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韬

- 姓名:王韬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苏长洲(今苏州市)人
- 出生日期:1828年11月10日
- 逝世日期:1897年5月24日
- 民族族群:
王韬(1828年11月10日—1897年5月24日)原名利宾,易名瀚,字懒今;后改名韬,字仲弢,一字子潜,号紫铨,又号弢园,别署蘅华馆主、钓徒、天南遁叟等。江苏长洲(今苏州市)人。十二岁学诗,十三岁学笺札,十四岁学文。道光二十五年(1845),以第一名入县学,督学使者张筱坡称其“文有奇气”(《弢园文录外编·弢园老民自传》)。然其“自少性情旷逸,不乐仕进,尤不喜帖括,虽勉为之,亦不中绳墨”(同上)。既孤,家益贫,乃赴沪谋生。二十九年,入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之墨海书馆,任编译达十三年。与馆中李善兰、蒋敦复、管嗣复等为莫逆交,并与姚燮、张文虎、周弢甫、龚孝拱等文士相往来。咸丰八年(1858)与十年,两次为清政府献策攻打太平军,计未行。十一年,回乡探亲,化名黄畹,向太平军献作战方略,为清政府追捕,经英国领事庇护,于十二年逃往香港。又由麦都思介绍,入英华书院为英国传教士理雅各译中国经书。同治六年(1867),随理雅各抵英国译书,并游历法国等地,撰《漫游随笔图记》。九年,返香港,为《华字日报》撰稿。十二年,香港诸同人集资创印书局,王韬总司其事。次年,《循环日报》创刊,任主编,并撰写政论,开近代中国报章体文先河。光绪五年(1879),游日本,结识黄遵宪及日本诸文士。后返香港,写《扶桑游记》。十年,经丁日昌疏通,为李鸿章默许,复返居上海。十九年,于沪主持《申报》编务。又办弢园书局,主讲格致书院。二十三年,病卒。王韬学贯中西,重经世致用,著译甚多。文胜于诗词及小说。自谓“于诗文无所师承,喜即为之下笔,辄不能自休”(同上)。张舜徽评其政论云:“是集(《弢园文录外编》)文字,则其鼓吹变法自强之总集也。韬文笔犀利,而气又足以振之,自足以激起一世之人。”(《清人文集别录·弢园文录外编》)重野安绎(成斋)评其游记云:“所至纪其风土人情山川景物之状,意到笔随,读之者如涉其境。”(《扶桑游记·序》)著有《弢园文录外编》一二卷、《弢园尺牍》一二卷、《弢园尺牍续钞》六卷、《扶桑游记》三卷、《蘅华馆诗录》五卷、《淞隐漫录》一二卷、《遁窟谰言》一二卷、《瓮牗余谈》八卷等多种。生平事迹见《弢园文录外编》卷一一、王汉章编《天南遁叟年谱》等。
王韬强调中国必须变法,“借法以自强”。他认为,面对西方列强“恃其所长,自远而至,挟其所有以傲我之所无,从而张其炫耀,肆其欺凌,相轧以相倾”的“时局”,中国岂能“不思变计”?他说:“至今而言治,非一变不为功。”如果仍旧“动遵故例,拘守成法,因循苟且,不知变迁”的话,中国将永远“承其弊”(《韬园文录外编》)。他认为,必须以泰西之所长以补中国之所短,中国要有容纳外来事物的气魄。他说:“虞西人之为害,而遽作深闭固拒之计,是见噎而废食也。故善为治者,不患西人之日横,而特患中国之自域。天之聚数十西国于一中国,非以弱中国,正欲强中国,以磨砺我中国英雄智奇之士。”(《韬园尺牍》)他认为中国的“取士”、“练兵”、“学校”、“律例”等法皆“当变”。他用日本变法维新图强为例,说明只有变法才能使中国日臻于国富兵强。早在19世纪70年代,他就已认识到“泰西诸国以通商为本,商之所至,兵亦至焉”和“商力富则兵力裕”的道理,因而提出“恃商为国本”、“商富即国富”、“借商力以佐国计”的观点,主张发展本国工商业。在游历了欧洲、日本以后,他更是极力提倡新法开矿、机器纺织、造轮船、建铁路、设电线等等。并主张实行专利制度和奖励工商等措施,以促进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他批评那些“迂拘之士,动谓朝廷宜闭言利之门,而不尚理财之说。中国自古以来重农而轻商,贵谷而贱金,农为本富而商为末富,如泰西之法,是舍本而务农也”。况且中国的“重农”,也只不过是“徒知丈田征赋,摧科收租,纵悍吏以殃民,为农之虎狼而已”(《韬园文录外编》)。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权,他主张制定税则及增减税率,乃我国自有之权,不应受西人挟制。况且“税则”是国家大事,“当以国体争之”。他认为“公法”对维持国际秩序有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认识到只有国富兵强,“公法”才能为我所用。否则,“我欲用公法,而公法不为我所用”(《韬园文录外编》)。
王韬认为“君主之国”的弊端是君主专制使君民隔阂,并导致了层层专制,国弱民穷。“民主之国”的议事行政比较民主,但“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无流弊”。只有“君民共主之国”,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也。必须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因此,“惟君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于上达,君惠亦得于下逮”。王韬对英国君主立宪制赞美备至:“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而中国在君主专制统治下,“民之所欲,上未必知之而与之也;民之所恶,上未必察之而勿施之也”。中国之所以屡遭“强邻悍敌”之欺凌,原因就在于“一人秉权于上,而百姓不得参政于下也”。因此,他认为,中国要谋富强,必须采用西法,“设议院以通上下之情”,变“君主之国”为“君民共主之国”(《韬园文录外编》)。此外,王韬还提出了改良监狱,善待囚犯等具体的法律改良主张。
猜你喜欢的书
空剑峰
深夜,蕾梦蒂侧身聆听,又传来两下响声。声音很脆,却又很轻,不像夜里经常听到的一般声音;引起了一个善於推理的中学生和亚森·罗蘋的一场斗智、斗力的角逐过程。
家山图书
一卷。不著作者姓名。《永乐大典》题为朱熹所作。今考书中引用诸说,有朱熹《家礼》,并且有朱子之称,故非为朱子所作。钱曾《读书敏求记》说:“《家山图书》,晦庵私淑弟子之文,盖逸书也。李晦显翁得之于刘世常平父,刘得之于鲁斋许文正公。其书以《易》、《中庸》、《古大学》、《古小学》参列于图,而于修身之旨归纲领,条分极详。”曾家所藏旧本,久已不传,世无刊本。书虽散佚,唯《永乐大典》尚备载其原文。然而首列《古小学本旨图》,中多《曲礼》内则少仪之事。与钱曾所说:“以《易》、《中庸》、《古大学》、《古小学》参列于图”,体例稍异。原因是诸儒相传此书,互有增损,行世者非一本,然其旨归相同。此书是先图而后说,根据《礼经》,依类标题,词义明显。自入学至成人,序次为“冠礼”、“婚礼”、“丧礼”、“祭礼”、“宾礼”、“乐”、“射”、“御”、“书”、“数”诸仪节,至详且备。如“冠礼”,书中有《三加冠图》,绘有初加缁布冠、缁布冠、皮弁、次皮弁、爵弁、次爵弁的式样,文中详说颜色、尺寸。又有《加冠之图》,绘有加冠仪式详图,标明各人所在的位置,文中详说仪式的程序。而《负剑辟咡之图》、《乡饮之图》等,尤足以补聂崇义所未及。朱子《小学》详于义理,此书则详明于名物度数。二书相辅而行,本末互资,内外兼贯,均为旧时训课童蒙书本。书中数十种图和文字解释,为研究中国古代礼俗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其版本有《四库全书》本。
了斋易说
一题《了翁易说》。经学著作。北宋陈瓘撰。1卷。陈瓘号了翁,因以名书。他研治《易》经,认为《易》有经世之用。此书作于晚年,大旨宗邵雍象数之学,兼取刘安世之说,诠解六十四卦,根据《易》数推阐论述天下治乱,辞旨艰深。绍兴十二年(1142)其子正同刊于常州。宋陈瓘撰(自号了翁)讲解《周易》卦象的著作。其书只解六十四卦,自卦名以下,分条随经文释词,讲解象、数。每卦条数多少不等,亦间有阙文。陈振孙称其 “辞旨深晦” ,(《直斋书录解题》)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宋史》本传则皆谓瓘通于《易》
苇航漫游稿
四卷。宋胡仲弓(生卒年不详)撰。胡仲弓字希圣,号苇航,山西清源人。约咸淳二年(1266)前后在世。其生平仅从本编诗中得知;进士登第,官会稽知县,不久罢归,浪迹以终,故以苇航漫游名其稿。其行事则不可考。其人诗名不甚昭著,唯陈起《江湖后集录》所作颇多。清《四库全书》编撰者校以《永乐大典》分列于各韵之下者,谓陈起所选之外,遗失尚多,乃搜采裒辑,编为四卷。虽未必全备,较陈起所编已增益不少。胡仲弓此编,及其弟仲参所作《竹庄小集》,因袭晚唐五代遗风,均不出山林枯槁之调。如七律《旱湖》 一首有云: “但使孤山梅不死,其余风物不关情。”史称其诗:“吟咏既繁,性情各见;洪纤俱响,正变兼陈。苟非淫慝之音,即不在放斥之列。”因而清《四库》亦予收载。《永乐大典》所载,别有《漫游集》一书,核其体例,系采宋、元之作汇为总集,是以清编定四库时考校姓名,删除谬误,以求其别。此书收入《四库全书》 存目。
明清徽商资料选编
这是研究徽商的第一部资料集.徽州商人在明代已经形成人数众多、势力较大的一个商帮,万历时人谢肇淛在《五杂俎》中说:“商贾之称雄者,江南则称徽州,江北则称山右。”(原文为“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可见,徽州商帮和山西商帮已是当时“称雄”于商界的两支劲旅。到了清代前期,徽商势力达于高峰,尤其是两淮盐场,徽商几执诸盐商之牛耳。据《歙县志》载,康(熙)、乾(隆)之际,“两淮八总商,邑人恒占其四”,就是明证。自嘉(庆)、道(光)之后,随着封建生产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商业经营方式也渐渐异于往昔。于是,徽州商帮也就在外来资本和民族资本这两股潮流的冲击下跌落下来,并从此一蹶而不振。
御览经史讲义
三十一卷。清爱新觉罗·弘历敕编。乾隆二年(1737),弘历特诏翰林詹事六科十三道诸臣轮奏讲义。或标举经文,下列先儒义疏,阐明其理蕴;或节取史事,下列先儒评语,辨析其得失。大略如宋人讲义之例。在轮秦讲义过程中,弘历认为敷陈中理者,加以嘉勉;认为持论未当者,则召对指示,命复缮写以进。故讲义虽出众手,但也代表弘历的观点,弘历有折中群言之功。该书有《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