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 天台山记

    天台山记

    《作者:徐灵府游记。原题方瀛等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作徐灵府撰。徐灵府,字名征,自号默希子,钱塘(今杭州)人。唐道士。元和十年,自衡岳移居台岭。此书则成于宝历初年。《天台山记》古逸丛书本,共一卷。是作者在唐元和年间(806—820)游天台山的游记。主要记载了南北朝、隋、唐时期天台山佛道两教兴起的历史情况。其中较详细地记述了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在此山修寺说法、开创宗派以及唐代道士司马承祯、吕洞宾在此山隐居修炼等情况。约成书于唐元和年间,曾有写本流行。近世有《古逸丛书》本。亦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 西川青羊宫碑铭

    西川青羊宫碑铭

    《作者:乐朋龟寺观志。唐乐朋龟撰。一卷。朋龟曾官兵部侍郎。中和四年(884)成稿,凡九千余字。记道观西川青羊宫的地理位置及四周自然景观、动物、植物、矿物、居民、政区隶属沿革等,虽以道家说教,行文迷离,然有关地理记述较多。所记道教传说、历代川蜀政治与军事史实,可供研究该地区唐代历史参考。有《道藏》本, 《重刊道藏辑要》本。

  • 湖山叙游

    湖山叙游

    《作者:刘暹湖景丽于昼,湖情暇于夜。主一舟焉,以司昼夜之长。晴开雨泊,傍树依云,栩栩然也。虽然,犹未也。神飘忽而无所着,其为游也,不静矣。于是舍舟而僦居。半在山,而半在水。背高而凭流,浣以红,而沃以青。眠食于其间,徘徊于其上。极朝昏之变态,看烟云之吐吞。其于湖也,亦非泛泛焉者矣!虽然,亦未也。湖之境有,未历湖之情,终未周也。

  • 元和郡县图志

    元和郡县图志

    《作者:李吉甫南宋淳熙三年(1176)张几仲首次刊刻,图已亡佚,因而现传有志无图,故又称《元和郡县志》。唐宪宗元和年间宰相李吉甫撰。原书四十二卷,今传本只有三十四卷。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全书分十道四十七镇,记述了各州的户口、物产、州县的沿革、山川险易、古迹史事等。每镇篇首皆有图。今图已散佚,文大部尚存。这是我国现存最古的一部舆地总志,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 开元占经

    开元占经

    《作者:瞿昙悉达《开元占经》在我国天文学史上,在我国文化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它是印度后裔天文学家瞿昙悉达于唐开元二年(714)主持编纂的,历经十年左右。全书120卷,这部书事关占星,因而唐以后各代政府均秘而不传,藏于宫闱。直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安徽道士程明善在古佛籍中发现了一个传抄本,于是它开始在民间流传,后清收入《四库全书》。《开元占经》辑录现已失传的古代天文、占星著作77种,纬书82种,是座大型的历史文献宝库。书中收有大量关于天文星象及各种物象变化的占语。亦搜集到古代甘氏、石氏、巫咸氏三家的占经资料,保存了不少古代天文占候方面的文献。书中还介绍了印度的《九执历》,对中国的天文学、星占术都有很大的影响。

  • 寺塔记

    寺塔记

    《作者:段成式唐段成式撰于会昌三年(843年)至大中七年(853年)之间。一卷。会昌三年,作者与友人张希复、郑符访长安诸寺院,想补《两京新记》和《游目记》的缺漏,后因官职离开长安,大中七年重归长安,整理旧稿,写成此书。此文收录于《说郛》。记载唐长安(今陕西西安)寺及塔的事迹,包括其名称、地理位置、状况、景致、佛像,及在其间发生的传说。据此可探寻唐长安佛寺之分布。《寺塔记》分上下两卷,原为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的第5、6卷。《酉阳杂俎》续集,传世的刊本已不多见。1964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寺塔记》是以明毛晋《津逮秘书》本为底本,再用嘉靖间赵琦美脉望馆本互校,并加以断句成书。1983年再版。

  • 古清凉传

    古清凉传

    《作者:释慧祥二卷,唐释慧祥撰,约成书于调露元年(679)以后,为一部最早记载佛教圣地五台山(清凉山)的史传。以作者亲身见闻记述了该山的命名、地理环境、名胜古迹、高僧信士登临、佛菩萨显化故事等,可看作一部五台山导游书。后来有北宋僧延一予以扩充,撰成《广清凉传》。《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有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常为说法。”中国佛教徒认为山西五台山即为文殊师利菩萨所在的清凉山。

  • 来南录

    来南录

    《作者:李翱记行著作。唐李翱撰。一卷,翱字习之,赵郡, (约当今河北赵县)人,一作成纪(约当今甘肃天水)人。贞元进士,历官庐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撰有《李文公集》等。是篇约八百四十字。记其元和四年(809)十月奉命南下,自东都洛阳出发,经今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到达广州。记水陆道路、里程、河流顺逆、滞流等甚详,对研究唐代交通有参考价值。有《说郛》本,《唐人说荟》本, 《五朝小说》本等。

  • 北户录

    北户录

    《作者:段公路地理杂志。唐段公路纂,崔龟图注。三卷。公路仕历不见史传。约咸通十二年(871)从茂名归南海。其先仕南粤,后官万年县尉,是书为作者亲自南游五岭间采撷民间风土、习俗、歌谣、哀乐等而作。以《史记·秦本纪》 “南尽北户”,即开北户以向日名书。约二万字。卷一所记通犀、孔雀、鹧鸪、鹦鹉、绯猴、蚺虵牙、红虵、水鱼等陆水动物及飞禽生态习性、地理分布及捕捉饲养方法、用途等;卷二载蚊扇、鹅毛被、红虾盃、鸡毛笔、红盐等用物、食品;卷三记岭南无核荔枝、变柑、山桔子、山胡桃、白杨梅及越王竹、指甲花等花卉竹木。对研究我国唐代岭外地区生物资源、地理环境及人们生活习俗、食品结构等颇有意义。有《古今说海》、《学海类编》、 《丛书集成》、 《四库全书》各本。

  • 蛮书

    蛮书

    《作者:樊绰又称《云南志》、 《云南记》、《云南史记》、 《南夷书》、 《南蛮书》、 《南蛮记》。民族地理著作。唐樊绰撰。十卷。绰为安南经略蔡袭幕僚,为应付南诏之扰,故广采史志,及亲历目睹所得,纂为是编。咸通四年(863)成书,次年补附录诸条。一万二千余字。 分云南界内途程、山川江源、六诏、名类、云南城镇、云南管内物产、蛮夷风俗、南蛮条教、南蛮疆界接连诸蕃夷国名十事,每事各为一卷。附录盘瓠、白虎传说,异牟寻与崔佐时誓文等六事。记述云南历史、交通、各族概况,尤以南诏社会经济、制度、军事训练及其与唐朝的关系为详。是志为现存云南方志最古者, 《新唐书·南蛮传》和《资治通鉴》有关古滇、越的记载,多取材于是编;程大昌、 李荣陛等考证《禹贡》,均宗其黑水之说,向为世人所重视。是研究云南史志的珍贵文献。原书久佚,今本系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有武英殿聚珍版本, 《四库全书》本。近人向达《蛮书校注》(1962年中华书局版),周维衍《蛮书校注读后》(《历史研究》,1965年第六期),方国瑜《樊绰<云南志>考说》(《思想战线》,1981年第一期),均可供参考。

  •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

    《作者:玄奘简称《西域记》,或称《西域志》、《西域传》、《西域行传》、《玄奘行传》、《玄奘别传》。唐释玄奘(602—664)述,释辩机编。十二卷。玄奘俗名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俗称唐僧,通称三藏法师,佛教法相宗创始人。辩机为道岳法师弟子,曾参予玄奘译经,后被腰斩。书成于唐贞观二十年(646)。以玄奘赴五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一带)求法亲历和闻见的一百三十八个城邦、地区、国家为目,记其历史、地理、交通、物产、民俗、文化、宗教、政治、经济等情况,于摩揭陀国,叙述特详。 凡十二万余字。范围西抵今伊朗,南达印度半岛和斯里兰卡,北至中亚南部和阿富汗北部,东至孟加拉一带。为研究佛教、中国新疆和中亚、南亚社会历史(特别是印度)与中西交通的珍贵文献。亦有助于深入研究唐三藏和《西游记》以及唐代西北民族历史。有《四部丛刊》影宋梵英本、文学古籍刊行社影明《径山藏》本等。一九七七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刊有章巽校点本。一九八一年中华书局刊有向达辑敦煌、福州藏、金藏三残本影印合刊本,有日、英、法等文译本。

  • 吴地记

    吴地记

    《作者:陆广微江苏地方志。旧题。唐陆广微撰,后集宋佚名辑。一卷,后集一卷。广微,唐禧宗时人。书成于唐乾符三年(876)。主记吴地(约相当今苏州上海等地区)建置沿革、户数、两税、茶盐酒,城郭历史、八门故实,吴县、长洲、嘉兴、崑山、常熟、华亭、海盐等七县设置、改并、距郡里数、古迹、户数;又载花山、支硎山、余杭山、横山、鸡笼山、昇犹山及太湖、女妏湖、百口桥、乘鱼桥、重元寺、乾元寺等,及泰伯至夫差二十五主情况。后集为宋人续前集而作。记事止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多采掇县录、图经。主记吴江县等析置、钱氏改号,及有关全场位置,吴县、长洲等五县所辖和有关寺院、桥梁等情况。全书约一万二千余字。为唐代仅存地记之一。原书散佚,经后人采掇成篇,又窜入他说,以足卷帙。序记罗城作亚字形,周敬王六年(前514)至唐乾符三年(876)仅一千三百九十年,与书载一千八百九十五年不符,又至大宋淳熙十三年(1186)总二千二百一十五年,实为一千七百年,亦与所记不符。故此序乃南宋时人所作。有明万历《古今逸史》本,清《四库全书》本,台北《中国方志丛书》本。

  • 桂林风土记

    桂林风土记

    《作者:莫休符唐莫休符撰。作者在广西西道任职 期间,博采桂林山水、寺庙、里宅、城亭、古迹、人物等 资料。退居后,粗录见闻为《桂林风土记》,成书于 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年)。全书内容广泛,其中反映 了传说人物尧、舜与南方民族地区的密切关系、灵渠 对沟通中原与粤西关系的评议等,对研究古代南方 民族史有参考价值;谱民风、记土产的记述体裁,对 后世著述领域亦有积极影响。是研究广西地方史和 壮族史的早期重要文献资料之一,收入《丛书集成 初编》中。

  • 岭表录异

    岭表录异

    《作者:刘恂地理杂志。唐刘恂撰。三卷。恂唐昭宗时人,曾为广州司马,官满居南海,遂作是书。原书早佚,今传本辑于《永乐大典》,共一百二十四条,约一万四千字。其中以记岭南《今两广)草木禽兽为主,兼及民族风俗。虽不分门列目,但各以类聚,别为上、中、下三卷。卷上记飓风、海潮、梧州对岸西火山、廉州珠、富州、宾州、澄州金、瑇瑁等特产和民族风俗为主。特别有关潮(今潮安)、循(今惠州)二州多野象,及潮循人捕象食鼻、云南豪族各家养象,负重致远,对研究我国古代象的分布、使用和自然环境变化有重要意义。卷中多记岭南古代草花竹木果类等状况,其中尤以引进波斯枣、毕占国扁核桃及岭南佳果荔枝等,为岭南古代农作园艺和生物的重要资料。卷下主记南海各种鱼类、贝类、虫蛇共三十余种。对考查我国南海水产资源和陆生动物亦颇有意义。文字古雅,记载详赡,历为考据家引证,对考释古代岭南动植物有重要训诂名义价值。有《四库全书》本, 《丛书集成》本。

  • 乐书要录

    乐书要录

    《作者:武则天中国唐代乐律学著作,10卷。武则天敕撰,《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为武后乐书要录10卷。约成书于久视元年(700)。原书在国内早佚。日本灵龟二年(716)遣唐留学生吉备真备于天平七年归国时,曾将全书携回日本,在日亦亡佚甚多,仅存第5~第7卷。清末,由驻日使节搜寻归国并予翻刻,国内今以《佚存丛书》本与《丛书集成》影印本较常见。唐代乐律学崇尚实践,异于汉代与两宋以经治乐之风。此书残存之3卷中,除第6卷记述律吕之学大略因袭旧说而外,多富实践意义。今存第5卷有:辨音声审声源、七声相生法、论二变义、论相生类例、论三分损益通诸弦管、论历八相生意、七声次第义、论每均自立尊卑义、叙自古书传论声义、乐谱共10目。第6卷有:记律吕、乾坤唱和义、谨权量、审飞候共4目。第7卷有律吕旋宫法、识声律法、论一律有七声义共3目。其第5卷:"辨音声审声源"引蔡邕《月令章句》"古之为钟律者以耳齐其声"语,而阐述曰:"以度量者可以文载口传与众共知,然不如耳决之明也。此诚知音之至言、入妙之通论也。"这些话道出了唐人用律而不束缚于数的辩证之理。"论二变义"强调七声"出于自然","未有不用变声能成音调者也";批评"不知音者,莫识其源",并把"变徵变宫起自周武"之论斥为"佚文守见之谈,非知音达乐之说"。这些论述,可见唐代音乐思想之通脱。其第7卷则兼论顺旋(即宋代乐学理论之右旋)与逆旋(即宋之左旋)两种旋宫法,简明扼要,为结合实践需要、阐明古代旋宫真义的现存最早文献。其他各卷的佚文,仍有片段(或为转述)散见于日本多种古乐文献之中,目前尚未见辑佚成集的工作。日本羽塚启明论及《乐书要录》佚文,提及的有:《三五要录》中的"琵琶旋宫法";《阿月问答》中有关第10卷的材料;《音律通致章》述及第5~第10卷的提要。此外,《声明用心集》、《类笔治要》、《体源抄》诸书之中尚有若干具有一定联系的材料。

  • 女论语译注

    女论语译注

    《作者:宋若莘唐代女学士宋若莘撰,其妹宋若昭注释订正。古代妇女道德的通俗读物。宋若莘、宋若昭两姐妹,性素洁。仿《论语》,以韦宣母文君宋氏比孔丘,以东汉班昭等比颜渊、闵损,用问答体,四字一句,推明妇道所宜。前有自序。主要篇目为立身、学作、学礼、早起、事父母、事舅姑、事夫、训男女、管家等。清王相编入《女四书》,成为是闺闱中进行女子道德教育的重要典籍之一。《旧唐书》卷五十二有女学士尚宫宋氏传。版本有明末多文堂刊本、《说郛》本。注本有明王相笺注《闺阁女四书》。

  • 五经文字[标点本]

    五经文字[标点本]

    《作者:张参正字类文字书。唐张参撰。3卷。书成于大历十一年(776年)。此书系作者奉诏“勘校经本”,与儒者“分经钩考”而成,故循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诏诸儒校正五经文字例,取名《五经文字》。编写目的主要是应读经之需和科举之用。收集经典中有争议而难决断的“疑文互体”3235字,据偏旁分为160部,参考《说文解字》、《字林》、汉《石经》、《经典释文》刊正谬失,辨其异同,“《说文》体包古今,先得六书之要;有不备者,求之《字林》;其或古体难明,众情惊懵者,则以《石经》之余,比例为助;《石经》湮没,所存者寡,通以经典及《释文》”。清顾炎武赞扬其书“甚有功于学者”。此书初刻于长安太学孔庙屋壁,后易以木版,后又石刻,北周时雕印成书。今有《古经解汇函·小学汇函》本、《后知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 茶经译注

    茶经译注

    《作者:陆羽《茶经》为唐代陆羽所著,大概成书于唐上元初年,陆羽隐居湖州苕溪之时。《茶经》既反映了唐代茶业的兴盛,又是中国茶学的拓荒之作,也是后世茶书的楷模。全书共十篇,在《一之源》、《二之具》等前六篇中,陆羽详细介绍了茶的起源及鉴别方法、制造饼茶的器具、煎茶与饮茶的器具、煎茶的方法、茶的饮用方法等内容。在《七之事》中,主要收集了大量陆羽之前的茶史资料;《八之出》中,主要介绍了唐代茶业的主要产地,并分级品评。这都为后人研究唐代茶业的发展提供了详细的资料。《茶经》以其丰富的内容对中国乃至世界茶史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书译注,以陶氏影宋《百川学海》本《茶经》为底本,并校以多种版本,以求详实、准确。译注者在对原书进行校勘的基础上,对各种术语、名词作了科学的注释,并有白话文翻译,以帮助读者理解这部古代科技著作。本书还收录了宋代蔡襄的《茶录》和宋代《品茶要录》,一并解释、翻译,希望读者能够对中国茶业的发展和饮茶习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 阃外春秋

    阃外春秋

    《作者:李筌李筌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阃外春秋》十卷。唐少室山布衣李筌撰。起周武王胜殷,止唐太宗擒窦建德,明君良将战争攻取之事。天宝二年上。”据罗振玉说:“巴黎图书馆所藏敦煌本《阃外春秋》残卷(即卷四、卷五),中国国家图书馆有影片存卷一及卷二之上半。卷首《进书表》末署天宝二年六月十三日少室山布衣李筌上表。”这确切地证明陈振孙的著录属实。据陈振孙的《解题》,可知这是一部研究战史、战争经验的兵书。李筌固注意战史,从《太白阴经》可见,他是运用了若干战史实例来论证自己观点的,他的《孙子注》首开用战例来注释孙武的原理,既高于前人,又为后人研究《孙子兵法》开创了一条新路。进书表云:“《阃外春秋》者,记将军阃外之事也。”“起周十有三年武王胜殷,终于大唐武德四年(621)太宗文武圣皇帝擒窦建德,凡一千七百四十载,真伪四十九国。”末署“天宝二年(743)六月十三日,少室山布衣臣李荃上表”。按,此书《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与《直斋书录解题》均著录,殆亡于宋以后。

  • 稽瑞

    稽瑞

    《作者:佚名《稽瑞》一书为唐代刘庚辑著的一本历数各个朝代有名的天降祥瑞的记载。文章多是引用一些古籍如《史记》、《山海经》、《汉书》、《瑞应图》等书中所载的各种祥瑞现象。清道光季锡畴重刊《稽瑞》序曰:子思子曰:“国家将兴,必有祯祥。”祯祥之事见于上世者不一。自后世狐鸣篝火之术兴,图谶纬书往往伪托,是以圣君贤相戒在下不许言瑞。可见,自古以来大多所谓的祥瑞现象,都是为古代帝王登基上位制作的种种包装宣传而已。

猜你喜欢的书

宁古塔地方乡土志

黑龙江乡土志。清富尔丹纂修。一册,不分卷。富尔丹,满洲正红旗人。官副都统。宁古塔,今为黑龙江省宁安县城,清初为吉林将军驻守处。是志为修《吉林通志》提供资料而奉檄编撰,光绪十七年(1891)成书,约七千六百字。首冠长顺修志令全文。正文分沿革、城池、驿站、仕宦、官署、田赋、坛庙、疆域、桥梁、渡口、古迹、山川、物产、户口十四目。是为宁古塔第一部以调查材料为主的志书。所记人口、田赋、城池、桥梁、渡口等均有确数,列历任将军、副都统五十九人姓名、籍贯和任期等。为考证清代东北版图变化和吉林、黑龙江沿革的重要材料,然亦偶有失实之处。有光绪十七年(1891)抄本藏辽宁省图书馆。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

本书是傅斯年在北大任教期间的讲稿,虽未最终完成,但现存部分亦有许多真知灼见。该书系统地讲解、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家名篇,包括诗经、楚辞、诗、书、论语、五言诗等方面,是国学爱好者与研究者常备的一部资料文献,其研究理论与方法在相关领域内仍具有深远影响。按照11个专题分为11堂课。这11堂课详细地介绍了叙语、泛论、诗部类说、楚辞余音、论伏生所传《书》二十八篇之成分、很早的传疑文人、贾谊、儒林、五言诗之起源等知识。对中国上古至近代时期的文学史作了断代研究,论及诗、史、文、论,对某些专题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在宏观上涉及文学史研究之方法论。

数术记遗

记载中国古代大数进位制度、记数方法与计算器械的数学著作。一卷,汉代徐岳撰。卷首题“汉徐岳撰,北周汉中郡守、前司隶,臣甄鸾注”。成书年代不详。北周汉中郡守甄鸾注释。书中介绍命数法和筹算、珠算、心算等14种计算法,是唐代应试数学科考生的必读书。后亡佚。南宋时,鲍瀚之在杭州宁寿观所藏道书中觅得手抄本。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鲍瀚之的翻刻本。自清代以后,将其作为《算经十书》附录之一。

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

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撰人不详。约出于唐初,唐张万福《三洞众戒文》已提及此戒。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戒律类。戒文乃虚皇天尊讲述,为新出家道士所受,故称「初真戒」。十条戒文大致为劝人勿不忠不孝、勿阴贼潜谋、勿杀害生命、勿淫邪败真、勿败人成功等等。每条戒文后附按语,阐述戒文要旨。

本来的自由

本书是林语堂先生经典散文全新结集,共计四十三篇,分别从林语堂所著《翦拂集》《大荒集》《行素集》《无所不谈》等散文集中选出,其中包含《我们的态度》《时代与人》《秋天的况味》《说难行易》等文章。林语堂所作散文幽默闲适,平淡中见深长,在现代散文中独具风格。

包待制三勘蝴蝶梦

简名《蝴蝶梦》。杂剧剧本。元关汉卿作。四折一楔子,旦本。皇亲葛彪横行霸道。一天,他在街上无端撞死王老汉,竟扬长而去。王老汉三个儿子激怒之下,围住葛彪痛殴,失手把他打死,被抓入官府,按律须偿命。包拯在审问时,查明是葛彪行凶在前,王家三兄弟痛殴于后,又看到三兄弟争相自认杀手,而王母更请求包公宽恕王老汉前妻两个儿子,由她亲生儿子抵罪。包公十分感动,想起他在梦境里曾经救活了一支落入蛛网的小蝴蝶,动了恻隐之心,于是杀了偷马贼赵顽驴代王三儿偿命,又嘉奖了王母,令全家团圆。

推荐作家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