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韬

- 姓名:王韬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苏长洲(今苏州市)人
- 出生日期:1828年11月10日
- 逝世日期:1897年5月24日
- 民族族群:
王韬(1828年11月10日—1897年5月24日)原名利宾,易名瀚,字懒今;后改名韬,字仲弢,一字子潜,号紫铨,又号弢园,别署蘅华馆主、钓徒、天南遁叟等。江苏长洲(今苏州市)人。十二岁学诗,十三岁学笺札,十四岁学文。道光二十五年(1845),以第一名入县学,督学使者张筱坡称其“文有奇气”(《弢园文录外编·弢园老民自传》)。然其“自少性情旷逸,不乐仕进,尤不喜帖括,虽勉为之,亦不中绳墨”(同上)。既孤,家益贫,乃赴沪谋生。二十九年,入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之墨海书馆,任编译达十三年。与馆中李善兰、蒋敦复、管嗣复等为莫逆交,并与姚燮、张文虎、周弢甫、龚孝拱等文士相往来。咸丰八年(1858)与十年,两次为清政府献策攻打太平军,计未行。十一年,回乡探亲,化名黄畹,向太平军献作战方略,为清政府追捕,经英国领事庇护,于十二年逃往香港。又由麦都思介绍,入英华书院为英国传教士理雅各译中国经书。同治六年(1867),随理雅各抵英国译书,并游历法国等地,撰《漫游随笔图记》。九年,返香港,为《华字日报》撰稿。十二年,香港诸同人集资创印书局,王韬总司其事。次年,《循环日报》创刊,任主编,并撰写政论,开近代中国报章体文先河。光绪五年(1879),游日本,结识黄遵宪及日本诸文士。后返香港,写《扶桑游记》。十年,经丁日昌疏通,为李鸿章默许,复返居上海。十九年,于沪主持《申报》编务。又办弢园书局,主讲格致书院。二十三年,病卒。王韬学贯中西,重经世致用,著译甚多。文胜于诗词及小说。自谓“于诗文无所师承,喜即为之下笔,辄不能自休”(同上)。张舜徽评其政论云:“是集(《弢园文录外编》)文字,则其鼓吹变法自强之总集也。韬文笔犀利,而气又足以振之,自足以激起一世之人。”(《清人文集别录·弢园文录外编》)重野安绎(成斋)评其游记云:“所至纪其风土人情山川景物之状,意到笔随,读之者如涉其境。”(《扶桑游记·序》)著有《弢园文录外编》一二卷、《弢园尺牍》一二卷、《弢园尺牍续钞》六卷、《扶桑游记》三卷、《蘅华馆诗录》五卷、《淞隐漫录》一二卷、《遁窟谰言》一二卷、《瓮牗余谈》八卷等多种。生平事迹见《弢园文录外编》卷一一、王汉章编《天南遁叟年谱》等。
王韬强调中国必须变法,“借法以自强”。他认为,面对西方列强“恃其所长,自远而至,挟其所有以傲我之所无,从而张其炫耀,肆其欺凌,相轧以相倾”的“时局”,中国岂能“不思变计”?他说:“至今而言治,非一变不为功。”如果仍旧“动遵故例,拘守成法,因循苟且,不知变迁”的话,中国将永远“承其弊”(《韬园文录外编》)。他认为,必须以泰西之所长以补中国之所短,中国要有容纳外来事物的气魄。他说:“虞西人之为害,而遽作深闭固拒之计,是见噎而废食也。故善为治者,不患西人之日横,而特患中国之自域。天之聚数十西国于一中国,非以弱中国,正欲强中国,以磨砺我中国英雄智奇之士。”(《韬园尺牍》)他认为中国的“取士”、“练兵”、“学校”、“律例”等法皆“当变”。他用日本变法维新图强为例,说明只有变法才能使中国日臻于国富兵强。早在19世纪70年代,他就已认识到“泰西诸国以通商为本,商之所至,兵亦至焉”和“商力富则兵力裕”的道理,因而提出“恃商为国本”、“商富即国富”、“借商力以佐国计”的观点,主张发展本国工商业。在游历了欧洲、日本以后,他更是极力提倡新法开矿、机器纺织、造轮船、建铁路、设电线等等。并主张实行专利制度和奖励工商等措施,以促进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他批评那些“迂拘之士,动谓朝廷宜闭言利之门,而不尚理财之说。中国自古以来重农而轻商,贵谷而贱金,农为本富而商为末富,如泰西之法,是舍本而务农也”。况且中国的“重农”,也只不过是“徒知丈田征赋,摧科收租,纵悍吏以殃民,为农之虎狼而已”(《韬园文录外编》)。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权,他主张制定税则及增减税率,乃我国自有之权,不应受西人挟制。况且“税则”是国家大事,“当以国体争之”。他认为“公法”对维持国际秩序有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认识到只有国富兵强,“公法”才能为我所用。否则,“我欲用公法,而公法不为我所用”(《韬园文录外编》)。
王韬认为“君主之国”的弊端是君主专制使君民隔阂,并导致了层层专制,国弱民穷。“民主之国”的议事行政比较民主,但“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无流弊”。只有“君民共主之国”,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也。必须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因此,“惟君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于上达,君惠亦得于下逮”。王韬对英国君主立宪制赞美备至:“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而中国在君主专制统治下,“民之所欲,上未必知之而与之也;民之所恶,上未必察之而勿施之也”。中国之所以屡遭“强邻悍敌”之欺凌,原因就在于“一人秉权于上,而百姓不得参政于下也”。因此,他认为,中国要谋富强,必须采用西法,“设议院以通上下之情”,变“君主之国”为“君民共主之国”(《韬园文录外编》)。此外,王韬还提出了改良监狱,善待囚犯等具体的法律改良主张。
猜你喜欢的书
十五岁的船长
《十五岁的小船长》(Un Capitaine de quinze ans)是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全书共2卷38章。本书描写捕鲸船“海上流浪者”号在南极圈结束捕鲸作业后,开往新西兰,赫尔船长把临时雇来、相当难弄的船员遣送上岸。除船长外,还有五名水手和一名见习水手。这时逗留在新西兰的“流浪者”号船主的妻子韦尔登夫人和她五岁的儿子杰克、表兄贝内迪,以及一位黑人仆,要求搭乘“流浪者”号回旧金山,胡尔船长慨然答应。当时船上还有一个在奥克兰临时雇来的厨师,名叫尼古鲁,他是葡萄牙人,平日沉默寡言,很少与人交往,胡尔船长对他的过去经历并不清楚。“流浪者”号在航行途中救起了一艘遇难货船上的五名美籍黑人和一条大狗。这五名黑人都是美国的自由公民,胡尔船长答应把他们送回美国。但后来胡尔船长和五名水手因追捕一条鲸鱼全部遇难,十五岁的见习水手狄克·桑特成了“流浪者”号船长。他英勇机智,率领全船人员度过了惊涛骇浪,但船上的厨师尼古鲁实际上是个黑奴贩子,他乘狄克·桑特黑夜熟睡时,偷偷地改变了罗盘针指示的方向,使“流浪者”号不是开往美洲大陆,而是在人烟稀少的非洲海岸触礁失事。尼古鲁与美籍黑奴贩子哈里斯串通,把船上遇难人员全部骗入非洲内地。他们互相帮助,经历了千辛万苦,大部分人员终于回到了美国。
皇清职贡图
中国清朝少数民族和外国人衣冠状貌图录。又称《清职贡图》。地理杂志。清傅恒等奉撰。 九卷。傅恒,姓富察氏,号春和,满洲镶黄旗人。乾隆时平定金川,征剿缅甸和准噶尔,以功官大学士。初为彰扬清朝功业,八方贡服,于乾隆十六年(1751),诏令有司将外使和国内边疆各族服饰绘图进呈军机处。二十二年汇集,由傅恒等人编撰。以朝鲜以下诸外藩为首。其馀诸藩、诸蛮,各以所隶之省为次。分图系说,共为七卷。告成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迨乾隆二十八年[1758年]以后,乃广为续图一卷。每图各绘其男女之状,及其部长属众衣冠之别。
觚不觚录
笔记。明王世贞(1526—1590)撰。一卷。世贞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已著录。书约成于万历十四年(1586),凡五十五条,近万字。作者感于世风日降,可叹者多,故取孔子伤“觚之不复旧觚”之意名书。专记明典章制度,尤详于今昔沿革。如徐学谟《博物典汇》曾载高拱考察科道,被劾者二十七人,并载名氏,当时论者即谓徐谙于故事,而本书更详及诸人所以被劾之故,于情事首尾较完具,为徐书所不及。所记朝野轶闻,如谓大朝会时为便于奉旨捕人,独锦衣卫不冠朝服之仪制、某朝臣谄媚刘瑾,尊为恩主老公公之丑态,均暴露出明中期廷杖、诏狱之残酷及宦官之专横,虽涉琐屑,颇可补正史之不足。作者为文学巨擘,弱冠登朝,数踬数起,阅历既深,见闻多确,故所叙录,于了解明代政治颇多助益。且文笔生动传神,具浓郁文学色彩。有《宝颜堂秘笈·续集》、《丛书集成初编》等本和台湾版《笔记小说大观》本。
医学真传
一卷。清高世栻撰。高氏认为 “经论之道,遂失其传,舛谬纷纭”,故为其弟子“讲学论道”,使学者“知医之传有其真”。此书即高氏教授门人之言,由其弟子王嘉嗣等据其讲稿整理而成。全书约四万字,共三十四篇。论述阴阳气血、脏腑经络、五运六气、生理、病理、六淫外感、七情内伤、诊断、治疗以及用药,简括 《素》、《灵》要义,以探其原理。又论诸证,皆抉其受病之由,指其误治之弊,以求正法之准。其中 “用药”、“辨药”二 篇,本于 《本草崇原》之说,剖析论辨,指正前人之失。强调治病求本,灵活施治,反对拘泥成方。卷末高氏自述中称:早年习医不得要领,误人自误。后与张志聪参究《伤寒》、《金匮》、《神农本草经》、《素》、《灵》诸书,始窥门径,认为医理如剥蕉心,剥至无可剥; 方为至理。此书虽卷帙不多,却颇有实用价值。姚运圣曰:“意宗前哲,而言其所未言;说本先民,而发其所未发。辨之乎疑似,而无毫厘千里之差,晰之乎微茫,而有一举百当之妙。”有医林指月本,1939年上海千顷堂书局铅印本。
佛顶国师语录
凡五卷。全称定慧明光佛顶国师语录。又作一丝和尚语录、佛顶国师语录年谱塔铭。日僧一丝文守(1608~1646)撰,文光重编。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一册。集录敕序、示众、法语、颂古、赞、佛事、榜、辨、警策、祭文、诗偈、年谱、发塔铭等。
净意优婆塞所问经
全一卷。宋代施护译。又称净意问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内容为佛陀在祇树给孤独园,应净意兜泥耶子之请问,略说短寿、长寿乃至愚痴、智慧等不同业报之因果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