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
中国大文学史
《作者:谢无量》中国文学史著作。谢无量著。上海中华书局1918年10月初版。全书分绪论、上古文学史、中古文学史、近古文学史、近世文学史等五编。由传说中的五帝至秦为上古,汉至隋为中古,唐至明为近古,有清一代为近世。作者在《绪论》第五章《古来关于文学史之著述及本编之区分》中述其体例说:“每期各分章节。先述其时势,次及文人出处,制作优劣。附载名篇,以资取法焉。”《绪论》中还对文学的定义、文字的起源及变迁、古今文学的发展趋势、中国文学的特质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作者综合了刘勰、阮元等人的观点,采用广义的文学概念,以“文学为施于文章著述之通称”。并认为,唐以前之文主骨,唐以后之文主气,风尚所趋,代有偏重。为此他从所谓精神上观察古今文学发展趋势,将中国文学分为创造文学、模拟文学、国家文学和平民文学几大类,而其最美的特质在于奇偶相生、抑扬顿挫的骈文律诗。 由于作者以广义的文学涵义为指导思想,所以该书不仅介绍诗、文、词、曲和小说戏曲,还着重探讨了某些与文学发展有关的文体或思潮。以上古时期第二章第二节《黄帝时文学及于后来之影响》为例,作者列举古今诸书所称黄帝时的文体就有:颂、铭、议、曲、诏命、道书、医书、小说、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兵家、天文、历谱、五行书、占书、神仙书。作者认为,黄帝时文字既具,诸学并可传述,“黄帝诚于文学诸体,有开创之功也”。中古文学第十七章《元嘉文学》一章中还着重介绍了范晔与史学。同时作者还注意探讨各种社会现象、哲学思潮对文学的影响,如第二编中介绍了佛教输入、儒佛相争以及魏晋老庄学派等与文学发展的关系,避免了单纯罗列文学事实的简单化倾向。 该书力求做到言出有据,广泛征引古今文人学者的有关言论为本书立论做证。并有意识地尝试借鉴西方学者对语言与文学的研究成果。作者专辟一节介绍了西方学者有关文学定义的各类观点。在《字类分析与文章法》一节中使用西方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汉字,也颇有借鉴意义。
-
中国文学评论
《作者:李健吾》《中国文学评论》收录了李健吾先生从事创作以来,对中国文学发表的一系列评论文章。这些文章主要选取自1949年以前,按创作或发表时间排序,尽量保持了作品原貌。书中评论的对象广泛,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多种文学体裁,以及众多知名与不知名的作家作品。李健吾以其独特的文学视角和敏锐的批评洞察力,对这些作品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精彩点评。《中国文学评论》不仅展示了李健吾作为文学评论家的卓越才华和独特风格,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启示。它既是文学爱好者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窗口,也是文学研究者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参考。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领略到李健吾先生深邃的文学素养和敏锐的批评眼光,也可以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
中国语言学史
《作者:王力》王力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原是在北京大学授课时所用的讲义,前三章曾在《中国语文》杂志上连载。除前言、结论外,分四章。以清末《马氏文通》出现为界,将汉代至1949年的中国语言学史分为两个阶段。前三章论述第一阶段的三个时期:训诂为主时期,属经学时期,特点是以疏解经义为目的;韵书为主时期,属佛学理学时期,语言学重点转移至音韵学;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时期,属经学复兴时期,小学硕果累累,研究方法超越前人。第四章论述1899年以后的西学东渐时期,语言学的领域扩大,方法改进,有了崭新的面貌。全书主要叙述中国*语文学,也给古文字学、语法学、普通语言学、语言调查等以适当地位。对各时期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都作了精到的分析。指出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决定了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实用目的,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中国古代语言学以文字为主要研究对象。本书叙述深入浅出,所用“语言学”一词,采用了最广泛的意义。首次提出了中国语言学史的间架体系。【书中有些异体字,文中无法显示,可以对比PDF阅读】
-
文言尺牍入门
《作者:谭正璧》文言尺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特有的脱离口语而形成的独立书面语体。“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文言文逐渐被白话文所取代。然而在人际交往日益重要的今天,文言文典雅庄重、谦恭委婉、简洁精练的优点,重新得到人们的青睐。 本书作者经过多年钻研和实践,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以旧形式服务于新内容,将慰问、邀约、感谢、恳托、馈赠、延聘等20多个门类的数百种人际交往事项,各举当今应用实例以示读者。 本书为学习文言尺牍而写,取材以实用平浅为主,雅俗共赏。每篇尺牍后均附有注释和译文,可令读者无师自通。 本书按性质分为四类:请求类、陈叙类、人事类、交际类。书后附有称谓、套语,读者可参照使用。
-
国文趣味
《作者:姜建邦》《国文趣味》是令人三叹的一本书。将国文的趣味讲得如此耳目一新,引人入胜,竟是出自半个世纪前一位中学教师之手,一叹也。本书初版后近七十年来在大陆没有再版,寂寂无闻,二叹也。一位不该被遗忘的先生,其生平事迹如流星划过夜空,了无痕迹,三叹也。一本书让孩子从此爱上语文。 他问你识多少汉字?再讲汉字的趣味、汉字的建筑; 他读着让人感动的、美丽的古典诗词; 他谈自己最爱读的传记和使人落泪的文章; 他告诉你写日记的重要意义和书信的温情; 他笑谈那些文人的怪癖、文人的出身之类逸闻; 他告诉你二十种有效学习的重要法则; 他总结出十五种学生作文的困难,又讲到作文的要诀; 这位民国教师对国文的讲解,是多么的兴高采烈、妙趣横生啊! 你津津有味地听下来,会情不自禁地想:原来语文会这么有趣!
-
中国文化的出路
《作者:陈序经》193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源自1933年作者在中山大学所作的一次同名演讲,经过充实完善而成,7章,既包括作者关于“文化的根本观念”,也有对当时流行的文化观批评和对作者文化主张的重点论述。此书旨在比较研究文化学和中西文化,探求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这是对作者在中山大学演讲中的“中国的问题,根本就是整个文化的问题……为中国的前途计,我们要为它寻找一条出路”的展开和深化。同时,此书也坚持了对于晚清以来关于中国文化问题的3种主要主张的划分,即以张之洞为主要代表、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折衷派”;以梁漱溟为主要代表、主张保存中国固有文化(“尊孔复古”)的“复古派”;以作者(包括胡适等人)为主要代表、主张全盘接受西洋文化的“全盘西化派”(“西洋派”)。作者分篇对前两种主张进行了剖析和批评,指出前者“昧于文化的一致与和谐的真意”,后者“昧于文化发展变化的道理”。并基于其文化观念和对中西文化之构成、特征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坚决主张中国文化必须要走全盘西化的道路,这不仅是因为“欧洲近代文化的确要比我们进步得多”,而且因为西洋现代文化是“现世的趋势”。陈序经关于中国文化出路之“全盘西化”的主张,在当时无疑是一种激进的观点,在因悠久的传统文化骄傲的中国自然会招致诸多争议和批评,甚至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带来一场“中西文化论战”,“全盘西化”的主张至今也依然主要是批评的对象。
-
天道与人文
《作者:竺可桢》竺可桢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一位卓越的大学教育家,许多文史工作者在选用素材时,都有“六经注我”或堆砌编排的特点,其最终分析可能失之偏颇。竺可桢选用材料十分讲究,对历史的分析基本上做到了唯材料是举。《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对气候变迁的分期,既不是根据温度变迁的周期,也不是根据历史朝代的不同,更不是根据纪年方式的变更。而纯粹是“根据手边材料的性质”。把气候时期分为“考古时期”、“物候时期”、“方志时期”、“仪器观测时期”,这种分期方式与气候变迁本身并无关系,表面上看来极不合自然逻辑,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是最方便实用且能最接近客观真实的一种方式,典型地体现了他所反复提倡的“求是”精神。
-
经学讲演录
《作者:范文澜》范文澜著。载近代史研究所编《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全文分经学的开始、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宋学、明清经学四部分,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扼要通俗地阐明了经学的产生、演变及其社会历史根源。指出,章学诚称 “六经皆史” ,《说文》和班固又各以 “常” ,“直” 释经,皆有所偏。实际上,所谓经,即孔子教授学生的课本。孔子 “述而不作” ,根据各种文献整理出易、书、诗、礼、乐、春秋六书,称六经,此即经学的开始。六经各有其专门内容。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孟荀两派,明显对立,反映原始儒学中保守派与适时派的矛盾,西汉后期到唐代,演变为今、古文之争。今古文之争,实际上是齐鲁之争。西晋永嘉之乱,今文消失。南北朝时期,南北各继承魏晋与东汉学风。唐初,钦定《五经正义》,(孔颖达撰) 统一南北经学,儒生凭《正义》应试,经学无从发展。由于靖内乱和反宗教需要,宋学兴盛起来。宋学以伦常为基础,同时与佛道结合,虽重气节,但流于空疏,成为明王朝覆灭的原因之一。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等主张经世致用,学、思结合,是有清一代经学、史学的开创者。由于雍正乾隆间,文字狱日烈,于是专事考据的乾嘉学派一时风行。道光以后,西汉今文经学昌盛,讲微言大义,好作引申附会。本书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经学史的重要的学术专著。
-
中国文化史:社会组织篇
《作者:梁启超》梁启超著,作于1925年,本书专研中国文化中之社会组织部分,共有世系探讨、婚姻、宗法、姓氏、阶级、乡治、都市等八大章。内容考核经史子典籍,如:周礼、史记、汉书、唐会要、水经注、资治通鉴、说文等,引文并加以释义,擘划出中国社会古今大貌。是为研究史学、社会学者不可缺的参考书。
猜你喜欢的书
群居解颐
宋代笑话作品集。3卷。涵芬楼排印本《说郛》卷32载有此书,注作者为“唐高择,号高素处士”,清顺治刊本《说郛》作“唐高怿”。《宋史·艺文志》著录此书3卷,亦作“高择撰”。查《宋史·隐逸传》载有高怿,宋仁宗时赐号“安素处士”,所以著者以“高怿”为是。王利器《历代笑话集》选录其中19则。书中都记唐代君臣的滑稽言行,其中“史思明诗”、“优人滑稽”等较为有名。
太上洞神五星赞
太上洞神五星赞,原题张平子(东汉张衡)撰,疑为南北朝或隋唐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赞颂类。本篇为天文星占之书,观察木、火、水、金、土五星在二十八宿中运行情况,以占验灾祥吉凶。又叙述禳解灾祸之法,有施舍、修德、设醮,转诵金简玉经等方法,谓行之可逢凶化吉。经名「五星赞」,应为「五星占」之误。
回天绮谈
政治小说,十四回,未完。玉瑟斋主人著。载《新小说》第四至六号,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至六月出版。《回天绮谈》是一部以十二世纪末、十三世纪初英国“自由宪章”运动为历史背景,以配合晚清“宪政运动”为目的的政治小说。《回天绮谈》发表时题"政治小说",记叙的是十二世纪末、十三世纪初英国"自由宪章"运动故事,旨在配合晚清时期中国的"宪政运动".故虽明面写英国,实际是为对照中国现实,表现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要求"倡导宪政"的主张,创作动机具有鲜明的政治功利目的。共十四回。
诗话类编
诗话汇编。明王昌会辑。王昌会,字嘉侯,上海人。其父王圻为嘉靖(1522—1566)进士,曾官御史。《诗话类编》三十二卷,分为体格、名论、帝王、忠孝、节义、夙慧、科第、神仙、鬼怪、方外、宫词、闺秀、妓、题咏、考订、品评、诗赏、诗遇、诗穷、诗弹、诙谐、感慨、谶异、事逸、吊古、哀挽、梦幻、规讽、杂录等二十九门。书前凡例略谓:“是编纂辑成书,无敢妄作,间有数条相合,大同小异,如题红叶、题三娘墓故事,诸书错综互见,无所取裁者,漫加笔削,汇成大观。”可见其内容大体分门归类纂辑前人诗话及笔记、杂著中论诗记诗之语,亦有少量加以笔削缀合者。然各则之下不注出处,颇失其存辑价值;又不分人言己言,颇失其著述价值。有北京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
华野疏稿
清郭琇撰。五卷。郭琇,字瑞甫,又字瑞卿,号华野,即墨人。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历官湖广总督。此书文渊阁著录之。系汇编作者历官奏疏编成之。起康熙二十七年,迄四十一年,凡四十四篇,且疏末多载原奉谕旨,盖作者抄录而其后人并刊也。据称,其每一疏出,书贾锓版走四方,读者无不击节称快。甚至以其比至包拯、海瑞。旧列史部诏令奏议类。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全一卷。略称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经。唐代佛陀多罗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凡十二章,系佛为文殊师利等十二菩萨说大圆觉之妙理。关于本经之翻译,见开元释教录卷九(大五五·五六五上):‘沙门佛陀多罗,唐云觉救,北印度罽宾人也。于东都白马寺译圆觉了义经一部。此经近出不委何年,且弘道为怀务甄诈妄,但真诠不谬,岂假具知年月耶?’续古今译经图纪、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二等主张雷同。为禅宗常用经典。近代或疑为汉人撰述。盖本经内容所说,多处与首楞严经、大乘起信论相同,而首楞严经自古已被疑为伪经,大乘起信论亦被疑为我国撰述者,故本经亦被推断为唐初时之伪撰。本经之注疏极多,较重要者有:宗密之圆觉经大疏三卷、惟悫之圆觉经疏三卷、宋孝宗之御注二卷、行霆之类解八卷、智聪之心镜六卷等。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