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
金匮方歌括白话解
《作者:陈修园》方书。清陈念祖撰,陈元犀注。六卷。念祖有 《长沙方歌括》 已著录。在编成金匾要略浅注》之后,命其子元犀援《长沙方歌括》体例,将《金匮要略》书中之方依诗歌形式编成此书,为《长沙方歌括》 之姊妹篇。成书于嘉庆十六年 (1811)。全书约八万四千字。卷一,包括痉湿暍、百合狐 阴阳毒病脉证治之方二十四首; 卷二,包括疟、中风历节、血痹虚劳病脉并治之方二十首,附方十首;卷三,包括肺痿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之方三十六首,附方十首; 卷四,包括五脏风寒积聚至水气病脉并治之方四十八首,附方二首; 卷五,包括黄疸至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之方三十七首,附方四首; 卷六,包括跌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蚘虫至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之方四十五首,附方二首。凡二百三十八方。以诗歌形式逐一将《金匮》诸方的主治、药物、剂量、煎服方法简要表述。每方歌括之后所附方解,皆博采前哲之论,宗 《内经》 、《难经》 之旨,参以 《千金》 、《外台》之论,并由元犀等附加按语。阐发透彻,深入浅出,便于习诵。对初学中医者理解、运用 《金匮》之方大有裨益。
-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作者: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金匮要略》注本,22卷。清代魏荔彤(念庭)撰,刊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此书注释《金匮要略》原文前22篇,以《内经》理论为本,结合喻嘉言等名家之论,对原文逐篇逐条予以注解。注文在吸取前贤精义的同时,颇多个人发挥,说理较为详尽。条文后之按语,常能简括病证之病因、病机、症状、兼证、治法和方药等内容,释文并能注意前后呼应,纵横比较,深入剖析,旁征博引。每一病证后又附总论,概述并分析所述病证之因证机理及治则用药。但注文间或杂有附会、不经之论。正文以《金匮要略方论》徐鎔传本为底本,按原本各篇分卷,每篇一小卷,又并属于上、中、下三卷。上卷载“脏腑经络先后”至“腹满寒疝宿食”;中卷载“五脏风寒积聚”至“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下卷载“妇人妊娠”至“妇人杂病”,删去原“杂疗法”等三篇。
-
中国医学源流论
《作者:谢观》《中国医学源流论》系医史著作。不分卷。谢观(利恒)撰于1925年,为《谢利恒先生全书》之一种。该书考镜医学源流,别其枝派 (同名书有清·徐大椿著 《医学源流论》,参见“徐大椿”条)。该书刊于1935年,此前曾在《国医公社》、《医界春秋》中发表。书中共分64论,内容有医籍考证、学派辨析、学说讨论以及断代史、专科史、疾病史、东洋医学等。每论简明扼要,切中肯綮,辨析精当、旗帜鲜明。如书中“儒学比例”、“医学变迁”两论中指出,中国医学的变迁颇类儒学,并将儒医发展加以比较,分析利弊。对医书之病空谈,医家每喜侈谈鬼怪等积习或时弊,亦着力针砭。谢氏所处时代,中西医之争颇为激烈,但谢氏能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认识问题,对中西医汇通等有比较中肯的评价,如他认为“唐容川《中西医经汇通精义》之类,虽不免有牵强附会之处,然荜路蓝缕之功,固足以没世不忘矣”。书末“结论”中说:“遵古之理,用今之法。精固有之专长,采新法之优点,但以疗病尽善为指归,不拘古今新旧之成见,则无谓之纷争自少,真理之发明自多”,可以反映谢氏的态度。此书内容广泛,立论新颖而不偏颇,对了解中医学术发展等方面有较高的价值。秦伯未说:“此书启后学之津梁,树医林之楷范,”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此书有1935年上海澄斋医社铅印本。
-
蒲褐山房诗话
《作者:王昶》诗话著作。清王昶撰。王昶(1724—1806),字德甫,号兰泉,又号述庵,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官至刑部侍郎。曾参与纂修《大清一统志》、《续三通》等书。好金石之学,编有《金石萃编》。又辑《明词综》、《国朝词综》、《湖海诗传》、《湖海文传》等。著有《春融堂集》。王昶交游甚众,其辑相识者之诗作而成的《湖海诗传》,凡四十六卷,以人立目,所收起康熙末年,迄嘉庆初年,约六百馀家。各家之遗闻轶事,又被缀成诗话,分附于各则之下,称“蒲褐山房诗话”,与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体例相同。从所收诗人资料,略可窥乾隆一朝诗坛之概貌。后吴嵩梁《石溪舫诗话》又有续补。有嘉庆八年(1803)刊《湖海诗传》本。
-
说诗晬语笺注
《作者:沈德潜》清沈德潜著。分上下两卷。“命曰‘晬语’,拟之试儿晬盘,遇物杂陈, 略无诠次也”(《自序》)。其诗论观点,是以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教育”臣民,代表着诗歌领域里的复古倾向。书中论及诗体的继承演变,以及某种诗体创作的特点等等的条目颇多。如,“秦汉以来,乐府代兴,六代继之, 流衍靡曼”。如,“《康衢》、《击壤》, 肇开声诗。”如,“《离骚》者,《诗之苗裔也。第诗》分正变, 而《离骚》所际独变,故有侘傺噫郁之音,无和平广大之响。”如,“《风》、《骚》既息, 汉人代兴,五言为标准矣。”这些是讲某种诗体的起始衍变和新体的崛兴。在讲到骚体的特点时说:“《骚》体有‘少歌’、有‘倡’、有‘乱歌’。词未申发其意为‘倡’,独倡无和,总编终为‘乱’。”讲到乐府创作的注意点时说:“乐府宁朴毋巧,宁疏毋炼”。“乐府中不宜杂古诗体,恐散朴也;作古诗正须得乐府意。”“乐府之妙,全在繁音促节,其来于于,其去徐徐,往往于迥朔屈折处感人,是即‘依永’‘和声’之遗意也。”这些对我们理解古代诗歌的创作不无参考价值。本书以乾隆十八年 ( 一七五三 ) 教忠堂刻 " 沈归愚全集 " 本为底本。 注释为重要论诗术语, 人名之解释及诗句, 典故之出处, 为使读者参看方便, 即省翻检之劳, 徵引稍详。 重在说明 " 说诗晬语 " 理论之渊源, 书中首列沈氏文集, 诗选相关论述, 评定得失及综述相关研究。
-
谥法备考
《作者:杨应琚》杨应琚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编纂的谥法研究专著,为古代谥法制度的集大成文献。全书共六卷,分为三大部分:卷一《谥法》系统阐释谥号的定义与分类;卷二《谥法总论》梳理谥法源流与理论框架;卷三至六《谥法指实》按朝代辑录周代至明末的谥号实例,涵盖帝王、臣僚及特殊群体(如隐士、宦官),并附作者考辨按语。 杨应琚时任西宁道官员,以考据精审著称。此书首次系统整合上古至明代的谥法资料,被陈弘谋誉为“自有谥法以来,未有如此书之提要钩玄者”。其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文献集成性,补全了历代谥法案例的缺漏;二是理论创新性,结合史实分析谥号授予逻辑;三是影响深远,成为清代谥法制度研究的基础,直接启发鲍康《皇朝谥法考》等后续著作。
-
情趣人生
《作者:梁启超》本书着重在生活的趣味与情感方面,对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作出系统的梳理。梁启超曾言“因情立趣”,在吸纳西方现代美学情感独立、审美自律等核心理念的同时,又传承了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以人生为中心、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体验方法;这样就把梁启超的情感教育、趣味教育、美育思想通过“趣味”统一在了一起。并且,对于趣味与情感在梁启超美学思想体系中的关系与地位这一在学界争论不断的问题,也有了清晰的梳理与回答。正如梁启超所言“情感是趣味的条件”“是趣味的构成”,也是“趣味的实质”。而本书也是秉持梁启超先生的这一理念,结合其论著和生活点滴,引出本书的中心思想,即趣味教育的根本是情感教育,而情感也正是人之趣味得以生成的关键因素。
-
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皇极典
《作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全书共10000卷,目录40卷,原名《古今图书汇编》,是清朝康熙时期由福建侯官人陈梦雷(1650-1741)所编辑的大型类书。该书编辑历时28年,共分6编32典,是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采撷广博,内容非常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有人类、禽兽、昆虫,乃至文学、乐律等等,包罗万象。它集清朝以前图书之大成,是各学科研究人员治学、继续先人成果的宝库。由于成书在封建社会末期,克服以前编排上不科学的地方,有些被征引的古籍,现在佚失了,得以赖此类书保存了很多零篇章句。明伦,彰明人伦。人伦在此指封建礼教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此部收录了有关于彰明人伦的各类辞赋文章。
-
茗柯文编
《作者:张惠言》文别集。清张惠言著。九卷。凡《茗柯文初编》一卷,《二编》上、下二卷,《三编》一卷,《四编》一卷,《补编》上、下二卷,《外编》上、下二卷。此集凡六编,一至三编为作者自定,四编为董士锡辑,补编、外编为高澍然辑,外编二卷多属代笔。初编,二编成于嘉庆五年(1800),三编成于嘉庆六年。约十五万字。收文、赋凡百二十一篇。本书收入其经学论著以外之全部古文、词赋。作者始攻骈体文,后致力于古文。与恽敬同为古文中阳湖派创始人,反对当时统治词坛的“浙江词派”无病呻吟和单纯咏物之风。《送左仲甫序》、《吏难》等文章,深刻揭露社会黑暗,抨击科举制度,指斥封建官吏贪酷害民。《书山东河工事》可谓代表作,描写河工痛苦生活,并对嘉庆间农民起义有某些客观反映。笔力纵恣,语言流畅,修洁质朴,并富有文采。所作赋,状物切体,寓情于景,文笔恢宏清丽。此编对了解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风俗人情均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嘉庆十四年刊阮元序本(无补编、外编),道光三年(1823)杨绍文刻《受经堂汇稿》本,《四部备要》本,载五卷,附词一卷。一九八四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黄立新校点《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本,最详备。
猜你喜欢的书
诗艺
演讲集。一九六七年秋,博尔赫斯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邀,就诗的地位、隐喻模式、小说与诗、音韵与翻译等展开六讲。讲座录音带在图书馆尘封三十多年后,由时任西安大略大学现代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的凯林–安德·米海列司库整理出版。全集广征博引,涉及从古至今诸多文学现象,又有着口语化文本的不拘形式感,娓娓道来,收放自如,“《诗艺》是一本介绍文学、介绍品位,也介绍博尔赫斯本人的书……博尔赫斯跟历代的作家与文本展开对话,而这些题材即使是一再反复引述讨论也总还是显得津津有味。”
太上金华天尊救劫护命妙经
太上金华天尊救劫护命妙经,又名《昊天玉皇文》。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出于宋元。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为五言韵文,篇幅不长。大旨言金华天尊奉元皇玉帝之命,救人劫难。凡诵持此经者,则有七元天星君、破军天星君、天罡大星君、霹雳大仙君等神灵护卫,消除灾难,并可修成真道,超越三界。
周易参同契解
道家著作。3卷。宋·陈显微撰。显微字宗道,自号抱一子,淮阳(今属江苏省)人。嘉定端平间(1208~1236)道士。是书为其弟子王夷于端平元年(1234)所刊。卷内不分章节。书中次第,悉依彭晓之本,其“鼎器歌”一首,亦从彭本附于卷末。书中所解,于内丹阐发较详,故在诸注解本中颇有特点。《四库全书总目》评:“以其诠释详明,古《参同契》诸注之中犹为善本。故存备言内丹之一家, 犹经解之中录吴澄诸书之意云尔。”
流亡
现代长篇小说。洪灵菲著。上海现代书局1928年4月初版。收作者《自叙》和《自诗》各1篇。小说描写大革命时期一群青年革命者的斗争活动和爱情生活。主人公沈之菲是M党党部的重要人员。M党发生内讧,旧势力大举抓捕激进的新派人物,沈之菲带着女友黄曼曼仓皇逃到T村斋寺附近的一间藏棺古屋,并在危亡之际结为生死伴侣。不久,他们双双来到H港,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后被密探发现而被捕。在狱中,他们受尽折磨,但牢记中山先生的教导,坚贞不屈。两天后他们被驱逐出境,押送回S埠。沈之菲与黄曼曼约定在最短的时间里逃往海外,但却受到了家庭的阻挠。父亲不允许他“牺牲家庭去革命”,前来约他的黄曼曼则遭到他父亲的粗暴阻挡。沈之菲不得不只身外出流亡。他先到新加坡,因生活无着,前途无望而转道暹逻,但那里的环境十分险恶,到处逮捕进步人士,沈之菲无所作为,过了十几天流浪生活。革命的愿望终于驱使他回到故国,但国内正值革命低潮。沈之菲只好回到故乡。不断的挫折和死水一般的生活使他徘徊在沉沦与革命的十字路口,父亲的讽刺又使他感到非常苦闷和气愤。这时,黄曼曼从北京来信,诉说了思念之情,并鼓励他继续奋斗,沈之菲热血沸腾,决心“为着人类寻求永远的光明”,踏上新的“流亡的征途”。作品描写了主人公在流亡生涯中遭受的苦难,赞扬了革命者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折不挠的斗争精神。作品格调高昂,富有斗争气息,但描写不够细腻。
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唐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译
与《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同,地婆译,缺观行法。
兜调经
一卷,失译。与鹦鹉经及分别善恶报应经皆中阿含鹦鹉经之别译。兜调者,婆罗门名也。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