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
顾亭林诗文集
《作者:顾炎武》诗文别集。清顾炎武著。十七卷。凡《亭林文集》六卷,《亭林余集》文一卷,《蒋山佣残稿》文三卷,《亭林佚文辑补》一卷,《亭林诗集》五卷,《熹庙谅阴记事》一卷。为现存顾氏诗文集中较完备的一种。内《残稿》系据旧抄本排印。1959年中华书局点校印行,1983年新版重印,收入《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此前顾氏诗文集,有康熙间门人潘耒辑刊《亭林文集》六卷、《诗集》五卷,光绪间合肥蒯氏刊《余集》一卷,后光绪三十二年(1906)汇印。朱记荣重刻《亭林遗书》本、民国八年(1919)商务印书馆影印《四部丛刊》本、民国二十六年中华书局排印《四部备要》本,则均为十二卷本。文集单行另有光绪二十五年梁鼎芬辑刊《端溪丛书》本、三十年会稽董氏山隐居校刊巾箱本,均收《余集》。诗集单行另有光绪二年湖南书局刊本,又有光绪间幽光阁据潘耒抄本排印本《亭林诗稿》六卷,与他本多不同,此外还有宣统间神州国光社排印《亭林集外诗》,附孙诒让《诗集校文》。诗集注本有光绪二十三年味静斋刊徐嘉《顾亭林诗笺注》十七卷;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王遽常《顾亭林诗集汇注》六卷,附集外诗存、事迹编年,收入《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为今诗集最佳本。
-
清稗类钞
《作者:徐珂》笔记集。清徐珂编著。不分卷。汇辑野史笔记和当时新闻报刊中关于有清一代的朝野遗闻轶事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学术、文化的事迹,体裁仿清初潘永因《宋稗类钞》,分门别类,按性质、年代先后,以事类相从,资料丰富,对研究清代文史颇有参考价值。全书自“时令”、“气候”、“地理”至“舟车”、“服饰”、“饮食”凡九十二类,一万三千余条,三百万余言。内“著述”、“文学”、“艺术”、“鉴赏”、“戏剧”多述文人学者艺术家之事。因系编著者平时读书随手札记,故大半“隐括其事,贯穿而成斯篇,未能悉记来历”,后人引用,时有难以征信之感,此为本书最大缺点。有民国六年(1917)商务印书馆排印本,分四十八册,冠以诸宗元序、徐珂自序及编辑凡例,1984年中华书局据以重印,分十三册。
猜你喜欢的书
诗艺
演讲集。一九六七年秋,博尔赫斯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邀,就诗的地位、隐喻模式、小说与诗、音韵与翻译等展开六讲。讲座录音带在图书馆尘封三十多年后,由时任西安大略大学现代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的凯林–安德·米海列司库整理出版。全集广征博引,涉及从古至今诸多文学现象,又有着口语化文本的不拘形式感,娓娓道来,收放自如,“《诗艺》是一本介绍文学、介绍品位,也介绍博尔赫斯本人的书……博尔赫斯跟历代的作家与文本展开对话,而这些题材即使是一再反复引述讨论也总还是显得津津有味。”
太上金华天尊救劫护命妙经
太上金华天尊救劫护命妙经,又名《昊天玉皇文》。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出于宋元。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为五言韵文,篇幅不长。大旨言金华天尊奉元皇玉帝之命,救人劫难。凡诵持此经者,则有七元天星君、破军天星君、天罡大星君、霹雳大仙君等神灵护卫,消除灾难,并可修成真道,超越三界。
周易参同契解
道家著作。3卷。宋·陈显微撰。显微字宗道,自号抱一子,淮阳(今属江苏省)人。嘉定端平间(1208~1236)道士。是书为其弟子王夷于端平元年(1234)所刊。卷内不分章节。书中次第,悉依彭晓之本,其“鼎器歌”一首,亦从彭本附于卷末。书中所解,于内丹阐发较详,故在诸注解本中颇有特点。《四库全书总目》评:“以其诠释详明,古《参同契》诸注之中犹为善本。故存备言内丹之一家, 犹经解之中录吴澄诸书之意云尔。”
流亡
现代长篇小说。洪灵菲著。上海现代书局1928年4月初版。收作者《自叙》和《自诗》各1篇。小说描写大革命时期一群青年革命者的斗争活动和爱情生活。主人公沈之菲是M党党部的重要人员。M党发生内讧,旧势力大举抓捕激进的新派人物,沈之菲带着女友黄曼曼仓皇逃到T村斋寺附近的一间藏棺古屋,并在危亡之际结为生死伴侣。不久,他们双双来到H港,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后被密探发现而被捕。在狱中,他们受尽折磨,但牢记中山先生的教导,坚贞不屈。两天后他们被驱逐出境,押送回S埠。沈之菲与黄曼曼约定在最短的时间里逃往海外,但却受到了家庭的阻挠。父亲不允许他“牺牲家庭去革命”,前来约他的黄曼曼则遭到他父亲的粗暴阻挡。沈之菲不得不只身外出流亡。他先到新加坡,因生活无着,前途无望而转道暹逻,但那里的环境十分险恶,到处逮捕进步人士,沈之菲无所作为,过了十几天流浪生活。革命的愿望终于驱使他回到故国,但国内正值革命低潮。沈之菲只好回到故乡。不断的挫折和死水一般的生活使他徘徊在沉沦与革命的十字路口,父亲的讽刺又使他感到非常苦闷和气愤。这时,黄曼曼从北京来信,诉说了思念之情,并鼓励他继续奋斗,沈之菲热血沸腾,决心“为着人类寻求永远的光明”,踏上新的“流亡的征途”。作品描写了主人公在流亡生涯中遭受的苦难,赞扬了革命者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折不挠的斗争精神。作品格调高昂,富有斗争气息,但描写不够细腻。
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唐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译
与《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同,地婆译,缺观行法。
兜调经
一卷,失译。与鹦鹉经及分别善恶报应经皆中阿含鹦鹉经之别译。兜调者,婆罗门名也。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