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
武林理安寺志
《作者:杭世骏》凡八卷。清朝杭世骏撰。收于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理安寺位于浙江杭县南山,五代伏虎逢禅师创建,原名法雨寺,宋理宗时改名理安寺。明弘治四年(1491),龙井山洪水暴发,寺遭废。万历年间,法雨大师重建。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以僧众多,生产微薄,不敷支出,乃发帑重建,增寺下千亩,斋田二百余亩。寺位于九溪十八涧中,而四绕之峰峦,高接天日,烟霞郁勃,风景殊胜。关于该寺之寺志,旧有法雨大师撰寺纪四卷,然因日久板毁而不存。康熙年间,迦陵老人又撰寺志六卷,稿成未刻而遭火烧毁。乾隆年间,僧实月再纂志稿,亦失于火,时杭世骏受智朗上人之请而撰寺志,共计八卷,分为八门:恩宠、梵宇、山水、田亩、禅宗、规约、著述、艺文。志出于名家,体例严谨,实为寺志之善本。
-
杜诗详注[标点本]
《作者:仇兆鳌》唐代大诗人杜甫诗歌最详细的一个注本。二十五卷。清仇兆鳌注。仇是康熙年间进士,官至吏部右侍郎。本书自序作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刻成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后又有所增订。仇氏以二十余年之力,汇集了各家注本,搜集了大量资料,撰成此书。本书依年编次,注释以详见长。每一诗下都有详尽的编年考证,集中了前人的成果,又经过了精细的研究。句中夹注则广搜博征,疏释典故词句。诗末或章末又有关于立意结构的分析串讲,显示出很深的艺术鉴赏功力。其后,又引前人论述,对每首诗加以评论发挥,各有侧重,前后照应,系统地、多方面地介绍了诗歌理论,使读者可以完整地了解杜诗的各种成就和历代的研究概况。从注释的角度看,本书的确绵密周详,完备博大。但亦有烦琐冗沓,附会失当的地方。书前有新、旧《唐书》本传,年谱、凡例等,康熙五十二年后印本又增加了《诸家咏杜附录》、《逸杜附录》、《杜诗补注》、《诸家论杜》四个附录。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了点校本,对全书作标点校勘,书后附篇目索引。
-
周官集注 [标点本]
《作者:方苞》清方苞诠释《周礼》的著作。成书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十二卷。是书仿宋朱熹之例,汇集诸家之说,阐发《周礼》原意。认为《周礼》皆礼、乐、兵、刑、食、货六官格式,非记礼之文,后儒因 《汉书·艺文志》 中《周官》六篇列于礼字,相沿误称《周礼》。作者编纂是书的目的,意在恢复《周礼》初委。书中之注,多引前人之说,亦有辨正考析。考证简明,持论平允。后作者又著《周官辨》 十篇,指出《周官》之文,多有刘歆窜改,并考正所改之句。有 《四库全书》 本,《抗希堂十六种》本。
-
闲情偶寄译注
《作者:李渔》杂著。清李渔著。十六卷,或作六卷。凡“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每部下分数节,凡三十六节,节各有题,每节又下分数段,凡二百三十四段,段亦各有题。论及戏曲创作与表演、女子姿容妆饰、园林建筑结构安排、室内家具布置、饮食烹饪、栽花种树、医疗养生等各方面。作者致龚鼎孳书云:“庙堂智虑,百无一能,泉石经纶,则绰有余裕,惜乎不得自展,而人又不能用之,……故不得已而著为《闲情偶寄》一书,托之空言,稍舒蓄积。”书中前二部后人曾辑为《李笠翁曲话》,在中国戏曲史上有重要价值。其余各部涉及生活美学亦多,但某些内容(如赏女子小脚)流于低级趣味。有康熙十年(1671)翼圣堂初刊十六卷本,称《笠翁秘书第一种》。另有雍正八年(1730)芥子园刊《笠翁一家言》本,题《笠翁偶集》,合并为六卷。民国间有普益书局、会文堂书局、宝文堂石印本及《中国文学珍本丛书》排印本。近有1985年浙江古籍出版社校点本。
-
慧因寺志
《作者:佚名》全名《玉岑山慧因高丽华严教寺志》,十二卷。清李翥编辑。慧因寺,为东南大刹,创建于后唐天成二年(927),吴越王钱镠时,马鸣之教,流入东土。第五传至晋水,疏释华严经义。高丽国王子僧义天,慕名前来乞为弟子,晋水示寂。高丽国进贡二座金塔。时苏轼为杭州知州,上疏制止,复奉诏进香幡,为置田,故世俗相传,并称高丽华严教寺。自宋以来,人称胜地。明天启中,其寺主持止水,又名僧梦,据术而飞,适遇阳羡 (今江苏宜兴)李翥,请其为寺作志。此志共十二卷,为:原始、景物、祖德、檀那、宫宇、碑记、传志、杂文、题咏、法嗣。是志体例详明,搜录完备,堪称佳作。其中檀那一门,载苏轼谢绝高丽国贡金塔上疏道: 妄淡庸僧净源通晓佛法,以致义天羡慕来朝,从源讲解等;又载寺院中落,众僧皆谓苏轼取寺前护龙沙,以筑湖堤所致。按理苏轼不应在该寺檀护之列,但既为伽蓝,以护该寺,又历世相传,至吕纯如重建碑,乃叙及苏文忠二三事。佛教因缘,诚有不可解者,无从议其妄。
-
续修云林寺志
《作者:佚名》八卷。清沈鑅彪纂。沈鑅彪,仁和 (今浙江杭州) 人,翰林院编修。灵隐 (位今杭州市)为浙江首刹,自韩昌黎始为寺纂志,其后有孙治、吴门徐增修成《灵隐寺志》。清康熙皇帝赐“云林”匾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厉鹗之续修云林寺志,孙吴志与厉志,并著录于《四库书目提要》。道光间, 沈鑅彪续修,志成于道光九年(1829)。此志卷一宸音、墨宝、谕旨,禁约免粮碑附之,卷二重兴、梵宇,卷三檀越、禅祖、古塔、世系图,卷四语录,卷五艺文、墨迹,卷六诗咏,卷七题名,卷八遗事、纠误,禅祖补遗附之。厉鄂之《云林寺志》已是名山佳作,此志续其之后,工力悉敌,纠误各条,尤能补前志之失。题名一卷,补遗一目,尤见于搜采之功。因嘉庆二十一年(1816)其寺毁于火,清仁宗特出万金重修寺院。此编之作,适在重建之后,故开卷以此为冠。该志收入《武林掌故丛编》第一集。
-
崇福寺志
《作者:朱文藻》四卷,续志一卷。清朱文藻纂辑,章廷槐续。 朱文藻 (1735—1806), 字映漘, 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嘉庆十年(1805)纂《余杭县志》,未成即逝。还纂有《臬亭小志》、《洞霄宫续志》、《金鼓洞志》等。据咸淳《临安志》载:崇福寺为古刹,位良山门外,元代系宝寿院,寺中众多高僧。此志共四卷,卷一总叙,卷二寺宇上,卷三寺宇下,卷四住持、各房山主、檀护。续志为:住持、檀护、事实、诗。是编唯总叙一篇,纲目备举,词笔瞻雅。如寺宇上,备载关帝笤经,寺宇下,详登寺产册籍。皆为近俗。据《清皇朝文典》卷九十九载: 乾隆元年(1736),编修王峻拟撰御制崇福寺碑记一篇,记清世宗颁旨发帑重整此寺,始于雍正十二年(1734)九月,落成于十三年(1735)七月,但此志未见提及。续志一卷,成于里人章廷槐,唯《禁约剪代寺南古樟树》一篇宜传,其它事与文,均无足观。其收入 《武林掌故丛编》第三集。
-
戊戌己亥见闻录
《作者:陈庆年》此篇资料从陈庆年《横山乡人日记》手稿本中摘出。作者陈庆年,字善馀,号横山乡人,江苏镇江人。肄业江阴南菁书院,取得优贡生后,就不再劳思功名,悉心治学和讲学。张之洞任两湖总督时,聘陈氏至湖北武昌两湖书院授《兵法史略学》,得到张的赞赏,保荐他为经济特科。1905年,端方调任湘鄂,聘陈氏为湖南省学务提调。辛亥革命后,黄兴聘任陈氏为南京图书局局长,陈氏以体衰亲老辞之。陈庆年一生著述宏富,手稿本《横山乡人日记》,现存25册(1897年至1921年),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是篇刊出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光绪二十五己亥两年日记,可窥见戊戌运动期间社会状况以及清末政局的情况,可供治史者参考。
-
明季第一重要人物袁崇焕传
《作者:梁启超》梁启超撰,创作于清光绪三十年(1903 - 1904 年),当时在《新民丛报》上连载。 梁启超作为戊戌维新的首领人物、中国近代史学先驱,其传记著作叙论交合,情知兼备,中西融汇,古今贯通。在该传记中,他以近代学术方法对袁崇焕进行了深入研究,是具有近代学术意义的袁崇焕研究的肇始之作。 在当时,实录、满文老档等大量与清朝开国史有关的资料尚未公开,世人所知袁督师遗稿仅有嘉道间形成、后被伍氏粤雅堂重刊于《岭南遗诗》第五集之《袁督师事迹》,其中仅录袁崇焕遗文 10 篇,遗诗 11 首,且流传未广。而梁启超的这篇传记共分 11 节,依次为发端、袁督师之时代、袁督师之履历及监军时代、袁督师之守宁远、袁督师之初督师、袁督师之和议及宁锦之捷、袁督师之再督师、袁督师之杀毛文龙等,全面且详细地叙述了袁崇焕的一生事迹,包括他的时代背景、个人履历、军事生涯中的重要战役、与朝廷的关系以及最终的命运等,对袁崇焕的评价也较为客观全面,展现了袁崇焕作为明末重要军事将领的卓越才能和复杂的历史处境。 这篇传记的发表,开启了二十世纪对袁崇焕研究的先河,为后世的袁崇焕研究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它让更多人了解到袁崇焕这位在明清战争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人物,引发了学界和社会对袁崇焕及相关历史事件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的书
松阳钞存
二卷。清陆陇其 (见《古文尚书考》)撰。陆氏为灵寿知县时,于官事之暇,取其所著《问学录》、《日记》二书,摘选其中切要之语,录为一编,以示学者。灵寿乃古松阳地,故以“松阳钞存”为名。共七十五条,分道体、为学、处事、教学、辨学术、观圣贤六门。篇幅虽小,而多论学之语。如论道体谓“周子 《太极图》全是知天命之学”,论为学谓 “张子《西铭》从《孟子·尽心》一章来”,辨学术谓“罗念庵在阳明之后,深知阳明末流之弊,而欲以主静功夫救之”,“至若李见罗亦深言阳明末流之弊,而取止至善为宗旨,只是将阳明之良知,改头换面耳,非有二也,其学又在念庵、景逸之下也”,等等。多论及明代及清初学术。该书原本七十八条,张伯行曾为刊行,删其与《问学录》相重复者,仅存二十八条,殊失陆氏本义。后为杨开基重编,分为六门,仍以原条次序注于本条之下,以存其旧,而别以己见附识于后。并于书前作序,称《问学录》为陆氏中年之书,此本为晚年手定之书,极论张伯行刊本为非。又有陇其之孙申宪所作之跋,亦谓伯行所刻陇其遗书四种之中唯《读礼志疑》、《读朱随笔》 为足本,此书及 《问学录》均删节失真。该书有《四库全书》本、《当归草堂丛书》本、《西京清麓丛书》 续编本等。
辩诬笔录
在绍兴八年(1138)罢相之后,赵鼎多次受到奸佞小人的迫害,致使他屡遭迁谪。在其被贬期间,即绍兴十年(1140),朝中大臣诬陷他有“亲奉玉音之语”“纠结保甲以拒勤王之师”“收受贿赂”“挪用公款”“勾结叛将”“汲引亲党”等罪名,髙宗听信后便贬赵鼎潮州安罝。而赵鼎深感冤杆,在《辩诬笔录》中详细论列車情的经过,一件件驳斥,以彰自身清白。“据《四库全书未收书目提要》云:‘足编前有自序,称学术迂僻,与众背驰,所上前后数千章,期间岂无传播失实.风闻文饰之误,不得不辨。其他他细故,无足深较云云。’
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
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五代后蜀道士彭晓撰。南宋《秘目》、《通志•艺文略》及《宋史•艺文志》均着录彭晓撰《参同契明镜诀》一卷,当即此书。今《正统道藏》本以此书附录于《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之后,收入太玄部。书中有《鼎器歌》,歌咏炼丹所用鼎器制度。又有《明镜图》,其图由八圈同心圆组成。依次标举八卦、二十八宿、月象、十二消息卦、十二月、十二地支及四时、五行之名。旨在图解《参同契》所述,卦爻天象阴阳消长变化之说。
本草思辨录
本草类著作。清周岩撰。四卷。岩字伯度,山阴 (今浙江绍兴) 人。清末医家,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颇有研究,著有《六气感证要义》等。周氏认为“方之不效,由于不识证者半,由于不识药者半。识证矣而药不当,非特不效,抑且贻害”。提出“辨本草”为“医学之始基”,故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书中常用药物为主,于光绪三十年(1904)撰成此书。约十一万四千字。卷首绪论,对当时医界不重视“经典”,“贱中医贵西医”等观点进行抨击。继之对一百二十八种常用药进行辨析。卷一载石膏、赤石脂等十八种。卷二载木香、郁金等四十六种。卷三载生姜、干姜等十七种。卷四载沉香、乌药等四十七种。周氏论药,或据《本经》、或据《伤寒》、《金匮》,兼采众家之长,又善抒发己见,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光绪三十年山阴周氏微尚室刊本,一九三六年《珍本医书集成》本,一九六○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孔子编年
南宋胡仔撰。五卷。为胡仔奉其父胡舜陟之命编撰。以《论语》为主,采《礼记》、《左传》、《公羊》、《穀梁》、《史记》及《孔子家语》等所载有关孔子言行事迹,按年编排,实即年谱,不称年谱而曰“编年”,意在尊圣。是编于孔子生年,从《史记·孔子世家》定在鲁襄公22年(前551年)。前有胡舜陟序,概述孔子重要经历说:“为中都宰一年,为司空二年,为司寇三年。”“去鲁凡十三年,适卫者五,适陈、适蔡者再,适唐、适宋、适郑、适叶、适楚者一,而复自卫返鲁。”原书采摭经传诸书均未注明出处。胡氏后裔,清胡培翚为之注,悉考所引诸书出处及后世考论孔子可以印证本书者注于下,提高了本书的价值。由于孔子的一些言行其时间地点并无明确记载,限于本书体例,胡氏不得不一一系年,自不免有断章臆附处。《四库提要》指出其对郑人游于乡校,仲尼闻之曰:“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胡氏系此于孔子年十岁时,斥其“殊为疏舛”。胡培翚注引《左传》“杜注云: 仲尼于是十岁,长而后闻之。据此则所言不在斯时也。当以郑人游乡校事在此岁,故系于此”。可补本书之未备。本书为孔子编年的最早著作,其考寻根据经传,虽不免有疏失,但大体上尚审慎。有《四库全书》本及胡培翚注,清刻本。
三国食货志
《三国食货志》用无可辩驳的史料,让人们看到,真实的三国,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人民境遇特别悲惨,社会大倒退的黑暗时期。原因是中枢腐败,社会贫富悬殊,妖人借机蛊惑人心,起兵作乱,军阀趁势割据,野心家争当皇帝,打来打去,百姓大遭其殃。这里仅将自己在编读中的感受随记於此。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杜诗详注[标点本]](/d/file/books/56be77ea16d77f130cd39252d87a64f9.jpg)
![周官集注 [标点本]](/d/file/books/d761d18a33d5c2aa4d1f7cea107ac772.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