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舜徽

- 姓名:张舜徽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
- 出生地:湖南省沅江县人
- 出生日期:1911年8月5日
- 逝世日期:1992年11月27日
- 民族族群:
张舜徽(1911年8月5日-1992年11月27日),历史学家,版本目录学家。1911年8月5日生。湖南省沅江县人。现任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其父博学经史,是湖南优级师范学堂教师。他自幼随父攻读文字、训诂、经诂、经诗、子史等书籍。17岁父亡,便走遍四方,求师访友。初到长沙,继至北平,勤赴书馆,刻苦自学。1931年回湖南,应聘执教于各级中学,担任语文、历史课程达9年。1941年应聘初任湖南国立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1943年任北平民国学院中文系教授。随后又继任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学院教授和北平民国学院中文系主任等职,直至湖南解放。这期间,对古今学术流别、书籍体例、释例作了研究,发表有《广校雠略》一百篇(1945年,湖南排印)和《积石丛稿五种》(包括汉书艺文志、毛诗故训传、扬州阮氏学记、乾嘉三通行传、敦煌本校勘记等)(1946年,兰州排印)。1950年到北京参加华北革大政治研究院学习。1951年执教于中原大学教育学院。1952年随校并入华中大学(后改称华中师范学院),一直任历史系教授。在解放后30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从事了浩繁的学术研究,成果卓著,著述共达1千多万字。如《说文解字约注》,是积40余年的研究工夫,始撰成这部约200万字的巨著。书中《说文解字》正义以宋刻本大徐《校定说文》为依据;注释解说,则综合历代各家研究成果,附载自己研究所得,纠正前人解说之误。所征引资料,除各种研究《说文解字》的专著外,又博稽甄录甲骨、金文以及前人文集笔记中议礼、明制、考文、审音、诠释文物之作,补充论证,并且还注重推究文字双声相衍之迹,使学者能够以简驭繁、触类旁通。内容精审、语归简约、避免芜杂陈言和烦琐考证。又如《史评三书平议》,是详细考证史通、通志总序、文史通之作。而《郑学丛著五种》,则是总结郑玄在经学上的成就。已发表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要籍介绍》(1955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史论文集》(1956年,同上)、《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1962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清代扬州学记》(196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清人文集别录》上下两册、《顾亭林学记》、《修订本广校雠略》(以上三书均在1963年,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广文字蒙求》(1980年,华中师院印刷厂印行)、《说文解字约注》(1982年,中州书画社出版)《周秦道论发微》(1982年,北京中华书局)等。此外,还有《周秦政论类诠》、《郑学丛著五种》、《史评三书平议》、《清人笔记条辨》、《中国文献》、《中国封建社会之分析》、《劳动人民创物志》以及《旧学辑存》等。
猜你喜欢的书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
E. H. 卡尔(1892—1982),英国历史学家、国际关系学家,国际关系研究中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的奠基者之一。本书针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特定历史阶段,以巴黎和会为开端、德国入侵波兰为结局,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作者对国际关系研究中理想主义流派观点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指出这二十年间国际关系动荡的根源在于各国对现实国家利益的争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必然性,因而在战后首次确立了国际关系研究中现实主义流派的理论基础。
苏轼选集
苏轼在宋代以及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其诗词文皆成为历代学习的典范,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本书精选诗240多首、词50多首、文近30篇,都按写作先后排列,涵盖各体代表作品,基本反映了苏轼文学成就的大致风貌,注释、评点均极精审,为近年来罕见之优秀选本,对欣赏和研究都大有裨益。
来斋金石考
三卷 清林侗撰。林侗,字同人,侯官(今福建闽侯)人。喜好搜集金石,曾游长安,于淳化山中得汉甘泉宫瓦;又携带拓工,在唐昭陵等陪葬地,拓得唐李靓等人的碑刻十六块。本书所著录,都系其所自见者,计夏商周六碑,秦汉十九碑,魏一,吴一,晋五,梁一,后魏三,北齐一,后周二,隋八,唐一百七十三碑。书中考证,大多取之于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并根据自考证所得的材料,加以论证。各碑后还载入后人赋咏诗篇,足见其搜罗之广。书中录有唐代诸帝御书碑,唯独武后的不录。传本“四库全书”本。
常语笔存
一卷。清代汤斌(1626—1687)撰。作者学说源于清代学者孙奇逢,介于朱陆二派之间。此书共有二十多条目,均是作者关于“存心”、“养性”、“稽古”、“敬身”等方面的心得。“常语”意为常用通行之言论。书后附有作者之子汤傅作的跋语,此书收在《汤子遗书》内。有《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仁王经疏会本
仁王经疏会本,三卷,隋智顗说,灌顶记,清成莲合并序,内题会刻仁王护国般若经疏。粗同合疏,惟存序文。
比丘受戒录
律学著述。清弘赞述。一卷。先叙得戒缘由;次录得戒和尚、阿阇黎、临坛尊证僧伽,并记自生年、受戒年月日时,以识戒腊之尊卑;后明作法仪轨,使初受具足戒者,在熟读《比丘戒本》的同时,了解布萨、自恣、净施等诸作法之仪轨。附见唐道宣、宋元照、明袜宏法语十五则,以明持犯枢要。见载于《嘉兴藏·又续藏》及日本《续藏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