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 温病条辨讲解

    温病条辨讲解

    《作者:吴瑭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教材,该书基于方药中在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院讲授清代吴瑭《温病条辨》的课程内容整理而成,自1978年起被列为中医研究生必修教材。全书设总论与各论两部分。在“总论”中系统介绍了中医学对传染病的认识兼评伤寒与温病学派之争。在“各论”中,一是对《温病条辨》原文逐条进行了讲解。二是设“临证意义”,提示辨证和运用的要点。三是列“临床运用举例”,选录了吴瑭本人和现代十余位著名中医蒲辅周、赵绍琴、潘澄濂、高辉远、米伯让等运用《温病条辨》理法方药诊治疾病的精彩医案,其中也收录了作者医案,作为例证,帮助读者学以致用。

  • 外感温病篇

    外感温病篇

    《作者:陈平伯清代医家陈平伯(祖恭)所作,虽无原本传世,但经王孟英《温热经纬》等医著收录而得以流传,是温病学中专门论述风温的经典专著,全文仅十二则却系统阐发了风温的因机证治,为后世温病诊疗提供了重要参考。该书核心以肺胃为病变中心,提出风温为燥热之邪,阳邪易伤卫气,而肺主卫、胃为卫之本,故温邪外袭或内袭均以肺胃为必犯之地,临床表现以身热、咳嗽、烦渴为必有之证,恶风为或有表现,形成了鲜明的病机特点。 在辨证体系上,该书沿用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框架,结合风温病机特点构建了完整的诊疗方案。风温初期邪在肺卫,以身热畏风、头痛咳嗽、脉浮数、舌苔白为特征,治宜凉解表邪,选用薄荷、桑叶等辛凉之品;中期邪入气分,随热势轻重有不同证型,轻者肺胃热盛见自汗烦闷、舌苔微黄,治以凉泄里热,重者热毒内壅或精液劫夺,需分别采用升散热毒、泄热救津等治法,同时兼顾白疹、斑疹等兼证的辨治;极期热灼营阴或肝风内动,可见神迷谵语、手足痪疭等症,治以泄热和阴、清肝熄风,若邪窜包络则需针对性急救。

  • 沈芊绿医案

    沈芊绿医案

    《作者:沈金鳌《沈芊绿医案》,不分卷。清代沈金鳌(字芊绿,号汲门、尊生老人)著,成书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全书共三册,分载沈氏治疗风温、黄疸、淋浊、痔、瘰疬、经漏崩带等内科、外科和妇科验案计554案。

  • 日清讲和谈判秘话

    日清讲和谈判秘话

    《作者:李鸿章甲午战争后,李鸿章赴日和伊藤博文举行会谈。日本狮子大张口,不但要求赔款,更要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岛。其要求简直是欺人太甚。在前三轮谈判中,伊藤博文对李鸿章极尽羞辱之能事,而李鸿章则委曲求全,惟恐和议中梗。他一面奏报朝廷,一面采取拖延战术,不料他发给总理衙门的电文皆被日方破译,促使日方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清廷无法可想,电谕李鸿章在第六轮谈判中接受日本的全部要求,签署《马关条约》。本内容系李鸿章在前五轮谈判时的手记。

  • 大清宪法案

    大清宪法案

    《作者:北鬼三郎本书为日本学者研究清末宪法的学术作品。作者在清末起草了一部《大清宪法》,共10章,76条。按照宪法草案的结构顺序,北鬼三郎给每一条都注明所参考的对象,并加上或长或短的法理说明,法律叙事皆植根于晚清的衰变,从多个面向剖析晚清中国动荡不安的历史剧变。《大清宪法案》出版后,在中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不仅成为清末制宪官员的囊中书,而且还成为民初修宪者设计国家体制时的理论依据。本书可作为清末民初政治史、法律史等方面研究的重要参考,也可见当时中日学术交流的情况。

  • 医林纂要探源

    医林纂要探源

    《作者:汪绂十卷。清汪绂(1692—1759)撰。汪绂原名烜,字灿人,别号双池。安徽婺源 (今属江西)人。汪氏自幼十分聪颖,勤奋好学。对星历、地志、乐律、兵制、医卜诸学均有研究。约五十岁后得补邑痒生。著有《药性》、《四书诠义》、《春秋集传》、《理学逢源》等书,共二百余卷。汪氏认为先贤立说,往往不能无偏,后世各执一说,莫衷一是。强调习医诊病必探求本源。汪氏研经立论,归于平实,对于医学亦以治经之法治之。此书即以治经之法,探求本原,采摭诸家医书分类编辑。分为三纲,为医源、药性、方剂。卷一为医源篇,阐述五行生克、脏腑经络、脉象、六淫病机、胎孕、运气等,共四十七条。其中脉象未编歌诀,以防滑口而过,不究脉理;卷二、卷三为药性篇,按果、疏、谷、草、木、火、土、金、石、鳞、羽、毛、介诸部之序,载述中药六百余味,其中常用者有一百八十余味。取韩愈文兼收并蓄、待用无遗之义,能详其性味所宜;卷四至卷十列肾、心、肝、睥、肺、三焦 (以上为补剂)、寒、风、暑、湿、燥、火 (以上治淫剂)、经带、胎产、婴儿、痘疹、麻疹、痈疡、诸伤、眼目诸部,附载方剂六百三十余首,以张仲景、李东垣之方居多。此书例言中多论医精语,如谓用药如用血,制方如庙算,多算胜少算不胜。宜就本方对所治之证细加考究,明其为何用某药,为何不用某药,为何补表兼施,为何辛酸并用,为何寒热并行,明其所以然。此书资料丰富,条理清晰,发明原理,审定药品,详陈治法,以供临证之取用,颇有实用价值。有同治十二年(1873)刊汪双池遗书本、遗经堂本,光绪二十三年 (1897)江苏书局重刊本。

  • 温病鼠疫合篇

    温病鼠疫合篇

    《作者:冉雪峰近代冉雪峰著的一本温病类中医文献,成书于 1918 年。 冉雪峰(1879-1963),名敬典,字剑虹,四川巫山人,出生于医药世家,是我国著名医学家、中医教育家。1917 年,鼠疫流行,冉雪峰在临床实践中研究采用 “太素清燥救肺汤” 和 “急救通窍活血汤” 等方药,收到良好疗效,并著有《温病鼠疫问题解决》等文,因而驰名三镇,享誉医林。 《温病鼠疫合篇》首述温病问题之解决,次述鼠疫问题之解决及继篇,后录方药。该书对温病和鼠疫的病因、病机、症状、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体现了冉雪峰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对后世中医治疗温病和鼠疫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四书改错

    四书改错

    《作者:毛奇龄 注释书。清毛奇龄撰。成书不久即毁佚,现行刊本是其后人偶从书贾得之而于嘉庆十六年(1811)刊行的。题云《改错》,系改朱子之错。朱子作《四书章句集注》,自谓铢两悉称,经数百年无微词。但朱注详义理而略名物,义理也不能说无谬误。毛奇龄治经专主攻朱。是书更深文周纳,杂以谩骂。卷首有唐彪序。是书系奇龄晚年整理而成,自人错至贬抑圣门错,共分三十二门,计四百五十条,合二十二卷,末卷附录,则借时人问答申其未畅之说。奇龄有辩才,但对于学问不免隔膜,于典礼也时有疏舛。因而戴大昌作《驳四书改错》,所驳各条约占全书一半,然义可两通者,又约占所驳各条之半。至于其未驳各条,均精凿,实能纠正朱注,昌明经义,不可以瑕废瑜。

  • 中风方论

    中风方论

    《作者:冉雪峰原名《辨证中风问题之解决》,1939年冬初 稿,1954年夏二稿。全书分上、下两卷,共四编。第一编绪论,第二编 辨证《类中秘旨》,第三编辨证《中风斠诠》,第四编古方新解。第一、 二、三编属上卷,第四编属下卷。今加整理,仍厘为上、下两卷。上卷三 编加“中风辨证”四字为总名,下卷古方新解原有十一节,今 改“节”为“编”,以统一全书体例,便于读者阅读。

  • 白香词谱译注

    白香词谱译注

    《作者:舒梦兰重新整理评订的这一本《白香词谱》包括“题考”、“作法”、“词选”、“图谱”、“注释”和“评析”等部分。“题考”是考证词调的来源或者词调名称的来源,这主要得益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作法”主要对该词调填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句法、韵法等问题进行说明。“词选”和“图谱”部分合而为一,以图谱的符号标注于词选的文字之下。其中○表示平声,●表示仄声,⊙表示可平可仄,△表示平声韵脚,▲表示仄声韵脚。“注释”和“评析”部分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词作而添加的,希望对读者有益。另外书中附录了晚翠轩词韵,这样做是为了使图谱和词韵联璧,读者可以更方便地“倚声填词”。附录的词学常用名词解释和词人简介,是为了帮助读者对于词学知识和本书收录的词作有更多的了解,但愿对于普通读者的学习提高有所裨益。

  • 思旧录

    思旧录

    《作者: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晚年创作的追忆性著作,以117位明末士人的生平事迹为载体,通过史传结合的叙事方式展现明清易代之际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黄宗羲早年经历家难、参与复社活动及抗清斗争,积累了丰富的交友经历与历史认知。晚年隐居著述期间,在宁波证人书院讲学过程中形成系统化的史观体系。该书创作动机既包含对故友的追思,也隐含着通过人物书写保存故国记忆的深层诉求。该书既是对友人生平的真实记录,也承载着对忠义精神的表彰与历史反思,成为研究明遗民群体及浙东学派史学传统的重要文献。光绪年间经黄宗羲族孙整理校梓后,与《明夷待访录》等著作合刊传世。<br/><br /> <br/><br />

  • 郡县论

    郡县论

    《作者: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于17世纪中后期创作的政论文集,共九篇。该作诞生于明清鼎革之际,针对郡县制僵化引发的中央集权过度、民生凋敝等问题,提出制度改良方案。全书以“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为核心主张,主张合并行政层级、强化县级自主权,推行县令世袭制以稳定地方治理。提出通过裁撤冗余监察机构、赋予地方财政自主权、简化行政审批等举措,在中央集权框架内注入封建制灵活成分。文中以赋税改革、吏治整顿为切入点,强调官员长期任职可调动“私利”养民,并通过考核指标规范地方治理效能,构建“厚民生”与“强国势”的平衡机制。

  • 海源阁书目

    海源阁书目

    《作者:杨保彝四卷。清杨保彝撰。杨保彝(约1855—1925),山东聊城人,出身仕宦书香门第,先辈皆藏书名家。此目又称《海源阁书目》、《宋存书室藏宋元秘本目录》。收宋元明善本及精抄珍籍四百五十五部,其中宋本一百零八部、元本八十三部、明本三十二部、校本一百四十一部、抄本九十一部,计一万一千二百卷,包括了其父杨绍基所撰《楹书隅录》及其续编的大部分书目,完整地反映了杨氏家藏善本的全貌。依四部编排,每书著录版本、书名、卷数、册数、函数等项,时附王献唐之按语,多为“四库”未收之书。有民国二十年 (1931) 山东省立图书馆铅印本。

  • 温氏医案

    温氏医案

    《作者:温存厚医案。清温存厚撰。一卷。存厚字载之,渝州 (今四川重庆) 人。束发受书,弱冠从戎。咸丰间转战黔、楚、蜀中。等地,士卒多疾,苦无良医,遂留心医学,临证三十余年。于光绪十二年 (1886) 撰辑成帙。以证为题,载治疗温病、瘟疫、伤寒、咳嗽、痰饮、疯魔、痹症、痢疾等验案四十八则。每案详叙病因病机、病症、病程、辨证、方药、预后等项,或有简单议论。末附光绪二年所述《小儿急惊治验》,首叙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小儿急惊验案,继将急惊应宗各条、急惊应宜禁用各条录列于后,旁征博引,论述简捷。有光绪十二年温氏刻本,光绪十三年刻本,与《温病浅说》合刻本。

  • 万木草堂口说

    万木草堂口说

    《作者:康有为康有为所著,由其1891-1897年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时学生记录的笔记汇编整理而成,收录《万木草堂口说》《长兴学记》《桂学答问》《南海师承记》四部分。现存广州中山图书馆藏丙申本(1896年)与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丁酉本(1897年)两种抄本。该书内容包括学术源流、诸子百家及经学史学评析,体现其"孔学、佛学、宋明学为体,史学、西学为用"的思想体系。康有为通过功课簿制度、蓄德录德育等教学方法讲授维新变法理论雏形,相关论述在后著《礼运注》《论语注》中得以延伸。书中"文学"条目突破传统文献概念,整合诗赋词曲等文体,反映维新派文学观念转型。

  • 光绪昌黎县乡土志

    光绪昌黎县乡土志

    《作者:佚名昌黎清代举人董光照编纂,成稿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距今111年,是秦皇岛地区解放前唯一一部乡土志,设有历史、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人类、户口、民族、宗教、实业、地理、古迹、祠墓、山、水、道路、物产、商务等方面内容。语言通俗精简,是一部难得的乡土教材。当时未刊刻,书稿现藏于天津市图书馆。秦皇岛范围内无此书藏本。

  • 困学纪闻注

    困学纪闻注

    《作者:翁元圻二十卷。清翁元圻 (1749—1825)撰。翁元圻字载青,浙江省余姚县人。其兄翁元堂,精通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在翁元圻四岁时,就给他讲授《困学纪闻》一书,此后,翁元圻专心研究《困学纪闻》,为《困学纪闻》作长篇注疏,并把其兄口授内容载入书中。全书共分六类,即经义、史事、书籍杂文、人名、物类、杂义等。用史实详细标目,按类分别作注。其具体内容包括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大载记、乐各一卷。春秋、左氏传一卷。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一卷。孟子、小学、经说一卷。天道、历数一卷。地理、诸子一卷。考史、史记正误一卷。考史五卷。评文二卷。评诗一卷。杂识一卷。编辑务求详尽,只列总目,没有子目,很少有疏漏,便于查阅。有道光五年(1825)余姚守福堂刊本,长沙重刻巾箱本,《四部备要》 本等。

  • 麻姑山志

    麻姑山志

    《作者:佚名十二卷。清黄家驹撰。黄家驹,字冠北,江西南城人。《麻姑山志》同治五年(1866)刻本,共十卷。卷首为例及图。次考,曰星野、曰形胜、曰古迹、曰人物。次表,曰峰峦、曰泉源。次地,曰物产、曰宫观、曰桥梁、曰坟墓。次纪,曰祀典、曰封号、曰兴废、曰仙灵、曰僧释、曰幽怪。次曰记。次曰序、曰跋、曰碑、曰文、曰引、曰赋。次诗。次曰扁、曰联、曰育英堂事宜。次曰附刊从姑山寺。兹篇谓麻姑山,在南城县西南十里,乃三十六洞天之一。世传麻姑于此地得道,故名。后以唐颜真卿《麻姑山仙坛记》而闻名于世。其峰峦、泉源、物产、人物诸门所记皆详。惟仙灵谓浮丘公名无可考,汉昭帝时炼丹于麻姑山,遗有丹井及飞升台在。考列仙传,道士浮丘公接王子乔上嵩山。其非汉时人,其事亦与麻姑山无涉。兹篇所载,亦未注出处,有杜撰之嫌。

  • 本草类方

    本草类方

    《作者:年希尧又名《本草纲目类方》。方书。清年希尧撰。十卷。作者有感于当时庸医不究医理、药性,仅以情度病,或侥幸以多收功。乃将《本草纲目》中附方,以及传自宫禁之秘方,分门别类,汇编成书。首按十天干之序将诸病证编成七言歌诀,以述病证、治法。继按诸证歌诀之序,分为十卷。列诸风、痉风、癫狂、吞酸嘈杂、黄疸、健忘、跌扑折伤、妇人经水、小儿诸病等一百一十三类,每类上均标以序号。包括临床各科病证。每类分列病证及所用方药。如怪症第一百十二中,细列血雍怪病、血溃怪病等四十二种怪病;服食第一百十三中,有服松柏法、地骨酒等六十一类。以病证为纲,下列子目,清晰明了,对学习、研究《本草纲目》及临床应用,均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有雍正十三年(1735)处顺堂刊本,嘉庆十年(1805)古吴书业堂刊本。

  • 康熙增补卢龙县志

    康熙增补卢龙县志

    《作者:卫立鼎全六卷,首一卷,清李士模原本,清卫立鼎增修。清康熙十九年刻本。卷之一:世纪 星野 沿革 疆域 形胜 山川 里社 风俗 习尚 物产 祠庙 寺观 古迹。卷之二:城池 民堡 公署 学校 宫室 坊表 驿传 桥梁 市集 丘墓 祀典 恤政 灾祥 户口 赋役 盐政 边关。卷之三:后妃 封爵 官师 名宦 科贡 贡士 武科 勋官 封荫 武卫。卷之四:先圣 人物。卷之五:烈士 孝子 义夫 义士 列女 流寓 仙释。卷之六前:艺文。卷之六后:韵部。

猜你喜欢的书

松阳钞存

松阳钞存

二卷。清陆陇其 (见《古文尚书考》)撰。陆氏为灵寿知县时,于官事之暇,取其所著《问学录》、《日记》二书,摘选其中切要之语,录为一编,以示学者。灵寿乃古松阳地,故以“松阳钞存”为名。共七十五条,分道体、为学、处事、教学、辨学术、观圣贤六门。篇幅虽小,而多论学之语。如论道体谓“周子 《太极图》全是知天命之学”,论为学谓 “张子《西铭》从《孟子·尽心》一章来”,辨学术谓“罗念庵在阳明之后,深知阳明末流之弊,而欲以主静功夫救之”,“至若李见罗亦深言阳明末流之弊,而取止至善为宗旨,只是将阳明之良知,改头换面耳,非有二也,其学又在念庵、景逸之下也”,等等。多论及明代及清初学术。该书原本七十八条,张伯行曾为刊行,删其与《问学录》相重复者,仅存二十八条,殊失陆氏本义。后为杨开基重编,分为六门,仍以原条次序注于本条之下,以存其旧,而别以己见附识于后。并于书前作序,称《问学录》为陆氏中年之书,此本为晚年手定之书,极论张伯行刊本为非。又有陇其之孙申宪所作之跋,亦谓伯行所刻陇其遗书四种之中唯《读礼志疑》、《读朱随笔》 为足本,此书及 《问学录》均删节失真。该书有《四库全书》本、《当归草堂丛书》本、《西京清麓丛书》 续编本等。

辩诬笔录

辩诬笔录

在绍兴八年(1138)罢相之后,赵鼎多次受到奸佞小人的迫害,致使他屡遭迁谪。在其被贬期间,即绍兴十年(1140),朝中大臣诬陷他有“亲奉玉音之语”“纠结保甲以拒勤王之师”“收受贿赂”“挪用公款”“勾结叛将”“汲引亲党”等罪名,髙宗听信后便贬赵鼎潮州安罝。而赵鼎深感冤杆,在《辩诬笔录》中详细论列車情的经过,一件件驳斥,以彰自身清白。“据《四库全书未收书目提要》云:‘足编前有自序,称学术迂僻,与众背驰,所上前后数千章,期间岂无传播失实.风闻文饰之误,不得不辨。其他他细故,无足深较云云。’

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

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

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五代后蜀道士彭晓撰。南宋《秘目》、《通志•艺文略》及《宋史•艺文志》均着录彭晓撰《参同契明镜诀》一卷,当即此书。今《正统道藏》本以此书附录于《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之后,收入太玄部。书中有《鼎器歌》,歌咏炼丹所用鼎器制度。又有《明镜图》,其图由八圈同心圆组成。依次标举八卦、二十八宿、月象、十二消息卦、十二月、十二地支及四时、五行之名。旨在图解《参同契》所述,卦爻天象阴阳消长变化之说。

本草思辨录

本草思辨录

本草类著作。清周岩撰。四卷。岩字伯度,山阴 (今浙江绍兴) 人。清末医家,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颇有研究,著有《六气感证要义》等。周氏认为“方之不效,由于不识证者半,由于不识药者半。识证矣而药不当,非特不效,抑且贻害”。提出“辨本草”为“医学之始基”,故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书中常用药物为主,于光绪三十年(1904)撰成此书。约十一万四千字。卷首绪论,对当时医界不重视“经典”,“贱中医贵西医”等观点进行抨击。继之对一百二十八种常用药进行辨析。卷一载石膏、赤石脂等十八种。卷二载木香、郁金等四十六种。卷三载生姜、干姜等十七种。卷四载沉香、乌药等四十七种。周氏论药,或据《本经》、或据《伤寒》、《金匮》,兼采众家之长,又善抒发己见,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光绪三十年山阴周氏微尚室刊本,一九三六年《珍本医书集成》本,一九六○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孔子编年

孔子编年

南宋胡仔撰。五卷。为胡仔奉其父胡舜陟之命编撰。以《论语》为主,采《礼记》、《左传》、《公羊》、《穀梁》、《史记》及《孔子家语》等所载有关孔子言行事迹,按年编排,实即年谱,不称年谱而曰“编年”,意在尊圣。是编于孔子生年,从《史记·孔子世家》定在鲁襄公22年(前551年)。前有胡舜陟序,概述孔子重要经历说:“为中都宰一年,为司空二年,为司寇三年。”“去鲁凡十三年,适卫者五,适陈、适蔡者再,适唐、适宋、适郑、适叶、适楚者一,而复自卫返鲁。”原书采摭经传诸书均未注明出处。胡氏后裔,清胡培翚为之注,悉考所引诸书出处及后世考论孔子可以印证本书者注于下,提高了本书的价值。由于孔子的一些言行其时间地点并无明确记载,限于本书体例,胡氏不得不一一系年,自不免有断章臆附处。《四库提要》指出其对郑人游于乡校,仲尼闻之曰:“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胡氏系此于孔子年十岁时,斥其“殊为疏舛”。胡培翚注引《左传》“杜注云: 仲尼于是十岁,长而后闻之。据此则所言不在斯时也。当以郑人游乡校事在此岁,故系于此”。可补本书之未备。本书为孔子编年的最早著作,其考寻根据经传,虽不免有疏失,但大体上尚审慎。有《四库全书》本及胡培翚注,清刻本。

三国食货志

三国食货志

《三国食货志》用无可辩驳的史料,让人们看到,真实的三国,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人民境遇特别悲惨,社会大倒退的黑暗时期。原因是中枢腐败,社会贫富悬殊,妖人借机蛊惑人心,起兵作乱,军阀趁势割据,野心家争当皇帝,打来打去,百姓大遭其殃。这里仅将自己在编读中的感受随记於此。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