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俊

- 姓名:王仁俊
- 别名:字杆郑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苏吴县人
- 出生日期:1866
- 逝世日期:1913
- 民族族群:
王仁俊(1866—1913),字杆郑。清末江苏吴县人。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五年(1866年)生,与俞樾(曲园)为同科进士,历任苏州存古学堂教员、京师大学堂教授。张之洞督粤时创设广雅书局,王秉恩任提调(主持人)时,王仁俊任校勘,后秉恩离职,仁俊亦辞去。
王氏好聚书,喜访古迹,长于金石考古,鉴藏校勘亦精审,藏书多至二十余箱。民国二年(1913年)王氏病卒后,其妻将书售归叶某,叶某又运至北京,住骡马市长发旅馆善价待沽,叶德辉、汪大燮都往洽购未妥。后归来薰阁书店收得,其中佳本有明正德刊《姑苏志》,嘉靖本《蠛蠓集》、《百家唐诗》,日本刊刻《千金方》,其自著手稿尤多。
王氏一生著述可以等身,极为宏富。计有《郑峚阳辨诬录》六卷,《武庙祀与考》一卷,《说文引汉律令考》二卷,《学堂歌笺》二卷,《金石续编补跋》四卷,《碑版丛录》不分卷,《金石通考》不分卷,《敦煌石室真迹录》六卷、附一卷,《孔子集语补遗》一卷,《商君书表微》不分卷,《金石簿录》不分卷,《格致古微》五卷、表一卷,《墨子经说疏》一卷,《鹖冠子闲诂》三卷,《淮南子杨榷》一卷,《淮南子万毕术辑证》一卷,《白虎通义集校》四卷,《顾氏群书集说补正》二卷,《存古学堂丛刻经史词章学》不分卷,《毛诗草木今名释》一卷,《辽文粹》七卷,《辽史艺文志补证》一卷,《正学篇》三卷,《辟谬篇》,《西夏文缀》,《西夏艺文志》一卷,《西夏文缀外编》不分卷,《说文解字考异订》二十卷,《周秦诸子学术源流考》,《拟汇刊周秦诸子校注辑补善本叙录》一卷,《内业集解》,《管子集解》,《老子微言考证》,《老子校文》,《商书书微》十六篇,《孙氏墨子闲诂补遗》,《墨子校文》,《仓颉篇辑补校证》三卷,《毕氏传经表》,《通经表考证》,《历代传经家通经表》,《周秦诸子叙录》,《海王村所见金石书画记》,《说文解字讲义》一卷,《淮南许注异同三诂》九卷,《意林周注订》五卷,《补逸》一卷,《释名集校》二卷、《补遗》一卷,《淮南许注考证》,《汉碑徵经补》,《说文要旨明例》,《正学堂集内篇》二十卷、《外篇》二卷、《附篇》一卷。
王仁俊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无法扼杀的愉悦
本雅明是一位情理并重的“读者”。在从文字里探索世界、解读文明的过程中,他既是一位冷静的智者,本着辩证理性的思维将历史、现在与未来纵观眼中,更是一位饱含深情的观察者,用细致人微的目光丈量着文字、文明世界里种种人、事、物的深度与广度。他对文字中世界的蛛丝马迹兴趣盎然,对文学折射的世界尤为情有独钟。循着他的目光,钟爱文字的读者们总能在文学作品中发现惊喜,体会乐趣,斩获独特的美学享受。《无法扼杀的愉悦:文学与美学漫笔》的思考思接千载,文字有着深切的痛感,让人无法释然。
田家五行
古代占候书。元娄元礼著。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为正月到十二月类;中卷为天文、地理、草木、鸟兽、昆虫等类;下卷是三旬、六甲、气候、涓吉、祥符等类。每类又分若干细目。书中不少谚语颇具实用价值,但有些只以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之说为据,缺乏科学性。
犹及编
明代文言轶事小说集。 一卷。《千顷堂书目》题明杨名撰,入子部小说类,无卷数。今存有《盐邑志林》本,一卷,题明朱元弼撰,卷首有朱所作“引”。《丛书集成初编》本据《盐邑志林》本影印。朱元弼“引”称:“往予时有《犹及编》出入自随,所载俱盛德事。非真知灼见者不与也,不戒而为好事者持去,遂不复置于今且廿年。”后来他因“俗日益改”而复置此自随,“月书一事,不令有缺,或闻或见,或忆旧所闻见,足备鉴戒者,庶几警醒不自沉废云。”由此观之,朱原有《犹及编》已失,而此书成于万历乙巳(一六○五)年,是后来所记的“亦盛德事”,未知其原有《犹及编》是其自撰,还是杨名所撰。 篇中琐记时事,多为孝子烈女等。也有少许录自《读书镜》等其他书。共约四十来则,每则百字上下,都无标题而相杂列,其中写人述事不乏生动者。 《嘉善人陆某》则,写一青年“少有才貌”,跟其父“御史中丞某”在京读书,但是却“与邻邸女相窥”。久不能成奸,就请其馆师出主意,师让他“祷于城隍之神”。结果城隍神夜入中丞之梦,问明陆某是他的儿子,就把其子阴籍中的“某科状元”的记录一笔勾去,改罚“孤贫一世”,而对那个不配为人师表的馆师,则“命左右速抽其肠”。中丞半夜惊醒,馆僮奔告馆师腹痛难忍而死,而其子后来“终身行乞于市,无所归”。这个故事,是用一种迷信的方法进行说教,有警世意味。 《叶春华》则写一海宁卫军人,父早死,事母至孝,每日朝出暮归,晴樵雨渔,以供其母酒肉。其母性暴且多怒,酒食稍差即怒叱之,罚其跪以待食,达旦不命之起。邻人教他不必如此,他说“恐伤母志”,劝他娶妻,他说“恐不能事吾母”。最终得到县令的表彰。 《沈某妻宋氏》则,写一贫女宋氏,从小丧母,从姑而生,长大婚嫁沈某。一日其姑病,请巫医,久而未愈,巫医拒之曰: “除是割股,或可疗也”。宋氏遂待夫出, 自割股投入药内进姑食,姑疾愈乃起。此事后闻于邑云云。以上两则写至孝之人,也具劝世意味,但如此孝法,不免带有矫枉过正之嫌,有着明显的儒家说教的痕迹。
八十一梦
长篇小说。张恨水著。 写于1939年。同年12月开始在《新民报》连载。1941年由南京新民报社初版。书名《八十一梦》,实则只有十四梦。而这十四梦之间,并没有内在的联系,所以名为长篇,实则是短篇的结集。小说运用“说梦”的形式,放笔直书,触及了当时社会现实的许多黑暗的角落,描画了各式人物的众生相:《号外号外》和《生财有道》揭露了某些人利用抗战捞一把的“生财有道”术; 《退回去了二十年》让人们看到了官场中任人唯亲、乱提乱拉的腐朽作风;《我是孙悟空》揭露了那些吃人肉、喝人血,杀人如麻的“有权有势”的大小妖精; 《在钟馗帐下》则辛辣地刻画了善于拍马的“势利鬼”(外号“有隙必钻”)、“贿赂胜于一切”的“阿堵关”以及以“浑谈”著称的“浑谈国”等人类丑角的肖像画等等。作者以丰富的联想和精巧的构思,在曲折感人的故事情节中,夹以杂文笔调来“针贬时事”,字里行间不乏昝策之言和哲理之论,时时进发出讽刺火花,给读者勾画了一幅“青天白日”(指国民党党旗)下弥漫着冲天“妖气”的群丑图。陈铭德在1941年冬所撰写的《<八十一梦>序言》中断言: “《八十一梦》是恨水先生作品中的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冲破了旧时代旧小说之藩篱,展开了—个新局面。寓意之深远,含蓄之蕴藉,寄情之豪迈, 每一个读者,必当和我一样,起了共鸣,起了同感。是抗战声中砭石,也是建国途上的南针。”周恩来也在1944年5月16日重庆《新华日报》上撰文,给予作品恰当的评价: “我觉得用小说体裁揭露黑暗势力,就是一个好办法,也不会弄到‘开天窗’。恨水先生写的《八十一梦》,不是起了一定作用吗?”
象祠记
本文为王守仁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时所作。象祠,为纪念虞舜的同父异母弟象而修建的祠堂。根据古代传说,象在其母怂恿下,曾多次谋害舜,皆未得逞。其后,象被舜所感化。舜即位后,封象为有鼻国国君(其领地在今湖南道县北)。在传统观念中,象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唐代时,道州刺史就曾毁掉当地的象祠。不过,王守仁认为“天下无不可化之人”,象之所以最后受到感化,正说明舜的伟大,从而说明君子修德的重要性。这也是作者一贯倡导的“致良知”的具体例证。 全文从宣君修缮象祠写起,作者连着用了两个“胡然乎”的质疑句子带动了全文。在正面论证“致良知”这一中心内容时,作者采取了层层深入、水到渠成的手法。他首先指出,人们之所以为象立祠,是为了纪念舜,即所谓“爱屋及乌”之意,然后具体到舜是如何感化象的。(关于象在早年是如何的“不善”,在古代是人人熟知的,所以作者不再列举。)这就很自然地得出了第四段结尾中所说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结论。 王阳明的文章比较通俗明快,这是为了宣扬他的哲学思想的需要。同时,为了触类旁通,他惯于在行文时多举例证。例如,在这篇短文中,他援引的古书就有《书经》《孟子》;还用“管蔡不免”的史实反衬舜的感化之功。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金刚经统论
金刚经统论,一卷,明林兆恩撰并序,出林子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