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 平心论红楼

    平心论红楼

    《作者:林语堂学者林语堂撰写的《红楼梦》研究文集,作者早年留学欧美,曾任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校,兼具中西文化视野,长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该书聚焦《红楼梦》中儒道精神的辩证关系,通过分析黛玉、宝钗、晴雯等人物形象,探讨礼法约束与天然本性的矛盾统一,提出“思想本老庄,行为崇孔孟”的文化观察。全书收录《论晴雯的头发》《平心论高鹗》等专题论文,涉及人物特质、续书真伪及版本校勘等议题,附录整理多篇研究文献,呈现多维度的学术阐释。

  • 写给大家的美术简史

    写给大家的美术简史

    《作者:傅雷傅雷曾受聘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担任美术史课教师。他在讲稿的基础上修订、补充,完成了这部著作。是许多人的西方美术启蒙书,提升艺术修养的专业指南。书中着重介绍文艺复兴以来的数十位美术大师及其名作,生动讲解其艺术风格和人品操守,并融文学、音乐、哲学、社会、时代于一体,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 红楼梦论稿

    红楼梦论稿

    《作者:蒋和森蒋和森著。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初刊,1981年再版。作者引用鲁迅先生的话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作者认为“站在《红楼梦》所达到的文学高峰,来回顾一下构成这座高峰的文学发展,就会感到产生出这样的一部天才杰作,需要经过多么长久时间的孕育!这部成熟的现实主义小说,虽然是出自曹雪芹一人的创造;但他所走的道路,却是许多人经过长期的努力开辟出来的。”并指出它比万里长城更经得起时间考验。该书以论述红楼人物宝玉、黛玉、宝钗、探春为主干,兼及群像;还有几篇关于作家论、作品艺术论、作品地位影响论的文章,以《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一文统领全书,构成一部全面、系统地运用华丽而富于感情的文学语言撰写的《红楼梦》研究专著。如分析粉淡脂红、春花秋月的“高贵闲人”贾宝玉,“是低气压下的一闪电光,只是他还发不出新历史暴风雨之前的雷鸣”;生活在“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潇湘馆中的少女林黛玉,在她“处于生命中稚嫩时期的少女的心底,发出了多么苍凉的人生咏叹啊”;“在那一社会里,‘会做人’又怎么可以离得开虚伪”的皇商之女薛宝钗,依然“任是无情也动人”;“只可惜她命薄,没有托生在太太肚里”的庶出之女贾探春,虽有“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让须眉”之志,也难逃远嫁飘零,“千里东风一梦遥”的悲剧。谈到凤姐,作者称之为“中国宗法社会的特产”;晴雯则是“一个被剥削得干干净净的丫头”……作者把《红楼梦》当作诗来看,深深体味到它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作者主张对于《红楼梦》不仅要用先进的思想来认识它,还要用热烈的感情来拥抱它。

  • 中国棉纺织史稿

    中国棉纺织史稿

    《作者:严中平中国近代棉纺织业史研究专著。严中平著。1942年曾以《中国棉业之发展(1289—1937)》为题印行,1943年正式出版。1955年,又重新改写,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66年东京出版日文译本。共32万多字,包括:鸦片战争前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1289—1840);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解体(1840—1890);中国近代棉纺织业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1890—1895);在国际商品市场激烈竞争中的中国棉纺织业(1895—1931);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的中国棉纺织业(1931—1937);手工棉纺织业生产关系的蜕变(1914—1937);棉纺工业发展中棉花产销的变化(1814—1937)。另附有大量统计资料。书中内容尽管前延于1289年,但着重分析近代,即1840—1937年近百年棉纺织业发展史。虽题名为《中国棉纺织史稿》,以分析中国棉纺织业发展过程为主,但诚如本书副题所示:从棉纺织工业史看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揭示了中国资本主义发生发展过程的特殊性。本书是作者奉献给中国近代经济史事业较早的力作,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推崇。

  • 写给大家的美学二十讲

    写给大家的美学二十讲

    《作者:宗白华宗白华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本书精选宗白华先生20篇美学论述,全新编排,内容从宏观的文艺美学理论,到具体的艺术分析;从东方的书法、诗歌,到西方的雕塑、戏剧……涉及美学的方方面面。全书文辞典雅,富于诗情画意,将“美”娓娓道来,让每一位渴望美、渴望自由安宁的现代读者,在灵动的文字里充分感受艺术的魅力,走进美的世界,提高审美品味,寻回内心的诗意与纯真。

  • 文章辨体序题疏证

    文章辨体序题疏证

    《作者:吴讷本书对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题》作了细致的诠释、考辨、补订。致力于寻检出处,沿波讨源,考核异同;对原书不备者,增补以广之;原书所略而宜存录者,则备录以补其阙。钩稽史料,疏证辨订。据《续修四库全书》本影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本及《明文衡》、《稗编》本予以重新校勘,纠正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点校本的文字讹误,订正了标点讹误。并多方搜讨吴讷资料,作为附录。

  • 蒋梦麟讲学术文化

    蒋梦麟讲学术文化

    《作者:蒋梦麟蒋梦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浙江余姚人。他曾中秀才,后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育学本科,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及教育学博士学位。他曾任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北京大学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等职,主要著作有《西潮》《新潮》等。书中汇集了蒋梦麟的教育学术主张、演讲、文化感想、人物评传等内容,共收录二十余篇文章,这些篇目均从蒋梦麟的多部著作中遴选而成。

  • 冯至学术论著自选集

    冯至学术论著自选集

    《作者:冯至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收录了冯至从 20 世纪 30 年代到 80 年代末的重要学术文章。上卷为中国文学部分,收录了《杜甫和我们的时代》《谈〈儒林外史〉》等文章,涉及冯至对杜甫及杜诗的研究与思考、文学评论及为一些作品所写的序言等。下卷为外国文学部分,包含《读歌德诗的几点体会》《歌德与杜甫》等,介绍、评述了世界文化名人及其作品,同时收录部分译本序言。此外,书中还附一篇冯至《自传》及主要著译目录。

  • 管子探源

    管子探源

    《作者:罗根泽罗根泽著,中华书局1931年4月出版。本书是一部对《管子》进行考证辩伪的著作。作者认为《管子》非出一人之手,于道、法等各家学说保存最多,诠发甚精,是战国秦汉学术的宝藏。作者依据先秦两汉各家之书,参以前人论辩之言,对《管子》进行探源,从横的方面分某篇为某家,从纵的方面分某篇属某时。全书分八章,前有《叙目》,后有三个附录:《战国前无私家著作说》、《古代经济学中之本农末商学说》、《古代政治学中之‘皇’‘帝’‘王’‘霸’》。书中第八章对《轻重》篇提出新证,修正梁启超、王国维的成书年代观点,体现文献学方法创新。该书结合考据与义理分析,涉及哲学、法学、经济学等领域,为研究《管子》学派的重要参考著作。

  • 文献学论著辑要

    文献学论著辑要

    《作者:张舜徽出版于20世纪80年代,该书收录历代学者关于文献学的专著、论文、笔记及书札,系统梳理经史子集源流,涵盖校勘、目录、辑佚、避讳等古籍整理方法。全书选录自先秦至民国时期120篇文献学经典论著,分为经部源流考辨、诸史异同研究、子集支派分野、校雠方法论四个单元。具体内容包括群经传注得失考证、古籍版本先后辨析、校勘体例规范等文献学核心议题,其中收录章学诚《校雠通义》、郑樵《校雠略》等典籍的核心章节。

  • 小说新语

    小说新语

    《作者:曹聚仁《小说新语》为香港南苑书屋初版于1964年,系作者写作计划“文艺近思录”的一部分。作者谈论国内外小说,不作面目严肃的注解、品第,而是专写“自己所了解的、所欣赏的、所体会的”,不骛面面俱到,唯求别具只眼。体类近乎传统札记,文笔则仿佛“文艺国”游记,自开生面,使人读来每有会意。

  • 中国文学概要

    中国文学概要

    《作者:曹聚仁成书于1954年至1956年间,原为香港世界出版社发行的中学生课外读物,通过十讲内容梳理从《诗经》《楚辞》至近代散文的文学流变,采用竹夫人、字纸簏等比喻辨析古今文学概念的差异。起笔自1954年冬,结稿于1956年春,同年由香港世界出版社刊行。此著不似通常教科书般开纲拉目,而是以问题学理贯穿始终。其开篇即在理清“中国文学”的概念,以外国人不识竹夫人与字纸簏的比喻,强调近世所论“文学”与历史上所谓“文学”的区别,进而分作十讲,采用可以相信的论断,结合个人观点,举其大要,叙述了“中国文学”从《诗经》、《楚辞》一直到近代散文兴起的流变,目的在于条理源流,使求学者明其线索,故此,本书虽名为“概要”,实不忍作“简史”看。本书原为供中学生课外阅读之用,因此语言格外生动畅达。

  • 汉书艺文志通释

    汉书艺文志通释

    《作者:张舜徽张舜徽对《汉书·艺文志》进行系统阐释的学术著作,该书继承传统注释体例,通过校勘文字、注解词义、考辨源流等方式,全面解析中国现存最早的文献目录《汉书·艺文志》的六略分类体系及学术价值。书中对刘歆《七略》分类原则、"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学理念进行深入阐释,被多所高校列为文献学专业推荐书目。相关研究成果在《周秦学术源流》《医经与经方研究》等学术领域得到广泛引用。

  • 广校雠略

    广校雠略

    《作者:张舜徽校雠学专著。张舜徽著。1945年自刊本。1963年中华书局重版,增附《汉书艺文志释例》、《毛诗故训传释例》、《世说新语注释例》3种。张舜徽,历史学家、文献学家。中国湖南沅江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著作还有《说文解字约注》、《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中国文献学》、《清人文集别录》、《史学三书评议》、《中华人民通史》等。本书共5卷,卷1校雠学名义及封域论2篇,主张“目录版本校勘皆校仇之事”、著述体例论10篇、著述标题论8篇。卷2作者姓字标题论5篇、补题作者姓字论4篇、援引古书标题论8篇。卷3序书体例论5篇、注书流别论2篇、书籍传布论2篇、书籍散亡论2篇、薄录体例论4篇、部类分合论7篇。卷4书籍必须校勘论2篇、校书非易事论4篇、校勘方法论6篇、清代校勘家得失论3篇,审论伪书论3篇、搜辑佚书论5篇。卷5汉唐宋清学术论18篇。凡19个论题、100篇论文。本书是推广郑樵《通志·校雠略》的体例而作的,用文言文写成,内容涉及目录、版本、校勘、著述体例、书籍存亡、学术源流等各个方面。本书资料详实,言必有据,论证透彻,文笔凝炼,是校雠学的重要著作。作者此后的《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中国文献学》的基本观点及材料,大体上都是依据这部著作而加以引申。

  • 旧书录

    旧书录

    《作者:刘咸炘刘咸炘所著的一部校雠目录学著作。刘咸炘(1896-1932),字鉴泉,别号宥斋,四川双流人,是近代著名的学者。他的著作总名为《推十书》,内容涵盖经、史、子、集等多个领域,《旧书录》就是其中关于校雠目录之学的著作之一。刘咸炘治学先从校雠目录学入手,着重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旧书录》体现了他在这方面的学术理念和研究成果,通过对旧书的梳理、评鉴,揭示书籍的版本源流、学术价值等,为后人研究古代典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续校雠通义

    续校雠通义

    《作者:刘咸炘刘咸炘继章学诚《校雠通义》而作的目录学专著,共十七篇,初稿成于 1919 年,1928 年在成都大学讲授目录学时修订出版,收入《推十书》。刘咸炘(1896—1932),字鉴泉,四川成都人,近代目录学与史学名家,学术上承章学诚,主张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并以 “明统” 补 “知类”。全书十七篇,系统阐发校雠目录的原理、方法与应用,以 “明统” 为纲贯通四部源流与学术流变。强调校雠不仅是版本校勘,更是 “读书辨体知类” 的学术方法;以六艺统群书,主张史子合一、寓理于事。

  • 中国绘画史

    中国绘画史

    《作者:陈师曾近代中国绘画史研究的开山之作,陈师曾,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来自江西义宁(今江西省修水县),是一位著名的美术家与艺术教育家。 这本书源于陈师曾在艺校讲授中国绘画史时的授课讲义,在他去世后得以刊印出版。全书共分三编,系统地介绍了从三代以下至明清两代的绘画艺术历史。其中,第一编为上古史,分六章叙述了三代至隋的绘画;第二编是中古史,以四章篇幅讲述了唐至元的绘画;第三编为近世史,用两章内容介绍了明清两代的绘画。 该书具有诸多显著特点。其一,系统全面,作者以时间线索为 “经”,以绘画流派、画家、绘画技法线索为 “纬”,构建起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绘画历史网格,厘清了中国绘画文脉的发展、传承与嬗变。其二,简明扼要,全书约 4 万字,文字简明雅洁,提纲挈领地梳理了历代画史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以及重要的画派、画家等,是一本极好的美术史普及读物。其三,中西融合,陈师曾学贯中西,他以中西方调谐的眼光认识中国传统美术,在书中特别关注外来因素对中国绘画的影响,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对中国绘画的影响等。其四,文化视角独特,该书体现了绘画史是文化史一部分的概念,认为绘画史的每次转变都受到文化史转变的影响,画家和文人时刻交织在一起,朝代更迭、皇帝与文人趣味的变化都会在绘画中有所反映。

  • 叶鋆生谈文字与书道

    叶鋆生谈文字与书道

    《作者:叶鋆生叶鋆生视 “文字” 与 “书道” 为中国文化传承的一体两面,前者是根基,后者是含学统与审美实践的学问体系,二者共筑理解传统文化的枢纽。​ 书中提出,研究人文史先通文字,其研究要兼顾形、音、义,先掌整体再深耕。《说文解字》为文字学大宗,“六书” 是解析文字构造与用法的关键:象形、指事为 “文”,是造字基础;形声、会意为 “字”,由 “文” 衍生;转注为互训,假借为借声托事,属用字之法。​ 同时,书中明晰 “书道” 与 “书法” 的区别:书法重笔法与章法,书道涵盖更广,包括书体、书法、书学、书品、书人传等,是完整学问体系。文字沿革从八卦结绳前文字阶段,到仓颉造字,再到各朝代书体演变,脉络清晰。​ 学书需先明文字构造与源流,从正书入手,以法帖为宗,兼修理论与批评,提升书品涵养审美。阅读实践上,入门可读《中国人文小史》相关章节,进阶精读《说文》及注本,结合书籍梳理书体笔法,临习以晋唐法帖为宗。本书为读者搭建从文字到书道的完整认知体系,是了解相关文化的佳作。

  • 明代粮长制度

    明代粮长制度

    《作者:梁方仲梁方仲先生关于明代赋役与地方治理研究的奠基之作,系统揭示了 “以良民治良民” 的粮长制度如何在国家汲取与地方秩序的互动中发挥关键作用。该书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深入梳理了这一制度的渊源、运作、演变及社会影响,构建了理解明代基层治理的重要框架。粮长制度的核心是 “民收民解”,即约以万石税粮为一区设立粮长,由田多、纳粮多且有威望的大户充任,总揽田赋的催征、经收、解运等职责,同时常兼劝农、掌乡政等事务,其设立初衷是减少胥吏与揽纳之弊,强化国家对基层的控制。粮长享有诸多特权,包括参与乡讼会审、赎罪、赴京受接见乃至授官等,这些优遇既体现了国家对其的倚重,也塑造了其在地方社会中的特殊地位。收录了《明代黄册考》《论明代里甲法和均徭法的关系》等重要论文,延伸至赋役体系的整体研究,另附作者学术传略与研究综述,便于读者入门与进阶。无论是明清史、财政史、制度史与社会经济史研究者,还是对国家 — 社会互动议题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这部经典著作中获得深刻启发。

  • 目录学

    目录学

    《作者:刘咸炘《目录学》是刘咸炘在四川教授目录学课程时的讲义,该书分著录、存佚、真伪、名目、篇卷、部类、互著别裁、次第、题解、版本、校勘、格式、文字、末论共 14 篇,是较为完整的目录学讲章。刘咸炘提出 “明统知类” 的目录学观,主张重新整理四部,强调目录学在揭示学术统系和类别关系方面的重要性,拓展了目录学的研究范畴和功能。他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学、道家思想以及章学诚等传统目录学家的影响,又积极了解西方目录学思想,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条平衡发展的道路。咸炘的目录学研究贯通了从刘向、刘歆父子开始直至清末的目录学史研究,对《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重要的目录学文献及郑樵、章学诚等人对目录学、校雠学的观点都进行了详尽的考辨,从部次流别以辨体知类,归于以六艺统群书、以道统学,对整个中国目录学史的发展、衍变做了爬梳和总结,提出了很多不同于既往陈说的新观点。

猜你喜欢的书

徐孝穆集笺注

徐孝穆集笺注

六卷。南朝陈徐陵 (507—583)撰。清吴兆宜 (约1672前后在世)笺注。徐陵字孝穆,东海郯 (今山东郯城)人,徐摛子。八岁能文,十三岁通老庄,其诗文与庾信齐名,号 “徐庾体”。入陈,历任尚书左仆射、丹阳尹、中书监。据《陈书·徐陵传》:“其文颇变旧体,缉裁巧密,多有新意。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传写成诵,遂被之华夷(指广泛流传于南、北朝),家藏其本。后逢丧乱多散失,存者三十卷。”新旧 《唐书》著录有《徐陵集》三十卷,但唐代已散佚不存。北宋《崇文总目》著录《徐陵文集》二卷。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徐孝穆集》一卷,并注:“本传称其文丧乱散失,存者三十卷,今唯诗五十余篇。”《宋史·艺文志》著录《徐陵诗》一卷。此本系后人据《艺文类聚》、《文苑英华》等书所辑,有明人屠隆评点本 《徐孝穆集》十卷 (与 《庾子山集》十六卷合刊),共赋、诗一卷,文九卷。又有明人张溥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徐仆射集》二卷,卷一赋、招、策文、玺书、表、移文、檄,卷二启、书、序、碑、颂、铭、哀策文、墓志、文、乐府、诗。清人吴兆宜笺注本即用屠隆本为底本,卷次略加合并。吴兆宜曾注《玉台新咏》、《才调集》,又注 《徐孝穆集》等。唯有徐、庚二集刊版行世,其余仅抄本流传。徐集六卷中吴兆宜只完成了前五卷,后徐文炳续笺第六卷,名曰《备考》,附载吴注本六卷之末。吴注是徐集迄今惟一的注本,虽捃拾字句,不甚考订史传。然笺释词藻、亦颇足备稽考,故至今与所笺庚集并传。有《四库全书》本、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排印本 (据吴注原刻本校刊)。

求幸福斋随笔

求幸福斋随笔

《求幸福斋随笔》作者是民国前期亦官亦民允文允武的“奇人”,《求幸福斋随笔》是他在亡命期间所作笔记杂俎的结集。内容涉猎极广,尤以丑诋当道,针砭时弊占相当篇幅,如战局分析、戏曲评论、名人秘闻、“娼政”讨论,以至所谓“金圣叹手批本”之《中国预言》的“解说”等,构成别开生面的时政与社会批评的史料价值。

薛氏医案

薛氏医案

又名《薛氏全书》。丛书。明薛己等撰。七十八卷。己有《内科摘要》已著录。是书中薛己撰八种,余八种多为薛己与父薛铠辑、注、增补前人旧作。包括宋陈自明编、薛己注《妇人良方大全》二十四卷,明薛铠辑、薛己增补《保婴撮要》二十卷,,明王纶编、薛己注《明医杂著》六卷,宋陈自明编、薛己注《外科精要》三卷,薛己撰《外科枢要》四卷,宋钱乙撰、阎孝忠辑、薛铠注《钱氏小儿直诀》四卷,元倪维德撰、薛己校注《元机启微》三卷,薛己撰《内科摘要》二卷,《女科撮要》二卷,《疠疡机要》三卷,《正体类要》二卷,宋陈文中撰、薛己注《陈氏小儿痘疹方论》一卷,薛己撰《保婴粹要》一卷,《口齿类要》一卷,《保婴金镜录》一卷,元杜本撰《外伤金镜录》一卷。内容主要论及内、外、妇、儿诸科。有明崇祯元年 (1628) 三径草堂刊本,《四库全书》本,清乾隆嘉庆间刻本。

歧途佳人

歧途佳人

现代长篇小说。苏青著。上海四海出版社1948年12月初版。作品以上海为背景,描写主人公符小眉的坎坷经历。她是A城人,自幼失去父亲,母亲含辛茹苦让她和姐姐上学。后来她嫁给纨袴垮子弟黄承德。抗战爆发,符小眉随黄家逃难到上海,因黄承德不务正业,拈花惹草不思悔改,符小眉终于和他分手。她来到窦公馆当家庭教师。自从结识了精明世俗,贪图享乐的史亚伦后,逐渐误入歧途。被窦公馆解雇后,她和史亚伦交往日深。史亚伦因诈骗犹太商人钱财而入狱,小眉四处奔波将史亚伦保出监狱。史亚伦在小眉住处拉开赌桌,但大输特输,债台高筑。小眉走投无路去求窦先生帮助,窦先生答应代还赌帐。史亚伦被宪兵队秘密逮捕。不愿再受纠缠的小眉匆匆离开。史亚伦后来获释去了内地。符小眉也在空虚寂寞中度日。小说是以作者在海轮上所遇女子自述身世的形式来叙写的。

御制人臣儆心录

御制人臣儆心录

一卷。清顺治十二年(1655)世祖章皇帝撰。世祖以勋臣谭泰、石汉、大学士陈名夏等先后以骄怙伏法,乃推论古今之奸臣恶迹,以训诫群臣,俾其知炯鉴,故撰成本书。全书共八篇,即 《植党》、《好名》、《营私》、《徇利》、《骄志》、《作伪》、《附势》、《旷官》。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奸臣的恶迹,告诫群臣应以为鉴。同时强调,作为皇上,对此等恶迹早在洞察之中,以此示驾驭之权。本书之作,反映了清代皇权的加强自清初即已开始。而后来的几代皇帝也多有类似之作。有 《四库全书》本传世。

普能嵩禅师净土诗

普能嵩禅师净土诗

普能嵩禅师净土诗,一卷,清真嵩著,德润录,清玉跋,内题上有毗陵天宁四字。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