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 海源阁书目

    海源阁书目

    《作者:杨保彝四卷。清杨保彝撰。杨保彝(约1855—1925),山东聊城人,出身仕宦书香门第,先辈皆藏书名家。此目又称《海源阁书目》、《宋存书室藏宋元秘本目录》。收宋元明善本及精抄珍籍四百五十五部,其中宋本一百零八部、元本八十三部、明本三十二部、校本一百四十一部、抄本九十一部,计一万一千二百卷,包括了其父杨绍基所撰《楹书隅录》及其续编的大部分书目,完整地反映了杨氏家藏善本的全貌。依四部编排,每书著录版本、书名、卷数、册数、函数等项,时附王献唐之按语,多为“四库”未收之书。有民国二十年 (1931) 山东省立图书馆铅印本。

  • 温氏医案

    温氏医案

    《作者:温存厚医案。清温存厚撰。一卷。存厚字载之,渝州 (今四川重庆) 人。束发受书,弱冠从戎。咸丰间转战黔、楚、蜀中。等地,士卒多疾,苦无良医,遂留心医学,临证三十余年。于光绪十二年 (1886) 撰辑成帙。以证为题,载治疗温病、瘟疫、伤寒、咳嗽、痰饮、疯魔、痹症、痢疾等验案四十八则。每案详叙病因病机、病症、病程、辨证、方药、预后等项,或有简单议论。末附光绪二年所述《小儿急惊治验》,首叙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小儿急惊验案,继将急惊应宗各条、急惊应宜禁用各条录列于后,旁征博引,论述简捷。有光绪十二年温氏刻本,光绪十三年刻本,与《温病浅说》合刻本。

  • 万木草堂口说

    万木草堂口说

    《作者:康有为康有为所著,由其1891-1897年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时学生记录的笔记汇编整理而成,收录《万木草堂口说》《长兴学记》《桂学答问》《南海师承记》四部分。现存广州中山图书馆藏丙申本(1896年)与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丁酉本(1897年)两种抄本。该书内容包括学术源流、诸子百家及经学史学评析,体现其"孔学、佛学、宋明学为体,史学、西学为用"的思想体系。康有为通过功课簿制度、蓄德录德育等教学方法讲授维新变法理论雏形,相关论述在后著《礼运注》《论语注》中得以延伸。书中"文学"条目突破传统文献概念,整合诗赋词曲等文体,反映维新派文学观念转型。

  • 光绪昌黎县乡土志

    光绪昌黎县乡土志

    《作者:佚名昌黎清代举人董光照编纂,成稿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距今111年,是秦皇岛地区解放前唯一一部乡土志,设有历史、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人类、户口、民族、宗教、实业、地理、古迹、祠墓、山、水、道路、物产、商务等方面内容。语言通俗精简,是一部难得的乡土教材。当时未刊刻,书稿现藏于天津市图书馆。秦皇岛范围内无此书藏本。

  • 困学纪闻注

    困学纪闻注

    《作者:翁元圻二十卷。清翁元圻 (1749—1825)撰。翁元圻字载青,浙江省余姚县人。其兄翁元堂,精通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在翁元圻四岁时,就给他讲授《困学纪闻》一书,此后,翁元圻专心研究《困学纪闻》,为《困学纪闻》作长篇注疏,并把其兄口授内容载入书中。全书共分六类,即经义、史事、书籍杂文、人名、物类、杂义等。用史实详细标目,按类分别作注。其具体内容包括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大载记、乐各一卷。春秋、左氏传一卷。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一卷。孟子、小学、经说一卷。天道、历数一卷。地理、诸子一卷。考史、史记正误一卷。考史五卷。评文二卷。评诗一卷。杂识一卷。编辑务求详尽,只列总目,没有子目,很少有疏漏,便于查阅。有道光五年(1825)余姚守福堂刊本,长沙重刻巾箱本,《四部备要》 本等。

  • 麻姑山志

    麻姑山志

    《作者:佚名十二卷。清黄家驹撰。黄家驹,字冠北,江西南城人。《麻姑山志》同治五年(1866)刻本,共十卷。卷首为例及图。次考,曰星野、曰形胜、曰古迹、曰人物。次表,曰峰峦、曰泉源。次地,曰物产、曰宫观、曰桥梁、曰坟墓。次纪,曰祀典、曰封号、曰兴废、曰仙灵、曰僧释、曰幽怪。次曰记。次曰序、曰跋、曰碑、曰文、曰引、曰赋。次诗。次曰扁、曰联、曰育英堂事宜。次曰附刊从姑山寺。兹篇谓麻姑山,在南城县西南十里,乃三十六洞天之一。世传麻姑于此地得道,故名。后以唐颜真卿《麻姑山仙坛记》而闻名于世。其峰峦、泉源、物产、人物诸门所记皆详。惟仙灵谓浮丘公名无可考,汉昭帝时炼丹于麻姑山,遗有丹井及飞升台在。考列仙传,道士浮丘公接王子乔上嵩山。其非汉时人,其事亦与麻姑山无涉。兹篇所载,亦未注出处,有杜撰之嫌。

  • 本草类方

    本草类方

    《作者:年希尧又名《本草纲目类方》。方书。清年希尧撰。十卷。作者有感于当时庸医不究医理、药性,仅以情度病,或侥幸以多收功。乃将《本草纲目》中附方,以及传自宫禁之秘方,分门别类,汇编成书。首按十天干之序将诸病证编成七言歌诀,以述病证、治法。继按诸证歌诀之序,分为十卷。列诸风、痉风、癫狂、吞酸嘈杂、黄疸、健忘、跌扑折伤、妇人经水、小儿诸病等一百一十三类,每类上均标以序号。包括临床各科病证。每类分列病证及所用方药。如怪症第一百十二中,细列血雍怪病、血溃怪病等四十二种怪病;服食第一百十三中,有服松柏法、地骨酒等六十一类。以病证为纲,下列子目,清晰明了,对学习、研究《本草纲目》及临床应用,均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有雍正十三年(1735)处顺堂刊本,嘉庆十年(1805)古吴书业堂刊本。

  • 康熙增补卢龙县志

    康熙增补卢龙县志

    《作者:卫立鼎全六卷,首一卷,清李士模原本,清卫立鼎增修。清康熙十九年刻本。卷之一:世纪 星野 沿革 疆域 形胜 山川 里社 风俗 习尚 物产 祠庙 寺观 古迹。卷之二:城池 民堡 公署 学校 宫室 坊表 驿传 桥梁 市集 丘墓 祀典 恤政 灾祥 户口 赋役 盐政 边关。卷之三:后妃 封爵 官师 名宦 科贡 贡士 武科 勋官 封荫 武卫。卷之四:先圣 人物。卷之五:烈士 孝子 义夫 义士 列女 流寓 仙释。卷之六前:艺文。卷之六后:韵部。

  • 脉微

    脉微

    《作者:施沛《脉微》,又名《脉要精微》,明末医家施沛(1585—1661)纂述。全书上下二卷,上卷为脉微总说,引用《素问》《灵枢》《难经》《脉经》精华以释脉理;下卷将纷繁复杂的脉学理论变成简单明了、易学易懂的精致图解和朗朗上口的歌括骈语等。本次整理以明崇祯十二年(1639)刻本为底本。

  • 钦定辽史语解

    钦定辽史语解

    《作者:乾隆乾隆四十七年(1782 年)奉敕撰,乾隆五十四年(1789 年)完成。全书共十卷,以索伦语正《辽史》中契丹语音译借词的音韵。内容分为七门,依次为君名附以后妃皇子公主、宫卫附以军名、部族附以属国、地理、职官、人名、名物。正文首行列满文词语,其下标汉文三合切音字,次行列汉文译词,其下列汉文注解,主要解说词语的来源、词义以及在《辽史》中所出现的卷次及不同转写法等。收入《四库全书》。

  • 钦定元史语解

    钦定元史语解

    《作者:乾隆《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中元史语解部分。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高宗敕撰。24卷。分帝名(附后妃皇子公主)、宫卫(附军名)、部族(附国名)、地理、职官、人名、物名七门。号称“以蒙古语正《元史》”,每一专名标注蒙古文及音义。所谓“语解”,多出臆测,了无实据,人名据满洲八旗姓氏对比,尤为荒诞。乾隆四十六年版《元史》中译名,即按此原则加以改动,使原书失其本来面目。

  • 医学要诀

    医学要诀

    《作者:张志聪清代医家张志聪撰写的本草类中医著作,约成书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前。全书分为脉诀、经诀、草诀、药性备考四部分,涵盖脉象生理病理、十四经脉循行病证、药物性味功能及13类药物性味主治等内容。现存清昆明崇德堂刻本、清刻本及抄本。

  • 医学辑要

    医学辑要

    《作者:吴燡诊法著作。清吴燡编。四卷。字小珊,山阴 (今浙江绍兴) 人。采张石顽、程钟龄等医家学说,结合个人临床经验整理编辑,成书于咸丰四年 (1854)。卷一叙述四诊法,分论形质、神色、声气。其后阐述程钟龄之看证诀; 卷二介绍沈云将之诊脉诀,并列述三十六种脉象主病。后对死脉、妇人脉法、幼孩脉法、诸病宜忌脉等分别论述; 卷三包括经脉心传、奇经八脉、趺阳少阴脉说诸篇; 卷四为方剂、治法等。其中方祖篇列桂枝、麻黄、续命等三十余首常用方剂的主治、组成及煎制法。医学要饮篇中引述程钟龄氏治疗八法,议论颇详。后附杂录。全书内容虽少发挥,但较简明易读,可作医学入门及临床参考。有同治七年(1868) 山阴陈氏重刊本,同治间金陵柏继伦刻本,《三三医书》 本。

  • 药性通考

    药性通考

    《作者:刘汉基本草类著作。原题太医院著,实为清刘汉基撰。八卷。约撰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卷一至卷六为药性考,载药物四百十五种。记述气味,有毒无毒,功效主治,并有答疑,附经验方于后。卷六之末附脉诀数则。卷七至卷八集录神效单方,列黄疸、臌胀、六郁、痹证等各种疾病证治。论述精详,且有独到见解。对于辨证施治、选方用药颇有参考价值。有道光二十九年(1849),日本京都刻本。

  • 药理近考

    药理近考

    《作者:陈治本草著作。2卷。清陈治 (三农) 编于康熙三十六年 (1697年)。集补、泻、汗、吐、下诸法之辨证用药,又录五脏泻法、正治反治、用药式、七方、十剂及用药宜忌等内容。以介绍家传用药经验为主。今存陈氏《证治大还》丛书本,有康熙间贞白堂刻本(与《医学近编》合刊)。<br/><br />

  • 悦心集

    悦心集

    《作者:雍正五卷。清世宗(1678—1735)御编。清世宗名胤祯,爱新觉罗氏,满族,康熙第四子,清朝皇帝,1722—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初封为雍亲王,康熙末年得隆科多、年羹尧帮助取得帝位,即位后,打击朋党,清除异己,借故禁锢杀戮隆科多、年羹尧。施行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创立军机处,改变康熙年间对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宽松政策,屡兴文字狱。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曾出兵平定青海和硕特部贵族的叛乱,坚持对新疆准噶尔的用兵。对外,于雍正五年 (1727)与沙俄订立 《中俄布连斯奇界约》和 《中俄恰克图界约》,划定中俄中段边界。《悦心集》是清世宗的一部杂纂之作,清世宗之所以编辑悦心集,正如他在自序中说道:朕生平澹泊为怀,恬静自好,乐天如命,随境养和,虽身处繁华,而寤寐之中,自觉清远闲旷,披阅经史之余,旁及百家小集,其有寄兴萧闲,佳章好句,散见简编,或如月当空,或如凉风解暑,或如时花照眼,或如好鸟鸣林,或如泉响空山,或钟清午夜,足以消除结滞,令人心旷神怡,因随意采录若干,汇为一书,名之曰悦心集。此书收辑一百三十多著者的诗文集,有陶潜、白居易、吕严、邵雍、司马光、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九渊、陆游、吴澄、唐寅、屠隆、陈继儒等。全书共五卷,摘录内容有庄语、逸语、清语、趣语、浅近语。人有仕、有隐、有儒、有释、有高名、有无名,不只一家。此书特点言近指远,辞简味长。《悦心集》有 《丛书集成初编》本。

  • 素问释义

    素问释义

    《作者:张琦十卷。清张琦(生卒年不详)撰。张琦字翰风,号宛邻,阳湖(今属江苏)人。嘉庆年间举人,官山东馆陶县知县。著有《本草述录》、《张氏医集》等书。张氏颇重视《素问》,但唐朝王冰《素问注》移易篇次,多所窜改,宋朝林亿以旧书校订,亦多错误,真伪难辨。张氏欲阐发《素问》经旨,遂依王冰注本次序,不用王氏之说,参以黄元御《素灵微蕴》、章合节《素问阙疑》,附以己见,去伪存真,重为诠释,历时二十载,撰成此书。书中保留前人注释精华,去误补遗,其中指为错简脱衍者,不下百数十条,为王氏所未及。校正字句,间引《甲乙经》等书为证,而多取其相同者。注释较详,便于后学。张氏之学与黄元御为近。然此书却不同于黄氏的肆意诋诃他人。为阅读研究《素问》的参考书。有道光十年(1830)阳湖张氏刊《宛邻书屋丛书》本,又有单行本。[有些生僻字可以参阅PDF版]

  • 鼠疫抉微

    鼠疫抉微

    《作者:余伯陶温病类著作。清余德壎撰。不分卷。德壎字伯陶,嘉定(今属上海)人,后迁沪,医名颇著。以郑肖岩《鼠疫约编》为基础,参考诸家学说撰成是编。书凡四篇,一曰病情,二曰治法,三曰药方,四曰医案。取自《鼠疫汇编》者,注以“汇编”,取自《鼠疫约编》者,注以“郑按”或“约编”,余氏所述,均以“壎按”或“素盫”注明。余氏认为: 三江人体质及天时地候与闽粤有异,疗治之方亦应斟酌损益变通。所引古方亦详加论说。是书条畅理达,颇有实用价值。书刊于宣统二年(1910)。有清沪渎素盫铅印本,《中国医学大成》本。

  • 饲鹤亭集方

    饲鹤亭集方

    《作者:凌奂清·凌奂撰,收录方剂453首,分为补益虚损、脾胃泄泻、痰饮咳嗽、饮食气滞、伤寒诸风、诸火暑湿、眼科、女科、幼科、外科、胶酒等11个门类。本书是凌奂第四子凌绶曾随诊饲鹤亭时,按照《眉寿堂丸散膏丹集》的原有分类,增入方药辑成。汇辑了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幼科、眼科,以及补益类有效方药。

  • 沈氏经验方

    沈氏经验方

    《作者:沈维基方书。清沈维基撰。一卷。维基字心斋,海昌人。幼习举子业,官山东泰安府东平州事。历数州县,搜集验方若干,并制成丹药济人,屡获效验。将其验证之方,汇编成册,约一万八千字。成书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书中载有金疮铁扇散、治刀斧跌打损伤、解毒、救急、催生、喉闭等共四十六首方剂。以外伤、跌仆、救急之验方为主。方后附验案以证之。卷末附《胎产良方》,有生化汤、增损四物汤、华佗愈风散等,以胎、产方为主,近四十首方剂,多为验方。可供临症参考。有《三三医书》本。

猜你喜欢的书

诗艺

诗艺

演讲集。一九六七年秋,博尔赫斯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邀,就诗的地位、隐喻模式、小说与诗、音韵与翻译等展开六讲。讲座录音带在图书馆尘封三十多年后,由时任西安大略大学现代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的凯林–安德·米海列司库整理出版。全集广征博引,涉及从古至今诸多文学现象,又有着口语化文本的不拘形式感,娓娓道来,收放自如,“《诗艺》是一本介绍文学、介绍品位,也介绍博尔赫斯本人的书……博尔赫斯跟历代的作家与文本展开对话,而这些题材即使是一再反复引述讨论也总还是显得津津有味。”

太上金华天尊救劫护命妙经

太上金华天尊救劫护命妙经

太上金华天尊救劫护命妙经,又名《昊天玉皇文》。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出于宋元。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为五言韵文,篇幅不长。大旨言金华天尊奉元皇玉帝之命,救人劫难。凡诵持此经者,则有七元天星君、破军天星君、天罡大星君、霹雳大仙君等神灵护卫,消除灾难,并可修成真道,超越三界。

周易参同契解

周易参同契解

道家著作。3卷。宋·陈显微撰。显微字宗道,自号抱一子,淮阳(今属江苏省)人。嘉定端平间(1208~1236)道士。是书为其弟子王夷于端平元年(1234)所刊。卷内不分章节。书中次第,悉依彭晓之本,其“鼎器歌”一首,亦从彭本附于卷末。书中所解,于内丹阐发较详,故在诸注解本中颇有特点。《四库全书总目》评:“以其诠释详明,古《参同契》诸注之中犹为善本。故存备言内丹之一家, 犹经解之中录吴澄诸书之意云尔。”

流亡

流亡

现代长篇小说。洪灵菲著。上海现代书局1928年4月初版。收作者《自叙》和《自诗》各1篇。小说描写大革命时期一群青年革命者的斗争活动和爱情生活。主人公沈之菲是M党党部的重要人员。M党发生内讧,旧势力大举抓捕激进的新派人物,沈之菲带着女友黄曼曼仓皇逃到T村斋寺附近的一间藏棺古屋,并在危亡之际结为生死伴侣。不久,他们双双来到H港,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后被密探发现而被捕。在狱中,他们受尽折磨,但牢记中山先生的教导,坚贞不屈。两天后他们被驱逐出境,押送回S埠。沈之菲与黄曼曼约定在最短的时间里逃往海外,但却受到了家庭的阻挠。父亲不允许他“牺牲家庭去革命”,前来约他的黄曼曼则遭到他父亲的粗暴阻挡。沈之菲不得不只身外出流亡。他先到新加坡,因生活无着,前途无望而转道暹逻,但那里的环境十分险恶,到处逮捕进步人士,沈之菲无所作为,过了十几天流浪生活。革命的愿望终于驱使他回到故国,但国内正值革命低潮。沈之菲只好回到故乡。不断的挫折和死水一般的生活使他徘徊在沉沦与革命的十字路口,父亲的讽刺又使他感到非常苦闷和气愤。这时,黄曼曼从北京来信,诉说了思念之情,并鼓励他继续奋斗,沈之菲热血沸腾,决心“为着人类寻求永远的光明”,踏上新的“流亡的征途”。作品描写了主人公在流亡生涯中遭受的苦难,赞扬了革命者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折不挠的斗争精神。作品格调高昂,富有斗争气息,但描写不够细腻。

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唐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译
  与《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同,地婆译,缺观行法。

兜调经

兜调经

一卷,失译。与鹦鹉经及分别善恶报应经皆中阿含鹦鹉经之别译。兜调者,婆罗门名也。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