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昙悉达

瞿昙悉达
  • 姓名:瞿昙悉达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瞿昙悉达,生卒年月不详,唐代天文家。世居长安。生于唐高宗时代 (七世纪下半叶)。卒于唐玄宗年间 (八世纪上半叶)。从1977年5月西安市文物管理处发掘瞿昙譔墓所获墓志铭中,得知瞿昙氏家族 “世为京兆人”,即长安 (今陕西西安) 人。其五代世系如下: 瞿昙悉达之父为瞿昙罗,祖名瞿昙逸。悉达第四子即瞿昙譔。譔有六子,依次名昇、昪、昱、晃、晏和昴。据《通志》 及《姓纂》称,瞿昙氏为西域国家的姓,墓志铭称瞿昙逸 “高道不仕”。这一家族熟谙印度天文历法,其先世当系由天竺国移居中国的。这一家族从瞿昙罗到瞿昙晏,四代供职国家天文机构。其中瞿昙罗至瞿昙譔还曾先后担任过太史令、太史监或司天监经110年。因此当时称瞿昙悉达为 “瞿昙监”,称这一派的天竺历法为 “瞿昙历”。在这一家族中,瞿昙悉达的贡献最大。他在唐睿宗景云三年 (712) 行太史令时,亲自参加修理铁浑仪,这架浑仪为北魏永兴四年 (412) 所制,辗转入唐的。玄宗开元六年(718),奉诏翻译天竺《九执历》,介绍了当时印度的天文学。他还著有《开元占经》,这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通过这部著作,中国上古、中古时代许多宝贵的天文资料得以保存耳来。

瞿昙悉达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资本论

资本论

马克思毕业研究的成果和最主要的著作。他花费了四十年的时间从事这部书的写作。第一卷于1867年出版;第二、三卷在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付印,分别于1885、1894年出版。编入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25卷。《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其最终目的是揭示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第一卷分析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论述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论述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辩证逻辑的方法,以丰富的资料和严谨的推理,详尽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深刻地阐述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是对抗性矛盾,指出这对矛盾的激化和发展将导致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作了全面论证,是划时代的伟大著作。从哲学上来看,本书全面地发挥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以及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的方法论原则,树立了用辩证法分析和研究人类社会的典范,是一部生动而又充实的辩证法的宝贵教材。从政治经济学方面看,本书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体系的诞生。从科学社会主义方面看,本书的问世使社会主义由脱离现实的空想变成了科学的真理。《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

往年纪事

往年纪事

古罗斯第一部编年史。12世纪初编纂。记载了至1110年的历史,收录了在当时能够找到的大部分资料。作为一部独立的编年史书没能被保存下来,其中最古老和最基本的部分被收入《拉夫连季编年史》(14世纪)和《伊帕季耶夫编年史》(编于13世纪,现只存有15世纪的抄本)中。这部编年史的一些章节,是由基辅洞窟修道院的僧侣涅斯托尔编撰的(约1111年后曾两次改写)。第一版(即1111年版),收录了基辅洞窟修道院的文件汇编、王公的年代记,10世纪罗斯和拜占庭帝国签订的条约、圣徒列传、斯洛温人的传说,关于基伊(Кий,传说中的基辅王公)的传说和奥丽加(基辅大公伊戈尔的妻子)对德列夫利安人的复仇等。1116年,米哈伊洛夫斯基·维杜别茨基修道院(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的家庙)院长西尔韦斯特(Сильвестр),为扩大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的声誉和影响,对第一版做了修订和补充(补入11—12世纪一些事件),成为第二版。1118年对第二版又做了一些删改和补充,形成第三版。第三版的中心内容是与莫诺马赫家族,特别是与大公之子姆斯季斯拉夫·弗拉基米罗维奇相联系的一些事件。补入了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和他父亲弗谢沃洛德相关的一些事件,进一步细致考证了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同拜占庭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九世·莫诺马赫的亲属关系。

奥兰情游

奥兰情游

《奥兰情游》(Clovis Dardentor)是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一部小说。全书共16章。两位青年马塞尔·罗南和让·塔高纳准备参加非洲第七骑兵团,乘上了“阿洁莱”号去往奥兰,在船上他们结识了富翁达当托先生和他的朋友德斯兰戴一家。达当脱先生有个心愿:想收养一个养子做他的继承人。一路上,大家费尽心思、经历千辛万苦,希望成为达当脱先生的继承人。那么谁会成为这个幸运儿呢?……

绿牡丹

绿牡丹

清代白话长篇侠义公案小说。又名《宏碧缘》、《四望亭全传》、《龙潭鲍骆奇书》、《异说绿牡丹》、《反唐后传》、《绿牡丹续反唐传》。八卷六十四回。不题撰人。或谓作者为二如亭主人,其真实姓名不详。成书于清道光年间。以行侠仗义为基调,演述当时佞邪当道,权奸仗势欺人,鱼肉乡里,激起山东“旱地响马”花振芳、江南“江湖水寇”鲍自安的义愤,他们集结了一批江湖义士,除暴安良,锄奸扶弱;并辅助宰相狄仁杰起兵,迫使武则天退位、迎庐陵王还国登基,众人蒙受封赏。小说抨击了权势豪强对百姓的欺凌,歌颂了江湖豪侠的侠义行为。故事情节跌宕曲折,极富传奇色彩。文辞也通俗流畅,生动风趣,具有民间文学韵味。人物刻画细腻传神,如鲍自安的老练诙谐、武功超群,花振芳的豪爽耿直、敢作敢为,义仆余谦的疾恶如仇,鲍金花的骄矜好胜,花碧莲的质朴情挚,都个性鲜明。

大圣欢喜双身大自在天毗那夜迦王归依念诵供养法

大圣欢喜双身大自在天毗那夜迦王归依念诵供养法

大圣欢喜双身大自在天毗那夜迦王归依念诵供养法,一卷,唐善无畏译,日本快道题记,尾题大圣欢喜自在天法。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

二卷。唐释道宣撰。《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撰于唐贞观八年(634),二十一年(647)重修。撰述此书的目的在于,用以结示僧众和合作事之规范。共有十篇,一是集法缘成篇,二是诸界结解篇,三是诸戒受法篇,四是衣 受净篇,五是诸说戒法篇,六是诸众安居篇,七是诸自恣法篇,八是诸衣分法篇,九是诸罪忏悔篇,十是杂法住持篇。在一篇中集八种羯磨(羯磨为梵文,汉文译为业)为三科,共有一百八十一法。其余九篇共有一百二十多法,均为择其与当时僧众日常所用密切相关内容而录,所以,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卷末附有乞畜杖络襄文,畜杖络襄文、十诵律三十九夜文、受残夜文、僧祇律二十七事讫文、结小界文。从而,弥补了南山律宗撰《四分律》疏唐人写本,宋人写本所无。具有较高史料价值和参考价值。现有天津刻经处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