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 中书

    中书

    《作者:刘咸炘本书创作于1924年,是刘咸炘完成的"推十之学"的接引性论著,作者坚持传统学术研究范式,主张通过典籍整理延续文脉。该论著作为"推十之学"的接引性文本,反映了近代四川学人在学术转型期的思想立场。

  • 文献学讲义

    文献学讲义

    《作者:王欣夫王欣夫著。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初版。该书是作者在大学教文献学课的讲义,共分四章,第一章绪言部分,讲述文献学的涵义和学习文献学的目的和要求。第二章目录,讲述目录学的重要,目录的起源、演变、分类、体例、史家目录、补史目录、官家目录、私家目录、地方著述目录、专科分类目录。第三章版本,讲述版本的起源、发展、重要性、版本前的文献材料、写本、各代版本概述、钞本、鉴别版本的方法。第四章校雠,讲述校雠的起源、校雠学的重要、校雠条件、材料、历代校雠家的成就。作者认为:目录是为了介绍文化遗产,版本是为了检译可靠的材料,校雠是整理材料的方法。

  • 俄国文学史

    俄国文学史

    《作者:郑振铎本书为对郑振铎先生俄国文学史方面研究成果的辑录。本书是中国首次完整系统地勾勒出俄国文学发展史基本线索的奠基之作,或者说是对俄国文学发展史的基本风貌作了鸟瞰式的把握。内容包括普希金与李门托夫;歌郭里;屠格涅夫与龚察洛夫;戏剧文学;文艺评论;柴霍甫与安特列夫等十四章。

  • 校讎广义·校勘编

    校讎广义·校勘编

    《作者:程千帆属 “校雠广义” 四编之一,校勘编由七部分组成,分别包括校勘学的界义与功用、书面材料错误的类型、书面材料发生错误的原因、校勘的资料、从事校勘所应具备的知识、校勘的方法、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

  • 校讎广义·典藏编

    校讎广义·典藏编

    《作者:程千帆属 “校雠广义” 四编之一,《典藏编》聚焦古代文献典藏实务,分六章论述典藏学体系、单位、收集、保管及流通制度,梳理先秦至清末国家、私家等藏书机构发展脉络,配50余幅版本图例。结合历史实例分析图书收集标准、保管技术等,强调文献保存与学术研究关联性,为典藏学研究提供系统性范本。

  • 校讎广义·目录编

    校讎广义·目录编

    《作者:程千帆属 “校雠广义” 四编之一,系统阐述目录学原理、结构、著录、分类沿革与各类目录编制,被学界视为校雠学重建的奠基之作,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一等奖。包括目录与目录学、目录的结构及其功用、目录的著录事项、目录的分类沿革、综合目录、学科目录、特种目录、目录的编制等。贯通目录学 “史 — 法 — 用”,兼顾古典义理与现代目录实践。以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为旨归,超越版本赏鉴与甲乙簿记,突出学术史导向。

  • 通史新义

    通史新义

    《作者:何炳松中国近代史学理论著作。何炳松著。1933年商务书馆出版。该书所述之原理大多采自法国史家塞诺波所著《应用于社会科学上之历史研究法》一书,其中除十一章增入“中国史学之发展”一节和部分章节名称稍加更动外,余多一本于原书,实际上是一部编译之作。全书凡四部分,标题如下:导言:历史研究法与社会科学。上编:社会史料研究法,共分十章:史料之理论,考订之原理,史料来历之考订,诠释之考订,诚伪及正确之考订,事实之利用,事实之编比,社会科学事实之编比,并时事实之编比,连续事实之编比。下编:社会史研究法,列有十章:历史之种类,社会史之现状,社会事实之编比,社会史之特殊困难,社会团体之决定,演化之研究,各类历史联合之必要,社会史之系统,社会史与其他历史之连锁,单独事实及于社会事实之影响,集合事实及于社会生活之影响。最后是结论。鉴于本国通史撰写上的种种缺陷,作者写作此书,志在介绍西洋最新通史义例,以求引进这一依据各种最新人文科学研究而建立起来的义例,去破坏中国旧史学的撰写方法,而建设中国新史学的体例和方法。著者特别推崇通史,认为通史著作是社会演化过程中相互作用的诸种成分的综合体,因此通史的著述一定要以史料为基础,但是史料有原始和孳生之别,必须加以考订,做一番严密整理。这一工作可分为辨别真伪,知人论世,明白意义三阶段,亦即来历、诠释、诚伪、正确之考订四步骤。这样鉴别史料之后,还必须经过断定事实,编比成文的综合过程,然后才能勒成专著,通贯为一部综合性的通史,从而揭示出社会发展的全貌和大势。

  • 校雠广义·版本编

    校雠广义·版本编

    《作者:程千帆该书为《校雠广义》四编丛书之一,全书以版本学为核心,系统解析文献载体形制演变、纸书装帧技术及雕版鉴定方法,涵盖版本流变规律与非雕印本区分标准。内容兼顾传统校雠学“辨章学术”宗旨与现代学科规范,构建版本、校勘、目录、典藏四维学术框架,通过卷轴装、包背装等技术细节揭示古籍整理规律。该编与丛书其余分册共同形成中国传统文献学的完整方法论体系。

  • 万木草堂口说

    万木草堂口说

    《作者:康有为康有为所著,由其1891-1897年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时学生记录的笔记汇编整理而成,收录《万木草堂口说》《长兴学记》《桂学答问》《南海师承记》四部分。现存广州中山图书馆藏丙申本(1896年)与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丁酉本(1897年)两种抄本。该书内容包括学术源流、诸子百家及经学史学评析,体现其"孔学、佛学、宋明学为体,史学、西学为用"的思想体系。康有为通过功课簿制度、蓄德录德育等教学方法讲授维新变法理论雏形,相关论述在后著《礼运注》《论语注》中得以延伸。书中"文学"条目突破传统文献概念,整合诗赋词曲等文体,反映维新派文学观念转型。

  • 金翼

    金翼

    《作者:林耀华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一部以小说形式写成的社会学研究著作。就构思来说,它的主题非常简单,却像竹叶画一样其朴素的形式掩映着高水平的艺术。这个故事在于剖析福建一个村庄里毗邻而居的两个家族。这两家既有亲戚关系,又一起做生意。《金翼》一书突破性地运用文学笔触,通过福建黄村的具体案例呈现了对中国现代化的政治经济过程和个体精神世界转变的探索。本书的中心问题是黄东林为代表的“金翼之家”和以张芬洲为家长的“龙吐珠”之家有着相似的起点,为何前者走向兴旺而后者却走向衰败。书中的主体部分,通过对现代化进程中各个行动主体的处事之道进行对比,揭示了在观念层面上,命运为风水所决定;而在社会学意义上,社会关系决定个人的兴衰。黄东林及“金翼之家”的众人,捕捉了时代变化的讯息,逐渐脱离原有的观念系统。林耀华对“命运”和人际关系的讨论背后,同时受A.R.拉德克里夫-布朗的结构功能主义以及C.H.库利和G.齐美尔的交往互动论影响,前者导向社会结构平衡论,后者侧重个体之间的社会互动中对形塑自我认识的影响。两者综合的结果,是当一个社会平衡结构被外力打破的时候,个体努力恢复的平衡状态已经不是原来的结构,因为在个体的精神结构和社会的精神结构上都发生了新的改变。

  • 在大学与田野间

    在大学与田野间

    《作者:林耀华学术文集,林耀华撰,该书基于作者在哈佛大学求学经历及燕京大学等高校执教生涯,系统梳理20世纪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发展脉络。全书共六章,首章“严复研究”追溯学术起点,末章“民族识别与民族学的实践”总结田野调查经验。书中收录《金翼》对福建宗族社会的文学化研究、《凉山彝家》对彝族社会结构的实地考察成果,并整合义序黄氏宗族的功能学派分析案例,呈现“宗族-家族”研究方法的形成过程。附录显示该丛书共14册,同系列包含《朱自清回忆录》等著作。

  • 敦煌学概论

    敦煌学概论

    《作者:姜亮夫姜亮夫著。1985年10月北京中华书局出版。是作者的讲演录。共六讲,主要是分类介绍敦煌写本与敦煌艺术品的内容,并概说敦煌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价值以及敦煌写本的研究方法。全书以六讲为核心框架,涵盖敦煌学的文化价值、敦煌文献与艺术品的分类解析及研究方法,并附《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节录。通过个人赴巴黎抄录敦煌写卷的经历,结合经卷版本对比(如《道德经》河上公注本与王弼注本)、卷子纸张工艺分析等实例,系统阐述敦煌文献的物质特征与历史意义,同时梳理写卷研究的学术路径。语言平实精炼,兼具学术深度与普及性。

  • 从金瓶梅到清明上河图

    从金瓶梅到清明上河图

    《作者:吴晗长久以来,历史在大多数人脑海中的印象,是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是烛照万里的规律概括,是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这样高的历史视角在学术与大众之间设下了一道高大的藩篱。 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从一系列罕见的典籍文书里,挖掘出这些尘封已久的历史故事。在这里,我们能看到人们曾经对《金瓶梅》的误读与曲解、《清明上河图》与《金瓶梅》的历史联系、西王母故事的衍变过程、《山海经》中的古代故事及其系统、明朝胡惟庸党案之真相、咸丰时代王茂荫的币制改革以及建州史中被篡改、伪造和歪曲的李满住…… 历史学家吴晗通过精准解读、严密推理,将这些生动的历史故事转述给大众,让我们在历史中享受推理的乐趣!

  • 唐代佛教

    唐代佛教

    《作者:范文澜范文澜著。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分为引言、佛教各宗派、禅宗三部分。系从作者所编《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中抽出有关唐朝佛教的章节整理而成。这本书系统地阐述了范文澜先生对中国唐代佛教的看法。范文澜对佛教是持批判态度的,总的看法是,“佛教在唐朝是社会的大祸害”。尽管“它在文化领域内曾作出不少成绩”,“艺术方面有许多值得保护的不朽作品”。但是“佛教利用艺术作贩毒广告,艺术性愈大,流毒也愈大”。他举出了佛教“显而易见的大祸害”有三条:“第一,寺庙林立,宣扬迷信”;“第二,多立宗派,广收徒众”;“第三,麻痹农民,阻碍起义”。他认为“特别是第三条,尤其有辞而辟之的必要”。 本书观点独到,论证清晰,有理有据,启人深思。重点论述了唐代佛教的剥削本质,作者认为,佛教在唐朝是社会的大祸害。

  • 八代传叙文学述论

    八代传叙文学述论

    《作者:朱东润朱东润于1942年抗日战争期间在四川乐山撰写,该书为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研究的奠基性学术专著,以西方传叙理论为参照,系统梳理汉魏至南北朝时期传叙文学的发展脉络,聚焦于人性真实性的探讨。 全书基于对四百余种传叙文献的辑佚与考订,评析《曹瞒传》《法显行传》等作品,提出传叙文学的核心在于揭示人性真相。正文分十二章,从传叙文学的概念流变、蒙昧阶段至自觉时期的演进展开论述,附录收录《东方朔别传》等十八篇古代传记文本。书中首次将“传记文学”改称“传叙文学”,强调其史学与文学的双重属性,主张突破传统史传框架,融合中西学术视角。全书采用繁体竖排形式,为研究早期中国传记文学的重要文献。

  • 中国传叙文学之变迁

    中国传叙文学之变迁

    《作者:朱东润朱东润著,该书为朱东润先生生前未刊稿,书中包含十五篇论文,对中国传叙文学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梳理。内容涵盖了从《晏子春秋》《史记》到唐代文人传叙、宋代行状年谱、全祖望《鲒埼亭集》碑铭传状等多个方面,探讨了传叙文学的名称和流别、真实性等问题,还对刘邦和项羽、隋文帝和炀帝等人物进行了独特评价。该书整体学术水准很高,虽写成于上世纪 40 年代,但不少文章和观点至今仍具魅力,体现了朱东润先生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治学探索精神,为研究中国传叙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

    《作者:罗常培语言学著作。罗常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50年出版,语文出版社1989年重新排印出版。重排本对初印本排印上的错误、与现在通用译法不同的译名、因材料不齐而遗留的问题均加以校正。重排本书前有吴玉章题词、吕叔湘的再版前言、邢序(邢公畹)、及一版时的陆序(陆志韦)、自序,全书共八章,第一章“引言”,概述了该书的范围、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第二章“从语词的语源和演变看过去文化的遗迹”,用中外语词里的例子阐述、论证了语义演变反映文化进展的阶段。第三章“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运用丰富例子论述了从语言的习用词或俚语中窥探造词的心理过程及其民族文化程度的问题。第四章“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论述了中国语借字所显示的中外文化交流、近代中国语借字的四种方式、贷词的有关问题等。第五章论述了“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的问题。第六章论述了“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的问题。第七章“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论述了亲属称谓在初民社会里的重要性、亲属称谓所反映的婚姻制度、从亲属称谓推断婚姻制度应持的态度等问题。第八章“总结”,阐述了语言随着社会的演变、语言学的有机联系、中国语言学的新方向等问题。书末附“论藏缅族的父子连名制”、“茶山哥”、“从客家迁徙的踪迹论客赣方言的关系”、“语言学在云南”。该书系中国最早从语词的涵义探讨语言和文化关系的专著,较多涉及了语义学方面的问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怎样判别是非

    怎样判别是非

    《作者:殷海光逻辑学家殷海光的代表作之一,该书聚焦于如何通过逻辑思维和理性判断来区分是非真伪,尤其针对日常生活中易出现的认知偏差、逻辑谬误提供了清晰的辨析方法。 全书核心围绕 “逻辑” 展开,强调逻辑是判别是非的基础工具。殷海光在书中指出,人们常因情感、偏见、传统观念或不当推理而陷入判断误区,例如混淆事实与价值、误用因果关系、以偏概全等。他通过具体案例,如日常对话、社会争议中的逻辑问题,剖析了常见的逻辑谬误(如诉诸权威、人身攻击、滑坡论证等),并阐述了如何运用逻辑规则(如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进行有效思考。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 “认知态度” 的重要性,强调判别是非需保持理性、客观,避免盲从,同时需具备反思精神,审视自身判断的依据。殷海光结合哲学与逻辑学视角,将抽象的逻辑原理转化为易懂的实践指南,旨在帮助读者提升独立思考能力,在复杂信息环境中更清晰地判别是非。 该书语言通俗,案例贴近生活,既是逻辑学入门读物,也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实用书籍,对于希望提升判断能力、避免思维误区的读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新食经

    新食经

    《作者:张竞生《新食经》是中国现代性学奠基人张竞生所著的一部饮食文化著作。该书的创作背景与张竞生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他早年因在北大任教时出版《性史》而蒙上恶名,1948 年前后,在家乡闲来无事的他,在汕头的《大光报》上开设专栏,由此撰写了《新食经》。书中内容丰富,涵盖 “食的革命与医药革命”“食与运动及内分泌”“食与性情及色欲”“绝食与精神食法”“饥民食法 —— 盐与水的利用”“素食果食的根本食谱” 等章节,还附录有 “食礼初步”。张竞生站在科学前沿,提出了 “食什么” 和 “怎么食” 的科学饮食主张,强调食物革命能引发医药卫生革命,并且肯定素食是比肉食更科学、更卫生、更经济、更人性的饮食方式。这部著作吸取了当时营养学的新成果,罗列了一些食物的生素(维生素)含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同时,书中文字优美,如赞美素食 “谷粒类其美如珠玉,青菜类有花者、有叶者…… 不但其味清沁肺腑,抑且其色令人魂醉神摇”,不仅呈现了美食,也是美文,其发挥的功能不仅作用于人的物质世界,更滋润着人的精神世界。

  • 语文常谈

    语文常谈

    《作者:吕叔湘共分八章,是吕叔湘先生所著。本书是本很有分量的普及读物,有实用价值,知识性也很强,如旧字典中的反切法、古典诗词中的压韵问题,都有精要的叙述。重点分别为:一、语言与文字的辩证关系,二、汉字的语音、音韵;三、文字三要素的形、音、义;四,语句的结构;五、词义和句义;六、古今语言的变化;七、各大方言及推广普通话;八、汉字改革与汉语拼音。

猜你喜欢的书

马尔特手记

马尔特手记

全名为《马尔特·劳里茨·布里格手记》,是奥地利诗人、作家里尔克于20世纪初历时六年(1904-1910)完成的笔记体小说。小说叙述一个出生没落贵族、性情孤僻敏感的丹麦青年诗人的回忆与自白,某种程度上即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小说由七十一个没有连续情节、不讲时间顺序的笔记体断片构成,这些断片因为共同的主题——孤独、恐惧、疾病、死亡、爱、上帝、创造等,集中表达了里尔克终生关注的各种精神问题,在精神暗流上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有机整体,被誉为现代存在主义最重要的先驱作品之一。

疑难急症简方

疑难急症简方

方书。清罗越峰辑。四卷。越峰,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幼承家训,素谙岐黄,学有渊源,行医历四十年。有感于疑难病症易为俗医所误,危急症不及延医,穷乡僻壤医药皆不易寻,乃广为搜辑各种急症简易之方。历十余年,将所得之方分别门类,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编辑成书。全书约十二万字。卷一为癫狗恶狗咬伤、毒蛇恶虫咬伤、食毒五伤等九类;卷二为胎、产、崩漏、吐血等二十四类; 卷三为中风、中气、泄泻、五淋等三十类;卷四为痘瘄、外科、杂症等七类。凡七十类。包括临床各科病症。所选方剂皆注明出处,方简实用,多系一、二味药物组成,药品易得,便于急救。卷四中药辨真假损益,论述有关药物辨别真伪法,对正确运用药物有一定帮助。可供临症参考。有光绪二十二年刊本,《珍本医书集成》本。

九天上圣秘传金符经

九天上圣秘传金符经

九天上圣秘传金符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宋元间。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经为选择日辰吉凶之书,内容可分三部分:第一《金符经》,言观星择日之术。谓天有九星(即妖星、或星、禾刀、煞贡、直星、卜木、角已、人专、立早),轮流值日。凡人家有起造、婚丧、迁徙、祭祀、出行等事,须慎择日辰,如遇吉星当值则万事如意,遇凶星则家破人亡。书中依六十甲子顺序排列每年十二月日历,标明每日当值星宿名称及所主吉凶。世人有事可查看日历,推算吉凶。 第二《诸葛先生万年出行图》,传为诸葛孔明所传。此图共三幅,皆为圆形日历表,标明一年十二月每日吉凶。人家行事可依此图选择吉日,回避凶煞之时。 第三,此书末杂抄短文数条,皆与推算日辰吉凶有关。

周易象旨决录

周易象旨决录

明熊过撰。七卷。《四库全书》本。此书大旨,颇取汉代《易》家重视《易》象之说,并对《周易》经传文字、音义多有考证辨析。《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据过《自序》,初名《易象旨》,后遂加‘决录’之名。案《三辅决录》,名始赵岐,而命名之义,古无传说。以意推之,盖定本之谓也。自序称:“初闻闽人蔡清善为《易》,购得其书,惟开陈宗义,不及象,于是稍记疑者为赘言。辛丑谪入滇,晤杨慎,劝成此书。”书主汉学,故以言象为主。所言皆于古有据。并据旧说证今文,证字一百零一,证音三十八,证句二十六,证脱字七十九,证衍文三十八,应移置的地方三十二,证旧以不误为误者三。所依据的有郭京所伪托之书,及吴澄所改本,但大多可信可据。

明末佛教研究

明末佛教研究

《明末佛教研究》所收四篇稿件,是对明末的居士佛教、禅、净、唯识,作了全面性的调查研究,所用的工力和时间,相当可观,对于资料的搜集、分类、研判,多半是在精读多读的方式下产生。明末佛教,在中国近代的佛教思想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上承宋元,下启清民,由宗派分张,而汇为全面的统一,不仅对教内主张“性相融会”、“禅教合一”以及禅净律密的不可分割,也对教外的儒道二教,采取融通的疏导态度。诸家所传的佛教本出同源,渐渐流布而开出大小、性相、显密、禅净、宗教的局面。到了明末的诸大师,都有敞开胸襟,容受一切佛法、等视各宗各派的伟大心量,姑不论性相能否融会,显密是否一源,台贤可否合流,儒释道三教宜否同解,而时代潮流之要求彼此容忍,相互尊重,乃是事实。是故明末诸大师在这一方面的努力,确有先驱思想的功劳。

根本大和尚真迹策子等目录

根本大和尚真迹策子等目录

根本大和尚真迹策子等目录,一卷,日本禅证题记,编号二一六二。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