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 皮子文薮

    皮子文薮

    《作者:皮日休十卷。唐皮日休撰。此集是皮日休为了考试行卷而手自编定,他在序中说:“咸通七年(866)中,皮日休射策不上第,退归州东(今安徽寿县) 别墅,编次自己的诗文集《文薮》复将贡于有司。发箧丛萃,繁如薮泽,因名其书曰《文薮》焉。”共二百篇,为十卷。宋晁公武谓其尤善篇铭。今观集中书序论辨诸作,也多能原本经术。其请孟子立学科,请韩愈配飨太学二书,在唐人尤为卓识,不得反以词章目之。集中诗仅一卷。盖已见《松陵集》,不复重编,亦如《笠译丛书》之例。王士贞《池北偶谈》尝摘《鹿门隐书》一条,《与元徵君书》一条,均将世民二字句中连用,认为不避太宗之讳。此集有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平易通俗的语言,充满现实性、战斗性。尤其是政论小品文,在晚唐大放光彩。鲁迅在评价《皮子文薮》时,指出他“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皮日休以儒家正统的继承者为任,对以后理学家们影响甚大。后人对该书整理,现存之版本竟达十数种之多,《四库全书》所收的是浙江鲍士恭家藏本,共二百篇为十卷。《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亦作十卷。

  • 毘陵集

    毘陵集

    《作者:独孤及20卷。收诗歌和散文。独孤及提倡古文,主张复古。其文情意真挚,古奇雄健,是唐古文运动先驱之一。有《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

  • 欧阳行周文集

    欧阳行周文集

    《作者:欧阳詹又名《欧阳四门集》、《欧阳助教集》。诗文别集。唐欧阳詹(字行周,官四门助教)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欧阳詹集》十卷,唐李贻孙编次,今传《欧阳行周文集》十卷,凡赋一卷、诗二卷、文七卷,有宋蜀刻本和明弘治、正德刻本,《四库全书》亦加收录;清乾隆秦恩复抄本有补遗一卷,近代缪荃孙辑《三唐人集》本有校记一卷,《四部丛刊》则据明正德本影印。别有《唐欧阳先生文集》八卷,明徐蚴编次,凡赋一卷、诗二卷(古今体分编)、文五卷,附录一卷,所收篇章较十卷本完备,有万历刻本。又清嘉庆《王氏汇刻唐人集》所收《欧阳四门集》,亦八卷;另旧抄本《欧阳行周集》六卷,附录一卷,藏台湾“中央图书馆”。单收诗歌的,有《欧阳助教诗集》一卷,清席启㝢辑《唐诗百名家全集》本;又《中唐欧阳詹诗》一卷,龚贤辑《中晚唐诗纪》本。

  • 罗昭谏集

    罗昭谏集

    《作者:罗隐八卷。唐罗隐(833—909)撰。罗隐著作很多,《崇文总目》载有《罗隐集》二十卷,《江东后集》十卷,《甲乙集》十卷,《罗隐赋》一卷、《罗隐启事》一卷,《谗书》五卷,但多数散佚。现仅存《甲乙集》、《谗书》及由后人掇拾而成的《罗昭谏集》。《甲乙集》为诗集,现存南宋书棚本十卷,《四部丛刊》据此影印。此外还有毛氏汲古阁刻《唐人八家诗本》和清席启寓《唐诗百家全集》本,十卷,补遗一卷。本集又作《罗昭谏江东集》最初是明万历年间姚士粦辑,屠中孚校为五卷本。清康熙时张瓒又辑为八卷,瑞榴堂刻,其内容包括《谗书》以外的各种文体,有诗四卷,杂文一卷,另三卷为《广陵妖乱志》等十二篇,《两同书》等十篇。书后有张瓒《跋》,并云:“昭谏诸集,今不复见,仅得《江东集》抄本于邑人袁英家。嗣后得《甲乙集》刻本,合而读之;虽全集不获尽睹,窥豹者已得一斑矣。盖出于后人所掇拾,非旧帙也。”其诗长于咏史,深刻有力,耐人寻思,上继温、李,下开宋贤。此集有《四库全书》本。

  • 吕衡州集

    吕衡州集

    《作者:吕温十卷。唐吕温(772—811)撰。吕温,字和叔,一字化光,唐代文学家。河中 (山西永济)人。早年曾师事陆质、梁肃。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及第,次年中博学宏词科制举,授集贤殿校书郎,后迁左拾遗。贞元二十年以侍御史出使吐蕃,永贞元年(805)还朝,进户部员外郎,转司封员外郎。后被贬为均州刺史,改道州刺史。元和五年(810)转衡州刺史。吕温工文,长于铭、赞。柳宗元说他“道大艺备”、“文章过人”(《祭吕衡州温文》)。刘禹锡称他“文苑振金声”(《吕八见寄郡内书怀》)。其著作多种。今存《吕和叔文集》等。此书原由刘禹锡编次。此本先为诗赋,后为杂文,已非禹锡编次之旧。又第六卷、七卷、志铭,已阙数篇。卷末有孱守居士作《跋》云:“甲子岁从钱氏借得前五卷。戊辰从郡中买得后三卷。俱宋本。第六、第七二卷均之阙如。因取英华、文粹照目写入,以俟得完本校定。”又云:“第二卷闻砧以下十五首,宋本所无,照陈解元棚本钞入。”孱守居士,为常熟冯舒之别号,是书盖为舒所重编。吕温学春秋于陆淳,学文章于梁肃,授受均颇有渊源。集中如《与族兄皋书》,深得六经之旨。《裴氏海昏集序》,论诗亦殊精邃。《古东周城铭》能明君臣之义,以纠左氏之失。其 《思子台铭序》,谓“遇一物可以正训于世者,秉笔之士未尝阙焉。”其为文章之本可见。有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 卢升之集

    卢升之集

    《作者:卢照邻七卷。唐卢照邻撰。卢照邻,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 (今北京大兴)人。自幼笃志于学,十岁从于文字学大师曹宪、王义方学 《埤苍》、《尔雅》。博学多才,善为辞章。曾调邓王府典签,转新都尉,后因病去官,居太白山。卢照邻文章与王勃、杨炯、骆宾王齐名,称为四杰。著有《卢照邻文集》、《幽忧子》,此集又名 《幽忧子集》,因其自号幽忧子,故以名集。共七卷。据张鷟 《朝野佥载》载,其著有《幽忧子》二十卷。新、旧 《唐书》所载亦同。然北宗 《崇文总目》则分别著录为 《卢照邻集》十卷、《幽忧子》三卷。但均已亡佚。明末张燮辑《唐初四子集》,始将其诗文合成一编,为《幽忧子集》,共七卷,附录一卷。集中所收均为当时可见的卢照邻诗文。附录则包括 《唐书》卢照邻本传,骆宾王 《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及遗事等。卷首有张燮题词。于崇祯十三年 (1940)刊刻行世。此本后被收入清人项家达《初唐四杰集》,《四部丛刊》亦是据此本影印。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由徐明霞点校的 《卢照邻集》。以 《四部丛刊》影印的《幽忧子集》为底本,并据类书、总集加以点校补遗,与《杨炯集》合为一册。新注本有任国绪《卢照邻集编年笺注》(1989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刘随州集

    刘随州集

    《作者:刘长卿诗文别集。十一卷,其中诗十卷。唐刘长卿撰。《刘随州集》在宋代有两个版本系统:一为十卷,一为十一卷。《直斋书录解题》云:“诗九卷,末一卷杂著数篇而已。”又云:“建昌本十卷,别一卷为杂著。”宋椠十卷本,后世少见,后出版本多源自十一卷本系统。长卿诗在宋代也曾有过抄本流传,陆游曾购得尹耘师抄本(见《渭南文集》)。十卷本今存一北宋残本六卷,曾经黄丕烈、瞿镛之手,黄氏《士礼居藏书题跋记续编》及《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皆云原书十卷,当是,瞿镛云十一卷实乃误记。宋刊十一卷原本,明人有翻印本。孙星衍《平津馆鉴藏书记》卷二的“明版”、何焯以建昌本覆勘的明正德刊本(卢文弨后有抄录之本),都渊源于十一卷本。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云:“明弘治有两刊本,均十一卷,一西蜀李士修知随州所刊,一馀姚韩明所刊。”据《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及《藏园群书题记》,李氏刊本刻于明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韩本由临洮太守李纪于同年刊印,有韩明跋,出自南宋书棚本。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李纪刻本又为人覆印,剔去卷一一杂文,而别有《刘随州外集》一卷,《四部丛刊》影印者即此本。《四库全书》所收为诗十卷、文一卷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随州集提出了种种质疑,指出其中多有不可信之作,认为“盖宋本亦有善不善,不能一一精核也”,而此似为明人所妄增。除诸多单行刊本外,还有明铜活字本等多种合刊,傅增湘以为明活字本颇有异文可取,但分体编次,已非宋时旧第。诚如四库馆臣所说,现存刘长卿诗,无论见于哪种版本的全集或《全唐诗》,都杂有他人之作,有些已在诗题下注明一作某人诗,也有些未注明,需要精心甄别其真伪。

  • 骆丞集

    骆丞集

    《作者:骆宾王4卷,唐骆宾王撰。《唐书·文苑传》称,中宗时诏求其文,命郝云卿编次之。其集新、旧《唐书》皆作10卷,今皆散失。此本为后人裒辑,其注则明给事中颜文选所作,援引疏舛,殆无可取,以《文选》之外别无注本,而其中亦尚有一二可采者,故并录之,以备参考。该集收赋2篇:《荡子从军赋》、《萤火赋》。《荡子从军赋》着重写荡子的军旅生活之苦,也写荡妇闺中相思之情。《萤火赋》写狱中凄苦的生活交织着作者悲愤的情绪。该集有宋蜀本、元刊本、明万历杨为楝刊6卷本、明林绍发刊10卷本、万历四十三年刊本、《唐人三家集》本、明张燮刊本、《四库全书》本、嘉庆丙子秦恩复校刊本、道光己酉骆氏刊本、咸丰三年刊10卷本、《金华丛书》本、《四部丛刊》本等。

  • 麟角集

    麟角集

    《作者:王棨一卷。唐王棨(约873前后在世)撰。王棨,字辅文,一作字辅之,福清 (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咸通三年(862)登进士第。官至水部郎中。黄巢起义后,不知所终。著有《麟角集》。唐代取士,科目至多,而所最重者当推进士。其程试诗赋,《文苑英华》所收至夥。诸家或不载于本集中。如李商隐以《霓裳羽衣曲诗》及第,而 《玉溪生集》无此诗。韩愈以《明水赋》及第,而其赋乃在外集。其自为一集行世,能够传到当今,只有玉棨此编。共律赋四十五篇。而王棨八代孙宋著作朗蘋于馆阁得王棨省试诗,录附于集,共二十一篇。题曰 《麟角》者,盖取颜氏家训学如牛毛,成如麟角之义,以及第比登仙。集中佳作,已多载《文苑英华》中。虽科举之文,无关著述,而当时风气,略见于此。存录此集,亦足傍文章之一格。本书传世者有《四库全书》本,另 《知不足斋丛书》本、王氏汇刻唐人集本、《天壤阁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均增有附录一卷。

  • 笠泽丛书

    笠泽丛书

    《作者:陆龟蒙四卷。《补遗》一卷。唐陆龟蒙撰。陆龟蒙,字鲁望,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天随子,姑苏 (今江苏苏州)人,曾为湖州、苏州从事。幼年聪悟,通达六经,善作文章,名震江左。与皮日休是诗友,二人酬唱之作编为《松陵集》十卷,皮日休为诗集作序。在序中说:“其才之变,真天地之气也。近代称温飞卿、李义山之最,俾生参之,未知其孰为之后先也”。其与李蔚、卢携友善,二人复相位时,召陆龟蒙为左拾遗。诏命方下,病逝于家。著有 《诗编》、《赋》、《松陵集》、《小名录》。此集为陆龟蒙自编。因其烦琐细碎,故名丛书。以甲、乙、丙、丁为次。后有补遗一卷。宋元符间蜀人樊开始序而梓之。政和初年,毗陵朱衮复行校刊,只分上、下二卷,及 《补遗》一卷。此本为元至元五年(1339),陆龟蒙的裔孙陆德源才又重刻,共四卷,《补遗》一卷。并在 《题记》中说:“此编又谓之《笠泽丛书》者,盖以丛脞细碎,多补遗残编。然起甲迄丁,篇什不满百,定犹有待后欤”?前有樊开序,第五卷补遗收有补遗诗,陆龟蒙传,朱衮后序,待补遗赋四首,陆德原跋等。最早有北宋元符三年(1100)樊开题序的刻本,共七卷。之后吴江朱衮刻本。到南宋宝祐五年(1257),叶茵编的《甫里先生文集》问世,《笠泽丛书》几乎芜没不闻。到了明代所流行者为《甫里先生文集》,所以《笠泽丛书》的宋元旧刊本很难见到,各藏书家所藏多为传抄本。其中最好的为拜经楼藏的吴骞校本七卷,《补遗》一卷。至清代,考据之学兴起,新本迭出,计有雍正九年(1731)江都陆钟辉覆刻本,四卷,补遗一卷。乾隆、嘉庆本子,都源于吴骞校本,被称是《笠泽丛书》至足至精之本,光绪年间姚觐元大叠山房重雕陆本等。《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均作四卷。

  • 李遐叔文集

    李遐叔文集

    《作者:李华四卷。唐李华 (约715—约774)撰。李华,字遐叔,赵郡赞皇 (今河北)人。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及第,天宝二年(743)登博学宏辞科。天宝十一年(752)任监察御史,后贬杭州司户参军。又被擢为检校吏部员外郎。上元中召为右补阙,司封员外郎。大历初卒。李华善属文,与萧颖士交游甚密,文章齐名。倡导古文,反对骈文。其名篇《吊古战场文》为历代选家所推重。曾作《鲁山令元德秀墓碑》,颜真卿书,李阳冰为篆额,后人争相模写,传为“四绝碑”。著有 《李遐叔文集》。此集为李华殁后,由后人所辑。共四卷。卷一为赋、序、书、颂、赞,卷二为论、铭、传、碑,卷三为记、墓志铭、墓表、墓碣铭,卷四为文、诔、碑铭、杂著、诗。前有独孤及序。其诗富于辞采,文词绵丽,精采焕发,实可与古人相匹敌。萧颖士见其所著《含元殿赋》,以为在景福之上,灵光之下。《旧唐书》称“李华有文集十卷”。独孤及序则称“自监察御史以前十卷,号为前集。其后二十卷,有一百四十四篇赋、颂、诗、表等,为中集。”又称 “他日继于此而作者当为后集。”盖其时李华尚在,但卷数却不合。但《郡斋读书志》与《直斋书录解题》均未著录,则说明南宋时原本已佚。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曾录有 《李遐叔文集》一种,系旧抄本,不分卷。有独狐及序,附深肃送序祭文,顾没祭文。此书有 《四库全书》本。

  • 李义山文集笺注

    李义山文集笺注

    《作者:李商隐诗文注。唐李商隐(约813—约858)撰,清徐树榖笺、徐炯注。十卷。商隐有《李义山文集》已著录。树榖字艺初,康熙进士,官至山东道监察御史。炯字章仲,康熙进士,官至直隶巡道。皆昆山人。此集成于清康熙五年(1666)。有表二卷、状一卷、启二卷、祭文二卷、祝文一卷、序一卷、书一卷。含清朱鹤龄所辑旧稿五卷。并补其所缺“状”体,系从闽本商隐文集中补入。共得表二十二篇、状二十三篇、启四十三篇、祭文十九篇、祝文十一篇、序五篇、书三篇,檄、箴、传、碑铭各一篇,赋二篇,杂著七篇,计一百五十篇。二徐笺注本系传世之第一部商隐散文辑注本。此本简明扼要。清末叶德辉评说:“注文亦简要有法,不隔断文意,读本中当推此为第一。”(《郋园读书志》)。有《四库全书》本,康熙四十七年刻本等。

  • 李元宾文编

    李元宾文编

    《作者:李观三卷。《外编》二卷。唐李观(766—794)撰。李观,字元宾,陇西 (今属甘肃) 人。李华之从子。贞元八年 (792)登进士第,与韩愈、李绛、欧阳詹、王涯、冯宿等同榜,时称 “龙虎榜”。九年(793) 又登博学宏辞科,官至太子校书郎。贞元十年(794)二十九岁卒于京师。韩愈为其作墓志,称其“才高于当世而行出于古人”。李观工古文,名重一时,著有《李元宾文编》。此集又名《李观文集》。前卷为陆希声所编,有文二十九篇,陆希声为之作序;后二卷为外编,有诗十四首,乃赵昂所辑。其文过于雕琢艰深,往往不能自达其意。盖与刘蜕、孙樵同为一格,而熔炼之功却不及二人。此书除有《四库全书》(五卷)本外,还有 《唐人三家集》本,题为 《李元宾文编》,包括 《文编》三卷、《外编》二卷、《续编》一卷。《丛书集成初编》本、《畿辅丛书》本亦作六卷。

  • 刘宾客文集

    刘宾客文集

    《作者:刘禹锡诗文集。唐刘禹锡撰。三十卷。外集十卷。晚年因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交谊笃厚,世称“刘柳”。与白居易唱和甚多。世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颇得民歌风韵。《金陵五题》、《乌衣巷》、《西塞山怀古》等咏史怀古之作语言平易,别有寄托,脍炙人口。《聚蚊谣》、《飞鸢操》等寓言诗讽刺时政,发泄积愤,感慨尤深。《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为有名的感慨身世之作。有句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现了诗人达观的人生态度。学习俚歌俗调,摹仿民歌所写的《竹枝词》、《杨柳枝词》等,情绪健康开朗,具有浓郁的民歌色彩。刘氏手编《刘氏集略》自选集,以及《杭越寄和集》、《吴蜀集》、《彭阳唱和集》等多种诗文集。然《新唐书·艺文志》等仅著录有四十卷本,约为刘氏身后由他人整理以上诸集而成。至北宋,四十卷集已佚卷二十一至卷三十,剩三十卷。存诗五百多首。宋敏求从各集中辑出诗四百多首,文二十多篇,编为《刘宾客外集》,从而形成今本。《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即此本。卷一至卷二十为文,卷二十一至卷三十为诗。文按赋、碑、论、记、书、表、状、启、集记、杂文十类分编,凡一百九十九篇。诗按杂兴、五言今体、古调、七言、杂体、乐府、送别、送僧、哀挽、悲伤九类分编,凡五百○九首。外集前八卷为诗四百○八首,后二卷为文二十二篇。该本正集三十卷经董弅校过,而外集十卷则未校。此编仍未能收全刘氏作品,如《文苑英华》卷一○四所收《平权衡赋》、卷三四八所收《竞渡歌》(“五月五日天晴明”)、《唐文粹》卷十四所收《三乡驿睹玄宗望女儿山诗有感》等,均失载。有南宋绍兴八年(1138)广川董弅刻本,《四库全书》本,近代刘氏嘉业堂刻本,一九七四年陕西人民出版社据明本影印本,一九七五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排印本。

  • 李太白集分类补注

    李太白集分类补注

    《作者:李白三十卷。唐李白撰。宋杨齐贤集注。元萧士赟补注。杨齐贤,字今存子见,舂陵(今湖北枣阳)人,生卒年不详。是李白诗最早作注者。萧士赟字粹可,生卒年亦不详。潜心笃学,他对杨齐贤注“ 惜其博而不能约,因取其本类比为之,节文善者存之,注所未尽者以所见附其后”而成此书。康熙中,吴县缪曰芑翻刻宋本《李翰林集》,前二十三卷为歌诗,后六卷为杂著。此本前二十五卷为古赋乐府歌诗,后五卷为杂文。且分标门类,与缪本目次不同。其为杨齐贤改编,或萧士赟改编,原书无序、跋,已不可考。惟所辑注文,则以齐贤曰、士赟曰互为标题以别之。故犹可辨识。注中多征引故实,兼及意义。然卷帙浩博,不能无失。但其大致详赡,足资检阅。中如 《广武战场怀古》一首,士赟谓非太白之诗,厘置卷末,亦具有所见。《四部丛刊》 曾影印行世。到了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郭云鹏校刻时,对杨齐贤、萧士赟旧帙加以整理删削,又收入杂文五卷,增至三十卷。卷一为赋,卷二至二十五为诗,卷二十六至三十为杂著,有文无注。尚有明许氏刊本、《四库全书》本等。

  • 李太白文集

    李太白文集

    《作者:李白诗文集。唐人李白撰。三十卷。白有《李太白集》已著录。此编系来人宋敏求在乐史所编三十卷本基础上,参以各本,重编而成。书成于神宗熙宁元年(1068)。乐史所编本前二十卷有诗七百七十六首,宋敏求又从王溥家所藏之三卷本(三卷中缺下卷,仅存二卷)李白诗集中补充一百○四首,又从“唐类诗诸编洎刻石所传,别集所载者“补入七十七首,共得一千○一首诗,编为二十三卷;又将原乐史本别集十卷所载之赋、表、序、碑、颂、记、铭、讚文等编为六卷,附于诗后;李阳冰、魏颢、乐史序及范传正、李华、刘全白、裴敬四人为李白作的墓碑碣记,共编为一卷,列于诗前,成一新三十卷本。宋敏求本“沿旧目而釐正其汇次”,各类漫无次第。后曾巩对其编次加以更订,晏知止校刻。该刻本卷一为诸家序、碑、志、碣记。卷二至卷二十四为诗,分为乐府、歌吟、赠、寄、别、送、酬答、游宴、登览、行役、怀古、闲适、怀思、感遇、写怀、咏物、题咏、杂咏、闺情、哀伤二十类。卷二十五至卷三十为杂文。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该书有蜀刻大小二本。该本收诗数量之多,远超以前各本。但其中杂入伪诗亦复不少。苏轼曰:“今《太白集》中有《归来乎》、《笑矣乎》及《赠怀素草书》数诗,决非太白作,并后来五代间贯休、齐己辈诗也。”(《书李白集》)。陆游《入蜀记》亦指出,此为宋敏求“贪多务得之过”。虽然如此,该本仍有遗漏,如《才调集》所收之《寒女吟》、《会离别》二首,《文苑英华》所收之《初月》、《雨后望月》、 《对雨》、《晓晴》、《望夫石》、《冬日归旧山》、《邹衍谷》等十七首,均缺收。有宋刻本,典藏北京图书馆,日本静嘉堂亦有收藏,恐即蜀本。

  • 李文公集

    李文公集

    《作者:李翱十八卷。唐李翱(772—841)撰。李翱谥号为文,后世称为 “李文公”。生平详见 《论语笔解》(辞目)。此书版本较多,据 《新唐书·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载均为十卷,而陈振孙《书录解题》则称有 “蜀本,分二十卷。”但均散佚不存。此集共十八卷。所录皆文,无诗。前有广西布政使何宜序。集中卷一为赋,卷二一五为文,卷六一八为书,卷九为表疏,卷十为奏议状,卷十一为行状实录,卷十二为碑传,卷十三为碑述,卷十四一十五为墓志,卷十六为祭文,卷十七一十八为杂著。李翱才学虽皆逊韩愈,不能熔铸百氏皆如己出,而立言具有根底。大都温厚和平,俯仰中度,不象李观、刘蜕等人有矜心作意之态。苏舜钦评为“其词不逮韩,而理过于柳。”另外,光绪初冯焌光刻《三唐人集》丛书本,为 《李文公集》十八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首为提要,次为何宜序,黄景夔序,附录有史话、欧阳修读李文一则,卷末有邢让、赵汸、毛晋、全祖望、吴大廷、冯焌光等人跋语。还有《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三唐人文集》本行世。均为十八卷。

  • 黎岳集

    黎岳集

    《作者:李频一卷。《附录》一卷。唐李频撰。李频,字德新,寿昌 (今属浙江省)人。大中进士,诗人,官至秘书郎、建州刺史。李频为人正直,做地方官时,能抑制豪强,赈济灾民,兴修水利,颇有政绩。死后,归葬故里,乡民在黎山立庙纪念他。著有《建州刺史集》又名《黎岳集》。李频的诗多是律诗,其中五律最多,自称“只将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北梦琐言》卷七)《唐才子传》称其诗“体制多与刘随州相抗”。高棅说他与刘沧、马戴、李群玉 “尚能黾勉气格,将迈时流” (《唐诗品汇总叙》)。《黎岳集》又名《建州刺史集》。后人敬李频,尊黎山曰 “黎岳”,此集因得其名。初罕传本。真德秀得本于三馆,欲刻未果。嘉熙三年(1239)年,金华王埜始求得旧本锓版。元元贞及后至元间,李频裔孙邦材、会同,明永乐中河南师祜,正统中广州彭森,先后重刊四次。此本即是正统所刻。凡诗一九五首,较全唐诗所载少八首。而《送刘山人归洞庭》一首,卷中两见,惟起二句小异。又《秋宿慈恩寺遂上人院》诗,误作 《送宋震先辈赴青州》,题与诗两不相应。不及席氏唐百家诗本之完善。末为附录,则为历朝庙祀敕书碑记及刻诗序、跋。张复、彭森二序皆称初刻出真德秀,与王埜序称德秀欲刻不果者自相矛盾,也未说明原因。此集在《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诗一卷,《全唐诗》卷五八七——五八九录存其诗三卷,卷八八四录存其诗二首; 《全唐诗补遗》与《全唐诗续补遗》亦有所收。此集为浙江郑大节家藏本。

  • 李北海集

    李北海集

    《作者:李邕六卷。《附录》一卷。唐李邕(678—747)撰。李邕,字泰和,也称李北海,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书法家、文学家。官至北海太守,卒后,代宗时,追赠秘书监。李邕工诗善文,素有盛名,尤长于碑颂,当时官绅及寺观名持均重金求购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篇,以《张韩公行状》、《洪州放生池碑》等最著名。史称邕长于碑颂,前后所制凡数百首。是集只赋五首,诗四首,表十四首,疏状各一首,碑文八首,铭、记各一首,神道碑五首,墓志铭一首,盖已十不存一。卷末附录《新唐书》本传及赠送诸作。《全唐书》卷一一五录其诗四首。《全唐文》卷二六一至二六五录其文五卷,其中有赋五篇,其余为章、表、碑、铭。《唐文拾遗》录其文八篇。明曹荃刊六卷,收入《四库全书》。

  • 黄御史集

    黄御史集

    《作者:黄滔唐代诗文别集。黄滔撰。黄滔曾官监察御史里行。《新唐书·艺文志》载《黄滔集》15卷,又曾编闽人诗为《泉山秀句集》30卷。2书早已散佚,宋人书目也不见著录。到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才由其八世孙黄公度辑成10卷,题为《东家编略》。淳熙三年(1176),黄公度之子永丰县令黄沃又加裒集,杨万里作序,曾时杰、曾晞说雕版印制,这是《黄滔集》的第一个本子。稍后,庆元二年(1196)又刻于邵州,洪迈作序。明代,则有正德八年(1513)本、万历本、天启本、崇祯本。《四库全书》据崇祯本收录,《总目》记为10卷,附录1卷;实际则是8卷,附录1卷。1至4卷赋和诗,5至8卷文,有洪迈序和谢谔序,书后附录《唐昭宗实录》及有关黄滔的评介资料。由于其卷数与《总目》不合,人们怀疑崇祯时有两种刻本,一为10卷,一为8卷。清光绪十年(1884),福山王祖源又将影抄宋庆元本残卷补以崇祯本,交其子王懿荣刻于北京,这是黄滔集最晚的刊本。

猜你喜欢的书

书法指南

书法指南

1948年初版,《书法指南》是一本指导学习书法之途径与基础知识的普及读物书。是中国美术史论泰斗、知名书画家俞剑华惟一的书法论著。后世学者评价此书是:一本道、理、法俱全的、真正意义上的“指南”。书法指南之类的普及读物,可谓多矣!而由一位中国美术史论泰斗、知名书画家写就的这种入门小书,却是难得。后世学者评价这本《书法指南》:这是一本道、理、法俱全的,真正意义上的“指南”。可惜这样的大家小书,现在是越来越少了。

豳风广义

豳风广义

三卷。清杨屾撰。杨屾,字双山,兴平(今陕西兴平县)人,平生从未出仕。杨屾从《诗经·豳风》中的诗出发,认为陕西一带古时曾养过蚕,顽固坚持陕西气候条件不适合养蚕的看法是错误的。杨屾为了求得实证,遍求养蚕方法,用十余年的时间进行试验,试验效果颇佳。杨屾在初步印证自己观点之后,开始著书立说,于乾隆五年(1740)完成《豳风广义》一书。作者在有理有据的条件下,竭力讲述了陕西一带可以养蚕的事实,又由 “衣帛”取系到“食肉”,谈了一些家畜的饲养、治疗方法。另外,书中还附有一少部分关于园艺方面的文字。《豳风广义》有文有图,文图结合,通俗、生动而又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平实的内容、简明易懂的风格,对于它自身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它的出现无疑开扩了农民的眼界,极大地鼓舞了农民投身一个新的生产领域。《豳风广义》现存乾隆五年(1740)宁一堂刻本,约在乾隆七年 (1742) 正式刊行,后有 《关中丛书》本,被收入《四库全书》当中。1962年农业出版社出版郑辟疆、郑宗元校勘的 《豳风广义》。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现代文学论文。胡适作。发表于1918年4月15日《新青年》第4卷第4号。胡适自《文学改良刍议》发表后,进而认识到不能只否定旧文学,还必须建没新文学,为此而写了本文。文章把原先的“八不主义”归纳为肯定式的4条:一、要有话说,方才说话;二、有什么话,说什么话;三、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四、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并提出建设新文学的宗旨:“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没有真正有价值的有生命的文言文学,因为都是用已经死了的语言文字做的。一切语言文字的作用在于表情达意,达意达得妙便是文学。而用死文言的人,硬要把自己的意思翻成几千年前的典故,把感情译为几千年前的文言,所以“死文言决不能产出活文学”。该文以为要创立标准的国语,先要有国语的文学。中国将来的新文学用的白话就将是标准的国语。提倡新文学的人可先不必问今日有无标准的国语,而是努力去做白话的文学。可尽量采用古代白话小说的白话,有不合用的便不用,有不够用的便用今日的白话来补充,有不得不用文言的就用文言来补助。又提出创造新文学的3个步骤:工具、方法和创造。文学的工具便是白话。要多读模范的白话文学。要用白话作各种文学。文学的方法首先是收集材料,要拓宽题材,要注重实地观察和个人的经验,要有周密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其次是结构。要讲究剪裁、布局和描写。而获取高明的文学方法的道路,是赶紧多多翻译西方文学名著。只有工具运用纯熟自然,又熟练掌握方法,才能创造新文学。本文对新文学的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东观余论

东观余论

二卷。附录一卷。杂著。宋代黄伯思撰。伯思(1079—1118年),字长睿,别号霄宾,号云林子,邵武(今属福建)人。元符进士。政和间为秘书郎。能书,好古文奇字。对洛下公卿家商、周、秦、汉彝器款识之研究,以及字画体制,悉能辨正是非,道其本末,遂以古文名家。其篆、隶、正、行、草、章草、飞白皆至妙绝,初仿颜、柳,后规模钟、王,笔势简远,有魏、晋风气。是书首例《法帖刊误》,其余为论、序跋、辨记等,凡一百零五篇。其中以涉及书法、碑帖为最多,议论考证,俱甚精确,对米芾等人的著作颇有补益之功。是较早从科学角度研究法书的著作。论书重晋人,尚成规,反对学“阙古人之渊源”的字,体现出古典的书学倾向,在对钟、王楷法的形式,以及和字型发展变化等关系的论述上,有独到见解。《四库全书》谓:“此书精博,胜《集古录》多矣。”伯思卒后,其子诏、礽裒其平日议论题跋汇为是书,前有自序,后有楼钥及其子礽跋、毛晋识。传世主要版本有《王氏书苑》本、项氏万卷楼仿宋本、《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四库全书》本、《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本。

探险队

探险队

现代新诗集。穆旦著。文聚社1945年1月初版,昆明崇文印书馆发行。为“文聚丛书”之一。收新诗24首。诗集收入1937年至1941年间的创作。是在全民抗战中一个青年知识分子对时代、对社会、对命运的感受。《野兽》、《从空虚到充实》、《还原作用》、《五月》、《智慧的来临》、《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鼠穴》等写现实社会中的个人命运和个人感受,反映了诗人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思考。它们或者回响着民族抗战的有力呼唤,或者写现实生活中无尽的阴谋,社会不过是一座古老的监狱,“一个封建社会搁浅在资本主义的历史里”(《五月》),或者同情民众的苦难,赞扬生命的充实。《园》、《童年》、《玫瑰之歌》、《在旷野上》、《夜晚的告别》等写灵与肉的冲突。诗人惋惜“青草样的忧郁,红花样的青春”(《园》),憧憬于色彩缤纷样的希望;对诱惑的追捕使他感到疲倦,渴求灵魂的平静。他的诗忠于现实,但又不是平淡的反映,有着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是一种情绪的表现。

净修捷要

净修捷要

净修捷要(一名五念简课), 夏莲居居士撰。净宗一法,易行难信,非探教海,莫窥津涯。虽华严以十愿为归,天亲以五念为门,而末法浅学,未易遽入也。必须熟读大经,方能略明纲要。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