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雪林

苏雪林
  • 姓名:苏雪林
  • 别名: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安徽太平人
  • 出生日期:1897年3月26日
  • 逝世日期:1999年4月21日
  • 民族族群:

苏雪林(1897年3月26日—1999年4月21日),女作家。原名梅,笔名有绿漪、杜若、杜芳、天婴、野隼、老梅等。安徽太平人,生于浙江瑞安县。小时在私塾念书。在家里阅读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榜》、《聊斋志异》,林琴南的翻译小说,如《茶花女遗事》、《橡湖仙影》、《迦茵小传》等。林琴南的翻译小说激发了她最早的创作欲望。那时她常常模拟林琴南的笔调写些小文章。17岁那年,她以故乡一个童养媳的故事为题材,写下她的第一篇小说,用的是文言体,模仿林琴南的笔调。1931年,进入一所教会中学读书,不久休学。1941年,考入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三年半即卒业,在母校附小任教2年。1918年,报考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当旁听生。和她一起旁听的还有女作家黄庐隐,后来两人都改为正式生。那时正值“五四”运动,系里经常请胡适之、李大钊周作人及陈衡哲女士来任课,因而深受当时汹涌澎湃的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他们常常三五成群的就大家庭制度、旧婚姻制度、片面的贞操观念、女子继承权问题、儿童教育问题等等,展开热烈的讨论。1920年,考进李石曾、吴稚晖在法国设立的海外中法学院。后又进入里昂国立艺术学院学西画,因母病辍学回国。1925年回国后,曾任教于苏州东吴大学、上海沪江大学、安徽省立大学、国立武汉大学,讲授“新文学”的课程,共18年。苏雪林回国后所写的第一个长篇小说是《棘心》,描写的是一个饱受“五四”思潮影响,最后皈依天主教的女子杜醒秋的故事。这是她的成名作,作品中的女主角的独立个性,当时曾风靡了不少出自旧家庭,接受新思潮的读者。这是一篇自传体小说,书中的故事,有很多是作者青年时代的经历。除小说外,她还出版了学术著作《唐诗概论》、《辽金元文学》、《玉溪诗迷》等书。抗战时期出版了《蠹鱼集》、《蝉脱集》、《青鸟集》及传记文学《南明忠烈传》,都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49年到香港,任职真理学会,期间翻译了小德兰自传《一朵小白花》,并写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天主教》 一书。1950年,她到法国2年,专门研究神话。1952年到台湾,在台湾师范大学任教。1956年,转到台南成功大学。1959年,苏雪林与覃子豪 (台湾现代派诗的主要代表诗人之一) 之间爆发了一场关于现代诗发展的论战。苏雪林在《自由青年》22卷1期发表了《新诗坛象征创始者李金发》一文,指出台湾省的现代派诗“晦涩暧昧到了黑漆一团的地步”,他们转了十几年都无法转出三四十年代大陆象征派诗人李金发的阴影。覃子豪对此甚为恼火,答以 《论象征派与中国新诗》一文,苏雪林再写 《为象征诗体的争论敬答覃子豪先生》,覃子豪又写 《简论马拉美、徐志摩、李金发及其他——再致苏雪林先生》,其后苏雪林罢战。但苏的观点得到不少读者支持,好些人继续发表文章指出台湾有些现代诗确实令人百读不解,呼吁诗人走到群众中间来。1973年,苏雪林自台南成功大学退休。在台湾30年,苏雪林一直在研究屈赋。尤其退休以后,她把全付精力放在上面,写了一部 《屈赋新探》,全书分四本,共一百四五十万字。现已出版两本。苏雪林的主要著作有: 《辽金元文学》(1934年商务印书馆)、《唐诗概论》 (1934年商务印书馆)、《屈原与九歌》 (1963年广东出版社)、《天问正简》 (1964年广东出版社)、《试看〈红楼梦〉的真面》 (1967年文星书店)。小说: 《棘心》 (1955年光启出版社)、《天马集》(1956三民书店)、《秀峰夜话》(1967年传记文学出版社)、《绿天》(1959年光启出版社)等多种。此外还有戏剧、散文、传记文学、评论集等,约三四十种。她的作品在台湾曾多次获奖。

苏雪林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镇与城

镇与城

一部伟大的成长小说,《在路上》序幕之作。凯鲁亚克第一部重要的作品,历经数年完成。对亡父的悼念,写一部美国伟大小说的决心,令他提笔描述自己的青少年时光。小说以传统手法写成,与作者以后的“自动散文”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镇”指的是加洛韦,主角彼得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在这里,他通过橄榄球证明自己。“城”代表1940年代的纽约,早期“垮掉的一代”圈子。彼得从小镇走向城市,在成长的痛苦和困惑中,发现自己人生的方向:在路上。

俄罗斯帝国史

俄罗斯帝国史

《俄罗斯帝国史》按时间线索,讲述了俄国上起留里克王朝,下至罗曼诺夫王朝的千年历史,呈现了俄国一步步发展壮大,成为横跨欧亚两洲大国的进程,生动地复现出留里克的奠基、沙皇制度的形成、彼得大帝的改革、叶卡捷琳娜的柄政等重大事件与古代生活的诸多方面,大量引用罕见的俄国古代编年纪 事等一手文献资料,并对现当代历史学家的观点进行了辛辣的点评。本书是作者十余年创作的成果,全景式展示出俄国丰富而伟大的历史。

过于喧嚣的孤独

过于喧嚣的孤独

本书是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酝酿二十年,三易其稿。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为它而活着,并为写它推迟了我的死亡”。《过于喧嚣的孤独》是捷克当代作家赫拉巴尔的代表作,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小说描写了废品回收站的打包工汉嘉在废品中遍读遭到极权政府禁制的经典,他满怀人类文化被销毁的悲哀,又不能不按下压纸机的红绿按钮。在他被解雇后,他感觉失去了生命中唯一的价值,便抱着最爱的几本书跳进了压纸机。小说借汉嘉的独白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解说哲理、思考问题,表达出对那些摧残、践踏甚至毁灭人类文化的愚蠢暴行的无比痛惜、愤恨与控诉,倾注了作者对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深刻思考、无限的爱和忧虑。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又名 《灵枢注证发微》。医经类著作。明马莳注。九卷。莳有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已著录。马氏认为 《灵枢》 内容“大体详全,细目具备,犹儒书之有《大学》,三纲入目,总言互发,真医家之指南,其功当先于《素问》”。但自古迄今,并无注释。故据南宋史崧传本,分九卷八十一篇,以合 《汉书·艺文志》 之旧观。注释体例与 《素问注证发微》 同。初刊于明万历八年 (1580)。其注释结合临床实际和四时气候变化,多有发挥,并附有人体经脉腧穴图解。故汪昂评曰:“《灵枢》 从前无注,其文字古奥,名数繁多,观者蹙頞颦目,医率废而不读,至明始有马玄台之注,其疏经络穴道,颇为详明,可谓有功于后学。”有清光绪五年(1879) 刻清太医院藏版。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

本书据国立中央图书馆所藏「申报」创刊初期十余年之合订本选辑台湾史料而成,不分卷。「申报」自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一九七二年四月三十日)创刊于上海,几与清季中、日交涉以及台湾对日关系同其开始。本书所辑内容,约有数端:(一)由于同治十年十一月及十二年二月琉球及日本飘风难民在台遭害所引起之日兵侵台始末(自十一年至十三年),记载极为详尽,无隐无饰。(二)由于日兵侵台之刺激,清廷对台湾实行「开山抚番」、拓疆分治,并从事各种初步建设;历年(同治十三年至光绪九年)经由沈葆桢、王凯泰、丁日昌、岑毓英以至刘璈等之努力,约见其概。(三)由于日兵侵台之结果,使日本以为清廷默认琉球属于日本,导致日夷琉球为其属县之一;清廷困扰于此者达数年(自光绪五年至八年)之久,断续有所报导。(四)至光绪九年,由于法、越问题,中、法面临战争边缘,台湾与琼州、舟山三处为法人列为「据地为质」之目标;次年发生法兵侵台事件,巳见端倪。

辨正论

辨正论

中国佛教论书。亦作《辨正理论》。唐法琳著。法琳,俗姓陈。颍川(治所在今河南许昌)人。自幼出家,广习儒释经书,特精三论。隋末蓄发入长安,习道术,旋改著道服,住道馆。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再入释门,住长安济法寺。武德四年(621)太史令傅奕上表请废佛法,法琳著《破邪论》与之辩驳,傅奕理屈无以对。后有道士李仲卿著《十异九迷论》,刘进喜著《显正论》,攻击佛教“弃义弃亲,不仁不孝”等。法琳又著《辨正论》予以反驳。贞观(627—649)初,奉敕住终南山龙田寺,并参任译经之笔受。贞观十三年(639),遭道士秦世英之谗而下狱,判其死罪。敕引《辨正论》中所谓“有念观音者,临刃不伤”之语,许缓刑七天令自念观音,以观其验。期至,法琳回答:“七日以来,不念观音,唯念陛下。”于是改判流徙益州(治所在今成都),未至而卒。著有诗赋、赞颂、碑志、记传及大乘教法等三十余卷。此书博引史书佛典,宣扬佛教比道教优越。全书分为“三教治道篇”等十二篇,论述历代帝王、皇族、名臣之佛教信仰,佛道先后问题,以及道教经典和教理之伪妄等。其中第五篇之“十喻篇”和第六篇之“九箴篇”,是专门针对道士李仲卿之《十异九迷论》而论述的。收录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