人当了叛徒,受金人重赏谋杀了耿京,投降了金人。听到这个消息,辛弃疾以置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气概,只带五十名骑兵,直入金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活捉了张安国,并策动金营中的耿京旧部万余人反正,冲出金营。他的行动极大地鼓舞了中原地区人民的抗金斗争,但并没有受到南宋统治者的信任和重用,只让他担任地方官的助手。
当时朝廷主战派和主和派斗争激烈,他站在主战派的立场作《御戎十论》(又称《美芹十论》)进呈宋孝宗,又作《九议》献给宰相虞允文。《御戎十论》有论文十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族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说明金兵不但不可怕,而且还有“离合之隙”可乘,并就南宋方面充实国力、作好作战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九议》除《御戎十论》里的重要论点外,还根据刘邦、项羽率吴楚子弟北上灭秦的史实,驳斥种种“吴楚之脆弱不足以平衡于中原”的谬论,认为胜败关键在顺逆,而金人南侵处逆,宋朝收复中原为顺,所以他坚决主张抗金,并提出自治图强的办法以及收复中原先攻山东、次取河北的战略。这些光辉的思想,是建立在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础上的,这是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的动力。乾道四年(1168),辛弃疾改任建康府通判,他因此得以与当时一些上层人物和诗人骚客接触,得到一个发展诗词创作才能的机会。从此,词就成了他感情的传声筒,成了他战斗的武器。辛弃疾一生作词(现存)六百余首。这些词多抒发恢复统一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他谴责主和派误国的罪行,表现自己忠心报国的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辛弃疾的词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形式自由活泼,风格悲壮豪放,在宋代的爱国词人中,他是一位杰出的领袖。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年六十八。宋恭帝时获赠少师,谥号“忠敏”。
猜你喜欢的书
麻科活人全书
麻疹专著。四卷。清·谢玉琼撰于1748年。本书系参考多种麻疹专著,予以删补编订而成。卷一总括麻疹及其辨证治疗、常用药物等;卷二-四介绍麻疹发病每阶段的证候与变证的具体治法。全书共108篇。每篇均有歌诀及论说,末附刘齐珍辑麻疹论及医案等。全书内容比较丰富。对麻疹的发病规律、各期特点的论述较为具体、全面,在麻疹专著中是较好的。现存初刻本等几十种清刻本,1936年朱礼堂曾附有评注,此评注本1957年由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
蝴蝶媒
清代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四卷十六回。题“南岳道人编”, “清溪醉客评”,二者疑为一人,姓氏与生平无考。所见四友堂刊本扉页又题“步月主人订”。齐如山据“玄”字不缺笔推断为最迟是康熙初年书,常为人订书的步月主人亦活跃于清初,可为佐证。除四友堂本外,尚有啸花轩、积经堂、经文堂、经翼山房等刊本和石印本。光绪乙未石印本改题《巧姻缘》,上海书局石印本改题《蝴蝶缘》,卷首增浪迹生叙,又有石印本改题《鸳鸯梦》,卷第前或作《鸳鸯蝴蝶梦》,卷首序署“五江草屋主人天佣子”。作品叙述了隋代元寿年间江南秀士蒋青岩及其友张澄江、顾跃仙3人,靠蝴蝶为媒,寻得佳偶,得谐美好姻缘的故事。
戴案纪略
本书(一册六二面三七、二○○字)不分卷,蔡青筠撰。按同治初年所发生之戴潮春事变,前有林豪「东瀛纪事」(见第八种篇)及吴德功「戴案纪略」(见第四七种「戴施两案纪略」篇)记述其事。此书系作者征访耆旧,增补上述两书而成者;稿本成于民国十二年,今藏鹿港蔡氏本家,前未印行。书用编年体裁,与吴着略似。所可异者,卷首「前言」殆全取吴着「自序」之文,有「不知其何所指而云然」者;他如「添注」凌杂、人名互歧,缺失不一而足。今据传抄本(依稿本影写)排印,书首并刊一著者传略」
通志
南宋郑樵撰。200卷。纪传体通史。记述上古至隋唐3000余年的史事。郑樵博学而著述丰富。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进经旨、礼乐、文字、天文地理、虫鱼草木、方书等31种书。绍兴二十六年,综合历代史料编成此书。分本纪、年谱、略、世家、列传等。计本纪18卷,自三皇五帝至隋,依各史抄录;世家3卷,分周同异姓;列传108卷,自周至隋;载记8卷,为五代十国;四夷传7卷,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年谱4卷,自三皇五帝至 隋;20略52卷,记上古至唐宋历代典章制度及文化发展。20略计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礼、谥、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艺文、校雠、图谱、金石、灾祥、昆虫草木等,其中多袭用《通典》旧文,惟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昆虫草木五略,为旧史所无。20略为作者用力之作,也是本书的精华。 其中最要者为《艺文》与《校仇》。《艺文略》为宋以前之图书分类目录,著录图书10912部,110972卷。《校仇略》为目录、校仇学之重要著作。旧以此书与《通典》、《文献通考》合称《三通》,但本书是通史,三书并列不当。元大德三山郡刻元明递修本,元至治二年福州刻本为现存最早版本。明清版本颇多,通行有清武英殿本。1937年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有《十通》合刊本。《二十略》有单行本,名《通志略》,有明陈宗奎校刊本、《四部备要》本、世界书局本等。
春秋分纪
九十卷。程公撰。程公说字伯刚,号克斋,丹稜(今属四川)人,宋代着名经学家。此书采用《史记》之纪传体体例重新编排原为编年体的《左传》。其第一部分为《年表》,包括周王及列国、王后,鲁、晋、宋、郑四国执政之卿,共九卷。第二部分为《世谱》,包括王族、鲁晋宋郑卫等国之公族以及诸臣,于鲁国则另增妇人名、仲尼弟子,燕则有录无书,附有考异,共七卷。第三部分为《名谱》,凡见于《春秋》经传之人,分列国君臣、古人物、五官五正、五纪官、四夷名录五类录之。第四部分为《书》,有《历书》(实为春秋长历)、《天文》、《五行》、《疆理》、《礼乐》、《征伐》、《职官》七门,共二十六卷。其中最重要的是《疆理书》,附有地图,又有《地理释异》,最便学者检阅。第五部分相当于《史记》之《纪》,有《周天王事》、《鲁事》,共八卷。第六部分为《世本》,相当于《史记》之《世家》。以晋、齐、卫、陈、郑等国分为大国、次国、小国列之,其事则以经传所载分隶之。条理分明,叙述典赡,后还有《附录》,共三十八卷。此书之编纂,既便于初学者检索,亦便于研究者探讨,故《四库提要》誉之曰“诚读《春秋》者之总汇也。”程氏既重视《左传》之史实,亦兼采《公羊》、《穀梁》,旁及诸子。其全书大旨,则仍以胡安国之说为宗。此书卷首《述纲领》云:“以圣经为本,而事则按《左氏》;其《左氏》间若近诬,则采《公羊》、《穀梁》及先儒义之精者以证之;文句有小未安者,用啖赵《集传》例,颇为删削;若所论述大纲,本《孟子》,而微词多取程氏、胡氏之论;杜预为《左氏》学祖,其师说今注虽本之,而至其曲说以求通,则不免有所更定,别以新注。”淳璠三年(1243),程公说之弟程公许刻其书于宜春,此本今存。
六门陀罗尼经
一卷,唐玄奘译。日夜六时,诵此陀罗尼,则能救六道之苦,故名为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