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
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
《作者:梁启超》梁启超 1903 年刊于《新民丛报》的《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以吾妻兵治汉译本《国家学》为蓝本,融合自身访美后的政治反思,核心是反对共和制、倡导君主立宪。 文章开篇批判卢梭社会契约论,指出其混淆 “国民” 与 “社会” 概念,导致法国祸乱,而德国因明晰二者区别根基稳固。主体部分阐释伯伦知理核心学说:强调国家是自然演化的有机体,国民与民族既相异又依存,共同民族特质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否定民主共和制普适性,认为其需特定前提,而当时中国民众缺乏自治素养,强行推行只会引发混乱;主张国家主权统一不可分割,归属于国家整体;提出国家首要目的是培育完善国民,与 “新民强国” 思想呼应。 该文标志着梁启超思想的关键转变,他彻底告别共和幻想,坚定君主立宪立场,成为其后续与革命派论战的重要理论支撑。
-
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学说
《作者:梁启超》梁启超撰。发表于1903年《新民丛刊》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八、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期。作者认为康德哲学是调和“论定派”与“怀疑派”的产物,其目的在于“搜讨诸智慧之本原,穷其性质及其作用”,因而可称之为“检点派之哲学”。指出康德哲学以分外物为“现象”与“本相”、“现象”可知与“本相”不可知为基础。认为其所论人类智慧之作用有三:“视听作用”——依据“感觉力中所固有之定理”(空间和时间),以“综合一切,序次一切”;“考察作用”——依据附丽于吾人心灵的“条理满足”、“庶物调和”和“势力不灭”三大原理,以使庶物百相“相引而有条理”,并求得其间一定之“公例”;“推理作用”——此为人类智慧中一更高尚之力,可“举一切而统之于其本原”。指出前二种作用所能及者只是“物理学”,第三种作用所能及者则为“哲学”,专以研究“魂”、“世界”、“神”为目的。认为康德以“道学”(道德学说)为本,哲学则附丽其上。指出其申论“道学”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超越空时的“真我”是常“自由”的。但因“惟自能守此法令者,乃能实有其自由”,故自由与道德律令又是统一不可分的。作者每以康德哲学与佛理比较对勘,强调“康氏哲学大近佛学”,且有与王守仁、朱熹乃卢梭等“颇相类”乃至“基础相同”者。对康德在学术界的历史地位极推崇,认为当十八世纪“全欧学界最纠纷、最剧竞之时代”,康德出而“砥柱狂澜”,“以良知说本性,以义务说伦理”,使万众知所趋向,实为“百世之师”,乃“黑暗时代之救世主”。
-
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
《作者:梁启超》中国近代梁启超评介英国思想家、功利主义著名代表边沁伦理思想的论文。原载1902年《新民丛报》第15号,后收入《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三。在该文中他基本肯定了边沁关于求利求乐即幸福、道德为追求快乐的伦理思想,介绍了边沁关于苦乐是善恶的根源、苦乐是善恶的标准等观点及所创“快乐与痛苦等级表”,称边沁伦理思想为“乐利主义”。进一步提出,不能只顾个人求利求乐,还应顾及他人之利乐,不仅有纯然爱己心,还要有变相爱己心即爱他心,为爱己不得不爱他,实行“合理利己主义”。该文在介绍和宣传资产阶级功利主义伦理思想方面起过重要作用。
-
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学说
《作者:梁启超》梁启超发表于《新民丛报》第一号的文章,分上下两篇,分别介绍了培根实验派之学说和笛卡儿怀疑派之学说。 梁启超认为西方近代社会与古代的根本区别在于 “学术之革新”,近代西方文明建立在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思想之上,他把提出这些思想的培根和笛卡儿称作近代西方文明的始祖。 上篇介绍了培根的 “四假象说” 和科学归纳法。“四假象说” 指出人类认识事物时会受到种族、洞穴、市场、剧场四种假象的干扰。培根强调科学归纳法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实验和归纳来获取知识,同时,梁启超把培根的思想与中国朱子的 “格物致知” 做了区别,指出了培根学说的弊端,认为 “演绎” 与 “归纳” 应并重。 笛卡儿学说:下篇介绍笛卡儿怀疑派之学说,梁启超介绍了笛卡儿的理性演绎法,笛卡儿主张通过怀疑一切来寻找确定的知识基础,然后运用理性进行演绎推理,以获得可靠的知识。梁启超指出,尽管培根强调经验,笛卡儿重视理性,但他们在思想自由这一点上对近代西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相同的。
-
杜甫的诗
《作者:佚名》书中内容原刊于1956年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共三篇。废名将其拆下,重新排序装订,并将名字改为了《杜甫的诗》,且序号从“二”至“八”,没有“一”,其间文字有少许更动。通过《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前出塞”、“后出塞”三“吏”、三“别”,杜甫的律诗和他的抒情诗,在秦州时写的诗,以及入蜀和在夔州写的诗的变化,分析了杜甫的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杜甫说他作诗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语不惊人死不休”,不光是“语”的问题,同时包含了“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的问题,而首先是要思想感情饱满。作者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传达给人,就要有一支熟练的笔,否则就不能更好地表达出来。古今中外所有的杰作都是如此。杜甫是属于那些最用功的人中的一个,因此他的成绩显著。
-
唐诗概论
《作者:苏雪林》研究著作。苏雪林著。共二十章。首章唐诗隆盛之原因。从“学术思潮之壮阔”、“政治社会背景之绚烂”、“文学格调创造之努力”三方面立论,视野比较宽广。次章唐诗变迁之概况,可谓全书之总论。作者突破传统的“四唐”说,将唐诗演进过程按思潮变迁区划为五个时期,一、继承齐梁古典作风期(初唐诗人),二、浪漫文学隆盛期(李白及开、天诗人),三、写实文学诞生期(从杜甫到白居易等),四、唯美文学发达期(温、李、杜牧等),五、唐诗衰颓期(唐末诗坛)。这改变了以往用“正变盛衰”论诗的旧框架,为研究唐诗开拓了新思路。三章以下按时期、派别分述唐代诗人。在论及诗歌创作时,注意流派的分野,如列举大历诗歌三派、唐末诗坛五派,皆其特见。另外,品评诗人风格每有独到处,如说李贺、李商隐、温庭筠的诗风都属于“丽”,而李贺喜用“金”、“银”、“玉”、“瑶”等字眼以成其“瑰丽”,李商隐常用“锦”、“绣”、“雕”、“镂”以成其“缛丽”,温庭筠则多用“花”、“草”、“风”、“月”成其“清丽”,可谓辨析入微。作者还把西方文学引为参证,但不免有比附之嫌。193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92年辑入上海书店影印的《民国丛书》第三编。
-
中国近代史
《作者:陈恭禄》中国近代史专著。陈恭禄著。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发行。曾重版多次。陈恭禄(1900—1966),中国江苏丹徒人,历史学家、教授。毕业于金陵大学,先后在武汉大学、金陵大学、南京大学任教。主要著作还有《日本全史》、《印度通史大纲》、《中国近百年史》、《中国史》、《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等。本书初版由自序、正文和附录组成,约60余万字。记述自鸦片战争至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至成书时为止)的中国历史。自序简述成书经过并对编著方法的若干问题进行说明。正文分上、下两卷,共19篇。第1篇简述鸦片战前的中国情况。第2、3篇记述两次鸦片战争。第4、5篇记述太平天国及捻、苗、回起义。第6、7篇专述咸丰以后的内政外交。第8、9篇记述甲午中日战争及战后的危机。第10篇专述戊戌变法。第11、12篇记述义和团运动。第13、14篇记述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第15篇专述清末政治、社会情况。第16、17篇记述民国以后的内政外交。第18篇就国内问题和建设途径作出结论。第19篇对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史料进行简评。附录载有道光元年(1821)至民国23年(1934)的中西年历对照表。本书资料丰富翔实,条理清楚,被列为当时大学丛书之一。
-
中国传统建筑的技术与艺术
《作者:梁思成》梁思成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 “祖国的建筑”,包含《中国古代建筑史》(六稿)绪论、中国建筑的特征等内容,阐述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伟大传统。第二部分 “建筑创作中的重要问题”,探讨了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建筑的民族形式等问题,涉及建筑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第三部分为 “随笔”,收录了《建筑师是怎样工作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等文章,以轻松的笔调分享了关于建筑的思考。第四部分 “北平文物”,有《北京 —— 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等,关注北京的文物保护和城市规划。
-
中国古代塔刹艺术探源
《作者:刘敦桢》刘敦桢(1897-1968),字士能,号大壮室主人,湖南新宁人。他是现代建筑学、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也是中国建筑教育及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书中收录了刘敦桢对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塔、刹、石窟、寺院的调查笔记等内容。如北平护国寺残迹、河北定县开元寺塔、云南之塔幢、苏州云岩寺塔等,从学术和建筑审美的角度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包括 “佛教对于中国建筑之影响”“中国之塔”“略述中国的宗教和宗教建筑”“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北平护国寺残迹”“云南之塔幢”“苏州云岩寺塔” 等章节。
-
中国古代神话研究
《作者:程憬》作者程憬(1903~1950),字仰之,安徽绩溪人。1920年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1925年以第三名的成绩被清华国学研究院录取为首批学员,1926年又以甲等第三名的佳绩毕业。曾任教于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公学、暨南大学、中央大学等。 《中国古代神话研究》一书,作者生前并未出版,其手稿于1950年由程憬遗孀交付顾颉刚整理,1955年经上海群联出版社排印校对,但并未付梓。中途几经波折,1980年顾颉刚逝世前仍未能整理出版。 全书将中国古代神话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天地开辟及神统”“神祇”“英雄传说”,书后附有程憬《山海经》相关单篇著作。该书受西方人类学派理论影响,又以中国疑古派史学方法整理材料,以希腊罗马古典神话为模板,提出了中国神话具有系统、存在过神话时代等观点,并在细致辨伪考释史料的基础上,努力为散乱于中国上古典籍中的神话叙述整理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是20世纪中国本土学者借鉴西方神话模式,建构中国古典神话系统这一学术范式的代表作。
猜你喜欢的书
徐孝穆集笺注
六卷。南朝陈徐陵 (507—583)撰。清吴兆宜 (约1672前后在世)笺注。徐陵字孝穆,东海郯 (今山东郯城)人,徐摛子。八岁能文,十三岁通老庄,其诗文与庾信齐名,号 “徐庾体”。入陈,历任尚书左仆射、丹阳尹、中书监。据《陈书·徐陵传》:“其文颇变旧体,缉裁巧密,多有新意。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传写成诵,遂被之华夷(指广泛流传于南、北朝),家藏其本。后逢丧乱多散失,存者三十卷。”新旧 《唐书》著录有《徐陵集》三十卷,但唐代已散佚不存。北宋《崇文总目》著录《徐陵文集》二卷。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徐孝穆集》一卷,并注:“本传称其文丧乱散失,存者三十卷,今唯诗五十余篇。”《宋史·艺文志》著录《徐陵诗》一卷。此本系后人据《艺文类聚》、《文苑英华》等书所辑,有明人屠隆评点本 《徐孝穆集》十卷 (与 《庾子山集》十六卷合刊),共赋、诗一卷,文九卷。又有明人张溥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徐仆射集》二卷,卷一赋、招、策文、玺书、表、移文、檄,卷二启、书、序、碑、颂、铭、哀策文、墓志、文、乐府、诗。清人吴兆宜笺注本即用屠隆本为底本,卷次略加合并。吴兆宜曾注《玉台新咏》、《才调集》,又注 《徐孝穆集》等。唯有徐、庚二集刊版行世,其余仅抄本流传。徐集六卷中吴兆宜只完成了前五卷,后徐文炳续笺第六卷,名曰《备考》,附载吴注本六卷之末。吴注是徐集迄今惟一的注本,虽捃拾字句,不甚考订史传。然笺释词藻、亦颇足备稽考,故至今与所笺庚集并传。有《四库全书》本、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排印本 (据吴注原刻本校刊)。
求幸福斋随笔
《求幸福斋随笔》作者是民国前期亦官亦民允文允武的“奇人”,《求幸福斋随笔》是他在亡命期间所作笔记杂俎的结集。内容涉猎极广,尤以丑诋当道,针砭时弊占相当篇幅,如战局分析、戏曲评论、名人秘闻、“娼政”讨论,以至所谓“金圣叹手批本”之《中国预言》的“解说”等,构成别开生面的时政与社会批评的史料价值。
薛氏医案
又名《薛氏全书》。丛书。明薛己等撰。七十八卷。己有《内科摘要》已著录。是书中薛己撰八种,余八种多为薛己与父薛铠辑、注、增补前人旧作。包括宋陈自明编、薛己注《妇人良方大全》二十四卷,明薛铠辑、薛己增补《保婴撮要》二十卷,,明王纶编、薛己注《明医杂著》六卷,宋陈自明编、薛己注《外科精要》三卷,薛己撰《外科枢要》四卷,宋钱乙撰、阎孝忠辑、薛铠注《钱氏小儿直诀》四卷,元倪维德撰、薛己校注《元机启微》三卷,薛己撰《内科摘要》二卷,《女科撮要》二卷,《疠疡机要》三卷,《正体类要》二卷,宋陈文中撰、薛己注《陈氏小儿痘疹方论》一卷,薛己撰《保婴粹要》一卷,《口齿类要》一卷,《保婴金镜录》一卷,元杜本撰《外伤金镜录》一卷。内容主要论及内、外、妇、儿诸科。有明崇祯元年 (1628) 三径草堂刊本,《四库全书》本,清乾隆嘉庆间刻本。
歧途佳人
现代长篇小说。苏青著。上海四海出版社1948年12月初版。作品以上海为背景,描写主人公符小眉的坎坷经历。她是A城人,自幼失去父亲,母亲含辛茹苦让她和姐姐上学。后来她嫁给纨袴垮子弟黄承德。抗战爆发,符小眉随黄家逃难到上海,因黄承德不务正业,拈花惹草不思悔改,符小眉终于和他分手。她来到窦公馆当家庭教师。自从结识了精明世俗,贪图享乐的史亚伦后,逐渐误入歧途。被窦公馆解雇后,她和史亚伦交往日深。史亚伦因诈骗犹太商人钱财而入狱,小眉四处奔波将史亚伦保出监狱。史亚伦在小眉住处拉开赌桌,但大输特输,债台高筑。小眉走投无路去求窦先生帮助,窦先生答应代还赌帐。史亚伦被宪兵队秘密逮捕。不愿再受纠缠的小眉匆匆离开。史亚伦后来获释去了内地。符小眉也在空虚寂寞中度日。小说是以作者在海轮上所遇女子自述身世的形式来叙写的。
御制人臣儆心录
一卷。清顺治十二年(1655)世祖章皇帝撰。世祖以勋臣谭泰、石汉、大学士陈名夏等先后以骄怙伏法,乃推论古今之奸臣恶迹,以训诫群臣,俾其知炯鉴,故撰成本书。全书共八篇,即 《植党》、《好名》、《营私》、《徇利》、《骄志》、《作伪》、《附势》、《旷官》。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奸臣的恶迹,告诫群臣应以为鉴。同时强调,作为皇上,对此等恶迹早在洞察之中,以此示驾驭之权。本书之作,反映了清代皇权的加强自清初即已开始。而后来的几代皇帝也多有类似之作。有 《四库全书》本传世。
普能嵩禅师净土诗
普能嵩禅师净土诗,一卷,清真嵩著,德润录,清玉跋,内题上有毗陵天宁四字。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