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

辛弃疾
  • 姓名:辛弃疾
  • 别名:字幼安,号稼轩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山东历城(今济南市)人
  • 出生日期:1140年5月28日
  • 逝世日期:1207年10月3日
  • 民族族群: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济南市)人。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所出生之地正是金国统治地区,从小就处在异民族的统治之下。他自幼聪慧,胸怀壮志。早在十四岁时,他就借到燕京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到河朔一带探察金兵的部署,了解金国的虚实,为以后图谋恢复做准备。金人南下时,历城农民耿京聚集了二十多万人起义,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多人去参加聚义。他在义军中担任“书记”之职,帮助耿京筹划军事行动。他作战勇敢,有谋略,忠于抗金事业。当时义军中有个叛徒偷了耿京的印信想到金营去献功,辛弃疾马上追赶,斩了这个叛徒,从此,耿京更为器重辛弃疾。为了保存义军实力,他劝耿京归附南宋,并亲自到南宋联系有关归附之事。但这时义军内部有个叫张安国的人当了叛徒,受金人重赏谋杀了耿京,投降了金人。听到这个消息,辛弃疾以置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气概,只带五十名骑兵,直入金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活捉了张安国,并策动金营中的耿京旧部万余人反正,冲出金营。他的行动极大地鼓舞了中原地区人民的抗金斗争,但并没有受到南宋统治者的信任和重用,只让他担任地方官的助手。


当时朝廷主战派和主和派斗争激烈,他站在主战派的立场作《御戎十论》(又称《美芹十论》)进呈宋孝宗,又作《九议》献给宰相虞允文。《御戎十论》有论文十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族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说明金兵不但不可怕,而且还有“离合之隙”可乘,并就南宋方面充实国力、作好作战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九议》除《御戎十论》里的重要论点外,还根据刘邦、项羽率吴楚子弟北上灭秦的史实,驳斥种种“吴楚之脆弱不足以平衡于中原”的谬论,认为胜败关键在顺逆,而金人南侵处逆,宋朝收复中原为顺,所以他坚决主张抗金,并提出自治图强的办法以及收复中原先攻山东、次取河北的战略。这些光辉的思想,是建立在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础上的,这是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的动力。乾道四年(1168),辛弃疾改任建康府通判,他因此得以与当时一些上层人物和诗人骚客接触,得到一个发展诗词创作才能的机会。从此,词就成了他感情的传声筒,成了他战斗的武器。辛弃疾一生作词(现存)六百余首。这些词多抒发恢复统一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他谴责主和派误国的罪行,表现自己忠心报国的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辛弃疾的词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形式自由活泼,风格悲壮豪放,在宋代的爱国词人中,他是一位杰出的领袖。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年六十八。宋恭帝时获赠少师,谥号“忠敏”。

猜你喜欢的书

康熙续修丹徒县志

康熙续修丹徒县志

十卷首一卷。清康熙22年(1682)刻本,抄本。当时朝廷令各府州县未有成志者需修辑上报,天钟来任后即聘洁,世英任其事,洁、世英遂以康熙《镇江府志》之有关丹徒者为据,增以康熙13年至22年间史事,于两个月内编成此志。凡10卷首一卷。卷首为姓氏录、图。正文凡10志。卷1方舆志:沿革、星野、疆域、形胜(江防、海防附)、山水、土风;卷2建置志:城池、学校、公署、水利、津梁、坊表;卷3赋役志:户口、田赋、芦政、徭役、漕挽、驿传、盐课、恤政;卷4典礼志:仪制、坛蝉、祠祭;卷5物产志;卷6职官志:宰贰、师儒;卷7选举志:封建、举辟、进士、乡举、贡士(例监附)、武科、恩封、录荫;卷8人物志:国系、名宦、名臣、儒林、孝义、隐逸、列女、释道、方技;卷9艺文志;卷10杂记志:古迹、祠庙、宫室、陵墓、碑碣、寺观、灾祥、轶事。前无序,后无跋。记事止于康熙22年。资料翔实,文笔简炼。不足之处是有些类目设置不尽合理。立目繁琐,而且分类标准不一,且交叉重复。又因仓促成书,词义失当之处也颇多。

颜山杂记

颜山杂记

名胜志。清孙廷铨(1613—1674)撰。四卷。廷铨字伯度,一字枚先,号沚亭,益都(今属山东)人。明崇祯进士,入清官吏部主事。著有《南征纪略》、 《孙文定公全集》等。康熙五年(1666)搜辑旧闻而成书,四万余字。分山谷、水泉、城市、官署、乡校、逸民、孝义、风土、岁时、长城考、灵泉庙、灾祥、物变、遗文十四目。内容以颜神镇附近山川形势、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及其历史典故为主。城市目颇有特色,其城建在要扼。据载自唐赛儿起义后引起明清官员重视,实因颜山常有农民起义,据险攻守自如,官方深感恐惧所致。灾祥目记自明永乐十三至清康熙年间有三次农民起义,一此矿丁暴动、六次水灾。物产目载有煤矿勘探、开采和冶铁、瓷窑、开采矾、烧制琉璃等工矿业,俱为重要经济史料。有康熙十七年(1678)刻《孙文定公全集》本, 《四库全书》本。

重楼玉钥续编

重楼玉钥续编

喉科著作。清郑瀚撰,一卷。瀚,安徽歙县人,嘉庆九年(1804) 撰成是编,以补其父郑梅涧《重楼玉钥》一书,但未刊行。一九二九年章洪均整理,入郑氏家传《喉症白腐》一书,又由裘吉生收入 《三三医书》 第三集中,另有单行本行世。

包待制陈州粜米

包待制陈州粜米

元杂剧剧本。简名《陈州粜米》。末本。《陈州粜米》,全名《包待制陈州粜米》。此剧写陈州大旱三年,朝廷派刘得中、杨金吾前去赈济。刘、杨二人乘机大肆搜刮,并用敕赐紫金锤打死灾民张撇古。张子小撇古上告开封府,府尹包拯微服私访,查明真相,为民伸冤。作品再现了宋代封建统治下广大人民群众在天灾人祸中饥寒交迫的真实生活画面,着力刻画了清官包拯刚直不阿的性格。与其他剧作相较,包拯不仅是个铁面无私的为民除害者,而且是个历经宦海沉浮,与百姓分忧的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乔装私访一段,描绘包拯幽默风趣、平易近人的品格,洋溢着民间喜剧色彩。结构排场严谨精巧,是元代包公戏的代表作。

桯史

桯史

宋岳珂撰,15卷。记载两宋故事,凡140余条。所述宋金和战、交涉诸事,皆较正史详备。 所录诗文,亦多足以旁资考证。 清毕沅撰《续资治通鉴》,采是书资证。是书始著录于《直斋书录解题》。旧版刻于浙江嘉兴,现残存亡卷,藏北京图书馆。元刊本为常熟瞿氏之铁琴铜剑楼所藏,陈璧曾校勘、批点之,款式悉依宋本,后代诸本多源于此本。明有成化本,嘉靖重刻本、《津逮》本、《学津》本、《稗海》本等。清修《四库全书》,收入是书。存明成化十一年江泝刊本、嘉靖中钱如京重刊本、天启间岳元声校刊本、《稗海》本等为十五卷本。又《历代小史》本、《说郛》本等为一卷本。1981年中华书局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元刊本为底本,参校各本,标点出版,书后有附录二十一条,以备考。

圆觉经要解

圆觉经要解

圆觉经要解,二卷,明寂正要解并序及后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