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
乾隆万泉县志
《作者:毕宿焘》八卷, 清毕宿焘修,张史笔纂。宿焘,字溥幼。山东文登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十八年知万泉县,二十三年升泽州府同知。史笔,万泉人。乾隆十七年举人,拣选知县。是志修于乾隆十九年至二十三年夏,约十万字,盖增修康熙瞿志,体例分类不变。星野、寺观、流寓、仙释内容没有变化,疆域、山川、赋税、徭役、土产、民风、城池、公署等目略有增改。选举、孝义、节烈、艺文增加内容较多。是志贡赋论曰是县田亩多在山岗沙碛,无溪河灌溉之利,如遇天灾,人逃土荒。艺文目收史笔《邑侯毕公格神捕盗四境乂安为文以记其事并歌》、郭带淮《邑侯毕公决狱记略》两文分别记载了毕氏捕丁绪子和辩别王二案情的事迹。雍正四年(1726)范韩度“详革河伕德政记”,载万泉供盐池之役,每年春秋二次至四次,每次出丁少则一、二千,多则三、四千,几乎全县出动,有误农时,百姓为苦,知县杜能忠力请除去。有乾隆二十三年刻本。省图、山大图藏。
-
乾隆历阳典录
《作者:陈廷桂》安徽地方志。清陈廷桂纂修。三十四卷。廷桂字子犀,号梦湖,晚号花谷老人,安徽历阳(今和县)人。乾隆举人,官至京兆尹。著有《尚书古今文考证》等。廷桂少时屡阅乡邦《和州志》,见其多有谬误或纪事未详,即删伪订陋补缺,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成是书。约三十万字。卷首有纪昀等八序,凡例十二则及采摭书目。正文分沿革、郡邑、山川、古迹、职官、人物、史事、诗话、杂缀、艺文十门。门下分列女、书目、状、表、序、记、诗等十九目。为历阳最有系统的私撰志书。纪昀称其“考据博雅, 辨论精严”。参考文献达五百余种。首叙疆域,详考历代统属关系。详记天门、褒禅、八公、乌江等名山大川二百余,并搜集李白《望天门山》、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等历代名人诗文甚多。古迹载城、关、庙宇,并详考历代名人旧居之亭、堂、阁、庵等,载有项羽墓并附有关歌咏诗词。艺文载有记、书、祭文、诔、祈雨文、诗、词等各种体裁之文。其中收有李白、韩愈、白居易等人诗文。于了解该地史地、经济、人文等有文献价值。有嘉庆二十三年(1791)刻本,同治六年(1867)重刻本,光绪十二年(1886)重印本,台北《中国方志丛书》本。
-
宁志余闻
《作者:周广业》浙江地方志。清周广业(1730—1798)纂。八卷。广业字勤补,号耕崖,浙江海宁人。乾隆举人。此志约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至五十四年纂成,约十三万字,记事止康熙五十八年(1719)。厘作方域、建置、海塘、典礼、食货、盐法、官师、选举、人物、列女、艺文、杂志十二门,下析沿革、风俗、兵防、潮汐、堤防、书目、碑目、灾祥、丛说等六十五目。海塘门志潮汐,凡海潮涨落、潮汐大小、舟人渔子泛舟弄潮等皆有叙述。堤防目记自唐抵清初历代修筑海堤长度、用工时间等概况。书目目记郡人著作三百余部。灾祥目述其地自然灾害多为台风、海啸。搜罗极富,考核颇精,后钱泰吉撰《海昌备志》多征引此书。北京图书馆藏王国维校钞本,浙江、上海图书馆见藏钞本,另有台北《中国方志丛书》本。
-
雍正惠来县志
《作者:佚名》十八卷。清张玿美纂修。张玿美,陕西武威人,廪膳生员,邑举人。旧志始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林春秀,至康熙间查曾莱共四修。雍正八年(1730)特命直省郡县汇辑成书,备修《一统志》,县令张玿美开局修志,集绅士纂修,汇辑四月而成,时雍正九年 (1731)事。《惠来县志》雍正九年 (1731)刻本。全书共十八卷,为卷一建置沿革,卷二星野、疆域、城池、坊巷、都鄙、市政,卷三山川、关隘、水利、庙宇、寺观,卷四民赋、物产,卷五职官 (名宦附),卷六选举,卷七公署,卷八学校,卷九秩祀 (事典附),卷十兵防 (屯田附),卷十一兵事,卷十二灾祥,卷十三风俗、气候附,卷十四人物、乡贤、宦迹、贤迹、孝义、硕隐,卷十五节烈,卷十六寓贤、仙释,卷十七、十八艺文,共十八门。此志在康熙本基础上按类增补而成,利用旧板,新刻增补,接古续今,续上下二百六年之间史事。有误必正,有芜必芟,此志义例较前志为精审。尚有同治五年 (1866)年补刻本和民国十九年 (1930)铅印雍正本行于世。
-
乾隆皋兰县志
《作者:佚名》清乾隆年修《皋兰县志》二十卷,共4册,吴鼎新修,黄建中纂。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刻本。该志所述皋兰县,即今日之兰州,位于黄河上中游的西北黄土高原。此志共分20卷:卷一,图,其中主要收录有关星野、疆域、城池、府文庙、县文庙、庆祝宫、城隍庙、贡院、书院、督署、经费局、藩属、皋属、道属、府属、县属、河桥、五泉、莲池等重要地方的详图;卷二,表,下设沿革、职官、贡举三个目录;卷三,星野,其中附有祥异,记载了皋兰县祥瑞和灾难之事;卷四,建置,下设城池、关隘、里堡、附桥津;卷五,疆域,下设山川、水利,附形胜;卷六,官置;卷七,学校,下设典籍、书院、书院存储书籍、社学俱附;卷八,风俗,其中对土特产有详细的记载;卷九,赋税,下设仓库、社仓、赈恤、邮政、茶课等多个目录,并附有窑厂的具体记录;卷十,祠祀;卷十一,武卫,下设营制、量饷、营场、塘汛等目录;卷十二,古迹,记载了皋兰县内古代遗迹,并附有坊士、墓寺观;卷十三,人物,下设名宦目录;卷十四,人物,下设乡贤目录;卷十五,人物,下设列女目录;卷十六,艺文,下设天章目录;卷十七,艺文,下设奏疏目录;卷十八,艺文,下设碑记目录,并附有辩说;卷十九,艺文,下设诗赋目录;卷二十,杂录,其中收录了肃藩表传、流寓、仙释、分据和轶事等。
-
康熙河津县志
《作者:佚名》八卷,清马光远修,刘梁嵩纂。光远,字月生。东海人。进士。康熙十年(1671)任知县,任上兴修水利,革除火耗,捐俸造桥。梁嵩,邑人。进士。正文分八门五十三目,图考六幅,记事止康熙十一年。沿革目记旧编共三十六里,清以来改为十八里。山川目记唐所修水渠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冲毁,百姓仍需纳水田粮赋,甚为窘迫。隆庆五年(1571)知县张汝乾捐俸凿山通渠,使水利复兴。陵墓目记辛村多古塚,高丈余,传说系商王陵墓,嘉靖初大阳村西为大风吹荡,金井暴露,可为一徵。公署记知县马氏修葺大堂而不加费用于民。立寨堡为目,记崇祯年间建寨堡六十九座,又记福亭里有唐建河南武备寨。物产目记邑有虎。人物门记梁嵩父有纶甚详。艺文门收文较详。有赵用光《河津县兴革利弊事宜四款》,其一禁止以赠送为名,征瓜农赤日之下担瓜往州、府数十里徒步送瓜;其二议修盐池堤岸的伕费当合理摊派,以杜绝胥吏从中克扣之弊。寺观目记一座隋建筑,八座唐建筑。又记大觉寺为汉永乐年建,误,汉代无永乐年号。有康熙十一年刻本。北图、美国国会图书馆藏。
-
康熙广平府志
《作者:沈奕琛》(康熙)广平府志二十卷,(清)沈奕琛、申涵盼纂修,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刻本。沈奕琛《广平府志》跋云:「余以乙卯(清康熙十四年)夏移守兹土,爱请于太史随叔申公、柱史元著宁公,达于大司空治宁冀公,将举旧志而一新之。太史氏遂慨任其事,上下千百年间,以纂修举笔,进退古今,手编授梓,不三月,竣厥事。如余渺识,即参义类,佐去取,于金志无裨也,因诠上诸大夫序而读之。」此志内容包括星野、沿革、疆域、建置、山川、古迹、学校、坛祠、田赋、河渠、风土、兵纪、封爵、秩官、宦迹、选举、人物、艺文、灾祥、杂志等。此志卷首载魏裔介、潘世晋、宁尔讲、涵盼等所撰的4篇序,卷末载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沈奕琛所撰广平府志跋。"
-
顺治泗水县志
《作者:佚名》十二卷。清刘桓修,杜灿然纂。刘桓,上谷人,进士出身,顺治十八年 (1661)任泗水知县。杜灿然,邑人。刘桓宰泗水县,见旧志自明末纂修后,上距当时六十余年,天时人物变迁,赋役建置兴废,皆不能无记,乃博采旁搜,依次编修,遂成新志。《泗水县志》顺治十八年修,康熙元年(1662)刻本。全书十二卷,分为:方舆志,建置志,食货志,职官志,选举志,艺文志,灾祥志,牧政志。卷首有衮州总图、泗水总图、县治图、泉林图、文庙图、仲子祠图、历山舜庙图。此志每门前有小序,末有论断,极为精辟。然其体裁内容,多袭旧志,只是缺者补之,疑者正之,删其繁芜,增其未备。其中以赋役、户口、建置等,记述特详,论断亦当。此志尚有康熙三十八年(1700)增刻本。
-
顺治清源县志
《作者:佚名》清和羹修,王灏儒纂。羹,字鼎实,号涵庵。直隶内丘(今属河北)人。副贡生,顺治十五年(1658)任清源知县。考邑志《文渊阁书目》卷二十“新志”著录,后嘉靖、隆庆间又有抄本,羹上任,即嘱灏儒据嘉隆间之抄本补缺增订校正,于顺治十八年成书并付梓。康熙时知县储方庆,江南宜兴人,在任职期间,又补刻重印,故记事最晚止康熙十七年(1678)。储增入艺文,其所作《梗阳宫余》、《九日清泉寺登高》、《八景》诗及《东湖记》、《白龙神庙记》文。是志凡沿革、星野、疆域、形势、山川、风俗、景致、古迹、陵墓、城池、公署、学校、坛壝、铺堠、祠庙、寺观、屯镇、楯樾、街市、桥梁、渠堰、户口、丁役、田赋、物产、灾异、职官、宦绩、选举、褒崇、人物、艺文三十二目,附目二。沿革云,隋开皇十六年(596)置县,以西北有清源水云。风俗云,成化弘治间轻生好讼,近年民知务本,士知勤学。古迹载梗阳、陶唐、涂阳、鹅诸城、屠岸贾故里。寺观载宋金元建二十三座。户口目载洪武三千八百三十三户,而顺治则剩二百四十一户。艺文皆明清人之作。有顺治十八年刻康熙年间补刻重版本。省图、北图藏。
-
康熙怀庆府志
《作者:佚名》清康熙年修《怀庆府志》十八卷,刘维世修,萧瑞苞、乔腾凤纂。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刻本。刘维世,字静寰,奉天籍海州人,廪贡,时任怀庆知府。萧瑞苞,宇季常,又字叔方,河内(今沁阳)人。康熙间贡生,官至渐川教谕。乔腾凤,字遥集,孟县人,崇祯十五年(1642年),举人。清入关后不仕,居家讲学,杜门著书,但多未刊。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主修《孟县志》十二卷。怀庆,战国属魏,汉曰河内郡,后魏置怀府,元改为怀庆路,明又设怀庆府,清因之,民国二年(1913年)废。怀庆府所辖地历史悠久,曾有司马懿、竹林七贤、韩愈、李商隐、郭熙、张渭、朱载堉等历史名人,陈氏太极拳、四大怀药、怀梆戏、愚公移山等都出现在此域。怀庆府为今河南省焦作市。卷一建置沿革、星野、疆域形势;卷二四赋、户口、盐引、物产、乡镇、风俗;卷三山川、河渠、关津、桥梁、古迹;卷四城池、公署、学校、祀典、储恤、帝后、爵封、戚畹;卷五秩官、宦绩附名宦;卷六科贡、征辟、封荫、武备;卷七人物附乡贤;卷八忠节、隐逸、孝义、列女、流寓、方伎、附录;卷九古事;卷十仙释、寺观、陵墓、杂志;卷十一至十八艺文。共十一门,领目若干。
-
顺治潞安府志
《作者:佚名》二十卷。清杨晙修,李中白、周再勋纂。杨晙字冬可,河北曲周县人,出身举人,顺治十二年(1655)任潞安府知府,后升山东分巡济南道副使。潞志创于明弘治八年知州马暾,时潞安未改府,故称《潞州志》。自明万历四十年 (1612)重修本出,则改名为《潞安府志》。《潞安府志》顺治十六年(1659)刻本。全书二十卷,分六大门,为:天文门:星野、图考; 地理门:疆域、山川、形势、气候物产; 建置门:封建、节镇、郡县、学校、府卫、城池、宫殿、公署、庙学、群纪、里甲乡镇、驿递铺舍、桥梁、关隘、寺观、政事、举人、岁贡、名贤、群材、封荫、流寓、孝义、列女、方伎、玄释、坟墓:纪事门:事迹、谋略、灾祥、异闻、辨疑;艺文门:艺文、荒丘遗碣、盖作目录、金石目录。此编能博考典籍、增补旧志之遗漏,一改旧志体例义法,更趋志体。此志尚有不少可取之处,如考潞安府境,四面皆山,此编以太行为主,依太行山脉,先壶关、次长治、长子等县。水则先叙浊漳,源出长子,而经行诸县。旧志则叙山川,依县分次,皆先述长治,次长子以下诸县,不分脉络源流,致使读者含糊不清。又如旧志疆域志以历代列表,间有与诸史不合之处,这大概是由于一代之中,复有沿革,表不能尽收的缘故。此编则随时直叙,不列表而疆域自明。
-
康熙秀水县志
《作者:佚名》十卷,清任之鼎修,范正辂纂。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乾隆印本。首有康熙二十四年吴源起、康熙二十三年范正辂、康熙二十四年杜臻序。秀水县,明宣德五年(1430)析嘉兴县地置秀水县,治今浙江嘉兴市。明、清与嘉兴县同为嘉兴府治。1912年与嘉兴县合并设置嘉禾县。卷一建置沿革、分野、山川、方域(附乡都)、城池、坊巷、市镇、桥梁、塘堰;卷二公廨、学校、祠祀、仓廒、驿递、坊表、寺观;卷三户口、田赋(附贡课)、兵政、盐政、岬政、物产、风俗;卷四官师、科甲、荐举、贡举、武举、封荫、乡饮、舍选、橡史;卷五帝纪、妃御、名宦、名臣、先达、儒林;卷六文苑、材武、孝义、隐逸、列女、侨寓;卷七翰墨、仙释、方伎、古迹、丘墓、祥异、佚事;卷八赋、诗、诗余;卷九序、记;卷十记、杂文、典籍。秀水县志仅存两部,一系明万历二十四年(1614)刻李培修、黄洪宪等纂十卷本,次即此康熙二十四年刻本及其后印本。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十五馆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及日本内阁文库等有藏。<br/><br />
-
康熙石门县志
《作者:佚名》十二卷。清邝世培主修。祝文彦纂,杜森纂修。邝世培曾为石门县知县。《石门县志》康熙十五年(1676)刻本。全书十二卷,分为:卷一二纪疆,为目十,有县表、沿革、星野、城濠、封域、山川、河梁、赋役、物产、古迹。卷三纪制,为目八,有公署、邮舍、仓廒、坛壝、庙祀、寺观、坊表、坟墓。卷四为纪官,为目八,有官制、县职、师儒、驿官、阴阳僧道官、驻防、名宦崇祀、循良。卷五纪士,为目十,有荐辟、进士、 乡举、岁贡、 胄监、戚畹、貤封、任子、武职、椽吏。卷六纪献,为目九,有乡贤、崇祀、政事、文学、高行、篇谊、才艺、列女、乡饮。卷七至十纪文,为目五,有记、序、杂文诗赋。卷十一纪闻,为目三,有灾祥、风俗、遗事。卷十二纪闻,为目四,有仙、释、方伎、丛谈。石门为越之御儿地,亦称语儿。五代时始为崇德县,历宋元明三朝。至清,康熙元年,始称石门。自宋淳祐始有《语溪志》,明正、隆、万三朝,有《崇德县志》,此篇为石门第一志。现有清康熙十二年(1673)修,十六年(1677)续修刻本。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增刻本。
猜你喜欢的书
诗艺
演讲集。一九六七年秋,博尔赫斯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邀,就诗的地位、隐喻模式、小说与诗、音韵与翻译等展开六讲。讲座录音带在图书馆尘封三十多年后,由时任西安大略大学现代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的凯林–安德·米海列司库整理出版。全集广征博引,涉及从古至今诸多文学现象,又有着口语化文本的不拘形式感,娓娓道来,收放自如,“《诗艺》是一本介绍文学、介绍品位,也介绍博尔赫斯本人的书……博尔赫斯跟历代的作家与文本展开对话,而这些题材即使是一再反复引述讨论也总还是显得津津有味。”
太上金华天尊救劫护命妙经
太上金华天尊救劫护命妙经,又名《昊天玉皇文》。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出于宋元。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为五言韵文,篇幅不长。大旨言金华天尊奉元皇玉帝之命,救人劫难。凡诵持此经者,则有七元天星君、破军天星君、天罡大星君、霹雳大仙君等神灵护卫,消除灾难,并可修成真道,超越三界。
周易参同契解
道家著作。3卷。宋·陈显微撰。显微字宗道,自号抱一子,淮阳(今属江苏省)人。嘉定端平间(1208~1236)道士。是书为其弟子王夷于端平元年(1234)所刊。卷内不分章节。书中次第,悉依彭晓之本,其“鼎器歌”一首,亦从彭本附于卷末。书中所解,于内丹阐发较详,故在诸注解本中颇有特点。《四库全书总目》评:“以其诠释详明,古《参同契》诸注之中犹为善本。故存备言内丹之一家, 犹经解之中录吴澄诸书之意云尔。”
流亡
现代长篇小说。洪灵菲著。上海现代书局1928年4月初版。收作者《自叙》和《自诗》各1篇。小说描写大革命时期一群青年革命者的斗争活动和爱情生活。主人公沈之菲是M党党部的重要人员。M党发生内讧,旧势力大举抓捕激进的新派人物,沈之菲带着女友黄曼曼仓皇逃到T村斋寺附近的一间藏棺古屋,并在危亡之际结为生死伴侣。不久,他们双双来到H港,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后被密探发现而被捕。在狱中,他们受尽折磨,但牢记中山先生的教导,坚贞不屈。两天后他们被驱逐出境,押送回S埠。沈之菲与黄曼曼约定在最短的时间里逃往海外,但却受到了家庭的阻挠。父亲不允许他“牺牲家庭去革命”,前来约他的黄曼曼则遭到他父亲的粗暴阻挡。沈之菲不得不只身外出流亡。他先到新加坡,因生活无着,前途无望而转道暹逻,但那里的环境十分险恶,到处逮捕进步人士,沈之菲无所作为,过了十几天流浪生活。革命的愿望终于驱使他回到故国,但国内正值革命低潮。沈之菲只好回到故乡。不断的挫折和死水一般的生活使他徘徊在沉沦与革命的十字路口,父亲的讽刺又使他感到非常苦闷和气愤。这时,黄曼曼从北京来信,诉说了思念之情,并鼓励他继续奋斗,沈之菲热血沸腾,决心“为着人类寻求永远的光明”,踏上新的“流亡的征途”。作品描写了主人公在流亡生涯中遭受的苦难,赞扬了革命者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折不挠的斗争精神。作品格调高昂,富有斗争气息,但描写不够细腻。
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唐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译
与《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同,地婆译,缺观行法。
兜调经
一卷,失译。与鹦鹉经及分别善恶报应经皆中阿含鹦鹉经之别译。兜调者,婆罗门名也。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