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
康熙延安府志
《作者:佚名》康熙《延安府志》反映范围包括现在延安、榆林两市全境和铜川市宜君县。清顺治十七年(1661)牛天宿任延安知府时倡修《延安府志》,继任者王廷弼、陈天植续修,康熙三十八年(1699),吴存礼任知府后,对府志稿终审定稿后始刻印,康熙四十三年离任前印毕。从始修到印成志书,先后经6任知府,历44年。雍正七年至乾隆二年徐洹瀛任知府期间,手写增补了少数内容。本志在写作体例上以志分卷,共10册,全志分10个专志,即舆地、建置、田赋、兵防、秩祀、官秩、选举、人物、纪载、艺文,每志1卷,共10卷;各专志视内容多寡分目,全志共56目。志目之下,按19州县,卫所、道、营堡依次分别记述。本次校点对原志文进行了校点,对原来的通篇文章依据逻辑关系进行了分段,对模糊不清或空缺的字参考其他资料尽量进行了补正,对原志中的生僻字、生僻典故、重要的人物、地名、历史事件等做了注释。
-
同治安福县志
《作者:姚濬昌》(清)姚濬昌修,周立瀛、赵廷恺等纂,为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代同治年间,中国存在湖南、江西两处同名“安福县”,但行政互不隶属。其中,湖南省安福县(今临澧县)于同治八年(1869年)由知县姜大鹍主持修纂《安福县志》34卷,而江西省安福县在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知县姚濬昌(一作姚浚昌)主修、周立瀛纂修完成《[同治]安福县志》该志共18卷,分装9册,内容涵盖天文、地理、营建、食货、学校、武备等门类,具体包括天文志、舆地志、营建志、食货志、学校志、武备志等,卷首另有序文、修纂姓氏、凡例及绘图。姚濬昌时任江西安福知县,曾任职江西湖口、安福及湖北竹山等地,其主持修志属清代地方官修志书的典型实践。此版本为江西省安福县在同治年间唯一修纂的县志,与湖南省安福县(临澧)姜大鹍所修县志并存,但内容互不交叉。该志原刻本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
同治武陵县志
《作者:陈启迈》湖南地方志。清孙翘泽等修,陈启迈纂。四十八卷。翘泽, 贵州黄平人。咸丰举人。历官知县、知府。启迈字竹伯,武陵(今湖南常德)人。道光进士,官至江西巡抚。著有《武陵故实》。是志成于同治二年(1863),约四十五万字。正文分地理、建置、食货、灾祥、学校、武备、职官、选举、人物、艺文十门。下分舆图(含府城及县境图四幅)、沿革、 疆域、 山川、坊乡、古迹(附金石)、风俗、城池、田赋、户口、物产、关隘等五十目。是志体例严谨,山川图考等不以十景八景充斥,而着重实地介绍。艺文载与地方有关者及历代学者书目。地理志重山水,对境内主要河流沅江的记述详瞻,既溯其源流,又记支干,并及历年水患修堤治水事宜。古迹三十五处,载有沈约台记碑、春申君故宅、善卷坛石坛等。人物有仕绩、忠烈、孝友、耆旧等各目,凡记千余人。艺文门收载已佚和尚存书籍一百八十余种,如梁代《武陵图经》、唐代《桃花源志略》、宋张斛鐫《鼎帖》、明《武陵县志》等,有较高文献价值。有同治二年刻本。
-
古历管窥
《作者:刘师培》《古历管窥》由晚清学者刘师培所著,收录于《刘申叔先生遗书》。刘师培凭借深厚学术功底,在钱大昕等前辈研究基础上,对古代天文历法开展了深入的古今对比研究。 古代天文历法体系庞大复杂,与古人生活、社会秩序及文化传承紧密相关。刘师培通过研读各朝代历法著作、天文星象记录等古籍文献,梳理古代历法发展脉络。书中详细探讨了古代历法的制定依据与原理。古人长期观测太阳、月亮、星辰的位置和运动轨迹,以此确定一年长度、月份设置及二十四节气划分。刘师培对比不同朝代历法在这些方面的差异,分析演变原因,展现其不断完善的过程,阐述节气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以及算法改进对农事指导准确性的提升。 对于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古历管窥》解读古代天文学家的认识。书中有对月亮盈亏周期的精确计算及在不同历法中的表示,还有古人对行星运动轨迹的观测记录。古人总结出五星运行规律,并应用于历法制定与星象占卜。刘师培结合古今知识,点明古代认识的局限与先进之处,帮助读者明晰古代天文历法在天体运行认知上的发展。 此外,刘师培在研究中融入西方先进天文历法知识与方法,将中国传统理论与西方科学体系相互参照,为古代天文历法研究开拓新视角。《古历管窥》为后世研究古代天文历法提供了珍贵资料与深刻见解,是古代科技史、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著作。
-
同治永新县志
《作者:萧玉春》 江西地方志。清萧玉春修,李炜纂。二十六卷,首一卷。玉春字璧卿,湖南蓝山人。赐同进士出身,官永新知县。炜,福建永定人。举人,历官知县。永新旧志始于明万历,中经清康熙、道光二修。是志奉檄为通志备采,于同治十三年(1874)成书。约五十四万字。卷首有舆图、山水图等十五幅。正文分地理、建置、食货、职官、选举、学校、武备、人物、艺文、杂类十门。门下分沿革、山水、寺观、物产、公廨、户口、田赋、文职表、名宦、列传、金石、祥异等六十九目。以旧志为基础,凡抄自旧志外皆注出处。沿革表列自虞夏至清乾隆永新隶属分合。有关该地山水、寺观等诗文典故皆散见于山水寺观记载之中。武备载后汉迄清同治间兵革大事五十余次,其中有明末农民起义军在吉安、永新附近与清军交战的记载。人物分目繁细,记儒行、文苑、列女等千余人。金石收颜真卿龙溪石刻、岳飞分墨庄石刻等并记刻石位置、字体大小、风格等,较为珍贵。有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台北《中国方志丛书》本。
-
咸丰武定府志
《作者:佚名》三十八卷,首一卷。清李熙龄修,邹恒纂。李熙龄,江西南城人,咸丰八年(1858)任武定府知府。旧志自乾隆二十四年知府赫达色修后,已过百年未有续修了。且旧志因历时既久,版章残缺不全,漫漶过半,内容漏略讹误甚多。李熙龄莅任后,恐百年文献渐至湮没,与郡人谋为重纂。令各州县官绅,分任采访之责,整理文献,网罗旧闻,取旧志为蓝本,正其舛谬,补其缺略,增以近事,再三审订,历数月而书成。《武定府志》咸丰九年(1859)刻本。全书三十八卷首一卷,志目为:星野、沿革、疆域、形胜、风俗、物产、山川、城池、公署、乡都、市镇、学校、坛壝、古迹、驿递、田赋、兵制、祥异、封建、职官(文秩、武秩)、宦迹、选举、征辟、进士、举人、副贡、拔贡、文化官、武进士、武举人、武仕官、封赠、恩荫、人物、名医、忠节、循节、循吏、孝友、儒林、文苑、武功、列女、艺文、杂记。卷首有序,凡例、辨误和图考。此志不分纲目,只列门类,唯选举、人物、艺文等门下附以细目。其虽分卷多,而编次条理,叙述清晰。对旧志中的谬讹,订正甚多。新增门类,皆加注明。可称之处是卷首有辨误一篇,考据详博,使读者不为旧志之说所混淆。然其不足之处,即艺文志所占篇幅太多,所收太冗太滥。
-
康熙天台县志
《作者:佚名》十五卷首一卷,由清李德耀、黄执中纂修,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刻本,咸丰六年(1856 年)陈迁善重修。该志书设舆地、建置、秩官、版籍、祀典、选举、人物、方外、艺文、杂志等,详细记载了天台自有史以来至清康熙年间的地理沿革、山川城池、自然风貌、建筑关梁等方面的内容,还涵盖了天台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如当地的风俗、人物事迹、宗教活动、艺文创作等均有记录。其中,对济公的记载为 “济颠,邑人。年甫十八,亲丧,投杭州灵隐寺出家,居净慈。逆行顺行,言行叵测,其济物利生、神通感应事迹甚多”。也提到资福寺 “旧名清化,赤乌二年(239 年)建。宋治平二年(1066 年),改兴化。隆兴(1163-1164)初,改资福寺”,可见其对天台县历史悠久的寺院也有较为详实的记录。
-
康熙淄川县志
《作者:佚名》八卷。清张嵋修,唐梦赉纂。张嵋字石年,仁和 (今杭州) 人,贡监生,康熙二十六年(1687)任淄川县知县。唐梦赉详见康熙《济南府志》。康熙初年,邑人司寇高珩,因病居家,恐邑志阙失,乃邀唐梦赉及毕际有、袁藩续补之,三人相与条析事实,成书八卷,为纲八,为目五十二。毕际更因编辑仓卒,考订未周,自辑《淄乘征》一卷,以备异日采抉。康熙十二年,奉旨各直省纂修通志,檄取录册。二十六年,张嵋来宰淄川,乃索旧本,更延唐梦赉重为理事,订故拓新,补所未备,又捐俸付梓,历三月而告竣。《淄川县志》康熙二十六年刻本。全书八卷,分为舆地志、建置志、赋役志、官师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轶事志。此志体例完备,资料翔实。此志尚有民国九年(1920) 石印本。
-
乾隆万泉县志
《作者:毕宿焘》八卷, 清毕宿焘修,张史笔纂。宿焘,字溥幼。山东文登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十八年知万泉县,二十三年升泽州府同知。史笔,万泉人。乾隆十七年举人,拣选知县。是志修于乾隆十九年至二十三年夏,约十万字,盖增修康熙瞿志,体例分类不变。星野、寺观、流寓、仙释内容没有变化,疆域、山川、赋税、徭役、土产、民风、城池、公署等目略有增改。选举、孝义、节烈、艺文增加内容较多。是志贡赋论曰是县田亩多在山岗沙碛,无溪河灌溉之利,如遇天灾,人逃土荒。艺文目收史笔《邑侯毕公格神捕盗四境乂安为文以记其事并歌》、郭带淮《邑侯毕公决狱记略》两文分别记载了毕氏捕丁绪子和辩别王二案情的事迹。雍正四年(1726)范韩度“详革河伕德政记”,载万泉供盐池之役,每年春秋二次至四次,每次出丁少则一、二千,多则三、四千,几乎全县出动,有误农时,百姓为苦,知县杜能忠力请除去。有乾隆二十三年刻本。省图、山大图藏。
-
乾隆历阳典录
《作者:陈廷桂》安徽地方志。清陈廷桂纂修。三十四卷。廷桂字子犀,号梦湖,晚号花谷老人,安徽历阳(今和县)人。乾隆举人,官至京兆尹。著有《尚书古今文考证》等。廷桂少时屡阅乡邦《和州志》,见其多有谬误或纪事未详,即删伪订陋补缺,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成是书。约三十万字。卷首有纪昀等八序,凡例十二则及采摭书目。正文分沿革、郡邑、山川、古迹、职官、人物、史事、诗话、杂缀、艺文十门。门下分列女、书目、状、表、序、记、诗等十九目。为历阳最有系统的私撰志书。纪昀称其“考据博雅, 辨论精严”。参考文献达五百余种。首叙疆域,详考历代统属关系。详记天门、褒禅、八公、乌江等名山大川二百余,并搜集李白《望天门山》、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等历代名人诗文甚多。古迹载城、关、庙宇,并详考历代名人旧居之亭、堂、阁、庵等,载有项羽墓并附有关歌咏诗词。艺文载有记、书、祭文、诔、祈雨文、诗、词等各种体裁之文。其中收有李白、韩愈、白居易等人诗文。于了解该地史地、经济、人文等有文献价值。有嘉庆二十三年(1791)刻本,同治六年(1867)重刻本,光绪十二年(1886)重印本,台北《中国方志丛书》本。
-
宁志余闻
《作者:周广业》浙江地方志。清周广业(1730—1798)纂。八卷。广业字勤补,号耕崖,浙江海宁人。乾隆举人。此志约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至五十四年纂成,约十三万字,记事止康熙五十八年(1719)。厘作方域、建置、海塘、典礼、食货、盐法、官师、选举、人物、列女、艺文、杂志十二门,下析沿革、风俗、兵防、潮汐、堤防、书目、碑目、灾祥、丛说等六十五目。海塘门志潮汐,凡海潮涨落、潮汐大小、舟人渔子泛舟弄潮等皆有叙述。堤防目记自唐抵清初历代修筑海堤长度、用工时间等概况。书目目记郡人著作三百余部。灾祥目述其地自然灾害多为台风、海啸。搜罗极富,考核颇精,后钱泰吉撰《海昌备志》多征引此书。北京图书馆藏王国维校钞本,浙江、上海图书馆见藏钞本,另有台北《中国方志丛书》本。
-
雍正惠来县志
《作者:佚名》十八卷。清张玿美纂修。张玿美,陕西武威人,廪膳生员,邑举人。旧志始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林春秀,至康熙间查曾莱共四修。雍正八年(1730)特命直省郡县汇辑成书,备修《一统志》,县令张玿美开局修志,集绅士纂修,汇辑四月而成,时雍正九年 (1731)事。《惠来县志》雍正九年 (1731)刻本。全书共十八卷,为卷一建置沿革,卷二星野、疆域、城池、坊巷、都鄙、市政,卷三山川、关隘、水利、庙宇、寺观,卷四民赋、物产,卷五职官 (名宦附),卷六选举,卷七公署,卷八学校,卷九秩祀 (事典附),卷十兵防 (屯田附),卷十一兵事,卷十二灾祥,卷十三风俗、气候附,卷十四人物、乡贤、宦迹、贤迹、孝义、硕隐,卷十五节烈,卷十六寓贤、仙释,卷十七、十八艺文,共十八门。此志在康熙本基础上按类增补而成,利用旧板,新刻增补,接古续今,续上下二百六年之间史事。有误必正,有芜必芟,此志义例较前志为精审。尚有同治五年 (1866)年补刻本和民国十九年 (1930)铅印雍正本行于世。
-
乾隆皋兰县志
《作者:佚名》清乾隆年修《皋兰县志》二十卷,共4册,吴鼎新修,黄建中纂。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刻本。该志所述皋兰县,即今日之兰州,位于黄河上中游的西北黄土高原。此志共分20卷:卷一,图,其中主要收录有关星野、疆域、城池、府文庙、县文庙、庆祝宫、城隍庙、贡院、书院、督署、经费局、藩属、皋属、道属、府属、县属、河桥、五泉、莲池等重要地方的详图;卷二,表,下设沿革、职官、贡举三个目录;卷三,星野,其中附有祥异,记载了皋兰县祥瑞和灾难之事;卷四,建置,下设城池、关隘、里堡、附桥津;卷五,疆域,下设山川、水利,附形胜;卷六,官置;卷七,学校,下设典籍、书院、书院存储书籍、社学俱附;卷八,风俗,其中对土特产有详细的记载;卷九,赋税,下设仓库、社仓、赈恤、邮政、茶课等多个目录,并附有窑厂的具体记录;卷十,祠祀;卷十一,武卫,下设营制、量饷、营场、塘汛等目录;卷十二,古迹,记载了皋兰县内古代遗迹,并附有坊士、墓寺观;卷十三,人物,下设名宦目录;卷十四,人物,下设乡贤目录;卷十五,人物,下设列女目录;卷十六,艺文,下设天章目录;卷十七,艺文,下设奏疏目录;卷十八,艺文,下设碑记目录,并附有辩说;卷十九,艺文,下设诗赋目录;卷二十,杂录,其中收录了肃藩表传、流寓、仙释、分据和轶事等。
猜你喜欢的书
松阳钞存
二卷。清陆陇其 (见《古文尚书考》)撰。陆氏为灵寿知县时,于官事之暇,取其所著《问学录》、《日记》二书,摘选其中切要之语,录为一编,以示学者。灵寿乃古松阳地,故以“松阳钞存”为名。共七十五条,分道体、为学、处事、教学、辨学术、观圣贤六门。篇幅虽小,而多论学之语。如论道体谓“周子 《太极图》全是知天命之学”,论为学谓 “张子《西铭》从《孟子·尽心》一章来”,辨学术谓“罗念庵在阳明之后,深知阳明末流之弊,而欲以主静功夫救之”,“至若李见罗亦深言阳明末流之弊,而取止至善为宗旨,只是将阳明之良知,改头换面耳,非有二也,其学又在念庵、景逸之下也”,等等。多论及明代及清初学术。该书原本七十八条,张伯行曾为刊行,删其与《问学录》相重复者,仅存二十八条,殊失陆氏本义。后为杨开基重编,分为六门,仍以原条次序注于本条之下,以存其旧,而别以己见附识于后。并于书前作序,称《问学录》为陆氏中年之书,此本为晚年手定之书,极论张伯行刊本为非。又有陇其之孙申宪所作之跋,亦谓伯行所刻陇其遗书四种之中唯《读礼志疑》、《读朱随笔》 为足本,此书及 《问学录》均删节失真。该书有《四库全书》本、《当归草堂丛书》本、《西京清麓丛书》 续编本等。
辩诬笔录
在绍兴八年(1138)罢相之后,赵鼎多次受到奸佞小人的迫害,致使他屡遭迁谪。在其被贬期间,即绍兴十年(1140),朝中大臣诬陷他有“亲奉玉音之语”“纠结保甲以拒勤王之师”“收受贿赂”“挪用公款”“勾结叛将”“汲引亲党”等罪名,髙宗听信后便贬赵鼎潮州安罝。而赵鼎深感冤杆,在《辩诬笔录》中详细论列車情的经过,一件件驳斥,以彰自身清白。“据《四库全书未收书目提要》云:‘足编前有自序,称学术迂僻,与众背驰,所上前后数千章,期间岂无传播失实.风闻文饰之误,不得不辨。其他他细故,无足深较云云。’
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
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五代后蜀道士彭晓撰。南宋《秘目》、《通志•艺文略》及《宋史•艺文志》均着录彭晓撰《参同契明镜诀》一卷,当即此书。今《正统道藏》本以此书附录于《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之后,收入太玄部。书中有《鼎器歌》,歌咏炼丹所用鼎器制度。又有《明镜图》,其图由八圈同心圆组成。依次标举八卦、二十八宿、月象、十二消息卦、十二月、十二地支及四时、五行之名。旨在图解《参同契》所述,卦爻天象阴阳消长变化之说。
本草思辨录
本草类著作。清周岩撰。四卷。岩字伯度,山阴 (今浙江绍兴) 人。清末医家,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颇有研究,著有《六气感证要义》等。周氏认为“方之不效,由于不识证者半,由于不识药者半。识证矣而药不当,非特不效,抑且贻害”。提出“辨本草”为“医学之始基”,故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书中常用药物为主,于光绪三十年(1904)撰成此书。约十一万四千字。卷首绪论,对当时医界不重视“经典”,“贱中医贵西医”等观点进行抨击。继之对一百二十八种常用药进行辨析。卷一载石膏、赤石脂等十八种。卷二载木香、郁金等四十六种。卷三载生姜、干姜等十七种。卷四载沉香、乌药等四十七种。周氏论药,或据《本经》、或据《伤寒》、《金匮》,兼采众家之长,又善抒发己见,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光绪三十年山阴周氏微尚室刊本,一九三六年《珍本医书集成》本,一九六○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孔子编年
南宋胡仔撰。五卷。为胡仔奉其父胡舜陟之命编撰。以《论语》为主,采《礼记》、《左传》、《公羊》、《穀梁》、《史记》及《孔子家语》等所载有关孔子言行事迹,按年编排,实即年谱,不称年谱而曰“编年”,意在尊圣。是编于孔子生年,从《史记·孔子世家》定在鲁襄公22年(前551年)。前有胡舜陟序,概述孔子重要经历说:“为中都宰一年,为司空二年,为司寇三年。”“去鲁凡十三年,适卫者五,适陈、适蔡者再,适唐、适宋、适郑、适叶、适楚者一,而复自卫返鲁。”原书采摭经传诸书均未注明出处。胡氏后裔,清胡培翚为之注,悉考所引诸书出处及后世考论孔子可以印证本书者注于下,提高了本书的价值。由于孔子的一些言行其时间地点并无明确记载,限于本书体例,胡氏不得不一一系年,自不免有断章臆附处。《四库提要》指出其对郑人游于乡校,仲尼闻之曰:“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胡氏系此于孔子年十岁时,斥其“殊为疏舛”。胡培翚注引《左传》“杜注云: 仲尼于是十岁,长而后闻之。据此则所言不在斯时也。当以郑人游乡校事在此岁,故系于此”。可补本书之未备。本书为孔子编年的最早著作,其考寻根据经传,虽不免有疏失,但大体上尚审慎。有《四库全书》本及胡培翚注,清刻本。
三国食货志
《三国食货志》用无可辩驳的史料,让人们看到,真实的三国,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人民境遇特别悲惨,社会大倒退的黑暗时期。原因是中枢腐败,社会贫富悬殊,妖人借机蛊惑人心,起兵作乱,军阀趁势割据,野心家争当皇帝,打来打去,百姓大遭其殃。这里仅将自己在编读中的感受随记於此。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