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奉恩

许奉恩
  • 姓名:许奉恩
  • 别名:字叔平,号荻坪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安徽桐城黄华里
  • 出生日期:1816
  • 逝世日期:1878
  • 民族族群:

许奉恩(1816一1878)字叔平,号荻坪、韵屏、兰苔馆主人等。世居安徽桐城黄华里(今属安徽省纵阳县黄美乡)。安徽桐城一带元末动乱时期为朱元璋与陈友亮互相争斗的战场,当地居民十不存一。明初,许氏远祖许道随舅父方淡轩由婆源迁来桐城,定居黄华里。方公无嗣,许氏后人乃以许方二姓选氏其一,其实,婆源迁桐方姓许姓的后人实为一族,所以有黄华许方氏之称。


奉恩的高祖许德字符高,以朴学笃行见推乡里。曾祖许迈字啸斗,号石村。生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以易补邑察生,选拔贡生,中乾隆十七年(1752)恩科顺天乡试南元(第二名),救授修职郎,出任扬州府高邮州学正,浩赠文林郎,晋封奉直大夫。


祖父许横,字曙声,号文英,一号问尧。生于乾隆十一年(1746),以易补邑察生,中庚子(1780)科举人。历任湖南安仁、安福、会同等县知县,救授文林郎,晋封奉直大夫。


父亲许丙椿,字若秋,号农生,晚号敦园,自称垂钓先生。生于乾隆五J一年(1785),由郡库生考授贡生,同治六年(1867)钦赐举人,赠五品钦衔,救授奉直大夫,年九十二终。著作有《易萃》、《教园诗文集》、《教园诗谈》等。


奉恩兄弟五人,长兄许溥恩,邑摩生,二兄许勤恩,恩贡生加五品衔,署南陵、祁门、五河、贵池诸县学官,补授祁门县教谕。四弟许星恩,翰林院待诏。五弟许荣恩,邑库生。


奉恩元配夫人王氏,生于嘉庆二十一年丙子(1816)七月十五日丑时。浩封宜人,晋封恭人。卒于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七月十二日丑时。葬萧庄后枪山之麓。


王氏生二子一女,二子一疡一天,女适张氏。继配夫人方氏景孟字罐卿,生于嘉庆二十五年庚辰(1820)正月,浩封宜人,晋封恭人,无出。卒于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四月。侧室朱氏景桓字稚君,生卒年不详。侧室杨氏,生卒年失考,生子三,长艾官,早夭,次大莱,又次小莱。


奉恩从子(侄)十人。许方中、许方卢皆候补县垂,加五品衔。许方者候选从九品加六品衔。许方鉴,太学生。许方塑,蓝翎守备。许方绛、许方亚、许维瑾皆邑摩生。许维瑜,邑序生,曾任福建仙游县知事,福建督军府秘书,国务院简任存记。许维铸,字甸华,邑席生,曾任山东青城县知事,国务院简任存记,交通部金事,直鲁豫巡阅使参议。


许奉恩生于清嘉庆二十一年丙子(1816)六月五日午时,排行第三。他出生在世代书香的官宦之家,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自幼聪敏勤学,博览群书。八岁时摹仿苏老泉《辨奸论》作《君子小人论》,受到何橘州孝廉的赏识,说:“此儿他日当以文章名世。”应童子试,成绩卓著,知县、知州、学使等官目之为奇才。他为桐城察贡生,邑试首列,城绅不平,邑候复面试十人,以《竹夫人》命赋,他信笔直书,居然六朝俪体,士林叹服。安徽巡抚程憩棠曾延为上宾,布政使倪莲舫将他招致幕府,待以国士。他与人“辩论古今,商榷得失,词锋雪氰英光逼人”,是一个才华横溢,关心世事,积极进取的热血青年。前辈和友人们对他抱有很大希望,赠楹联一副,写道:“于此间得真名士,愿他日为贤有司。”对他的人品评价也很高,说他“一见倾谈,真率无饰,询询然书生本色,可亲可敬,望而知为有道士也。”然而,他虽名重一时,却久困场屋,乡试屡试不中,终身为幕僚。


青年时期,他多次被学官延聘襄校试卷。道光二十三年(1843)、二十四年、二十六年与牧友山、朱美堂在南京秦淮三修《花史》。


从咸丰四年(1854)到同治二年(1863)这十年中,正是太平天国革命由兴起到衰亡的十年,起初他到处逃难,时而为镇压太平军的大吏、将领出谋划策,多次死里逃生。同治元年(1862)入蜀,在江良臣幕府中办理文案。


同治二年三月,江军门沿江东下,又从长江下游转战山东、陕西、山西、河北等地,他随军参与了镇压太平军的行动。五月末至保定,经刘玉衡太守和江良臣军门奏奖,以知县任用,加五品衔,救授文林郎,浩封奉直大失,晋授通议大夫。得了一大堆空头衔,终因渴选细资,未能赴知县任。


从同治八年(1869)起至光绪二年(1876)前后七年时间在扬州方溶颐布政使幕中掌笺奏。晚年作客汉皋(汉口),光绪四年(1878)五月病死在武昌幕府中,卒年六十二岁。归捺黄华故里,与继配方氏夫人合葬于萧庄宅后屏风山。奉恩卒时,妾杨氏育二子在扬州。不久杨氏亦卒。光绪八年,两个不满十岁的孩子被拐卖到上海。


光绪十三年(1887),奉恩胞侄许方中托人在《申报》光绪十三年四月念一(五千零五十三号)上刊登了寻人启示:


求全骨肉桐城许奉恩字叔平,有子二人:长名大莱,眉清目秀,惟两耳兜风,现年十五岁;次名小莱,貌雅似兄,现年十三。前于光绪八年在扬州失去,找寻不知所之。叔平素以笔墨见重于名,公卿保至五品以知县用。旋有目疾不仕,著书自娱。诗古文辞各若干卷,藏于筐筒,已刊者有《里乘》一书。叔平设于鄂诸,侧室杨氏亦寻卒,诸孤细弱,遂至流落。上年其乡人有于土海洋场打狗桥见大莱者,又于戏园外见小莱,想为人诱卖来此。叔平有胞侄名方中,得信来沪寻访不得。敢请大君子饰人代访得实,交其侄领回,以承宗桃。存段均感,衔结无既矣。此信由钱君庆琳代致陈君竹秤嘱为登报,爱节录之,以副钱陈两君善全骨肉之苦心云。


当时虽经登报寻找,并没找到。后大莱(方莱)更名如龙,字绍篷,号荤飞,冒广东潮阳县马氏领乡荐举孝廉(中广东举人)官部曹,出为福建省X府同知。大莱有子名家粤,号毓潮,一号小逢,生于宣统二年(1910)正月。民国十一年(1922)许氏修谱,家粤生年月日及字、号均载《黄华许方氏宗谱》。


奉思一生著述很多,共有诗文著作十余种,其中只有《里乘》、《兰着馆诗抄》、《兰若馆文品论诗合抄》等少数著作刊刻传世,其余大多散失了。《里乘》十卷(其中第九卷为摘录别人的作品),该书自同治十三年(1874)刊刻以来,至今不下十余种版本(包括节选本)传世。这些版本是:《里乘》(《兰首馆外集》)同治十三年刻本。《里乘》(《兰苔馆外史》)光绪五年(1879)冬日常熟抱芳阁刊本。《绘图兰首馆外史》(({里乘》)光绪十九年(1893)正月上海二友居石印本。《兰若馆外史》(《里乘》)光绪癸巳(1893)海上凌云阁校印本(第十卷中个别篇残缺)。此外还有一九一五年上海广益书局石印本,扫叶山房丛抄本(四卷),土海进步书局《笔记小说大观》本(八卷),《留仙外史》本等。新中国成立后,有1983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笔记小说大观》本。1988年6月齐鲁书社校点本。1989年1月浙江古籍出版社《留仙外史》本。

许奉恩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读书随感

读书随感

(德)赫塞(HermannHesse)著,李映荻译。台北志文出版社1977年初版,1984年再版,为该社《新潮文库》第158种。赫塞,通译为“黑塞”,是德国著名文学家,也是一位博览群籍、善于读书的诗人。该书所冠的四幅照片中,即有三幅是表现其读书生活剪影的。本书在台北出版时副题名为“杰出的读书指南”,实系作者读书生活的传记和读书经验的总结。正文共10篇,即《如何阅读世界文学》、《书的魔力》、《我爱读的书》、《论杜思妥也夫斯基的〈白痴〉》、《我的童年时代》、《学生时代的回忆》和《我的自传》等。译者认为,黑塞不仅博览,而且“能把所读的书跟自己的生活和时代连结起来”,而由“阅读如此丰富广泛的人来介绍世界文学中应该读的书,应该是很切合人们需要的”(《译序》)。而《新潮文库》将此书列入出版计划时更认为:“他写书,他爱书,所以最能知道书的魅力”,“听听赫塞的读书观,可以防止滥读之害”,同时可结合自己的爱好,逐渐有系统地去“阅读欣赏各国名著的精髓”。该书还附有著者自选的《世界文学书目表》,这是黑塞依据自己的读书体会和心得推选出的包括东西方在内的世界文学作品书目,书名后有小注。可以见出其独特的文学批评眼光。

全后周文

全后周文

《全后周文》是清人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一集,收入文章三百四十八篇,是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一部北周文章总集。其对于研究北周一代的历史、文化、文学的重要价值,已为学界广泛肯定。

滑稽谈

滑稽谈

《滑稽谈》(又名《我佛山人滑稽谈》),作者署名“我佛山人”。初载宣统二年(1910)《舆论时事报》。1915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单行本,书前有云间颠公(雷)序文(1922年扫叶山房《我佛山人札记小说》石印本,也借用此序)。凡一百五十四题一百七十二篇。1926年仲夏扫叶山房又以排印本刊行,除保留雷序文外,又增无聊子(陈益)《新序》一篇,并由陈益标点。本全集即据以上两种版本互校、标点,加以收录。

六朝通鉴博议

六朝通鉴博议

十卷,宋李焘(1115—1184)撰。李焘字仁甫,又字子真,号巽岩。南宋眉州丹棱 (今属四川) 人。绍兴年间进士,最初在川中任地方官多年,关心民瘼。后任内外官,主持修史时间最长,对当代典章制度颇为谙熟。后累官礼部侍郎,进敷文阁直学士,同修国史,卒谥文简。用力近四十年,纂修《续资治通鉴长编》,另有《说文解字五音韵谱》、《李文简诗集》等。《六朝通鉴博议》 一书详细地记载了三国六朝胜负攻守之迹,并对其作出论断,其目的是假借历史来论述南宋南渡的一些史事,专为南宋立言,陈述治理国家的得失等等,主张修人事以自强,并极力支持孝宗加强兵备,抗击金兵。他向孝宗提出的许多见解,体现了他那以立国根本为先,修人事、强兵备、富国家的爱国思想,这也是李焘写此书的用意。《六朝通鉴博议》 一书有振绮堂影宋抄本,《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阿弥陀经约论

阿弥陀经约论

阿弥陀经约论,一卷,清彭际清述,净土三经论第三。出彭居士法集,见新编续藏。

文殊师利般涅槃经

文殊师利般涅槃经

一卷,西晋聂道真译。佛在祇园于后夜入定放光,照文殊房,作诸化现,阿难集众,跋陀婆罗问其始末。佛为说文殊之生缘及观文殊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