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
佩文韵府
《作者:张英》《佩文韵府》于康熙十三年(1674)开始编纂,直到康熙五十年(1711)完成,耗时三十七年。是一部分韵编排的辞书。由张英等奉命编纂。“佩文”是清帝书斋名。该书分韵隶事。分韵隶事始于唐颜真卿的《韵镜源》,但该书已失传。元时作者颇多,而流传下来的有阴幼遇的《韵府群玉》,凌稚隆的《五车瑞韵》。《佩文韵府》以这两书书作为蓝本,作了较大的增补。《正集》及《拾遗》共二百十二卷。收入一万零二百五十七字,分一百零六韵,注明音训。词语按最下一字分韵排列,注明出处,不作解释。所引资料十分丰富。但引文错误较多。它主要是供在科举制度下作诗文辞赋时修饰词藻、采选典故之用。是韵文写作的参考书,作为韵书来讲,影响较为深远。
-
骈字类编
《作者:张廷玉》类书,清张廷玉等编。康熙五十八年(1719)敕撰,雍正四年(1726)告成。1984年北京市中国书店据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影印出版。《骈字类编》凡240卷,计分12门:天地、时令、山水、居处、珍宝、数目、方隅、采色、器物、草木、鸟兽、虫鱼;补遗一门曰人事。其中数目、方隅、采色等类,为以前类书所无。该书只收双音词,不收单音和多音词;只收实词,不收虚词;实词中“不甚雅驯”者亦不收录。其性质与《佩文韵府》相近,为作诗文是查检词汇、典故之用,但体例殊异,一改以韵系字的通法为以类分,“俾与《佩文韵府》,一‘齐尾字’,一‘齐首字’,互为经纬,相辅而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每一门目下,由骈字中的第一字加以统摄,共用标首字1604个。每条所引,以经史子集为次,韵文只收诗赋,不涉词曲。而引书必著其篇名,引诗文必著其原题,或一题而数首者,必著其为第几首,编排颇为精密。例如“人事门”中“赐”字标首的“赐衣”条,列《礼记》、《后汉书·丁鸿传》、钱起《送边补阙东归省觐诗》、卢纶《送盐铁裴判官入蜀诗》有关“赐衣”的出处。该书的缺点为词头数目有限,又囿于体例,所收词汇大为减少,且有滥入之嫌。
-
读书纪数略
《作者:宫梦仁》清宫梦仁辑。8册,54卷。本书采集群书,分类编辑而成,并有注释。内分天、地、人、物四部。“人部”又分为29类,其中与法制关系密切的有9类:(1)法戒类,有居乡四约、余襄公从政六箴等136条。(2)伦品类,有妇七去、三不去等66条。(3)治道类,有十二教、五政、五赦等181条。(4)选课类,有审官六议等98条。(5)爵秩类,有六职、御史三院等237条。(6)贡赋类,有赋法九等等51条。(7)食货类,有理财三要等101条。(8)军政类,有兵制五变等200条。(9)刑律类,有三典、三赦、五禁、治狱期五、八刑、刑书四法、律例八字、左传九刑、刑狱十弊等58条。有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武英殿刊本。g
-
格致镜原
《作者:陈元龙》记载事物起源的一部类书。清陈元龙编。所谓“格致”,是取《礼记·大学》“格物致知”之义,就是穷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的意思。“镜原”是探索事物本源的意思。全书共100卷,分为:乾象、坤舆、身体、冠服、宫室、朝制、珍宝、燕赏器物、耕织器物、玩戏器物、居处器物、香奁器物等共30类;每类又分若干子目,如乾象类有天、日、月、星、风、雷、云、雨等十四目,各类共有八百八十六目。一般首先是总论,然后引古书,讲该字的字义和该物来源,下面列出有关材料。这部书注重考证饮食、布帛、文具、武备、日常器物以及花、木、鸟、兽、昆虫、水族等。这些记载事物的资料,大多录自原书,而且多据善本,所采经、史、杂记、野乘,都一一注明出处。内容丰富,体例完备,为研究古代文化史、科技史提供了重要资料。这部书在清代影响很大,据说当时几乎家家必备。
-
牧斋有学集
《作者:钱谦益》清代诗文别集。钱谦益撰。钱谦益是明清之际文学家,号牧斋。明代创作的诗文已先此编入《牧斋初学集》,本集系入清以后创作的诗文集,因此以“有学”(“有”通“又”)为名。它最初刻于清康熙三年(1664),诗有《秋槐诗集》、支集、《夏五诗集》各1卷,《绛云余烬集》上、下2卷,《秋槐诗别集》、《高会堂诗集》、《长干塔光集》、《红豆诗初集》、二集,三集各1卷,《东涧诗集》上、下2卷,凡13卷,编年排次;文37卷,分类编排。合计共50卷,卷次相属。康熙二十四年金匮山房又刻有重定本,将若干佚作分别补入有关各卷,最末另增1卷,成书51卷,惟字句改易颇多。后来《四部丛刊》影印此集,以初刻本为底本,将重定本增补的佚作合编为《牧斋有学集补》1卷,又将两本异文编校为校勘记1卷,一并附于集末。重定本中增补的某些佚作,实际上初刻本已收入,只是篇名不同而已。宣统二年(1910)邃汉斋编印《牧斋全集》,收本集初刻本之后附有补遗2卷,佚作与重定本不尽相同。本集诗歌部分有钱谦益族孙钱曾所撰笺注,编次、篇目、字句与原本颇有出入。而钱谦益入清之后创作的诗文,未收入此集的也还很多。如钱曾《笺注》原目中有的《投笔集》,本集未收,大概因“违碍”太甚只能割爱。当然,钱曾《投笔集笺注》,事实上也是很久以后才单独刊行。
-
宋诗纪事
《作者:厉鹗》诗总集。清厉鹗(1692—1752)选辑。一百卷。鹗有《樊榭山房集》已著录。此集成于乾隆十一年(1746),历时二十余年。系继宋计成功《唐诗纪事》之后裒辑宋代诗歌规模最为宏大的一部著作。据厉鹗《序》称,因有感于“前明诸公剽拟唐人太甚,凡遇宋人集,概置不问,迄今流传者,仅数百家。即名公巨手,亦多散逸无存,江湖林薮之士,谁复发其幽光。”于是利用扬州小玲珑山馆马氏藏书,从宋人文集、诗话、笔记、以至山经、地志等各种珍秘典籍中辑撰成。每一作家后多附小传,所收作品亦标出处,并加评论,或引诗话、笔记等材料给以注释、说明,颇便使用。但所收诗作多无本事,与书名不符;或有事而无诗,又类说部。从全书体例看,可视为一部宋代诗集。
-
明夷待访录
《作者:黄宗羲》文集。清初黄宗羲(1610—1675)撰。一卷。宗羲有《南雷文定》已著录。此书因具有明显的民主主义思想,乾隆间列为禁书。全书分为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等十三目,二十一篇。“明夷”取自《周易》卦名,象征火入地中,昏主在上,明臣在下,不敢显露其明智,智能之士处于患难之中。“待访”,期待明君来访,故自称:“吾虽老矣,如箕子之见访,或庶几焉。”(《明夷待访录题辞》)有自况殷末箕子向周武王陈《洪范》的意思。成书于清康熙二年(1663),100年后的清嘉庆年间,才有初刻本印行。清末有顾氏《小石山房丛书》本,民国初年有上海中华书局薛凤昌《黎洲遗著汇刊》本,现通行1955年古籍出版社标点本,1981年中华书局重印。
猜你喜欢的书
诗艺
演讲集。一九六七年秋,博尔赫斯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邀,就诗的地位、隐喻模式、小说与诗、音韵与翻译等展开六讲。讲座录音带在图书馆尘封三十多年后,由时任西安大略大学现代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的凯林–安德·米海列司库整理出版。全集广征博引,涉及从古至今诸多文学现象,又有着口语化文本的不拘形式感,娓娓道来,收放自如,“《诗艺》是一本介绍文学、介绍品位,也介绍博尔赫斯本人的书……博尔赫斯跟历代的作家与文本展开对话,而这些题材即使是一再反复引述讨论也总还是显得津津有味。”
太上金华天尊救劫护命妙经
太上金华天尊救劫护命妙经,又名《昊天玉皇文》。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出于宋元。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为五言韵文,篇幅不长。大旨言金华天尊奉元皇玉帝之命,救人劫难。凡诵持此经者,则有七元天星君、破军天星君、天罡大星君、霹雳大仙君等神灵护卫,消除灾难,并可修成真道,超越三界。
周易参同契解
道家著作。3卷。宋·陈显微撰。显微字宗道,自号抱一子,淮阳(今属江苏省)人。嘉定端平间(1208~1236)道士。是书为其弟子王夷于端平元年(1234)所刊。卷内不分章节。书中次第,悉依彭晓之本,其“鼎器歌”一首,亦从彭本附于卷末。书中所解,于内丹阐发较详,故在诸注解本中颇有特点。《四库全书总目》评:“以其诠释详明,古《参同契》诸注之中犹为善本。故存备言内丹之一家, 犹经解之中录吴澄诸书之意云尔。”
流亡
现代长篇小说。洪灵菲著。上海现代书局1928年4月初版。收作者《自叙》和《自诗》各1篇。小说描写大革命时期一群青年革命者的斗争活动和爱情生活。主人公沈之菲是M党党部的重要人员。M党发生内讧,旧势力大举抓捕激进的新派人物,沈之菲带着女友黄曼曼仓皇逃到T村斋寺附近的一间藏棺古屋,并在危亡之际结为生死伴侣。不久,他们双双来到H港,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后被密探发现而被捕。在狱中,他们受尽折磨,但牢记中山先生的教导,坚贞不屈。两天后他们被驱逐出境,押送回S埠。沈之菲与黄曼曼约定在最短的时间里逃往海外,但却受到了家庭的阻挠。父亲不允许他“牺牲家庭去革命”,前来约他的黄曼曼则遭到他父亲的粗暴阻挡。沈之菲不得不只身外出流亡。他先到新加坡,因生活无着,前途无望而转道暹逻,但那里的环境十分险恶,到处逮捕进步人士,沈之菲无所作为,过了十几天流浪生活。革命的愿望终于驱使他回到故国,但国内正值革命低潮。沈之菲只好回到故乡。不断的挫折和死水一般的生活使他徘徊在沉沦与革命的十字路口,父亲的讽刺又使他感到非常苦闷和气愤。这时,黄曼曼从北京来信,诉说了思念之情,并鼓励他继续奋斗,沈之菲热血沸腾,决心“为着人类寻求永远的光明”,踏上新的“流亡的征途”。作品描写了主人公在流亡生涯中遭受的苦难,赞扬了革命者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折不挠的斗争精神。作品格调高昂,富有斗争气息,但描写不够细腻。
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唐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译
与《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同,地婆译,缺观行法。
兜调经
一卷,失译。与鹦鹉经及分别善恶报应经皆中阿含鹦鹉经之别译。兜调者,婆罗门名也。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