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 食经

    食经

    《作者:张竞生饮食养生,又名《新法长生术》,张竞生著,主要论述了植物性食物的营养价值,如谷粒类、青菜类等,将谷粒类形容其美如珠玉,称青菜类无论是有花者、有叶者、有心者、有芽者、有苞者,人们看之无异茹香餐霞,不但味清沁肺腑,其色也令人魂醉神摇,肯定了植物性食物有利于人体健康与祛除疾病的保健功能。 肯定和论证了我国人民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饮食方式,强调以自然主义的素食为主,但也没有完全否定肉食的价值,同时提倡节食。 吸取了当时西方营养学的新成果,提出了 “食什么” 和 “怎么食” 的科学饮食主张,比如还罗列了一些食物的生素(维生素)含量,强调食物的革命能引发医药卫生的革命。 食与生活多方面的关系阐述:《新食经》中有 “食的革命与医药革命”“食与运动及内分泌”“食与性情及色欲”“绝食与精神食法”“饥民食法 —— 盐与水的利用”“素食果食的根本食谱” 等章节,探讨了饮食与运动、内分泌、性情、色欲等多方面的关系,还附录有 “食礼初步”。

  • 烂熳派概论

    烂熳派概论

    《作者:张竞生张竞生吸收、消化欧洲浪漫派思想后写就的文艺理论著作。张竞生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风云人物,学术活动涉及美学、文学、哲学、性学等多个领域。在《烂熳派概论》中,他可能对浪漫派的意义、特点、行为及其思想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阐述。通过对浪漫派的研究和介绍,张竞生或许希望将西方浪漫派的思想引入中国,为当时的中国文艺界带来新的思想和创作理念,推动中国文艺的发展和变革。

  • 中衢一勺

    中衢一勺

    《作者:包世臣七卷。清包世臣 (1775—1855)撰。清包世臣,字慎伯、诚伯,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等。安徽泾县人。嘉庆举人,官江西新喻知县,因劾去官。晚年寓居江宁。工书。有《艺舟双楫》、《小倦游阁文集》、《管情三义》、《齐民四术》等。是书前三卷为《中衢一勺》 正文,其上卷自海运南漕议至下河水利说六首,中卷自郭君传至南河杂记中七首,下卷自庚辰杂著中至海运十宜七首。以下四卷为附录,附录一包括自《表浦问答》至《书乔征君纪事文稿后》十二首,附录二包括自《代杨桂堂给事驳奏开放旧减坝》折子至《小倦游阁杂说三》共五首,附录三为《闸河日记》,附录四自 《却寄陶宫保书》至《江西或问》。是书《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评价:“条论皆有卓见及经验,亦行水家所宜留意也。”(史部政书类三○三○页)有道光二十六年 (1846) 活字印本。

  • 伟大怪恶的艺术

    伟大怪恶的艺术

    《作者:张竞生张竞生著,探讨了文学艺术领域中 “怪恶” 这一独特概念及其与艺术的紧密联系。​ 张竞生指出,1828 年雨果相关序文发表后,“怪恶” 材料在文学中的地位开始显著提升。古典文学存在一定局限性,而新文学需涵盖人生真相,“怪恶” 材料的融入能让文学更全面地展现人性的矛盾复杂。在文学作品里,“怪恶” 具有重要作用。它可成就人情剧,使悲剧与喜剧巧妙融合,如一些戏剧中人物命运兼具悲剧色彩与荒诞滑稽情节,更真实反映生活与人性;还能通过与伟大的对比,凸显人物特性,像有的主人公虽行为怪诞或有性格缺陷,却能在特定情境下展现伟大精神,使形象更丰满立体。​ 浪漫派艺术家追求伟大,从自然汲取灵感,情感在苦闷中蕴含兴奋希望。同时,思想自由对文学创作至关重要,浪漫派在多方面追求自由,推动了文学创新。书中对《水浒传》《红楼梦》《哈姆雷特》等中外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剖析,揭示其中 “怪恶” 与 “伟大” 的体现。此外,以戏剧《袁世凯》(共八幕)为例,生动刻画袁世凯丑恶形象及各方反抗,深刻反映当时社会黑暗与民众觉醒,为理解文学与社会关系提供独特视角 。

  • 中国兵器史稿

    中国兵器史稿

    《作者:周纬周纬著。1957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研究中国兵器史专著。全书分石兵、铜兵和铁兵三章共十六节。书中记述了从原始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至清朝历代包括边疆各族攻守作战的各种器械武器,对于中国兵器的变迁沿革、铸造的递变、形式的更易及受外族影响、向外族传播等方面均作了深刻的说明。书后附128器插图854器版,总计982器,除其中前人所拟理想图数十器之外,其余有九百数十器均采寻于中外博物馆、图书馆、皇宫及私藏器,有百数十件系清乾隆藏兵,有一部分兵器属本书首次摄影公诸于世。这些插图和图版为读者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兵器资料。作者写此书参阅了中、日、英、法、德、意等文多种关于亚洲兵器的著作,收寻了全国各地博物馆、图书馆、各大学、古物陈列所、民众陈列所及其他有关公私收藏之处,同时,还向蒙、藏、回、苗、瑶、彝诸民族进行征集。前后碌碌30年,抗战期间成书,但未及修改即逝世,后经郭宝钧先生审阅删削,全书22万9千字,插页56。【插图参阅PDF版】

  • 魏晋南北朗史讲演录

    魏晋南北朗史讲演录

    《作者:陈寅恪由历史学者万绳楠整理陈寅恪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的授课笔记而成,全书二十一篇,以政治沿革、社会结构、民族融合及文化互动为脉络,重点剖析士族阶层兴衰、胡汉文化交融与制度变迁。内容涵盖曹魏与司马氏政权更迭的阶级本质(儒家豪族与非儒寒族之争)、清谈的政治属性、北魏汉化政策的矛盾等议题,注重通过诗词、制度文本等史料揭示社会演变的深层逻辑,延续“以诗证史”“文史互证”研究方法。书中提出的关陇集团学说、民族融合双线论等观点,为理解中古史提供了独特视角。

  • 尚书史话

    尚书史话

    《作者:马雍中华书局,1982出版,马雍著,《尚书》是我国古老的一部历史文献,其中保存了殷周时代的若干历史文件和原始材料,对于研究先秦史的人来说是一部必读书。这部史籍素以文辞古奥难懂著称,而且从先秦到唐代这部书的版本和内容经历有多次变化和曲折离奇的历史,其中还掺进了不少伪造的篇章,后经宋代以来许多学者的怀疑、辨伪和考订,才分清其中的真本和伪品。史学大家马雍先生在这本小册子里,用通俗的直述方式把《尚书》这部古籍本身流传所经历的复杂历史交待明白,同时还对一些存在有争端的地方做了一些必要的考据工作,对个别重要问题上也大胆提出了独到见解。

  • 作文法讲义

    作文法讲义

    《作者:陈望道陈望道编著。 12章, 1922年出版。作者在《小序》中说:“这一册书,将告诉青年们作文上各个重要的问题,又将告诉青年们这些问题底地位和这些问题基本的解决方法”。在“各个重要的问题”一章中,列有“文章底体制”一题。这本书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中写的,以一种新的文体论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

  • 作文法精义

    作文法精义

    《作者:周乐山周乐山编著。上海广益书局1933年2月初版,1934年1月再版。此书被收入《文学精义丛书》。全书分绪论、论说文、记事文、叙事文、小品文5章,讲述各体文章的意义、分类和作法。本书纲举目张,条理明晰。从篇幅来说,侧重论说文、叙事文和小品文的讨论,其中小品文又是重中之重。这多少与时代热点、作者的好尚有关。我们认为,周乐山先生的《作文法精义》一书,无论对于初学写作者,还是写作教学者,都值得用心研读。

  • 魏晋南北朝史十二讲

    魏晋南北朝史十二讲

    《作者:周一良全书收录十二篇专题论文,按时序与主题编排,涵盖历史人物评述(如诸葛亮、梁武帝)、典章制度分析(如魏晋兵制、三长制)及社会文化考察(如清议、流民)等内容。附录《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零拾》通过器物、习俗展现社会风貌,代前言《我和魏晋南北朝史》及《怎样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包含作者的治学方法。

  • 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

    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

    《作者:蒋维乔蒋维乔编著。上海中华书局1932年1月初版,1934年5月再版,1936年3版。 本书原系作者在光华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时的讲义。叙述清康熙初年以来近三百年学术思想变迁的历史。全书分复演古代学术之时期、吸收外来思想之时期两编,叙述了程朱学派、陆王学派、朱王折衷派、关洛闽学派、考证派、实用派、公羊派等学术派别及有关人物:顾炎武、陆世仪、陆陇其、黄宗羲、孙夏峰、李颙、曾国藩、王夫之、戴震、洪亮吉、俞越(附孙治让)、颜元、李恭、彭绍升、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严复、王国维等人生平、学术思想和著述。 本书的分期说有商榷的余地,但如果把复演古代学术和吸收外来思想理解为近代中国哲学家们改造传统思想的两种模式,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 中国妇女生活史话

    中国妇女生活史话

    《作者:田家英田家英著,中国妇女出版社1982年出版。该书汇编了田家英为《新中国妇女》期刊撰写的稿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妇女生活、中国奴隶社会中的妇女生活和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妇女生活。作者为适应一般妇女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以朴素的语言、生动的笔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和生活状况,是一部用唯物史观介绍妇女生活历史的读物。

  • 作文指导

    作文指导

    《作者:朱德熙开明书店1951年10月初版,朱德熙著,分为主题、结构、表现、词汇、句子、标点等六章,每章之后附有习题,举例丰富,说明切实具体。《作文指导》体现着朱德熙先生关于中学语法教学的先进理念,对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改进作文的写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中国史学入门

    中国史学入门

    《作者:顾颉刚顾颉刚口述,何启君整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出版。全书以中国民族史为核心,分阶段论述商至清代的民族融合历程,结合历史地理学分析各族群迁徙与神话传说。书中解析《诗经》《尚书》等先秦文献体系,评述诸子百家思想流派,并梳理二十四史、杂史及清代考证学发展。内容涵盖经学、汉学、宗教史等领域,注重史料辨伪与跨学科研究方法,体现作者对上古史研究的宏观视角。

  • 世界伟人成功秘诀之分析

    世界伟人成功秘诀之分析

    《作者:萧天石萧天石主编,该书原于1936年在南京出版。这是一部综合分析、论述世界伟人成功方法、途径的权威著作。全书共分五卷,第一卷“修养原理”主要内容有:做人的最高艺术境界;做天下第一等人须立天下第一等大志;圣人之养心大义;英雄气概、大勇者的大无畏精神;从自我牺牲精神中去完成永恒不死的自我等。第二卷“领袖道术”主要阐述了领袖之最高修养艺术;君人之要术;领袖之心术;领袖之知人要术;领袖之用人道术;君学之最高原则及无我精神之圣人境界等。第三卷“御人秘诀”主要介绍了对人之最高准则;御人与观人的技能;恩威并济之妙用;服人之要道;交友之要道;化人与化世之妙术等与人交往、相处的种种技巧与方法。第四卷“谋略原理”首先阐述了谋略学中的远略原理、先制原理、主动原理、顺反原理、全知原理等。然后论述了多种原理的应用。如虚实、神秘原理的应用等。第五卷“处世原理”主要介绍了安分守己,达观乐观之态度;虚己用世之要功;抱残守缺之妙用;协中用和为处世之大用;死生之完成与体忍等。五卷所取材料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纵横家与杂家及诸子百家理论之精华,其间辅以西方学说,援引历史资料,融会贯通,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智慧书与修养书,对研究谋略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现代中国的历程

    现代中国的历程

    《作者:黄仁宇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遗作文集,该书收录作者生前未收入大陆版《黄仁宇全集》的14篇学术文章,涉及财政税收、官僚体制、社会结构等领域的研究,旨在通过技术性视角补全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脉络。 全书延续作者“大历史观”的学术路径,以全球史视野解析传统中国向现代国家演进的内在逻辑。通过明代军费开支、儒家官僚实践等具体案例分析,探讨中国社会特质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部分英文论文首次译介至大陆,涵盖对中西文明融合的宏观思考及历史事件的技术性考察,呈现作者从制度运作层面解构历史发展的研究特色。

  • 春秋左传研究

    春秋左传研究

    《作者:童书业《春秋》学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今人童书业撰。二卷。此书为撰者长期以来先秦史考证成果的汇集,非仅限于《春秋》《左传》。分两部分,一是《春秋左传考证》,为全书的主要部分,包括四项内容:历史(古史传说、西周史、春秋史)、西周春秋制度文化、春秋地理、杂考;二是《春秋左传札记》及其续篇,包括上古至春秋的人物、史事、典制、经济、文化、地理等内容的杂考。全书涉及面甚广,有不少史学上的新论题。一事一考,自为条目,共二百三十五条,大体可构成一个完整体系。大多征引广博,言而有征,论点中肯;某些观点值得商榷,有的论证不够明晰细密。此书有助于人们具体真切地了解先秦史。

  • 校勘学

    校勘学

    《作者:钱玄校勘学是一门运用科学的方法订正书籍讹误同异的学问,是中国文献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勘学》是钱玄先生长期从事古籍整理和校勘学校学工作的结晶,系作者为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授课而编写的讲稿,后经充实改写。全书分字句校勘、篇章校勘、句读及标点校勘、补阙、校勘方法、校勘学简史及重要著作等六章,各章节均从分析实例入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校勘学的基本理论、方法、技能的探讨,是整理古籍和研究校勘学的一部实用的参考书,也适宜作为高等院校文科开设校勘学课程的教材。

  •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作者:蒋礼鸿蒋礼鸿著。1985年出版,咬文嚼字通过《墨子》《韩非子》等典籍案例,解析字形讹误、通假字辨识等古汉语文字考释方法,涉及"饑/飢""鍾/鐘"等形近字辨析。收录薛渔思《河东记》校勘实例,纠正郑樵《通志·艺文略》对《河东记》的类别误判。

  • 目录学与工具书

    目录学与工具书

    《作者:蒋礼鸿蒋礼鸿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本书旨在为进修古代汉语和中国古代文学的读者在查阅资料和解决疑难方面提供帮助,写法上不同于工具书指南或工具书评介著作,不以系统介绍为任务,而是结合其治学的经验和甘苦,通过生动的实例,传授有关目录学和工具书的基础知识。全书分为序说、目录学和工具书三部分。工具书部分介绍了目录、表谱、地方志、丛书与类书、字书韵书词书、注疏笺注、索引等类型的常用工具书。本书可读性很强,是学习文史的入门书。

猜你喜欢的书

马尔特手记

马尔特手记

全名为《马尔特·劳里茨·布里格手记》,是奥地利诗人、作家里尔克于20世纪初历时六年(1904-1910)完成的笔记体小说。小说叙述一个出生没落贵族、性情孤僻敏感的丹麦青年诗人的回忆与自白,某种程度上即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小说由七十一个没有连续情节、不讲时间顺序的笔记体断片构成,这些断片因为共同的主题——孤独、恐惧、疾病、死亡、爱、上帝、创造等,集中表达了里尔克终生关注的各种精神问题,在精神暗流上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有机整体,被誉为现代存在主义最重要的先驱作品之一。

疑难急症简方

疑难急症简方

方书。清罗越峰辑。四卷。越峰,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幼承家训,素谙岐黄,学有渊源,行医历四十年。有感于疑难病症易为俗医所误,危急症不及延医,穷乡僻壤医药皆不易寻,乃广为搜辑各种急症简易之方。历十余年,将所得之方分别门类,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编辑成书。全书约十二万字。卷一为癫狗恶狗咬伤、毒蛇恶虫咬伤、食毒五伤等九类;卷二为胎、产、崩漏、吐血等二十四类; 卷三为中风、中气、泄泻、五淋等三十类;卷四为痘瘄、外科、杂症等七类。凡七十类。包括临床各科病症。所选方剂皆注明出处,方简实用,多系一、二味药物组成,药品易得,便于急救。卷四中药辨真假损益,论述有关药物辨别真伪法,对正确运用药物有一定帮助。可供临症参考。有光绪二十二年刊本,《珍本医书集成》本。

九天上圣秘传金符经

九天上圣秘传金符经

九天上圣秘传金符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宋元间。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经为选择日辰吉凶之书,内容可分三部分:第一《金符经》,言观星择日之术。谓天有九星(即妖星、或星、禾刀、煞贡、直星、卜木、角已、人专、立早),轮流值日。凡人家有起造、婚丧、迁徙、祭祀、出行等事,须慎择日辰,如遇吉星当值则万事如意,遇凶星则家破人亡。书中依六十甲子顺序排列每年十二月日历,标明每日当值星宿名称及所主吉凶。世人有事可查看日历,推算吉凶。 第二《诸葛先生万年出行图》,传为诸葛孔明所传。此图共三幅,皆为圆形日历表,标明一年十二月每日吉凶。人家行事可依此图选择吉日,回避凶煞之时。 第三,此书末杂抄短文数条,皆与推算日辰吉凶有关。

周易象旨决录

周易象旨决录

明熊过撰。七卷。《四库全书》本。此书大旨,颇取汉代《易》家重视《易》象之说,并对《周易》经传文字、音义多有考证辨析。《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据过《自序》,初名《易象旨》,后遂加‘决录’之名。案《三辅决录》,名始赵岐,而命名之义,古无传说。以意推之,盖定本之谓也。自序称:“初闻闽人蔡清善为《易》,购得其书,惟开陈宗义,不及象,于是稍记疑者为赘言。辛丑谪入滇,晤杨慎,劝成此书。”书主汉学,故以言象为主。所言皆于古有据。并据旧说证今文,证字一百零一,证音三十八,证句二十六,证脱字七十九,证衍文三十八,应移置的地方三十二,证旧以不误为误者三。所依据的有郭京所伪托之书,及吴澄所改本,但大多可信可据。

明末佛教研究

明末佛教研究

《明末佛教研究》所收四篇稿件,是对明末的居士佛教、禅、净、唯识,作了全面性的调查研究,所用的工力和时间,相当可观,对于资料的搜集、分类、研判,多半是在精读多读的方式下产生。明末佛教,在中国近代的佛教思想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上承宋元,下启清民,由宗派分张,而汇为全面的统一,不仅对教内主张“性相融会”、“禅教合一”以及禅净律密的不可分割,也对教外的儒道二教,采取融通的疏导态度。诸家所传的佛教本出同源,渐渐流布而开出大小、性相、显密、禅净、宗教的局面。到了明末的诸大师,都有敞开胸襟,容受一切佛法、等视各宗各派的伟大心量,姑不论性相能否融会,显密是否一源,台贤可否合流,儒释道三教宜否同解,而时代潮流之要求彼此容忍,相互尊重,乃是事实。是故明末诸大师在这一方面的努力,确有先驱思想的功劳。

根本大和尚真迹策子等目录

根本大和尚真迹策子等目录

根本大和尚真迹策子等目录,一卷,日本禅证题记,编号二一六二。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