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
古文小品咀华
《作者:王符曾》古代小品文选本。所选自先秦至明末,凡四卷,卷一选《战国策》47篇、先秦文12篇;卷二选西汉文38篇、东汉文29篇、三国文10篇;卷三选六朝文17篇、唐文58篇;卷四选宋文71篇、元文2篇、明文7篇,共291篇,最短者仅23字,长者也只千把字。选者有序和《赘言》说明宗旨,认为文章贵少,“洗髓伐毛,陈言务去”,“遗糟粕而存精液”,于是“至约之中,至博存焉。”称赞所选小品,“虽惜墨如金,而光烛万丈;虽心细如发,而气雄宇宙;金熔玉琢,节短音长。人以为至约而宝之者,予独以为至博而赏之也。”“集中所载,虽寥寥短幅,而规模阔大,局阵宽展,如尺水兴波,亦复汪洋无际,是能以少许胜人多多许者。”编者以此选本提倡短文,且每篇都有简短而比较精到的评语,并以比较近代化的文学散文意识一反《文选》、《唐文粹》、《宋文鉴》、《元文类》“诗文并载”的习惯,骚、赋、歌、词,一概不选,正史也不选,因此“可算是古人编的独有的一部短文集”(东方既白《介绍一本古人编的短文集》),其对短文内容博与约辩证关系的理解于今仍有启发意义。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出版了杨扬标校的耕读轩刊本,并影印了周作人祖父周介孚收藏并有周作人小记的清人抄本,前者称甲种本,后者称乙种本,并行于世。
-
豆棚闲话
《作者:圣水艾衲居士》清代艾纳居士编的短篇小说集。所录说古谈今小说12则。由天空啸鹤作序,鸳湖紫髯狂客评,吴门百懒道人重订。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张敏点校本。另有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本。作者的真实姓名及生平均不可考,只知他是个“胸藏万卷,口若悬河,下笔不休,拈义即透。凡诗集传奇,剞而脍炙天下者,亦无数矣”的饱学之士。本书是作者根据所见所闻创作的“销夏”之作(紫髯狂客,第12则总评“迩当盛夏,谋所以销之者,于是《豆棚闲话》不数日而成”),但是从小说内容看,并非“闲话”,全是有感而发。据作品所描写的社会景况看,作者可能目睹了清军入关后,为巩固政权对不屈服的汉人进行的残酷镇压。所以他“收燕芩鸡壅于药裹,化嘻笑怒骂为文章”,篇篇冷嘲热讽,虽“董帽薛戴,却好像生成”。足见作者胸中之郁闷。《范少伯水葬西施》中,作者将绝代姝丽西施,说成个村野庸妇。将那位足智多谋、与句践共患难的范蠡大夫,说成一个沽名钓誉,聚敛钱财的贪婪小人。本来功成身退,忠于爱情泛舟五湖的美丽传说,变成了杀人灭口、水葬西施的悲剧。《首阳山叔齐变节》更奇特。逊让居位,具有高风亮节的两兄弟,都演成“分道扬镳”叔齐弃兄下山,谋取功名。初读似有亵渎古人之感,然掩卷深思,世上那些假清高,真污浊的小人嘴脸跃然纸上。其他篇目有对宗教的揭露和鞭挞;有对官场的揶揄揭露,处处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本书的结构尤令人称道。12则平话,各自成篇,而以在豆棚下谈天说地为牵系,串接成册,新颖别致,与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十日谈》异曲同工。
-
萤窗异草
《作者:庆兰》《萤窗异草》三编,12卷,共138篇。乾隆至光绪间以手抄本流传。最早在光绪初年由上海申报馆刊印。另有民国间上海进步书局刊印本。1985年齐鲁书社出版了以申报馆本为校本的刘连庾校点本。《萤窗异草》是在《聊斋志异》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其主要内容是写狐鬼精怪的故事,有的是从《聊斋志异》中敷衍来的,故事情节曲折委婉。但又绝非《聊斋志异》的机械的模仿,作者较为深刻地洞悉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种种黑暗,种种时弊。《毒饼》、《讼疫》、《智媪》是其中的佼佼者。《萤窗异草》还有不少取材于爱情题材的作品,如《秦吉了》、《宜织》、《桃叶仙》等,作者无情地批判了封建社会,表现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和审美追求。《萤窗异草》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情节曲折,语言简练。作品植根于民间文学的沃土之中,同《聊斋志异》一样直接继承了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的传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
淞滨琐话
《作者:王韬》笔记小说集。近代王韬著。十二卷。六十八篇。大致为两类:一为借奇境幻遇暴露社会黑暗,以狐鬼仙妖寄托真情实意。如《因循岛》中描述“黄沙无际,草木不生,居民均面黄肌瘦,悴容可掬”,而官吏则皆兽面人身,巧取豪夺,贿赂公行。第二类主要描写一系列鲜明生动的妇女形象,特别是社会最底层的妓女。如《魏月波》中的少女魏月波,大胆追求爱情未能如愿,却沦为妓女,饱受折磨和苦难,最终削发为尼。本书受《聊斋志异》影响明显,构思奇特,想像丰富,写景写情均有传神之笔。书中反复宣扬的生死轮回,白日飞升等却属糟粕,另有反映封建文人赌酒征歌、渔猎女色之情形亦不足取。有光绪十三年(1887)淞隐庐铅印本、宣统三年(1911)上海著易堂石印本、民国初《笔记小说大观》本,近有1986年齐鲁书社排印本、1987年岳麓书社排印本。
-
里乘
《作者:许奉恩》近代文言笔记集。又名《兰苕馆外史》。清许奉恩撰。八卷。奉恩字叔平,安徽桐城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秋闱报罢,身历太平军之乱,流离转徙,间关数万里。尝记所闻为《风鹤涂说》,藏稿武林,城陷,因遭散佚。是书仿《聊斋》、《阅微》,积三十余年,于同治年间成书,凡一百四十余则,约十四万字。旨在表彰忠臣孝子,仁人志士,阐发因果,以警于世,故内容多言人事,如科举之成就,家道之兴衰、人事诉讼之成败等均归于善恶之报。所载闺阁儿女私情,亦发乎情,止干礼,以利风化。偶言神鬼狐妖,如《林妃雪》、《吴真人》、《俞寿鹤》等篇,或以善孝登仙,或以恶罚地狱,亦关乎劝惩。《笔记小说大观》云:“《聊斋志异》以文词胜,《阅微草堂》以论断胜,皆千古不磨之作。此书独兼有其长,谈狐说鬼,无殊淄水之洸洋,善劝恶惩,犹是河间之宗旨。”然其说教过多,文情稍逊,难与《聊斋》、《阅微》并论。有光绪五年(1879)常熟抱芳阁刊本,《笔记小说大观》本。
-
十二笑
《作者:佚名》白话短篇小说集。不分卷,共收十二篇故事,今存一至六回写刻本。封面识语云“墨憨斋著述”,且于书名上冠以“墨憨斋新编”,正文前又有引言一篇,署墨憨斋主人。然识语后章曰“子犹后人”,可见书实非墨憨斋冯梦龙所编,而为冯姓梦龙的崇拜者所为。其《昧心友赚昧心朋》一则提及“明末时有一个人姓巫名杏”云云,显然是清人口气。此书不如一般明人短篇笑话,每篇篇幅较长,有头有尾,开头均有大段说教,阐明一理,然后演绎一至二则故事,观点陈陋,时涉秽笔,因冀悦俗人耳目,难免流入下品。每回后有评语。题“亦卧庐生评,天许闲人校”。其评校者与作者恐为一人。从评语来看,作者也较注意性格的刻画和作品的教育作用。如第一回评曰:“写痴处真正痴,写愚处真正愚,写像泥人处真似泥人。虽是笑语,却是真话。因下一转语云:君今若悟言非假,笑里机峰亦度人。”应该说这些话并非全虚,然由于作者本身的思想品格不高,故其评者的意见、作者的愿望和作品的客观实际,存在着相当的距离。
-
谐铎
《作者:沈起凤》文言小说集。 清沈起凤(1741—1805前后)撰,参见附录小传。全书十二卷一百二十二篇,约在乾隆四十五至五十五年(1780—1790)这十年间陆续写成。乾隆五十五年由其门生胡文水出资付刻。又有《续谐铎》,今残存不到十篇。作者痛感社会的黑暗,人世的险恶,在《谐铎》中锋芒毕露的是强烈的现实批判性、警策性,如《棺中鬼手》篇,对贪官污吏进行了嘲讽;《桃夭村》篇,揭露了当时社会贿赂公行、是非颠倒的现象;《村姬毒舌》篇,讥弄了新科状元以财势诱人的丑态。每篇故事,非神即鬼,非精即怪,作者借题发挥,对于社会病态的解剖,人情世态的揭露,寓庄于谐,言简意深,颇具功力。再加上故事短小精焊,文字简练生动,大量运用夸张、对比、不协调、故意出错、轻重倒置、谐音等俳谐手法,写出了一篇篇以谐入铎、寓庄于谐的作品,使本书在当时社会就得以广泛流传。《青灯轩快谭》评说:“《谐译》一书,《聊斋》以外,罕有匹者。”
-
醉茶志怪
《作者:李庆辰》清代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又名《奇奇怪怪》。四卷三百五十六则。题“津门李庆辰筱筠戏著”。李庆辰(? —1897),字筱筠,号醉茶子,天津人。成书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醉茶志怪》是中国著名文学家李庆辰在借鉴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的基础上发挥自我文学才能所撰写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该书完成于1892年,当时正处于晚清时期,而且当时人们的思想也正受到新旧思想的撞击。该部小说中所体现出的新旧思想的挣扎正是当时进步青年思想的体现。全书分四卷,该书简明质朴而又富于理趣,轶闻错出其中,多寓劝戒之意。书中可视为小说的虽不足百篇,但其思想内容却相当复杂,故事类型与人物类型亦相当繁多。这些故事多托兴鬼狐,带有传奇色彩,情节曲折,起伏跌宕,颇能引人入胜,其中《苏某》《如意》《柳儿》《爱哥》《狐师》《阿菱》等都是植根于现实生活土壤中的佳作。
-
坚瓠集
《作者:褚人获》笔记小说集。作者褚人获,参见附录小传。本书除正集十集外,另有续集、广集、补集、秘集,余集,全书共十五集,六十六卷。其中二集彭榕序作于康熙辛未(1691),余集张潮序作于康熙癸未(1703),可见成书时间大约从康熙三十年以前开始,至康熙四十二年止,共十多年时间。本书有道光十二年寻春书屋刊本,清代笔记丛刊本、笔记小说大观本,一九二六年柏香书屋铅印本等。是书卷帙浩繁,凡十五集,内容极其丰富,于古今典制、人物事迹、诗词艺术以及社会琐闻、诙谐戏谑无不俱载。尤以明清轶事为多。如四集四卷《唐元如》条记载唐伯虎获秋香事,为清初流传与“三笑”故事有关之一说。后集卷一《吴门风俗》条记吴门冬至节风俗,四集卷三《市名》、《石敢当》条记载市井交易地区异名、“石敢当”的由来等等,是研究明清商业风俗的重要资料。三集卷一《土产》条,记载各地土特产及官家逼贡,百姓遭殃事,鲜明具体。书中论诗词文艺部分虽很丰富,但往往缺乏精到见解。掌故考证多有因袭前人笔记。故采辑虽广,但博而不精。有道光十二年(1832)寻春书屋刊本,《清代笔记丛刊》本,《笔记小说大观》本等。
-
耳食录
《作者:乐钧》文言小说集。清乐钧撰。初编十二卷,续编八卷,坊刻石印本五卷(残帙)。钧原名宫谱,字元淑,号莲裳,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嘉庆举人,翁方纲弟子。工诗,有才名,书法家。《清史稿》及《清史列传》有传。著有《青芝山馆诗文集》。此编成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约十余万字。所记故事皆传奇逸闻、鬼狐志怪等“耳食”之言,故以之名书。作者落拓一生,同情民间疾苦,揭露出“乾隆盛世”的某些阴暗面。师承《聊斋》,颇得蒲氏笔意。如《南野社令》乃据《聊斋·王六郎》敷衍成篇,写渔夫水鬼故事,《青州贾》言丙丁相约合资贸易,至期丁死,泯形相亲,亦本《聊斋·叶生》魂从知己故事。然皆不如《聊斋》感人。作品以才子佳人幽婚故事为多,《夕芳》、《湘女》为此类传说之有文采者。《上官完古》写完古夜间远行,闻鬼哭甚哀。问之,鬼乃历诉地方官吏“贪残如狼虎,数年工役繁兴,科派乡里, 日役丁男数千而少给其食”的凄惨景象,鞭辟入里,极为深刻。他如《张将军》以盗言盗,盗不可捕;《田卖鬼》写素不畏鬼,伏鬼卖鬼之主人公,皆有一定思想意义,《痴女子》写少女读《红楼梦》,反复数十百遍,痴迷泪尽,父母焚其书,女子连呼宝玉而逝的传说,距《红楼梦》初刻程高本不过二三年,可做红学研究资料。有乾隆末年梦花楼刊初编《耳含录》单行本,嘉庆间刊二编单行本,道光元年青芝山馆刊本及同治十年敦仁堂刊本(初、二编合刊),此外有《清代笔记丛刊》本及《笔记小说大观》本,皆五卷删节本。
-
夜雨秋灯录
《作者:宣鼎》文言小说集。清宣鼎撰。三集,十二卷。鼎字瘦梅,安徽天长人,清末小说家。兼工书画,做过幕僚,终生不仕,曾寓沪卖画为生。著有《粉锋图咏》、《返魂香传奇》等。作者有感于晚清社会腐败,受《聊斋志异》影响而成此编。成书于光绪年间,收文一百一十三篇,约二十万字。多写奇闻异事,揭露清季腐败现象。叙事委婉,辞采富赡,艺术上有可取之处。名篇有《麻疯女邱丽云》、《卓二娘》等篇。《笔记小说大观》提要谓其宗旨“不外劝善惩淫,绮而不妖,质而不俚,趣味浓郁,辞事新鲜,洵可上匹柳泉(《聊斋》作者蒲松龄),近侪遁叟(《后聊斋志异图说》作者王韬)。”概括出此书内容要旨及艺术成就。鲁迅亦以此编与王韬书比并,谓其笔致为“聊斋一流。”有民国十五年(1926)上海大一统书局石印本,《笔记小说大观》本,一九八五年岳麓书社铅印本,一九八六年齐鲁书社《清代笔记小说丛刊》本。
-
明末清初耶稣会思想文献汇编
《作者:佚名》中国古人推崇“知史可以明今”,《圣经》也说:“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都告诉我们明白和借鉴历史的重要性。唐朝时,福音就进入中华大地,千数百年的基督宗教传播史给今天该教在中国的传播留下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其中,明末清初天主教以“耶稣会”为中心在中国的传教实践,在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对话方面作了许多有意义的开创性的探索,有许多重大的创造和建树,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丰富遗产.《明末清初耶稣会思想文献汇编》就是这样一本珍贵的著作,它汇集了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和中国的信徒们所写的传教护教作品等60册原始资料以及当时一些学者的反教资料,其中许多是从法国国家图书关和梵蒂冈教廷图书馆所收集的资料,有不少是海内外仅有的珍本、孤本,对研究明末清楚天主教与中国文化、哲学、宗教的交涉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
渊鉴类函
《作者:张英》此书为清圣祖敕撰,张英、王士禛等编纂。凡450卷,计分45部,有2500余小类。其扩充明人俞安期《唐类函》,博采《太平御览》、《玉海》、《山堂考索》、《天中记》等书,广收宋、元、明各代的文章事迹,远有所稽,近有所考,源流本末,一一灿然,以供文人驱遣故实词藻之用。45部顺序为:天、岁时、地、帝王、后妃、储宫、帝戚、设官、封爵、政术、礼仪、乐、文学、武功、边塞、人、释教、道、灵异、方术、巧艺、京邑、州郡、居处、产业、火、珍宝、布帛、仪饰、服饰、器物、舟、车、食物、王谷、药、菜蔬、果、花、草、木、鸟、兽、鳞介、虫豸。每部又分若干子目,每项子目著录5类内容:释名、总论、沿革、缘起;典故;对偶;摘句;诗文。如子目不具备这5项内容,则付阙如。每一类内容都分为“原”、“增”两部分,分别表示《唐类函》所辑唐人类书与清人编此书时所续增。《渊鉴类函》集搜采、分部、序类、剪裁之功。”计其所载,实倍于《御览》。……与《佩文韵府》、《骈字类编》,皆亘古所无之巨制,不输宋三四大书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但因成书于众手,也有不少引文上的讹误疏漏。《渊鉴类函》成书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有内府刊本、1887年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1985年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同文书局本等。
-
子史精华
《作者:张廷玉》吴士玉等奉清圣祖之命而编纂。始于康熙末年,至雍正五年(1727)成书。四部之中,子史最为浩博,也最为芜杂。此书采集子书和史书的名言隽句,按类编次,所以叫做《子史精华》。这部书共160卷,是为供采掇辞章者使用的工具书。全书分30类,280子目,体例与《北堂书钞》、《白孔六帖》相近,但采摭更为繁富。内容以摘引古籍中的史传和诸子为主,兼及稗官野史,而不及儒家经籍。凡子、史两部图书中的“名言隽句”,都分条钞录,句下注明出处,以备查检。具体地说,280个子目,每个子目都以大字摘要,用双行小字注明出处,排列引文。的确做到了“大书以标其精要,分注以详其首尾,元元本本,条理秩然,繁简得中,剪裁有法”。吴士玉等纂辑此书的目的,在于供一般士人查找辞章和典故,在清代影响较大。当时士人多用此书检寻和采撷典故、辞藻以写文章或应试。所以清人评价此书说:“守兹一帙,可以富拟百城”。但这书与许多类书一样,也有它的缺点。它的主要缺点就是征引材料只注出书名而不注明篇名卷数,查对原文仍很不便。引文也往往有所增删,引用时更须注意核对原文
猜你喜欢的书
诗艺
演讲集。一九六七年秋,博尔赫斯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邀,就诗的地位、隐喻模式、小说与诗、音韵与翻译等展开六讲。讲座录音带在图书馆尘封三十多年后,由时任西安大略大学现代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的凯林–安德·米海列司库整理出版。全集广征博引,涉及从古至今诸多文学现象,又有着口语化文本的不拘形式感,娓娓道来,收放自如,“《诗艺》是一本介绍文学、介绍品位,也介绍博尔赫斯本人的书……博尔赫斯跟历代的作家与文本展开对话,而这些题材即使是一再反复引述讨论也总还是显得津津有味。”
太上金华天尊救劫护命妙经
太上金华天尊救劫护命妙经,又名《昊天玉皇文》。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出于宋元。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为五言韵文,篇幅不长。大旨言金华天尊奉元皇玉帝之命,救人劫难。凡诵持此经者,则有七元天星君、破军天星君、天罡大星君、霹雳大仙君等神灵护卫,消除灾难,并可修成真道,超越三界。
周易参同契解
道家著作。3卷。宋·陈显微撰。显微字宗道,自号抱一子,淮阳(今属江苏省)人。嘉定端平间(1208~1236)道士。是书为其弟子王夷于端平元年(1234)所刊。卷内不分章节。书中次第,悉依彭晓之本,其“鼎器歌”一首,亦从彭本附于卷末。书中所解,于内丹阐发较详,故在诸注解本中颇有特点。《四库全书总目》评:“以其诠释详明,古《参同契》诸注之中犹为善本。故存备言内丹之一家, 犹经解之中录吴澄诸书之意云尔。”
流亡
现代长篇小说。洪灵菲著。上海现代书局1928年4月初版。收作者《自叙》和《自诗》各1篇。小说描写大革命时期一群青年革命者的斗争活动和爱情生活。主人公沈之菲是M党党部的重要人员。M党发生内讧,旧势力大举抓捕激进的新派人物,沈之菲带着女友黄曼曼仓皇逃到T村斋寺附近的一间藏棺古屋,并在危亡之际结为生死伴侣。不久,他们双双来到H港,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后被密探发现而被捕。在狱中,他们受尽折磨,但牢记中山先生的教导,坚贞不屈。两天后他们被驱逐出境,押送回S埠。沈之菲与黄曼曼约定在最短的时间里逃往海外,但却受到了家庭的阻挠。父亲不允许他“牺牲家庭去革命”,前来约他的黄曼曼则遭到他父亲的粗暴阻挡。沈之菲不得不只身外出流亡。他先到新加坡,因生活无着,前途无望而转道暹逻,但那里的环境十分险恶,到处逮捕进步人士,沈之菲无所作为,过了十几天流浪生活。革命的愿望终于驱使他回到故国,但国内正值革命低潮。沈之菲只好回到故乡。不断的挫折和死水一般的生活使他徘徊在沉沦与革命的十字路口,父亲的讽刺又使他感到非常苦闷和气愤。这时,黄曼曼从北京来信,诉说了思念之情,并鼓励他继续奋斗,沈之菲热血沸腾,决心“为着人类寻求永远的光明”,踏上新的“流亡的征途”。作品描写了主人公在流亡生涯中遭受的苦难,赞扬了革命者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折不挠的斗争精神。作品格调高昂,富有斗争气息,但描写不够细腻。
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唐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译
与《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同,地婆译,缺观行法。
兜调经
一卷,失译。与鹦鹉经及分别善恶报应经皆中阿含鹦鹉经之别译。兜调者,婆罗门名也。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