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
医粹精言
《作者:徐延祚》医论。清徐延祚撰。四卷。延祚有《医意》已著录。此书成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载论凡八十四篇,约四万余言。不分类别,论述医道之重要、博闻强记、读书临证、审病须精、考证度量、医医说、四大家辨等理论问题。但其大部分内容论述临床辨证施治与方药,如论治病不出气血痰瘀、郁无虚病、用药分量法则等,对内、外、妇、儿各科中一些重要证治作了专题阐述,或论医籍医象,或论脉理脉表、病因病机、辨证施治,或专论方药,并载案十数则。内容丰富,除个别辑自他书外,多为经验心得。如“外治须知”篇按三焦分治疾病,载有按摩、鼻、嗅、敷贴、薰、熨、坐、烘、暖等外治法,简便易行。书中所论,贯通古今,厘正沿误,宗于经旨,且多有发挥。有光绪二十二年奉天 《铁如意轩医书四种》本。
-
太上黄庭经注
《作者:石和阳》明末清初的石和阳撰著,清乾隆时李明彻评阅。石和阳号嵩隐子,河南南阳人,本儒士出身,于理学颇有研究,擅长著述。 该书是一部道家养生专著,以《黄庭经》为蓝本,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每卷末都有后记总结概括其大意。上卷论天人相应,以及外练筋骨、内练精气神得以长生久视之理;中卷指出人身先天根本,直论双修奥妙,包括阴阳、性命、离坎,身心一切发明,周身关,清静内观,固精养气,运通任督,进汞抽铅,伏虎降龙等要诀;下卷复伸明修真法度,药物名象,还返之机关,取坎填离,复回本体,而生大药,乾坤交姤,而结灵胎,金丹入鼎,火候温养之功,而调神化,直至无为,以超凡圣,泄尽天机,直言口诀,即天仙之道毕矣。清乾隆五十八年有白云山房刊本。
-
医易通说
《作者:唐宗海》医学理论著作。2卷。清唐宗海 (容川)撰。刊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作者以为 《易经》 开物成务,无一语托诸空谈。遂于《易》道见有合于医理者则引申之而为医学探源。上卷演先天八卦,将太极生两仪而有阴阳。从而阐明“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更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五方即如河洛之数,且将世界五方配之以应黄赤白黑诸人种。下卷演后天八卦以配人身五脏五体,并附仲景六经之说。更演重卦六十四以阐造化参杂、万物错综之理。而所言先天后天,不过造物先后之序。先天于母腹,以脐为呼吸;后天出母腹,以鼻为呼吸。故先天为体、后天为用,先天八卦主气,后天八卦主运。且以七八为少女少男之数,以阐《上古天真论》中男女生理之发展。以十二消息卦(辟卦)应十二月十二经阴阳之消长,此皆以《易》言医,阐明其医、《易》汇通之理。书中或有《易》说联系现代科学附会之论。现存宣统元年(1909年)成都文伦书局排印本。
-
医贯砭
《作者:徐大椿》二卷。清徐大椿撰。徐氏针对明清温补之风盛行,择赵献可《医贯》背理之处详加辨析,予以贬斥。明赵献可推崇薛己的温补学说,作《医贯》阐述薛氏《医案》之说,其书以命门、真水、真火为主,以八味丸、六味丸通治各病,徐氏认为极其偏颇驳杂,作此书一一驳斥。书成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徐氏对于仅有十万余言的《医贯》,作三百一十六处批注。对其重用温补和忌用攻下的治疗理论,提出截然不同的学术见解。主张辨证论治,不可拘泥一、二种温补之方,要因人因证而异。揭露庸医习用补药成风之害,疗疾必须审证求因,精确辨证,甚为可取。如书中考证八味丸即《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为后汉张机之方。徐氏之论亦有独到之处,但言词过激,辱詈太多,且逐字逐句索求瘢疵,未免过于求全。如称《医贯》为“邪说”等。有《徐氏六种本》,乾隆间丰松斋刻本,同治十二年(1873)湖北崇文书局重雕本。
-
医门棒喝
《作者:章楠》医论。清章楠撰。四卷。楠字虚谷,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博览群书,善取众家之长。研究《伤寒论》受方有执影响,在温病方则推崇叶天士、薛生白,对温病学有一定贡献。撰有《伤寒论本旨》等书。本书旨在“阐明医理,评论诸家之流弊,以警动世”,故名。成书于道光五年(1825)。据《郑堂读书志》载:“今观其书,自六气阴阳论,以迄性说,凡二十六篇,冠以条例九则……其体例颇与徐洄溪《医学源流论》相似,而综其大旨,总以叶天士《临证指南》为宗。”全书论述中医理论、诊法、内外科以及痘疹证治,并附有医案。另一刊本将上述内容作为初集,另以《伤寒论本旨》九卷作为二集,以讨论伤寒、温病以及汇方集解等。有道光十五年(1835)偁山书屋刻本,同治六年(1867)聚文堂刻本,一九二五年绍兴墨润堂书苑石印本。江静波《章虚谷和“医门棒喝”》(《浙江中医杂志》 1964.1.3)可供参考。
-
医家心法
《作者:高斗魁》一卷,清高鼓峰撰。此书又称《四明心法》。卷中列诊法、脉义、方论、药物等八篇,认为临证应先察内外、脏腑经络、新久虚实、食痰气血等,并以脉合诊。诊法共十二则。又列二十五方,概治五脏诸病,治疗则以五行分配,五行各有所兼,各配五方,合成此数。力阐薛己、赵献可对六味丸、八味丸加减用法,对滋肾生肝饮、疏肝益肾汤等方剂备加推崇。又分述中风、伤寒、咳嗽等内、外、妇、儿各科共二十五种杂病证治及治法,间附治效医案。审病偏重内因,重精神致病因素。察病机尤重脏腑功能失调,特别注意真阴、真阳、偏盛、偏衰。对郁证的脉证治疗有独特见解。创用滋水清肝饮、疏肝益肾汤等治疗阴虚郁证和肝虚胃痛。高氏承张景岳之学,持论不本经法,时出己见,亦有奇效,医名甚盛。此书对后人吕晚村、董废翁等颇有影响。王琢崖《医林指月》收入此书改称《医家心法》,并别为编次,尽去小注及评,加以胡珏评语。有《医林指月》本,《医宗己任编》本。
-
柳洲医话
《作者:魏之琇》《柳洲医话》由清代魏之琇原著,王士雄辑评,成书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 年),魏之琇,字玉璜,号柳洲,出身世医家庭,凭借自身努力苦学医术,终成一代名医。书中辑录魏之琇在《续名医类案》里的按语 85 条,这些按语针对各家医案的审证制方展开评论,精准指出利弊得失,言辞简要且中肯。还汇编了附方 29 首、单方 103 首,所附单方多具备简效实用的特点。例如书中记载的一贯煎,作为滋阴养肝、疏肝开郁的代表方,由北沙参、麦冬、当归身、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组成,临床常用于治疗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证,对胸脘胁痛、吞酸吐苦等症状疗效显著。王士雄附加的病案及评按,也对魏之琇观点进行了有效补充与发挥。《柳洲医话》现存清咸丰元年(1851)重庆堂刻本,并见于《中国医学大成》《潜斋医学丛书八种》及《三家医话》。
-
馤塘医话
《作者:张鲁峰》医话。1卷。补编2卷。清·张鲁峰撰于1851年。书中内容丰富,涵盖了中医理论、临床病症、辨证论治、方剂应用等多个方面。例如,在中医理论方面,对脏腑经络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手足十二经脉配合阴阳表里,五脏六腑相互关联,如肾与膀胱、脾与胃等互为表里,且各脏腑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临床病症方面,记载了多种病症的治疗经验,如对于肝气病,作者认为其症状变幻百出,涉及胸腹胀满、左胁牵痛、易惊易怒等多种表现,并提出了从脾肺心肾四经论治的方法,还介绍了逍遥散等方剂在治疗肝病中的应用。此外,书中的补编部分还对温热病的舌象进行了详细论述,包括舌黄、舌绛、烟煤舌等多种舌象的辨证意义,以及崩漏、妇女湿温病等妇科病症的证治方法。《馤塘医话》体现了张鲁峰深厚的医学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其立论平正,推勘颇精,对后世医家在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悟真篇约注
《作者:陶素耜》清代著名道教丹家陶素耜(1650—1723)所著的内丹学经典注本,收录于其丹道著作合集《道言五种》中。陶素耜原名陶式玉,号存斋,康熙年间进士出身,官至两淮盐运使,后因仕途失意潜心修道,得南宗丹法嫡传,并与仇兆鳌等丹家交游论道。其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完成《参同悟真注》自序及《杂义二十条》,后又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增补《悟真篇约注·杂义》,终成此书。该书以北宋张伯端《悟真篇》为阐释核心。作为与《周易参同契》齐名的“丹经之祖”,《悟真篇》主张“性命双修”的内丹思想,但因文辞隐奥令后世学者难窥真义。陶素耜以“约注”为旨,通过三方面创新实现丹道理论的通俗化:其一,将外丹术语转译为内炼实践法门,如以“内药外药相通”揭示天人感应之理;其二,融汇陈致虚《金丹大要》、陆西星《玄肤论》等南宗、东派精华,构建性命双修的完整体系;其三,摒弃传统丹经的隐喻风格,以直白语言解析火候、药物等核心概念,使初学者亦能入门。书中对“炼己筑基”“先天一炁”等关键修炼次第的阐释,成为清代丹道理论承前启后的重要节点。该书原刊于《道言五种》清康熙遗经堂本,后经嘉庆、道光及民国多次重刻,现存翼化堂本等版本均被收入《藏外道书》第十册。其学术影响深远,西派宗师李涵虚在《道窍谈》中多次征引陶注,清代至民国的内丹典籍亦多受其“以儒释道”的注经范式启发。作为融合南北宗丹法、贯通理论实践的里程碑式注本,《悟真篇约注》至今仍是研究宋明以降内丹学演变的核心文献之一。
-
王氏医案
《作者:王士雄》原名《回春录》。医案。清王士雄撰。周鑅辑录。二卷。士雄有《温热经纬》已著录。同郡周字光远,搜集王氏自道光四年(1824)至二十三年临证验案,编辑成帙,于二十三年刊行。书中以年代为序收载外感、内科杂病、妇科等医案近百则,约二万言。其中以内科杂病为多。每案详叙患者里居姓氏、病症病因、脉法方药,溯因求源,辨证精当,论治灵活。叙案详细完整,阐发精辟,析理超卓。于枢机气化,升降出入,独具只眼。如治伏气诸病,多用轻清流动之品助其升降,疗温热多以凉润清解之法。对后世颇有影响。故后人评隲“用药多平淡,而治病多奇中”。是书为有实用价值的医案著作,可临证参考。有道光二十三年刻本,《潜斋医书三种》本,光绪十八年(1892)重刻苏州交通益纪图书馆藏版刻本。
猜你喜欢的书
松阳钞存
二卷。清陆陇其 (见《古文尚书考》)撰。陆氏为灵寿知县时,于官事之暇,取其所著《问学录》、《日记》二书,摘选其中切要之语,录为一编,以示学者。灵寿乃古松阳地,故以“松阳钞存”为名。共七十五条,分道体、为学、处事、教学、辨学术、观圣贤六门。篇幅虽小,而多论学之语。如论道体谓“周子 《太极图》全是知天命之学”,论为学谓 “张子《西铭》从《孟子·尽心》一章来”,辨学术谓“罗念庵在阳明之后,深知阳明末流之弊,而欲以主静功夫救之”,“至若李见罗亦深言阳明末流之弊,而取止至善为宗旨,只是将阳明之良知,改头换面耳,非有二也,其学又在念庵、景逸之下也”,等等。多论及明代及清初学术。该书原本七十八条,张伯行曾为刊行,删其与《问学录》相重复者,仅存二十八条,殊失陆氏本义。后为杨开基重编,分为六门,仍以原条次序注于本条之下,以存其旧,而别以己见附识于后。并于书前作序,称《问学录》为陆氏中年之书,此本为晚年手定之书,极论张伯行刊本为非。又有陇其之孙申宪所作之跋,亦谓伯行所刻陇其遗书四种之中唯《读礼志疑》、《读朱随笔》 为足本,此书及 《问学录》均删节失真。该书有《四库全书》本、《当归草堂丛书》本、《西京清麓丛书》 续编本等。
辩诬笔录
在绍兴八年(1138)罢相之后,赵鼎多次受到奸佞小人的迫害,致使他屡遭迁谪。在其被贬期间,即绍兴十年(1140),朝中大臣诬陷他有“亲奉玉音之语”“纠结保甲以拒勤王之师”“收受贿赂”“挪用公款”“勾结叛将”“汲引亲党”等罪名,髙宗听信后便贬赵鼎潮州安罝。而赵鼎深感冤杆,在《辩诬笔录》中详细论列車情的经过,一件件驳斥,以彰自身清白。“据《四库全书未收书目提要》云:‘足编前有自序,称学术迂僻,与众背驰,所上前后数千章,期间岂无传播失实.风闻文饰之误,不得不辨。其他他细故,无足深较云云。’
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
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五代后蜀道士彭晓撰。南宋《秘目》、《通志•艺文略》及《宋史•艺文志》均着录彭晓撰《参同契明镜诀》一卷,当即此书。今《正统道藏》本以此书附录于《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之后,收入太玄部。书中有《鼎器歌》,歌咏炼丹所用鼎器制度。又有《明镜图》,其图由八圈同心圆组成。依次标举八卦、二十八宿、月象、十二消息卦、十二月、十二地支及四时、五行之名。旨在图解《参同契》所述,卦爻天象阴阳消长变化之说。
本草思辨录
本草类著作。清周岩撰。四卷。岩字伯度,山阴 (今浙江绍兴) 人。清末医家,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颇有研究,著有《六气感证要义》等。周氏认为“方之不效,由于不识证者半,由于不识药者半。识证矣而药不当,非特不效,抑且贻害”。提出“辨本草”为“医学之始基”,故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书中常用药物为主,于光绪三十年(1904)撰成此书。约十一万四千字。卷首绪论,对当时医界不重视“经典”,“贱中医贵西医”等观点进行抨击。继之对一百二十八种常用药进行辨析。卷一载石膏、赤石脂等十八种。卷二载木香、郁金等四十六种。卷三载生姜、干姜等十七种。卷四载沉香、乌药等四十七种。周氏论药,或据《本经》、或据《伤寒》、《金匮》,兼采众家之长,又善抒发己见,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光绪三十年山阴周氏微尚室刊本,一九三六年《珍本医书集成》本,一九六○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孔子编年
南宋胡仔撰。五卷。为胡仔奉其父胡舜陟之命编撰。以《论语》为主,采《礼记》、《左传》、《公羊》、《穀梁》、《史记》及《孔子家语》等所载有关孔子言行事迹,按年编排,实即年谱,不称年谱而曰“编年”,意在尊圣。是编于孔子生年,从《史记·孔子世家》定在鲁襄公22年(前551年)。前有胡舜陟序,概述孔子重要经历说:“为中都宰一年,为司空二年,为司寇三年。”“去鲁凡十三年,适卫者五,适陈、适蔡者再,适唐、适宋、适郑、适叶、适楚者一,而复自卫返鲁。”原书采摭经传诸书均未注明出处。胡氏后裔,清胡培翚为之注,悉考所引诸书出处及后世考论孔子可以印证本书者注于下,提高了本书的价值。由于孔子的一些言行其时间地点并无明确记载,限于本书体例,胡氏不得不一一系年,自不免有断章臆附处。《四库提要》指出其对郑人游于乡校,仲尼闻之曰:“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胡氏系此于孔子年十岁时,斥其“殊为疏舛”。胡培翚注引《左传》“杜注云: 仲尼于是十岁,长而后闻之。据此则所言不在斯时也。当以郑人游乡校事在此岁,故系于此”。可补本书之未备。本书为孔子编年的最早著作,其考寻根据经传,虽不免有疏失,但大体上尚审慎。有《四库全书》本及胡培翚注,清刻本。
三国食货志
《三国食货志》用无可辩驳的史料,让人们看到,真实的三国,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人民境遇特别悲惨,社会大倒退的黑暗时期。原因是中枢腐败,社会贫富悬殊,妖人借机蛊惑人心,起兵作乱,军阀趁势割据,野心家争当皇帝,打来打去,百姓大遭其殃。这里仅将自己在编读中的感受随记於此。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