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敦桢

- 姓名:刘敦桢
- 别名:字士能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湖南省新宁县人
- 出生日期:1897年9月19日
- 逝世日期:1968年5月10日
- 民族族群:
刘敦桢(1897年9月19日—1968年5月10日),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字士能,湖南省新宁县人。1897年9月19日生,1968年4月30日卒于南京。早年就读于长沙楚怡学校。1913年留学日本,1921年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1922年回国后,在上海华海建筑师事务所工作。1925年任教于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科。1927年,该校和东南大学等合并成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改称国立中央大学,柳士英、刘敦桢、刘福泰等在中央大学创立中国最早的建筑系。他是中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刘敦桢有志于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1928年,发表《佛教对于中国建筑之影响》。1929年,中国营造学社成立,刘敦桢于1930年加入,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发表论文《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大壮室笔记》、《明长陵》等。1932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文献主任。他与该社法式主任梁思成共同调查各地古建筑,结合文献分析研究,奠定了中国建筑史这门学科的基础,培养了一批研究骨干。他写的论文如《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同梁思成合作)、《易县清西陵》、《河北西部古建筑调查记略》、《河南北部古建筑调查记》等,为中国古建筑研究树立楷模。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营造学社由北平迁往云南、四川。刘敦桢收集沿途古建筑和民居资料,系统调查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古建筑,写成论文《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等。1943年,返中央大学任教授,1944年起任建筑系主任,兼重庆大学教授。1946年起,任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刘敦桢任南京大学建筑系教授(1949~1952),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授 (1952~1968)、主任(1960~1968)。 1953年创办中国建筑研究室,广泛调查民居和南方古建筑,深入调查苏州园林。出版了《中国住宅概说》(1957),又作苏州古典园林科学报告。他在民居和园林两个领域的开创性研究,影响很大。1959年起,他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总结国内研究成果,为中国建筑史这门学科作出贡献。
刘敦桢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著作已编成《刘敦桢文集》共四卷,已出版第一卷(1982)和第二卷(1984)。
刘敦桢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阳明学派
谢无量著,1915年初版。全书分四编共二十章,分别介绍了王阳明的生平及其与陆象山的关系,王阳明的哲学、伦理学观点,还总结了王阳明对前人学术观点的评论。本书共分四篇,第一篇序论说明阳明略传、阳明与陆象山之关系;第二篇阳明知哲学,其有宇宙观、人生观、天地万物一体观;第三篇阳明之伦理学:性说、心即理说、知行合一论等;第四篇阳明关于古今学术之评论:三教评论、朱子晚年定论、五经臆说等。
一得集
医案。清释心禅撰。三卷。心禅,南海普陀山僧人。侨居杭州多年,以医名于时。此书撰成于光绪十五年(1889)。约三万余言。卷上载医论十七篇,首论庸医误人之害,主张临证必先读医书,提出德以治身,药以治病等观点。次论治喉症宜分三大纲,治小儿用药宜轻,补药不宜轻服,方药、针灸、按摩、薄贴、薰蒸各有所宜等临证治疗法则。所论多为读书或临证心得,立论明确,文辞晓畅。卷中、下共载医案八十则,不分门类。包括虚喘暴脱、暑毒发颐、风热咳喘、湿温夹疟、肠痈、偏枯、结毒烂喉、霍乱、产后血厥等数十种证治,以外感、内伤杂病为多。每案叙述症、因、脉、治,简要清晰,重点突出,辨证确切,间附按语。心禅尤精于脉诊,注重辨证施治,每以成方化裁。除内服汤药外,尚有针灸、外治等多种疗法。有光绪十六年(1890)永禅室精刻本,珍本医书集成本。
杜晚香
当代特写。丁玲著。初载《人民文学》1979年第7期。本文描写了一个普通农村妇女杜晚香成为省劳动模范的成长过程。杜晚香家境贫寒,5岁丧母,受尽后母的虐待。8岁时,“居然能担负许多家务劳动了”。生活虽苦,可是她却“在劳动里边享受着劳动的乐趣”。她13岁时由后母作主许配给李桂做媳妇。开始3个嫂嫂见她瘦弱都瞧不起她,后来她以辛勤出色的家务和田间劳动,使公公和嫂嫂们都改变了对她的看法。土改后她家分到了土地。她的丈夫李桂又参军赴朝作战。在土改复查工作队一位女干部的启发帮助下,“她打开了心中的窗户,她看得远了,想得高了。”她去县里参加了训练班,随后又参加了共产党。当参加抗美援朝的丈夫回来后,“她不再把他看成只是过日子的伙伴,而是能终身依靠的两个有着共同理想、共同言语的神圣关系的人”。李桂不久集体转业到东北北大荒。杜晚香不顾家人的劝阻,毅然从西北的黄土高原来到东北的北大荒平原。到北大荒后她看到了创业者的豪迈粗犷的性格,看到了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到了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在新的环境里,她热心为公众服务,和小伙子一样干重活,用自己的言行教育知识青年。她先后被选为队、农场、全垦区乃至全省的标兵。本文行文流鬯,情感新切委婉,真实可信地再现了这位劳模的动人形象。曾得到评论界的好评。
苏子
一卷。原题晋苏彦(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苏彦,一说魏人。苏彦曾官至北中郎参军。撰有《苏子》七卷,见载于《隋书·经籍志》,题苏彦撰,题下注称“亡”。《庚氏子抄》载此书八卷,《意林》记其书六卷,颇有不同。其书早已亡佚。清马国翰据《意林》等书辑为一卷。而《意林》引苏彦作苏淳,恐有伪误。因《意林》中引有“翠以羽殃身,蚌以珠碎腹”数句,宋代王应麟《困学记闻》以为是战国苏秦语,所以《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称王应麟“不知此乃道家苏彦之语,非 《汉志》所载纵横家苏子之言也。”说明马国翰所辑,为苏彦所作的可能性较大,可资后世学者参考。现存 《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景祐新修法宝录
凡二十一卷。北宋吕夷简等奉敕撰。略称景祐法宝录、景祐宝录。本书为续大中祥符法宝录之作,编次大中祥符五年(1012)以后至景祐四年(1037),凡二十五年间所译出之佛典,并集录其奏章、愿颁、序引等。内容计有圣宋翻宣继联前式录上(卷一)、随译年代区别藏乘录中(卷二至卷十九)、复准八例排经入藏录下(卷二十)及总录(卷二十一)本书原已失佚,仅留其名,民国二十二年(1933),于山西省赵城县广胜寺所藏之金藏中发现其残本,后收录于宋藏遗珍下集第十二函出版。宋藏遗珍本缺二十一卷中之卷三、五、七、十一、十五、十九、二十等七卷,并残缺卷八、卷十两卷。其后,南京支那内学院抄出宋藏遗珍本之要文,另由本书之总录、大中祥符法宝录、天圣释教总录、至元法宝勘同总录等补入原缺部分,题为‘景祐法宝录略出’,于民国二十三年刊行。
弥勒经游意
佛教著述。隋吉藏撰。一卷。是《弥勒经》(包括《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的论释书。分十章:序王、释名、辨经宗体、论因果、出世久远、论成道真因、辨三会人多少、论与释迦同时涅槃、明教大小、杂料简。序王章中总述弥勒“或上兜率为诸天子”,或“下阎浮提乃成神觉”之义;释名中明弥勒的不同译名及译意;辨宗体中说《上生经》以大乘为宗体,《下生经》以小乘为宗体,又提出“正法为体,因果为宗”之说。仅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