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

- 姓名:张廷玉
- 别名:字衡臣,又字砚斋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安徽桐城人
- 出生日期:1672年
- 逝世日期:1755年
- 民族族群:
张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又字砚斋,安徽桐城人,为康熙时大学士张英之次子。康熙三十九年(1701)进士。历任内阁学士、刑部侍郎。雍正帝即位后,政务繁忙,有时一日下谕旨数十次,张廷玉奉命处理,甚合雍正帝心意。雍正四年(1726),任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雍正八年(1730),因西北用兵频繁,清廷在隆宗门内设立军机房(后又改称军机处),命怡亲王允祥、张廷玉和大学士蒋廷锡负责。军机处的有关规程,都出自张廷玉之手。雍正帝对他甚为倚重,其他汉族大臣无法与之相比。雍正十一年(1733)他上疏提出,刑部对各类人犯一律收监,往往使无辜者受牵连;应改为重犯收监,轻者取保。还有,刑部在判案时,常有草率之处,今后应由都察院、大理寺进行复核纠正。清廷命九卿议定后付诸实行。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帝死前曾遗诏张廷玉他日配享太庙。乾隆帝即位后,对他更为倚重。张廷玉家庭中居官者有十九人之多。乾隆十年(1745)大学士、军机大臣鄂尔泰死。张廷玉本与鄂尔泰不合,两人互树党羽。至此,他遂独被重用。当时他已七十余岁,乾隆帝命他不必按时早朝,遇有炎热风雪时也不必入朝。其后,他多次提出乞休回乡的请求,都被乾隆帝婉言留任。乾隆十四年(1749),张廷玉终因年老解职回乡。他死后,乾隆帝遵雍正遗诏,以张廷玉配享大庙。谥文和。张廷玉富于文采,曾先后纂修康熙、雍正《实录》,并充任《明史》、《清会典》、国史馆等总裁官。著有《澄怀园全集》。其子张若霭,在乾隆时任内阁学士。善书画,清廷所藏书画珍品,大多经过他鉴定。
乾隆十四年(1749年)正月,命他如宋代文彦博例,十日一至都堂议事,四五日一入内廷备顾问。当年冬天,张廷玉再次乞求离职养病。乾隆帝批准以原官致仕,并御制诗三章赏赐。张廷玉入谢,而见乾隆帝时,上奏说:“以前世宗宪皇帝破格给予臣厚恩,遗命臣配享太庙,去年跟从陛下祭祀时又有挽留臣告老回乡的谕旨,臣恐怕死后不能有这样高的待遇啊,而且外间也有类似的议论”。他免冠叩首,请求乾隆帝出一个凭证。乾隆帝很不高兴,但还是拟了手诏,申明雍正帝的成命,并赐诗以安其心。诗云:“造膝陈情乞一辞,动予矜恻动予悲。先皇遗诏淮钦此,去国余恩或过之。可例青田原佑庙,漫愁郑国竞摧碑。吾非尧舜谁皋契,汗简评论且听伊。”次日,张廷玉具折谢恩,遣子张若澄入宫向乾隆帝谢恩。乾隆帝因张廷玉不亲自谢恩颇为恼火,传旨令他明白回奏。当时,由军机大臣傅恒、汪由敦传写谕旨,旨还未下达。翌日黎明,张廷玉即来内廷谢恩。乾隆帝更为不快,认为这是军机处泄露消息的原故。切责了汪由敦漏言。于是廷臣会议,商议剥夺张廷玉的宫爵,罢去配享太庙的优容。于是乾隆帝下令削去他的伯爵。
乾隆十五年(1750年),皇长子永璜刚去世不久,张廷玉再次请求归乡,激怒了乾隆帝,于是命以太庙配享诸臣名示张廷玉,命其自审应否配享。乾隆帝用大学士九卿议,罢配享,免治罪。随后归去。后来又因四川学政编修朱筌坐罪,命张廷玉尽缴颁赐诸物。乾隆二十年(1755年),张廷玉卒于家中,享年八十四岁。死后葬于龙眠山,乾隆帝最终仍遵清世宗遗诏,命配享太庙。
猜你喜欢的书
秉烛后谈
散文集。周作人著。列为“艺文丛书”之六。新民印书馆1944年9月初版。收散文23篇。大多为读书志,如《南堂诗钞》、《东来博议》等;也有漫谈,如《谈劝酒》、《谈宴会》、《谈娱乐》、《谈文字狱》等。《关于阿Q》一文,颇具史料价值。此外,还有《〈秉烛谈〉序》、《〈桑下谈〉序》2篇小引。
觚剩
清代文言短篇传奇志怪小说集。正编八卷,续编四卷。题“吴江钮琇玉樵辑”。正编以地域分类,分为《吴觚》、《燕觚》、《豫觚》、《秦觚》,续编以事物性质分类,分为《言觚》、《人觚》、《事觚》、《物觚》。主要记述明末清初之遗闻轶事,兼录诗文佳什。所载清兵入关后的残酷屠杀与四方民众的反抗斗争,极有史料价值。名人如熊廷弼、冯梦龙、陈子龙、钱谦益、顾炎武、吴三桂、陈圆圆、柳如是、葛嫩娘、顾湄等,记载其事迹颇详,亦可补史传之遗。有康熙四十一年(1702)临野堂刻本。近有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女范编
明代黄尚文辑。全书共四卷,选自周武王之母太姒至明代邹元标之妻共一百二十位典型女性人物的闺范女道事迹。内容又分为:圣后、母仪、孝女、贤女、辩女、文女、贞女等类,其中版画出自徽派刻工黄应瑞、黄应泰之手。此明万历三十年吴从善督刊本。此书又称《古今女范》,为明代教化类书籍木刻版画代表作之一。其内容宣扬闺范、女道,核心内涵是三从四德,应是上层社会女子接受教育的规范教材。
寓意编
一卷。杂著。明代都穆撰。是书记其所见书画名迹,及当时收藏名氏,共六十条。所论书画墨迹,皆属精要。所载“颜鲁公《争座位帖》”、“薛尚功摹《钟鼎款识帖》”,足资鉴别。其中有仅录书画品名和都氏未曾见者,或间受他人亲见的名迹,仅列其名,以待后人征访。是书似随笔记录,并未成书,故行文简略。其体例仿米氏《书画史》。还当为注意一事,据《四库提要》载,世有刻本别为穆氏《铁网珊瑚》二十卷,其第五、第六两卷题《寓意上》、《寓意下》,乃多一卷。考其上卷所载书画,每条各系以收藏之家,而下卷则否。以上卷之末语意所云,已为终篇,不应更有下卷。《四库全书》考订都氏《铁网珊瑚》所著录之下卷,当由误记或刻本偶伪。《四库全书》考订都氏《铁网珊瑚》伪托有明证可据,故仍以陈继儒所刻一卷著录,以存其旧。今有《四库全书》本、《宝颜堂秘笈》本、《学海类编》本、《奇晋斋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伤寒大白
医经研究著作。4卷。清·秦皇士(之祯)撰。刊于1714年。本书重点论述并解答《伤寒论》原著中的不易理解的内容,使读者阅此书后明白于心,故以“大白”为书名。作者指出治疗伤寒热病当分表邪、里邪、表里兼邪三种情况。书中以长沙地区作为我国南北分界线,认为麻、桂北方可用而南方不可用,这种观点是片面不可取的。本书条理分明,文意简要,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有清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其顺堂陈氏刻本、清康熙五十三年甲午 (1714) 博古堂刻本、清光绪九年癸未(1883) 刻本、清光绪九年癸未 (1883) 上海味兰书屋刻本、清光绪十年甲申(1884)还读楼刻本、1915年成都昌福公司铅印本、1922年吴门宁瑞堂殷氏石印本、抄本 (佚年) 和198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无为清静长生真人至真语录
经名:无为清静长生真人至真语录。金刘处玄述,弟子辑录。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玄部。刘处玄语录。韩士倩序,撰于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年)。以问答形式论道,每问皆归于《老子》。劝人清静无为以修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