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敦桢

- 姓名:刘敦桢
- 别名:字士能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湖南省新宁县人
- 出生日期:1897年9月19日
- 逝世日期:1968年5月10日
- 民族族群:
刘敦桢(1897年9月19日—1968年5月10日),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字士能,湖南省新宁县人。1897年9月19日生,1968年4月30日卒于南京。早年就读于长沙楚怡学校。1913年留学日本,1921年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1922年回国后,在上海华海建筑师事务所工作。1925年任教于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科。1927年,该校和东南大学等合并成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改称国立中央大学,柳士英、刘敦桢、刘福泰等在中央大学创立中国最早的建筑系。他是中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刘敦桢有志于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1928年,发表《佛教对于中国建筑之影响》。1929年,中国营造学社成立,刘敦桢于1930年加入,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发表论文《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大壮室笔记》、《明长陵》等。1932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文献主任。他与该社法式主任梁思成共同调查各地古建筑,结合文献分析研究,奠定了中国建筑史这门学科的基础,培养了一批研究骨干。他写的论文如《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同梁思成合作)、《易县清西陵》、《河北西部古建筑调查记略》、《河南北部古建筑调查记》等,为中国古建筑研究树立楷模。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营造学社由北平迁往云南、四川。刘敦桢收集沿途古建筑和民居资料,系统调查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古建筑,写成论文《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等。1943年,返中央大学任教授,1944年起任建筑系主任,兼重庆大学教授。1946年起,任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刘敦桢任南京大学建筑系教授(1949~1952),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授 (1952~1968)、主任(1960~1968)。 1953年创办中国建筑研究室,广泛调查民居和南方古建筑,深入调查苏州园林。出版了《中国住宅概说》(1957),又作苏州古典园林科学报告。他在民居和园林两个领域的开创性研究,影响很大。1959年起,他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总结国内研究成果,为中国建筑史这门学科作出贡献。
刘敦桢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著作已编成《刘敦桢文集》共四卷,已出版第一卷(1982)和第二卷(1984)。
刘敦桢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梧冈集
诗文集。明唐文凤撰。十卷。文凤字子仪,号梦鹤,歙县(今属安徽)人。与祖元、父桂芳均以文学擅名。永乐中荐授兴国知县,改赵府纪善。卒年八十有六。文凤知兴国,颇有政绩。著有《朝阳类稿》、《政余类稿》、《老学文稿》等。多散佚。是集所收不足十之三四,约九万字。其诗文丰赡深厚,刊落浮华,不失其家法,颇具乃父清谐婉丽遗风。有《四库全书》本,《唐氏三先生集》本。
全真清规
全真清规,元朝全真道通玄子陆道和编集。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书辑录全真道部分戒规、礼仪和杂文,分作十二篇:〈指蒙规式〉、〈簪披次序》二篇,言童蒙出家规矩和初出家者簪冠披衣仪式。 〈游方礼师〉、〈堂门戒腊〉二篇,言游方道人礼师、住庵之礼仪规矩。 〈坐钵规式〉、《钵室赋》二篇,言道士静坐习定之义理和规式。 〈三不起身〉、〈全真体用〉二篇,言修道理论和教法,规定打坐、诵经、赴斋时须专心致志,不得起身。 〈教皇重阳帝君责罚榜〉,列举祖师王重阳所订十条教规,违者责罚。 〈了真子升堂文〉简述全真教开创及教门兴旺始未,劝诫同门道人共修道果,俱列仙班。 〈长春真人规榜〉列举丘处机所订教规,规定住庵者应清虚寂寥,见性为体,养命为用,柔弱谦和,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不可贪求,不起嗔心,不泥于声色等等。 〈朗然子家书〉,言出家者当断贪嗔,绝爱欲。此为北宋朗然子弃家修道时遗留妻儿之家书。
唐宋词选释
词选。俞平伯辑。此选旨在提供古典文学研究者参考资用,作法与一般普及性选本有所不同。选词面稍宽,想努力体现出词家的风格特色和词的发展途径。如同胡适《词选》,试图用词选来反映词史的进程。书分三卷,上卷唐五代词,选22家95首;中下卷宋词,入选53家164首。中卷题为“宋之一”,下卷题为“宋之二”,相当于北宋和南宋。之所以不分南北宋而分一二,因南渡词人在两宋之际,属前属后每每两可,不易恰当。编者对词史的见解及其选词之宗旨,具见书中《前言》。是书凡三易其稿,1962年初版,名为《唐宋词选》;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易名为《唐宋词选释》。此书不仅注释语辞,亦时或扼要点明词人之作意与作法,颇有特色。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开题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开题,1卷,日本 空海撰。编号二二零一。
法华问答
作者和卷数不详。敦煌遗书藏本。存斯2662号,首尾均残,现题系据内容所拟。所疏为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现存问答共一百零三条(首末两条残)。前四十五条问答按照《法华经》各品的顺序,述各品主旨;后五十八条问答不依经文顺序,专门解释经内法数及重要的文句。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观普贤经
大乘佛教经典。全称《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1卷。该经叙述了佛涅槃前3个月,于古印度毗舍离国大林精舍为诸弟子讲述观普贤行的“一实之道”的故事,颂赞了普贤菩萨的东方净土妙国,宣称普贤观行“不入三昧(禅定),但诵持故,专心传习,心心相次、不离大乘,一日至三七日,得见普贤”,如行此观法之人罪孽深重,可于七七日尽后,乃至一生、二生、三生后,看见普贤菩萨十方诸佛、多宝佛塔的形像,往生东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