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

康有为
  • 姓名:康有为
  • 别名: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广东南海人
  • 出生日期:1858年3月19日
  • 逝世日期:1927年3月31日
  • 民族族群: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自幼饱读儒家经典,被邻里戏呼为“圣人为”。拜名儒朱次琦为师,喜陆(象山)王(阳明)之学,重经世致用。1879年首次游香港,惊叹西人治国有方,非古之夷狄可比。从此留心西学。三年后,他经香港、上海赴京赶考。收集到不少外国书译本,逐渐产生按西方模式改良中国的愿望。中法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加深。1888年,以布衣身份上书光绪帝,指出“外夷交追”,“兵弱财穷”,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改良主张,上书被截留。后回到故乡,1891年创立万木草堂,聚集同志,广收青年弟子,积极宣传变法维新思想。在梁启超等协助下,刻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维新奠定了理论基础。1895年4月,中日《马关条约》签字。时康有为正在北京会试,5月2日,他让梁启超联合各省举人一千三百多人联名上书。坚决要求拒签和约。破格用人、练兵、迁都,准备再战,同时励行变法图强。是为“公车上书”,被阻于都察院,但广为流传。会试榜发,中进士,授工部主事,不就。同年5月、6月,又连续上书,疾呼变法,挽救危亡。第三次上书终于递到光绪手里,光绪令抄分送慈禧、军机处与各省督抚,从此维新派得到帝党支持。为了争取更多人参加运动,康有为等人在北京、上海、湖南、广东、天津等地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大力宣传维新思想。8月,康、梁在北京发起组织强学会(一说阴历十月),出版《中外纪闻》。10月,南下上海,组织上海强学分会,并出版《强学报》。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国事危急,他又赶赴北京,12月与次年1、2两月,连继三次上书光绪帝(即第五至第七次上书)。第五书言词痛切,有“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之语,刺中时弊。1898年1月24日,光绪下令王大臣传康有为到总理衙门“问话”,辩论祖宗之法可变不可变。事后,光绪谕令对康有为条陈随到随送,不得扣压。1月29日,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变法的具体措施:大誓群臣革旧维新。开制度局。许天下人上书。并将所著《俄大彼得变法考》、《日本明治变政考》进呈光绪,促成光绪锐意变法的决心。4月于北京成立保国会,提出“保国、保种、保教”,集会演说时局危垂,唯变法维新可挽颓势。6月11日,光绪在康有为等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百日维新开始。16日,光绪首次召见康有为,君臣长谈变法事宜。建议光绪“就皇上现在之权,行可变之事”,尽量避免顽固派的嫉视,逐步改良。以后,屡上条陈,对政治、军事、经济、文教诸方面提出改革建议,全力策划新政展开。维新措施引起顽固派的疯狂反扑,9月中旬,反动政变已成密云欲雨之势,康有为等幻想帝国主义“帮助”又极力拉拢袁世凯挽救败局,均告无效。9月17日,光绪谕令康有为离京赴沪办报,实则指示退路。21日,政变发生,慈禧以“结党营私,莠言乱政”之罪下令通缉。在英国人帮助下逃亡日本。在日本拒绝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坚持改良主义。1899年7月于加拿大成立保皇会。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提出“助外人攻团匪以救上”,并策动唐才常起兵勤王。1902年抛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公开反对革命。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更坚决反对革命运动,为清廷伪立宪效力。辛亥革命后在上海主编《不忍》杂志,宣传孔教,反对共和,念念不忘清室复辟。1917年张勋策动溥仪重登帝位,他积极与闻其事,出任伪政权弼德院副院长。复辟旋告失败,在美帝庇护下,逃出北京。五四运动后反对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临终仍上书清逊帝谢恩。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戊戌奏稿》、《康南海先生诗集》等。

猜你喜欢的书

希腊棺材之谜

《希腊棺材之谜》被誉为推理小说中的圣经,埃勒里·奎因作品里的绝世经典。在《希腊棺材之谜》中,奎因从不“顾左右而言他”,而是从头至尾以单刀直入的方式,将读者的目光牢牢地锁定在事件推理的若干个关键逻辑点上,如遗嘱的去向,领带的颜色,茶杯的使用,弹孔的存在,打字机的特质等等。《希腊棺材之谜》的谜团之精巧、逻辑之严谨、布局之合理、行文之流畅都是推理小说中难得一见的经典,是当之无愧的古典推理小说范本。故事讲述的是一位著名艺术商去世,遗嘱却离奇失踪。埃勒里·奎因介入调查,发现其背后蕴藏着更大的阴谋……

带发条的桔子

是英国当代作家安东尼·伯吉斯的一部小说,被称为是一部对当代世界作梦魇式预见的小说,书中主人公阿列克斯被认为是当代小说中最典型的暴力形象之一,该小说曾经有两种不同的结尾。讲述了在英国未来社会,一个处于躁动青春期的问题少年,破坏社会,无恶不作,被捕入狱后甘愿接受一种新型的“厌悲疗法”的治疗,重返社会后,却发现自己已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他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上帝手中的一只“发条橙”。

法帖谱系

二卷。宋曹士冕撰。曹士冕,字端可,号陶斋,都昌 (今属江西省)人。南宋末年曾由幕僚而做到州郡一级的官。此书序宋代法帖的源流,上卷著录谱系图,首先是淳化法帖,以下为二王府帖,绍兴国子监本,淳熙修内司本,大观大清楼帖,临江戏鱼堂帖,庆历长沙帖,刘丞相私第本,长沙碑匠家本,长沙新刻本,三山木版黔江帖,北方印成本,乌镇本,福清本,澧阳帖,鼎帖,不知处本,长沙别本,蜀本,庐陵肖氏本等,共二十二种。下卷著录的,首先是绛本旧帖,以下为东库本,亮字不全本,新绛本,北本,又一本,武岗旧本,武岗新本,福清本,乌镇本,彭州本,资州本,木本前十卷,又木本前十卷等,共十四种。在编排上以《淳化阁帖》为主,其次为《绛帖》,其他诸本作为支流。每条下都叙述了摹刻的始末,考订其异同,评述其工拙优劣。《书史会要》上说,曹士冕“博参书法,服习兰亭,宜其鉴别不苟”。古今法帖都是拓本,惟此书载有印本法帖。书成于南宋淳祐五年 (1245),书前有自序一篇。传本有“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本。

人境庐诗草

诗别集。清黄遵宪撰。十一卷。遵宪字公度,嘉应州(今广东梅县)人。光绪举人。先后出使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曾任使馆参赞、总领事、署按察使等职。维新运动重要人物之一,戊戌变法失败,罢官归故里。长期外交生涯,使其接触西方资产阶级哲学思想、科学文化,力主变法图强。曾考察所在国家政治制度。为“诗界革命”重要创导人之一,主张:“我手写吾口”,“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力图摆脱传统诗歌束缚。此集冠作者小像、手迹,附本传、墓志铭、年谱等,收同治三年至光绪三十年(1864—1904)诗作六百余首,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深刻。或较完整记叙戊戌政变(组诗《感事》),或反映鸦片战争,抨击清政府割地求和,讴歌抗英殉难将士(《香港感赋》、《羊城感赋》等),或写甲午战争,赞颂中国人民维护主权之正义行动,谴责顽固派屈膝投降(《逐客篇》、《哀旅顺》、《马关纪事》、《冯将军歌》等),故有“诗史”之称。艺术形式“不名一体,不专一格”,长于古体,形式多变,语言通俗,影响很大。诗中改良主义色彩较浓,受“同光体”影响,用典过多。有一九一一年日本排印平装本、一九三○年再版线装本行世。今人钱仲联编《人境庐诗草笺注》及北京大学中文系近代诗研究小组编《人境庐集外诗辑》可供参考。

北征后录

明金幼孜撰。一卷。永乐十二年(1414)成祖北征瓦剌答里巴、马哈木太平与把秃孛罗,幼孜扈从出塞。自三月十七日出征至八月一日回京,在行军途中逐日记行程道路、山川要塞、气候、见闻。所记往还主要内容,均与史载相合。本书即撰成于行军途中。分为前后两录,分别详记两次北征期间成祖言行,行军作战情况,以及行军路程、山川胜迹、见闻趣事等,可为研究明与蒙元残部战争的参考。

百越先贤志

(明)欧大任撰,4卷。这是一部记述古代闽浙一带重要历史人物的传记体工具书,共收录从西周到东汉的历史人物如欧冶子、畴无余、讴阳、文种、计倪、范蠡等134人。古代闽浙一带有东越、闽越、欧越、南越、西越、骆越,统称百越。本书依据《国语》、《越绝书》、《吴越春秋》、《会稽典录》、《交广记》等80余种史籍,摘抄有关人物史事而成,根据人物的生平事迹和重要活动分别立传,传后还附有资料出处。本书对中国古代史研究、特别是古代闽浙地方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清末刻《岭南遗书》本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