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藻

朱文藻
  • 姓名:朱文藻
  • 别名:字映漘,号朗斋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清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 出生日期:1735
  • 逝世日期:1806
  • 民族族群:

朱文藻(1735—1806),字映漘,号朗斋,又号碧溪居士,清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是清代著名的藏书家、校勘学家。他自幼热爱读书,遍览百家典籍。曾在同邑汪宪的藏书楼振绮堂校勘群籍长达十余年,与同志讨论经史疑义,校雠无虚日,学识日益渊博。他精研六书,对《说文》及金石之学尤为喜好,也精通史学,擅长诗文。乾隆年间,经大学士王杰引见,朱文藻入京参加《四库全书》的编校工作,在考异订讹方面贡献颇大,使许多书籍成为善本。之后他还奉敕在南书房考校秘籍。他与孙星衍阮元等研讨金石,共同编成《山左金石志》。又为陶元藻增补、编校《全浙诗话》,参与阮元主持的《两浙輶轩录》、王昶纂修的《西湖志》等书的编写工作。同时,他还为王昶纂辑了《金石萃编》《大藏圣教解题》等书。此外,《余杭县志》《嘉兴府志》《吴山城隍庙志》《崇福寺志》的校对、刊刻也有他的功劳。朱文藻著述丰富,有《碧溪草堂诗文集》《碧溪诗话》《碧溪丛钞》《东轩随录》《东城小志》《东皋小志》《青鸟考原》《金箔考》《苔谱》《续礼记集说》《说文系传考异》等,但大多因家贫未刊行,以稿抄本传世。他的藏书处有“葆醇堂”“碧溪草堂”,藏书万卷以上,并编有《葆醇堂藏书录》。朱文藻一生勤奋,虽为寒士,却凭借自身才学与众多江浙著名藏书家交往密切,如鲍廷博、吴骞等,书信往来频繁,交谊深厚。他在金石学著作的编纂及考订方面贡献突出,广泛寻访碑刻,为之辨伪、考订,推动了清代金石学的发展。同时,他在藏书、校勘、著述等方面的成就,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朱文藻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王忠文集

王忠文集

文别集。明王祎著。二十四卷(别本二十卷)。王祎于建文时谥文节,正统中又改谥忠文。全书分为前后二集,各十二卷。前集题鄱阳刘杰编辑、庐陵刘同校正,有胡翰、胡行简二序;后集则题刘同编辑、刘杰校正,有宋濂、苏伯衡二序。正统刊本另有杨士奇专为此本所作序。王祎是明初古文大家,宋濂序称其文凡三变:初年所作,幅程广而运化宏;壮年出游之后,气象益以沉雄;四十以后,乃浑然天成,条理不爽。其文以“序”“记”二体著力最深,成就也最大。有明正统间刘同、刘杰校刊本,《四库全书》即据此收入。《乾坤正气集》中收有二十卷本,尽管不是原本,但流传较广,曾编入《金华丛书》,后又收入《丛书集成初编》。

内伤集要

内伤集要

内科著作。又名《虚损失血集要》。6卷。清蔡贻绩(乃庵)撰。成书于道光二年(1822年)。本书专论内伤虚损、失血病证,其辨治强调审证求因、脉证互参、并引《内经》之文,阐发医理,后载治方100余首。现有初刻本。

悟玄篇

悟玄篇

余洞真撰。引张伯端、石泰、白玉蟾语,盖宋末或元时之作。述内丹术,特重视玄牝。

金丹直指

金丹直指

金丹直指,南宋道士周无所住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卷首有淳祐庚戌年(1250)作者自序,自称从张伯端徒裔方碧虚、林自然得金丹之道,证验有效,遂撰此篇。原书前半篇有颂诗十六首,分别颂述内丹玄关一窍、真土、阳晶、玄牝、龙虎、铅汞、真炉鼎、真药物、斤两、抽添,火候、法度、沐浴、工夫、温养。后半篇为〈或问〉,自设问答解释前十六颂。其内丹说虽出自张伯端门派,但以炼性养神为本,以无为清静为要。谓性即命,命即性,性命同出而异名,尽性乃至于命。但能清静无为,湛然若存,则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又称玄关一窍指人念头起灭处,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无心得,须不著有无,「丝毫不动露真空,个中便是真宗祖」。又称「真土」乃中道异名,得其中者性命混一,湛然圆明,谓之阳品。念中无念谓之降龙伏虎,擒汞制铅。一念未萌即真炉鼎。外应诸缘,内心无端,即真药材。动静相忘,不静中静,不动中动,却为真火候。乃至工夫口诀,沐浴温养,亦无非清静守中而已。作者又力倡三教合一。认为道家所说无名之道即佛家真空,道家炼丹修性即佛家参禅顿悟。佛道修炼皆悟心养神,其实一致。「神即心,心即道,道即禅也。天下无二道,圣人不两心,三教皆是无为之道,道同而教不同耳。」此说与北方全真派几乎完全相同。

百字碑

百字碑

道家功理功法类养性修为名称。《类修要诀·吕纯阳祖师百字碑》

迟桂花

迟桂花

现代短篇小说。郁达夫著。初载1932年12月《现代》第2卷第2期,初收入1933年2月上海天马书店版《忏余集》。作品用第一人称描写“郁先生”应邀到杭州西子湖畔翁家山与久别的旧友翁则生会面的情景。翁则生原是颇有雄心的留日学生,后因患肺病和失恋而回到家乡当了小学教师,在复杂的心境下决定了婚事。则生的妹妹翁莲早年婚姻不幸,丈夫死后回到娘家过着凄清的寡居生活,但仍保持着青春健美的人品和天真乐观的性格。在则生的结婚仪式上,郁先生把已入中年的新婚夫妇比做山野间迟开的桂花。郁先生与翁莲同游五云山和云栖寺时,不禁为她形象和心灵的美丽而冲动,然而在这株秀美的“迟桂花”面前,感情很快得到净化,并表示愿与她永久结为最亲爱最纯洁的兄妹。小说通过则生兄妹的生活遭际,固然也反映了人世的冷暖和社会的炎凉,中心立意却在赞美那种虽然晚发但却格外馥郁而经久的“迟桂花”精神。作者自称本篇与法国作家林道的《幸福的摆》“有点气味相近”(《忏余集·沧洲日记》),说明篇中确实也流露了作者当时脱离现实斗争的消沉情绪。作品以“迟桂花”为中心,写人写物,写景写情,构成幽远清新的意境,文笔舒徐清澈,饱含浓郁的诗意,是郁达夫后期小说中最为人称道的格调高远、技巧圆熟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