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元

阮元
  • 姓名:阮元
  • 别名:字伯元,号芸台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扬州
  • 出生日期:1764年2月21日
  • 逝世日期:1849年11月27日
  • 民族族群:

阮元(1764年2月21日-1849年11月27日),字伯元,号芸台,又号雷塘庵主。世居扬州甘泉之公道桥,占籍仪征,又置宅第于扬州城中。


五岁从母教,六岁就外傅,八岁即能诗。稍后,受《文选》学,广涉经史,兼习吏事,声闻日重,与焦循齐名于乡里。乾隆五十四年(1789)中进士。明年,散馆授编修。乾隆五十六年大考,钦点一等第一名,超擢詹事府少詹事,入直南书房,充石渠宝笈协修、日讲起居注官,又迁詹事,除文渊阁直阁事,诏充石经校勘官。五十八年(1793),出为山东学政。六十年(1795),改浙江学政。同年九月,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嘉庆四年(1799),充经筵讲官,会试副考官,寻兼国子监算学,迁浙江巡抚。十四年(1809),为浙江学政刘凤诰科场案所累,降编修。明年升侍讲、日讲起居注官。十六年(1811),为詹事府少詹事,升内阁学士,出为漕运总督。十九年(1814),任江西巡抚。二十一年(1816),为河南巡抚、湖广总督。明年,调两广总督。道光六年(1826),改云贵总督。十五年(1835)被召入京,升体仁阁大学士。明年,充经筵讲官、殿试读卷官。道光十八年(1838),以大学士致仕。二十六年(1846),晋赏太傅衔。道光二十九年(1849)卒,年八十六。谥文达。咸丰二年(1852)三月,入祀乡贤祠;九月,入祀浙江名宦祠。


阮元明于治体,娴于吏事,所至皆有惠政。抚浙创诂经精舍,督粤建学海堂,延儒造士,人才蔚起,又礼贤授能,汰冗惩墨,致财力由匮而充,境内称治,此以文敷政之功也。于浙江平粜赈灾,垦殖沙田,缉捕海盗,修钱塘江岸并杭州石塘;于湖广护修江堤,增设坝闸,绥抚苗寨,令童生以民籍应试,视同汉人,此惠及民生之功也。于云贵整理盐政,抗震救灾,禁种、禁食鸦片,宣示民族和融;越南偶或犯边滋事,则严词照会,不稍宽纵,此保境安民之功也。其于两广总督任,为防外夷启衅,亲赴海口、惠州、潮州等地阅兵,强化海防设施,增建大黄窖、大虎山两炮台,严禁夷船夹带鸦片。以触犯禁烟令,摘去洋商伍敦元三品顶带,擒处澳门总头叶恒树,犹坚持门户开放,倡行合法贸易。时英人护货兵船泊于伶仃山,每登岸袭扰,伤我民众,乃饬兵勇封其货船,禁止贸易,英人始呈请畏服。督粤九年,威惠并御,令必行,禁必止,政风肃然,此守土卫国之功也。晚年在朝参决机要,与大学士曹振镛意殊不合,辄自稍加掩抑,未得尽展其才,论者惜之。世谓元“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以其业绩著,非徒名位显耳。


阮元名重于世者,尤在于学,更为乾嘉学界之开拓者、领军者。平生治经,倡为“实事求是”之学。“余之说经,推明古训,实事求是而已,非敢立异也。”(《揅经室集·自序》)所谓“实事求是”,与汪中之“用世”、焦循之“实测”互为表里,一以宋明理学为矢的。举其要者,盖有四:


一辩“性内本有欲”。至于“人性”与“人欲”,阮元以为:“欲生于情,在性之内,不能言性内无欲。欲不是善恶之恶。天即生人以血气心知,则不能无欲。”(《性命古训》)天生人,有血气,有心知,则必有欲。欲本非恶,无欲亦未必善。欲固不可禁,亦不可绝,“惟佛教始言绝欲。若天下人皆如佛绝欲,则举世无生人,禽兽繁矣”(同上);但可节之而毋纵,“性必须节,不节则性中之欲纵矣”(同上)。针对唐李翱之“复性”说,阮元驳之曰:“古人但言节性,不言复性也。”“孔子教颜子惟闻复礼,未闻复性也。”(同上)“复性”之说,乃理学“存理去欲”之所本,知阮元辟理学,治其本也。


二以训诂求义理。训诂乃解释古书字义之学,谈经者欲明本义,须走训诂一途。“舍经而文,其文无质;舍诂求经,其经不实。”(《西湖诂经精舍记》)宋儒侈谈性命,失经文本义,致有空疏之弊,阮元因有是说,且言求道须自训诂始:“圣人之道譬若宫墙,文字训诂其门径也。门径苟误,跬步皆歧,安能升堂入室乎!”(《拟国史儒林传序》)此“宫墙门径”之喻,言训诂乃明道之锐器,然执之太过,“但求名物,不论圣道”,反会破碎经文,失其本义,终难涉其堂奥。阮元治经宗汉学,亦不掩宋学之长,其《拟国史儒林传序》云:“两汉名教,得儒经之功;宋明讲学,得师道之益,皆于周孔之道得其分合,未可偏讥而互诮也。”取宋学之明师道,而以汉儒经传立其义,此所谓“汉宋兼采”,乃阮元治学之门径,亦扬州学派之所以通而能大者也。


三主知行合一而重于行。阮元以为,凡事不以行不可获真知,其释“学而时习之”云:“学必兼诵之,行之,其义乃全。”(《论语解》)言学者以行始为学。释“吾道一以贯之”云:“此言孔子之道皆于言行见之,非徒以文学为教也。……故以行事训‘贯’,则圣贤之道归于儒;以通彻训‘贯’,则圣贤之道近于禅矣。”(《论语一贯说》)知“贯之”之贯,不作“通悟”解,乃“行事”于实践也。其释《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云:“物者,事也。格者,至也。事者,家国天下之事。……格有‘至’义,即有‘止’意,履而至止于其地,圣贤实践之道也。”(《大学格物说》)此处训“物”为“事”,训“格”为“至”为“到达”,以行始有至,则“格物”即为“行事”;既归于行,亦即归于实践。其释《孟子》“仁之实”云:“实者,实事也。圣贤讲学,不在空言,实而已矣。”(《孟子论仁论》)此所谓“实”,不作空言,而一归于事,归于行,归于治国安民之实政。明乎此,尚须“求是辩证”、“坚苦自持”、“束身践行”(见《拟国史儒林传序》)等诸般修为。“圣贤之道,无非实践”(《大学格物说》),此阮元治学之旨要,亦实学之精微也。


四为中西科学之观照与前瞻。阮元治学之实践精神,亦施之于自然科学,且卓著成果。自乾隆六十年(1795)至嘉庆四年(1799),撰科学史巨著《畴人传》46卷,收黄帝至清中叶科学家243人,附域外科学家37人。此书以科学为准绳,凡涉于方术迷信者,概不阑入。传之所列众名,非特表彰古人,要在启发来者。谓畴人之所成,“足以纲纪群伦,经纬天地,乃儒流实事求是之学”(《畴人传序》)。以为律算之学,事关治国要务,尤宜合于今用,“苟有效于今,即不合于古,无伤也”(《畴人传》卷4《蔡邕》)。至于中西科学之比较,则谓“吾中土之法之精微深妙,有非西人所能及者”,但自明季空谈性命,不务实学,“于是西人起而乘之”,遂趋前于中土。(见《畴人传》卷44《利马窦》)然科学之发展,大抵由浅入深,由疏渐密,“西法之密亦密于今耳,必不能将来永用无复差忒”(《畴人传》卷45《汤若望》)。中国科技之重新领先于世,必不能固守成法,随人步趋,而须贯通中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集古今中西之长而为之。此科技发展之正道,民族复兴之希望,后之人感奋而起者,莫不有验于斯言!


阮元为有清一代之鸿儒通才,成就与影响之巨,同汪中、集循鼎足而三,各擅其胜。史谓元“身历乾嘉文物鼎盛之时,主持风会数十年。海内学者,奉为山斗焉”(《清史稿·阮元传》)。当代学者则谓其为乾嘉学术之集大成者,扬州学派之领军人物。阮元年高寿永,位显名重,倾数十年之心血,奋其智能,汇其人脉,著述、编校、刊梓各类书籍凡百余种,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传承与弘扬,厥功至伟,自古及今,未闻有逾于阮公者。其所著述、编校者,主要有:《经籍纂诂》106卷、《十三经注疏校勘记》237卷、《皇清经解》1408卷、《全唐文》1000卷、《宛委别藏》(子目160种)、《文选楼丛书》(子目34种)、《畴人传》46卷、钦定重修《两浙盐法志》30卷首1卷、《两广盐法志》35卷首1卷、道光《广东通志》334卷首1卷、《云南通志稿》216卷首3卷、嘉庆《嘉兴府志》80卷、《山左金石录》24卷、《国朝碑版录》20卷、《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20卷、《石渠宝笈续编》88卷目录3卷、《揅经室集》63卷、《诂经精舍文集》14卷、《学海堂初集》16卷、《两浙輶轩录》40卷补遗10卷、《广陵诗事》10卷、《淮海英灵集》22卷、《扬州北湖续志》6卷补遗2卷。

猜你喜欢的书

一个市民的自白

一个市民的自白

它兴起于匈牙利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它是包括贵族、名流、资 本家、银行家、中产者和破落贵族等在内的特殊社会阶层,它就是小说里的市民阶层。 这是一个市民的自白,这是一曲唱给布尔乔亚最后的挽歌,这是一幅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东欧新兴市民阶层的生活画卷,这是一段颠沛流离、孤独决绝的流亡岁月。 《一个市民的自白》是一部自传体小说,生动记录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东欧市民阶层的生活与思想,作者通过个人透视社会,通过一个家族的故事刻画出市民阶层的生活画卷,同时回顾了自己在欧洲大陆的流浪岁月。 作为马洛伊山多尔的代表作,从文学艺术的水准上来说,《一个市民的自白》完全可以与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和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媲美。

青门十四侠

青门十四侠

《青门十四侠》作者还珠楼主, 写于 1948年 。武侠小说。由正气书局出版第一集;1948年9月出版第四集。未完。

拿破伦

拿破伦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拿破伦》钱智修著。拿破伦即拿破仑,法国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创建者。出身于贵族家庭。1784年毕业于巴黎军事学校。受启蒙思想影响,参加法国革命。1793年土伦堡战役中表现出色。1795年镇压王党军有功。1796年远征意大利获胜。1798年入侵埃及。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成立执政府,自任第一任执政。1804年称帝。执政期间,执行强硬的内外政策,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拿破仑法典》,巩固资产阶级专政。1812年侵俄失败。1814年反法联军攻陷巴黎,他被放逐于厄尔巴岛。1815年重掌朝政即“百日王朝”。不久滑铁卢战役失败,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直至病死。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一部经在这个般若时里边说的。论到五时八教,这属于别教,是般若时;第四般若时,也就是第四时。在这个四教里边,属于别教。佛说的般若部,有六百多卷。这《金刚经》,是六百多卷里边其中的一卷。 讲起般若部,这个《般若经》非常重要。怎么显出它的重要呢?佛说这个般若部的时候,用了二十年;二十年说般若,在这二十年说了六百卷的《般若经》。最后,佛说过这样一句话,说这个《般若经》,将来大兴于震旦;震旦就是中国。

法华经持验记

法华经持验记

法华经持验记,二卷,清周克复纂并序及劝流通引,首题及卷上尾题上有历朝二孚。

摄大乘论释章

摄大乘论释章

佛典注疏。作者和卷数不详。敦煌遗书藏本。存斯2435号,首尾皆残。现名乃据内容新拟。是世亲著、真谛译《释大乘论释》的注释书。主要从《摄大乘论释》中选择一些关键名相进行疏义。现存“十种胜相义第一”、“三识义第二”、“四惑义第三”、“薰习义第四”(后残)。对每一名相均不厌其烦地从各方面进行疏释。如对“三识”即分如下十一门疏义:释名相、辨体相、真妄分别、解或(惑)分别、心意识分别、善恶无记分别、三性分别、摄四识、摄八九二识、摄十一识、大小乘分别。所谓“三识”,指“阿赖耶识”、“阿陀那识”、“生起识”。本书以上述十一门抓住三识的特点,纲目清楚。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题作“《摄大乘论章》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