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

- 姓名:康有为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广东南海人
- 出生日期:1858年3月19日
- 逝世日期:1927年3月31日
- 民族族群: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自幼饱读儒家经典,被邻里戏呼为“圣人为”。拜名儒朱次琦为师,喜陆(象山)王(阳明)之学,重经世致用。1879年首次游香港,惊叹西人治国有方,非古之夷狄可比。从此留心西学。三年后,他经香港、上海赴京赶考。收集到不少外国书译本,逐渐产生按西方模式改良中国的愿望。中法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加深。1888年,以布衣身份上书光绪帝,指出“外夷交追”,“兵弱财穷”,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改良主张,上书被截留。后回到故乡,1891年创立万木草堂,聚集同志,广收青年弟子,积极宣传变法维新思想。在梁启超等协助下,刻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维新奠定了理论基础。1895年4月,中日《马关条约》签字。时康有为正在北京会试,5月2日,他让梁启超联合各省举人一千三百多人联名上书。坚决要求拒签和约。破格用人、练兵、迁都,准备再战,同时励行变法图强。是为“公车上书”,被阻于都察院,但广为流传。会试榜发,中进士,授工部主事,不就。同年5月、6月,又连续上书,疾呼变法,挽救危亡。第三次上书终于递到光绪手里,光绪令抄分送慈禧、军机处与各省督抚,从此维新派得到帝党支持。为了争取更多人参加运动,康有为等人在北京、上海、湖南、广东、天津等地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大力宣传维新思想。8月,康、梁在北京发起组织强学会(一说阴历十月),出版《中外纪闻》。10月,南下上海,组织上海强学分会,并出版《强学报》。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国事危急,他又赶赴北京,12月与次年1、2两月,连继三次上书光绪帝(即第五至第七次上书)。第五书言词痛切,有“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之语,刺中时弊。1898年1月24日,光绪下令王大臣传康有为到总理衙门“问话”,辩论祖宗之法可变不可变。事后,光绪谕令对康有为条陈随到随送,不得扣压。1月29日,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变法的具体措施:大誓群臣革旧维新。开制度局。许天下人上书。并将所著《俄大彼得变法考》、《日本明治变政考》进呈光绪,促成光绪锐意变法的决心。4月于北京成立保国会,提出“保国、保种、保教”,集会演说时局危垂,唯变法维新可挽颓势。6月11日,光绪在康有为等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百日维新开始。16日,光绪首次召见康有为,君臣长谈变法事宜。建议光绪“就皇上现在之权,行可变之事”,尽量避免顽固派的嫉视,逐步改良。以后,屡上条陈,对政治、军事、经济、文教诸方面提出改革建议,全力策划新政展开。维新措施引起顽固派的疯狂反扑,9月中旬,反动政变已成密云欲雨之势,康有为等幻想帝国主义“帮助”又极力拉拢袁世凯挽救败局,均告无效。9月17日,光绪谕令康有为离京赴沪办报,实则指示退路。21日,政变发生,慈禧以“结党营私,莠言乱政”之罪下令通缉。在英国人帮助下逃亡日本。在日本拒绝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坚持改良主义。1899年7月于加拿大成立保皇会。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提出“助外人攻团匪以救上”,并策动唐才常起兵勤王。1902年抛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公开反对革命。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更坚决反对革命运动,为清廷伪立宪效力。辛亥革命后在上海主编《不忍》杂志,宣传孔教,反对共和,念念不忘清室复辟。1917年张勋策动溥仪重登帝位,他积极与闻其事,出任伪政权弼德院副院长。复辟旋告失败,在美帝庇护下,逃出北京。五四运动后反对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临终仍上书清逊帝谢恩。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戊戌奏稿》、《康南海先生诗集》等。
猜你喜欢的书
谭襄敏奏议
十卷。谭纶撰。谭纶 (1520—1577),明江西宜黄人,字子理,号二华。嘉靖甲辰(1544)进士,任台州知府,练兵御倭,屡战屡捷。嘉靖四十二年(1563)以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率刘显、俞大猷、戚继光,大破倭寇。后以兵部侍郎巡抚两广,至即平七山诸贼。隆庆元年(1567)总督蓟辽、保定军务,与戚继光图上方略,扼守居庸关至山海关一线,整饬边备,以功进兵部尚书。前后掌管军事三十年,与戚继光齐名,称谭戚,卒谥襄敏。有《谭襄敏奏议》、《谭襄敏公遗集》。此奏议皆是其历官疏草,共分为三集:闽稿、蜀稿、蓟辽稿,是他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以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嘉靖四十四年(1565)起为陕西巡抚,后调任四川以后及隆庆元年至四年总督蓟辽时所上。谭纶在御倭、平寇、备边方面颇有政绩,是集则可见其谋划之大略。有《四库全书》本、《宜黄丛书》第一辑本。
南诏图传文字卷
唐代南诏长卷画。亦称《南诏中兴二年画卷》、《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南诏画卷》、《南诏图卷》、《南诏图传》等。南诏舜化贞中兴二年(唐昭宗光化二年,899)画毕。南诏忍爽(官名)臣王奉宗、张顺等绘画监制。从画面画工人物及画技看,还应有蜀地汉人及当地民族画工参加。卷长5.75米,幅宽0.30米。由画卷及文字卷组成,文字卷长达2500余字,是对画面的注释和补充。题字称其题材据《巍山起因》、《铁柱》、《西洱河记》及《张氏国史》等图书所载佛教初入南诏地区的故事。内容描述观音菩萨化临巍山,南诏始祖细奴罗躬耕田间时受佛命,其妻、媳于送饭路上皈依佛门,各部落首领祭铁柱,白王张乐进求禅位等故事。最后一图为“文武皇帝圣真”,据考证,此为大长和国国主郑买嗣,是后来加绘的,可作为南诏与大长和国更替的史证。图中除了各种天兵、仙女、僧、俗人物之外,还逼真地绘出了耕牛、二牛抬扛的犁具、房屋和各族首领、国王、官员、妇女、画工的服饰等。画技高超,结构严谨,线条流畅,造型丰美,施色绚丽。是研究南诏历史、宗教、官制、生产、民俗、服饰、艺术的宝贵资料。图卷原藏清宫,并有嘉庆二十五年(1820)成亲王观后的题记。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被劫,后流入日本,收藏于日本山中公司。现转藏于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因该画由图画卷和文字卷两部分组成,故称。文字卷长达2500余字,是对画卷的注释和补充。
古林如禅师语录
四卷,清机如说,全威等记录。古林如禅师语录目次,像赞序启传,卷一上堂,卷二小参示众,卷三拈古颂古,卷四机缘六问像赞行实杂着佛事。
华严圣可禅师语录
清代德玉说、光佛等编写的书籍,共五卷。卷一收住重庆府巴县华严禅院语录——一上堂、住重庆府报恩禅寺语录——上堂、再住华严院语录——上堂;卷二收上堂;卷三收晚参、机缘;卷四收拈古、颂古;卷五收杂录。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五册。
相应部经典
南传巴利文经藏五部之一。相当于汉译《杂阿含经》。分为五篇、五十六相应、二百零三品,共收经二千八百七十五部(一说“二千八百六十三部”或“二千八百五十八部”)。按经的内容分为偈、因缘、蕴、处等,较《杂阿含经》齐整而有条理。其中与《杂阿含经》相应的有八百八十三经。《相应部》的汉译本名为《相应部经典》,由今人云庵译出,收入台湾出版的《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十三至十八册。
观佛三昧海经
梵名Buddha -dhya^na-sama^dhisa^gara-su^tra 。凡十卷十二品。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又称观佛三昧经、观佛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此经系佛于迦毗罗城尼拘楼陀林中,为父王阅头檀、姨母憍昙弥等所说,教以住观佛三昧,并谓此三昧功德深广,能得解脱。此经凡十二品:(一)六譬品,(二)序观地品,(三)观相品, (四)观佛心品,(五)观四无量心品,(六)观四威仪品,(七)观马王藏品,(八)本行品, (九)观像品,(十)念七佛品,(十一)念十方佛品,(十二)观佛密行品。又开元释教录卷十四单译阙本录举出鸠摩罗什译之观佛三昧经一卷,然其与此经之异同则不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