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随

顾随
  • 姓名:顾随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河北省清河县人
  • 出生日期:1897年2月13日
  • 逝世日期:1960年9月6日
  • 民族族群:

顾随(1897年2月13日-1960年9月6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作家。原名顾宝随,字羡季,别号苦水,笔名顾随、葛茅等。河北省清河县人。5岁起随父亲入家塾。1907年起在清河县城高等小学堂读书,1910年进广平府(永年县)中学堂,对文学、历史有浓厚兴趣。1915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两年后转入北京大学文科(文学院)英文门(系),曾投身于“五四运动”。1920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同年起,在山东、河北、天津等地教中学,讲授英文和语文。1924年参加在上海成立的文学团体“浅草社”,开始在《浅草》、《沉钟》、《猛进》等刊物上发表短篇小说,其中《失踪》一篇被鲁迅编入《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小说二集》中。1927年出版第一部词集《无病词》。1929年至1941年执教于燕京大学,先任讲师,不久提升为教授,同时,在北平大学、北京大学、中法大学兼课。其间,1939年开始担任辅仁大学课程。1942年后主要在辅仁任教,1949年起兼中文系主任,并在校务委员会任职。1953年调天津师范学院(后改为河北大学)任教至逝世。50年代当选为河北省人民代表、天津市政协委员。任教几十年来,讲授多种课程,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别特是古典韵文、词曲的研究。临终前六、七年,用毛笔写的讲稿就有《唐宋诗词》、《中国文学批评史》、《元代杂剧》、《明清小说》、《佛典翻译文学》、《毛主席诗词》等近10种上百万字。并校订了关汉卿杂剧数种。擅长书法,著有《章草急就篇系说》。主要著作有《元明戏剧八种》(附录一种,1937年《燕京学报》第22期,并有单行本)、《稼轩词说》(1947年连截于天津《民国日报》)、《东坡词说》(1947年连截于天津《民国日报》,1979年香港出英译本)、《揣签录》(1947年——1948年连载于佛学刊物《世间解》1—10期)、解放后有论文《关汉卿和他的杂剧》(1958年6月29日《河北日报》)、《东临碣石有遗篇——略谈曹操乐府诗的“悲”“哀”“壮”“热”》(1959年4月12日《河北日报》)、《〈文心雕龙·夸饰篇〉后记(上、中、下)》(1959年6月《河北日报》)、《曹操乐府诗初探》(1959年,《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彷徨与离骚》(1961年,《新港》,9月、10月合刊)、《刘勰及其〈文心雕龙〉评介》(1979年,《河北大学学报》,第1期)、《两汉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典翻译文学》(1980年,《河北大学学报》,第3期)。此外,有词曲创作十集,小说多种。

猜你喜欢的书

于清端公政书

清于成龙著,蔡方炳、诸匡鼎辑,八卷,康熙二十二年(1683)刊印,“清端”为著者卒后之谥号。本书辑著者于广西、四川、浙江、湖北、两江、安徽、直隶等地历任诸职时所作之禀谕、奏议、檄文、书信等各类政牍文书230余篇。全书依任职地分卷。卷一辑“罗城书”,内有条陈引盐利弊议等四篇;“合州书”,内有请复祀典详等五篇;“武昌书”,内有申徐道台请释无辜详、清理保甲谕等34篇及附录二篇。卷二、三、四辑“黄州书”,内有请禁健讼条议、晓谕止杀、禁止株连告谕、严戢衙蠹檄、简讼省刑檄等110篇;“八闽书”,内有上康亲王求罢䥷夫启等6篇。卷五辑“畿辅书”,内有请禁讦告以正名义疏、弭盗条约、严饬佐贰擅理词讼檄等44篇。卷六、七辑“两江书”,内有革秋审陋规檄、清理狱禁通行檄、弭盗安民条约等30篇。卷八辑“吟咏书”,为著者所作诗文。另附首集、外集、续集,内载于清端公传、御赐碑文等。全书所辑内容丰富,有关狱讼、法制者颇多。

医辨

医话,明朝王肯堂撰,成书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该书上卷列中风、虚劳、水肿、胀满等十七证,中卷列伤饮食,中寒、伤暑、伤湿等二十四证,下卷列吐血、溲血、眩晕、惊悸恐等二十六证。现存日本元禄五年(1692)刻本,藏于上海图书馆。

太上洞玄灵宝护诸童子经

太上洞玄灵宝护诸童子经,撰人不详。盖系唐宋道士所作。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经称世间男女身处浊世,出入门户常触犯恶星丑宿,致有灾祸。若能虔心祝诵,或读诵此经,将有北斗七星童子、五神童子及十方诸善童子前来卫护,降福消灾。「使诸男女或求嗣胤,或保长年,普谢诸灵,皆如是愿」。

训蒙诗

训蒙诗,又称朱子训蒙诗、训蒙绝句、训蒙诗百首、性理绝句百首,一般题朱熹编撰。此本据清代郑端编《朱子学归》及朱玉编《朱子大全文集类编·诗集补遗》两本互相参照整理,共79题97篇。儒家很早就有“诗教”一说,诗教虽不像其它伦理教材那样直接对蒙童进行道德教育,但它通过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熏陶渍染,渐滋化育,使儿童在讽诵吟咏、欢笑嬉戏中接受教育,诵读歌诗久则可使蒙童“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达到“精神宣畅,心气和平”,从而义理渐开。

周官禄田考

三卷。清沈彤撰。沈彤字冠云,号果堂,江苏吴江人。师从何焯。乾隆初,试博学鸿词科不遇,被邀修纂《三礼》,《大清一统志》,书成仪叙九品官,不仕归故里。学问根底深厚,通贯群经,尤精《三礼》而《三礼》之中,又精考证《周官》典制,《仪礼》丧服。除着有《周官禄田考》外,还有《仪礼小疏》、《春秋左传小疏》、《尚书小疏》、《果堂集》、《周经》、《本论》、《气六考略》,并参编吴江和震泽二县县志。《周官禄田考》是沈彤考释周朝官职禄田制度的着作。自从欧阳修指出《周礼》“官多田少,禄且不给”,后来学者,多沿用此说,少有异疑。即有疑者,不过以“摄官”为词。只有沈彤详考周制,予以辨之。提出:“周官之命者必有禄,禄必称其爵而给予公田”。沈彤《周官禄田考》于周官职禄田考证,凡爵、田、禄之数,均以经文为主,不见经文的,则求于《注》,不见于《注》的,则据经起例,推阐旁通,补经文所无。每卷先列所求之数,“定公田之数以井数,定禄之数以其等,定爵之数以序官,定爵之等以命数,等禄之等以爵等亦以命数”。卷一《官爵数》,详考周官内外之设,每官官等级、人数,统计推算极为精密。卷二《公田数》,考周官王畿及周朝各内外侯国、邑所属之公田之亩数。卷三《禄田数》,考各内外官得禄田之亩数,均极为详核。并附以问答形式和考证解说。《周官禄田考》虽专门研究周代禄田制度,但在考据中也连类推阐相关的经义。虽未疏注全书,也备成一家之言。《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沈彤《周官禄田考》“精密淹通,于郑贾注疏以后,可为特出”,颇为中肯。有学者认为此节超出王鸣盛《周礼周赋》,有的认为亚于惠士奇而醇于万斯大。《周官禄田考》是研究周代官职禄田制较完备一部着作。版本有:1750年顾君声、波灵胎同校精刊本;1751年6月重校刊本,后附沈彤重校跋;阮刻经解本。

申子

法家著作之一。战国时期申不害作。《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二篇,《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六篇,今仅存有《大体》一篇,收录在《群书治要》第36卷中。《玉函山房辑佚书》也辑录其片断。内容是论述驭臣之道,阐发术治理论。认为法、术、势是君主的三大政治法宝,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