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俊

王仁俊
  • 姓名:王仁俊
  • 别名:字杆郑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苏吴县人
  • 出生日期:1866
  • 逝世日期:1913
  • 民族族群:

王仁俊(1866—1913),字杆郑。清末江苏吴县人。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五年(1866年)生,与俞樾(曲园)为同科进士,历任苏州存古学堂教员、京师大学堂教授。张之洞督粤时创设广雅书局,王秉恩任提调(主持人)时,王仁俊任校勘,后秉恩离职,仁俊亦辞去。


王氏好聚书,喜访古迹,长于金石考古,鉴藏校勘亦精审,藏书多至二十余箱。民国二年(1913年)王氏病卒后,其妻将书售归叶某,叶某又运至北京,住骡马市长发旅馆善价待沽,叶德辉、汪大燮都往洽购未妥。后归来薰阁书店收得,其中佳本有明正德刊《姑苏志》,嘉靖本《蠛蠓集》、《百家唐诗》,日本刊刻《千金方》,其自著手稿尤多。


王氏一生著述可以等身,极为宏富。计有《郑峚阳辨诬录》六卷,《武庙祀与考》一卷,《说文引汉律令考》二卷,《学堂歌笺》二卷,《金石续编补跋》四卷,《碑版丛录》不分卷,《金石通考》不分卷,《敦煌石室真迹录》六卷、附一卷,《孔子集语补遗》一卷,《商君书表微》不分卷,《金石簿录》不分卷,《格致古微》五卷、表一卷,《墨子经说疏》一卷,《鹖冠子闲诂》三卷,《淮南子杨榷》一卷,《淮南子万毕术辑证》一卷,《白虎通义集校》四卷,《顾氏群书集说补正》二卷,《存古学堂丛刻经史词章学》不分卷,《毛诗草木今名释》一卷,《辽文粹》七卷,《辽史艺文志补证》一卷,《正学篇》三卷,《辟谬篇》,《西夏文缀》,《西夏艺文志》一卷,《西夏文缀外编》不分卷,《说文解字考异订》二十卷,《周秦诸子学术源流考》,《拟汇刊周秦诸子校注辑补善本叙录》一卷,《内业集解》,《管子集解》,《老子微言考证》,《老子校文》,《商书书微》十六篇,《孙氏墨子闲诂补遗》,《墨子校文》,《仓颉篇辑补校证》三卷,《毕氏传经表》,《通经表考证》,《历代传经家通经表》,《周秦诸子叙录》,《海王村所见金石书画记》,《说文解字讲义》一卷,《淮南许注异同三诂》九卷,《意林周注订》五卷,《补逸》一卷,《释名集校》二卷、《补遗》一卷,《淮南许注考证》,《汉碑徵经补》,《说文要旨明例》,《正学堂集内篇》二十卷、《外篇》二卷、《附篇》一卷。

王仁俊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二曲集

二曲集

清初李颙著。李氏号二曲,故名。门人王心敬汇编,凡26卷。清嘉庆15年(1810年)刻,咸丰元年(1851年)重刻。光绪3年(1877年)彭懋谦又将《二曲集》与《四书反身录》合刊为24卷本《二曲全集》。1930年重刊更名《关中李二曲先生全集》,改分46卷。书中崇奉孟子性本善说,认为人“禀天地之气以成身,即得天地之理以为性。此性之量,本与天地同其大,此性之灵,本与日月合其明,本至善无恶,至粹无瑕”(《悔过自新说》)。只因“多为气质所蔽,情欲所牵,习俗所囿,时势所移,知诱物化,旋失厥初”(同上),渐陷入恶。故提出以“悔过自新”为立学宗旨,提出“义命廉耻,此四字乃吾人立身之基,一有缺焉则基倾矣。”(《南行述》)要求人们从“日用常行、纲常伦理极浅极近处做起”(《传心录》),通过“悔过自新”的修养而“复其故”(《悔过自新说》),使固有的本性光明而常新,从而达到“安身立命”、“倡道救世”之目的。在道德与物质利益的关系上,则以“明体适用”之命题强调,“识心悟性,实证实修”以明体,“开物成务,康济群生”(同上)以适用,“严义利,振纲常,戒空谈,敦实行”(《四书反身录》),体用兼顾而不偏废。同时主张道德要求应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生活基础上,“民有恒产,然后可望其有恒心……衣食足,然后可望其知礼义也。”(《孟子·梁惠王上》)

倪文贞集

倪文贞集

诗文集。明倪元璐撰。十七卷,续编三卷,奏疏十二卷,讲编四卷,诗集四卷。元璐字玉汝,号鸿宝,上虞(今属浙江)人。天启进士。曾官编修,国子祭酒,兵部侍郎,户部尚书。李自成陷京师,自缢死。谥文正。清谥文贞。其书画俱工,工画山水石竹,行草尤为超妙。为明末著名画家。有《儿易内外仪》等。其画《疏林竹石图》最为有名。元璐官翰林时,门人刻其作《代言选》六卷,文震孟序之。崇祯九年(1636),以国子监祭酒归里,裒辑其作名曰《鸿宝应本》,陈子龙序之。崇祯十五、十六年,为户部尚书,闲取旧刻重为刊定,付其子藏之。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其玄孙安世重新编次刊行,是为此本。是集约二十五万五千字。卷首有文震孟、黄道周、陈子龙、会鼎序,正文含制诰四卷,拟碑一卷,序三卷,墓志铭二卷,行状、志状、行述三卷,传、记跋、题引三卷,赞铭一卷,以上为正编;续编三卷,均为书牍;奏疏十二卷,卷首有宋玫、文玉甫序;讲编四卷,含经筵一编, 日讲三编;诗集四卷,收古、近体诗二百余首。其奏疏有《首论国是疏》、《寇祸陈言疏》等,皆详明剀切,多涉军政大事,关兴亡治乱之策;其余制诰、序、传等则文章典雅;其诗《落花》、《高秋雁影》等,与王世贞等七子风格相近。然散佚颇多,许多名诗佳句均未收入此集。有《四库全书》本。

印学管见

印学管见

亦称《古铁斋印学管见》。印学论著。清冯承辉撰。一卷。论述治印下笔、结字、运刀、构思的内在矛盾。指出“古朴”与“秀气”、“疏落”与“整齐”、“光洁”与“锋芒”、“直”与“曲”、“虚”与“实”、“出”与“入”、高”与“低”、“绚烂”与“平淡”等审美范畴在篆刻艺术中的对应关系。强调直逼古人而又有独特风貌的创作精神。推崇“变化从心,笔意古雅”;“真力弥满,操纵自如”;“风神畅适、体度端凝”;“朴茂浑厚,矩矱前人”的时代审美风格,反映其独特的美学见解。有《古铁斋》本、《篆学琐著》本,《历代印学论文选》据此校勘收入。

难经

难经

中医医经类著作,又名《黄帝八十一难经》。相传战国秦越人撰。秦越人,人称扁鹊或卢医。约生活于公元前5世纪。据文献考证成书年代约在《内经》之后,《伤寒论》之前。《难经》的作者,唐以后历代注家多认为是秦越人。本书以问难形式阐述中医基本理论和某些疑难问题。总设八十一篇,故名《八十一难》。第1~22难论述脉诊,其中提出“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切于临床实用,对后世影响深远。第23~29难主论经脉流注始终、经脉长度、营卫度数、奇经八脉及所主病证。第30~47难主论脏腑、对三焦、肾与命门提出新见解。第48~61难主论疾病的证候、诊断及四诊。第62~68难论述脏腑井俞诸穴。第69~81难论述针刺补泻之法。此外《难经》还首次提出了“七冲门”、“八会穴”和“伤寒有五”等新观点。全书文字简要,理奥趣深,辨析亦颇精微,在祖国医学经典中每每与《内经》相提并论。在古今中外均有较大影响。历代刊本和注本颇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吕博望《注众难经》、杨玄操《集注难经》、丁德用《补注难经》、滑寿《难经本义》、熊宗立《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张世贤《图注八十一难经》、徐大椿《难经经释》、黄元御《难经悬解》、日人丹波元胤《难经疏注》等。现存明刻本,及1940年黄竹斋校本等。

观我生赋

观我生赋

辞赋名篇。北朝齐颜之推作。《北齐书》见载。颜之推在“予一生而三化”句下注云:“在扬都,值侯景杀简文而篡位;于江陵,逢孝元覆灭,至此(按指北周灭北齐)而三为亡国之人。”知此赋当作于577年北齐灭亡之时。这是一篇自传性的长篇大赋,历叙自己仕梁、入齐及屈身事周的身世。文章首先揭举“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民族大义,叙述东晋以来中原沦亡,颜氏家族亦随之南渡的过程。并称美祖先“传清白”、“守法度”的节操。次叙身值侯景之乱,建康被攻陷,在萧氏兄弟争权夺利的争斗中,萧绎称帝于江陵,而自己出仕于梁元帝。次叙西魏破江陵,自己亦被俘北去,遂投奔北齐的经过。次叙出仕北齐,又值北齐灭亡的史实。末以悲叹自己一生穷愁作结。赋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线索,叙述了作者由梁入北齐又入北周的经历,记述了他亲目所见的侯景篡弑、梁元帝与北齐后主覆亡的历史事变,反映了当时政治现实的风云变幻。所记史实虽不及庾信《哀江南赋》之丰富,但同样具有史诗的价值。更为可贵的是,赋作一开始就揭举民族大义,不纯从个人恩怨出发来观察历史事变,立足点也更高。此赋艺术上虽材料组织得不够集中,结构也略嫌平直松散,但疏朗的文辞,遒劲的骨气,亦自成一种风格。《北齐书》本传称其“文致清远”,不为过誉。

台湾日记与禀启

台湾日记与禀启

本书分三卷,胡传撰。作者字铁花,号钝夫;安徽绩溪人。清同治九年,以岁贡就职训导。后由保奏,以直隶州知州补用,分发江苏。光绪十七年,台抚邵友濂奏调,旨发台湾差委。次年二月抵台,历充全台营务处总巡、台南盐务总局提调;十九年五月,委代台东直隶州知州,旋兼统镇海后军。迄二十一年台变日亟,始行内渡;时已病,至七月初三日殁于厦门。在台三年又五月,留有「日记」及「台湾禀启存稿」。民国四十年,曾由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印行,合题「台湾纪录两种」。后经作者哲嗣适之先生将「日记」与「禀启」按照时日合编,定名为「台湾日记与禀启」;今本所刊,即由适之先生所手定。卷一,自光绪十八年正月至八月,记渡海并巡阅全台防营;卷二,自同年九月至十九年四月,记提调台南盐务;卷三,自十九年五月至二十一年五月,记赴台东州任至在任上预立遗嘱止。由上述纪录,可知台湾在割地之前若干措施与东部情况。卷后附有作者遗稿「记台湾台东州疆域道里地方情形并书后」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