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 文字论

    文字论

    《作者:张怀瓘一卷。书论。唐代张怀瓘撰。为作者《书断》写成后,与寅吏部侍郎苏晋、兵部员外王翰二人,欲作《书断》后序,相与讨论的记录。首论“文”、“字”、“书”三者的特点及其功用;次论书之鉴赏;又次为自评,谓真行可比虞褚,草欲独步于数百年间;终乃怀瓘作书赋成,遇褚思光、万希庄、包融等共读书赋,相与激赏之情状。其价值在于: (1) 提出“深识书者,惟观神彩,不见字形”,这在书法美学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它是作者论书的纲领,所谓“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 “先其天性,后其习学”;“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猛兽鸷鸟,神彩各异,书道法此”等说法以及书论中的“写意说”、“神、妙、能”的品评说等均是这一纲领的逻辑展开。另一方面,它是前代神采论的提升。从王僧虔“色彩”“形质”相兼到虞世南的“假笔转心,妙在毫端之妙,必在澄心运思至微妙之间,神应思彻”再到“惟观神彩,不见字形”,其传承递升之迹昭然可见。它不仅蕴含着书艺本质乃是同形向神的升进,而且也预示着一个古典书风转向写意书风的时代的来临。(2) 谓“仆今所制,不师古法,探文墨之妙有,索万物之元精,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这和韩愈《送高闲上人序》有相通之处,它表明在当时传统派的书法理论中,虽尚有属守以二王为典范的观念,但同时也出现了主张不师古人之法,要创造性地表现自我,和造化融为一体的倾向。这种观念对后世书论、山水画理论颇有影响。(3) 提出“书之深意”,也是书学史上第一次从艺术表现形式方面把书法和其他艺术进行区分的重要尝试。文载《法书要录》、《书苑菁华》本、《美术丛书》本、《历代书法论文选》本。

  • 顾渚山记

    顾渚山记

    《作者:陆羽山水小品。唐代陆羽作一卷。有今人张宏庸辑校本,载1986年《陆羽研究集刊》。全文共五节,第三节“绿蛇”、第四节“报春鸟”虽为顾渚山事,却仅有“采茶人呼为报春鸟”一句似与茶有关。而第一节《获神茗》,则载录晋代王浮所撰《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获大茗。第二节《飨茗获报》,收录南朝宋刘敬叔《异苑》的剡县陈务妻与二子以茶祀古冢而得钱十万。第五节《昙济茶》,则为《宋录》载豫章王子尚访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饮茗而称之为“甘露”。此三节均与顾渚山无关,陆羽撰《茶经》均又收入《七之事》。通考全文,《顾渚山记》似为未完之作,或虽以《顾渚山记》题名,却仅为游顾渚山时所辑撰,并非专为顾渚山茶事而作。

  • 用笔论

    用笔论

    《作者:欧阳询一篇。书论。唐代欧阳询撰。此篇以假托翰林善书大夫和同寮故友无名公子对话形式,在语言往来中立论。所托的翰林善书大夫所谓用笔的立说,虽为真知灼见,但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更不易见诸笔端,故假以无名公子文赋一篇展而化之,并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通幽洞微地道出欧阳询的用笔之法。《用笔论》首先论述各种书体产生以来,仅王羲之一人书法“尽妙穷神,作范垂代,腾芳飞誉,冠绝古今”。又论及用笔之道为:“夫用笔之法,急促短搦,迅牵痴掣,悬针垂露,蠖屈蛇伸,洒落萧条,点缀闲雅,行行眩目,字字惊心,若上苑之春花,无处不发,抑亦可观,是予用笔之妙也。”又云:“夫用笔之体会,须钩粘才把,缓绁徐收,梯不虚发,斫必有由。徘徊俯仰,容与风流。刚则铁画,媚若银钩……观寥廓兮似察,始登岸而愈好。用笔之趣,信然可珍,窃谓合乎古道。”对后人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今有《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佩文斋书画谱》本、《历代书法论文选》本。

  • 射经

    射经

    《作者:王琚古代射箭术专著。唐王琚著。王琚(约685—746年),有才情,博通经史,曾助唐玄宗李隆基平太平公主之乱,因此升为户部尚书,很得玄宗赏识,但因性格豪侈,又不肯阿附权贵,屡屡遭贬,后受李林甫诬陷,于天宝五年贬死于江华郡。此书为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射书,元末明初陶宗仪的《说郛》中有收录,《新唐书·艺文志》录为一卷,《宋史·艺文志》录为二卷。流传下来的为一卷上下篇,共十二节,分步射总法:持弓审固、举搂弦、抹羽取箭、 当心入筈、铺膊牵弦、敛身开弓、极力遗箭、卷弦入弰、修后手法、步射病色和马射总法、弓有六善等。

  • 野庙碑

    野庙碑

    《作者:陆龟蒙晚唐陆龟蒙撰。讽谕散文,收入《甫里先生文集》。文章寓讽刺于议论之中,运用映衬类比的手法,借题发挥,别开生面。文中先是叙述“碑”的由来以及为野庙作碑文的缘起,接着具体描述迷信的农民制造的各式各样的土木偶像,农民供奉它,害怕它,杀猪宰牛祭祀它,纯是自己愚弄自己。而后笔锋一转,以反语讥刺贪官酷吏有甚于土木偶像,他们骑在人民头上,剥削人民,残害百姓,是有血有肉的偶象,其危害超过土木偶像。文章针对唐末即将分崩离折的危机和乌七八糟的社会风气,无情地剥下了自称贤良的官僚的画皮,形象地点明了害民官吏的本质。作者长于驾驭语言,语言辛辣犀利,形象逼真,痛快淋漓。

  • 昭惠周后诔

    昭惠周后诔

    《作者:李煜《昭惠周后诔》全文上千余字,是李煜传世作品中最长的一篇;此文作于大周后辞世之后,是为悼念她而作,文章情感真挚、感人肺腑。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李煜对于周后的感情之深、之真。文中共用了十四个“呜乎哀哉”,22个“哀”字。 四字一句,仅有几句是六字、七字对仗句,读起来琅琅上口。其中“抆血抚榇,邀子何所?”“吊孤影兮孰我哀?私自怜兮痛无极”等句极言作者心中的酸楚悲痛。读至最后,一句“呜乎哀哉”收束全文,使人也不觉陷入无尽的悲痛之中。读罢此文,我们还可看出李煜文笔的老练——行文极其流畅,引用典故、借用诗句似乎是“信手拈来”,并无晦涩、牵强之感;可见,多年的诗词创作与艺术熏陶对他的文章也有着极大的影响。

  • 三十六法

    三十六法

    《作者:欧阳询又名《欧阳结体三十六法》。一卷。书论。唐代欧阳询撰。此书是作者结合临书体会传授法书技法的专著。凡列三十六品目,目下先谈技法要点,次举实例,某些品目还征引他说以助理解,从用笔的方方面面谈结字方法。此书条目清晰,述说简明扼要,有理论也有实例,是法书专著中谈论结字的佳作。诸本不同,大致为:排叠、譬就、顶戴、穿插、向背、偏侧、挑、相让、补空、覆盖、贴零、粘合、捷速、满不要虚、意连、覆冒、垂曳、借换、增减、应副、撑住、朝揖、救应、附丽、回抱、包裹、却好、小成大、小大成形、小大、大小、左小右大、左高右低、左短右长、褊、各自成形、相管领、应接等三十六种。又与《八诀》合称《欧阳率更书三十六法八诀》。和释智果《心成颂》相比,有许多新突破。一方面把对生命力的追求(“斜正如人”)与字体结构相联系,比《心成颂》更深一层。另一方面,对字体结构分析也更趋细致明晰,如“附丽”、“包裹”、“意连”诸条均为《心成颂》所无。又如“勿令偏侧”是正题,而“偏者正之,正者偏之”是反题,正反相合,比《心成颂》所言之“回展右肩”等更概括、更明确。今人宗白华认为从这“三十六法”中可窥中国美学思想的一些基本范畴,并指出它是从真书的结构分析出字体美的构成诸法,一切是以美为目标。为了实现美,不怕依据美的规律来改变字形,就像希腊的建筑,为了创造美的印象,也改变了石柱形,不按几何形的线。《佩文斋书画谱》在题后注云:“诸本都附欧阳询后,今考篇中有高宗书法、东坡先生及学欧阳者等语,必非唐人所撰。”今人则认为,可以是因欧字结体特佳,故后人托其名。传世主要版本有《墨池编》本、《书苑菁华本》、《说郛》本、《汉溪书法能解》本等。近人邓散木有《欧阳结体三十六法诠释》一书行世。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 拨镫序

    拨镫序

    《作者:林蕴一篇。书论。唐代林蕴撰。林蕴,唐代元和(806—820年)年间人。字复梦,泉州蒲田(今福建泉州)人,蕴世通经,西川节度使韦皋辟推官,累迁礼部员外郎,出为邵州刺史。从卢肇授“拨镫法”,从此书日进。是篇首先提出“拨镫四字法”,依次为:推、拖、捻、拽,为四种运指之法。提出“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强调笔力为点画形态体现出来的艺术上的“力”与物理学上的“力”不同的观点。有《书苑菁华》本、《历代书法论文选》本。

  • 八诀

    八诀

    《作者:欧阳询又名《八法》。一篇。书论。唐代欧阳询撰。是篇主要讲写字之法。“八诀”即是八种谐书点画方法的口诀,其诀为:“‘丶’如高峰之坠石;‘㇂’似长空之初月;一若千里之阵云; ‘丨’如万岁之枯藤; ‘㇂’劲松倒折,落挂石崖;‘乛’如万钧之弩法;‘丿’利剑截断犀象之角牙;‘丶’一波常三过笔。”此为楷碑基本笔画的总结。基本沿袭《笔阵图》,新意不多。但突出了书法的“中和”之美,所谓“分间布白,勿令偏侧”,“墨淡则伤神彩,绝浓必滞锋毫”,“四面停匀,八边俱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同时也强调了书法追求生命力的表现: “不可头轻尾重,无令左短右长,斜正如人。”体现出唐人尚法的特色。有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标点本。

  • 贞观公私画史

    贞观公私画史

    《作者:裴孝源一名《公私画录》。中国唐代裴孝源(初唐人)编。中国画著录书,一卷。前有贞观十三年(639)自序,谓汉王李元昌(高祖李渊第七子)命其记录魏晋以来宫廷、佛寺及私家所存藏前人画迹。现存本书计录陆探微等54位画家作品281卷,无名氏画11卷,实总计292卷(《序》称298卷,正文中又称293卷),及有壁画的寺院47所。卷轴多为隋代官本,故应为隋室旧藏至唐贞观初年尚存的作品;所记壁画,亦迄于隋代。所录作品,前列图名或寺名,后注作者姓名、作品来源、及记载南朝梁官库藏画的《梁太清目》中有无记录等,对考察研究贞观之前古画名目及收藏流传等,至堪宝贵。本书为现存的最早一部中国画著录书,被誉为“鉴藏家之祖本”(《四库全书提要》)、“著录名画之祖”(《书画书录解题》)。

  • 述书赋

    述书赋

    《作者:窦臮二卷。唐窦臮(生卒年不详)撰。窦蒙注。窦臮,字灵长(考《述书赋》之末窦蒙之文,称“吾第四弟尚辇君,子灵长翰墨,厕张、王……”,其字似应为“子灵”,更兼其兄窦蒙字为“子全”,故存疑),扶风(今陕西扶风)人。曾官至检校户部员外郎、宋汴节度参谋。窦臮“文章凌班、马”,“词藻雄赡,草隶精深”,“学究天人,才通诂训”,平生著碑志、诗篇、赋颂、章表,十余万言,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天宝年间所献的《大同赋》、《三殿蹴鞠赋》,晚年又著《述书赋》,且尝书唐茅山三洞景照法师韦公碑。《述书赋》共分上、下两卷,凡七千六百四十言。其上卷所述自上古至南北朝间之书体流变及能书之人;下卷则述自唐代高祖、太宗、武后、睿宗至唐明皇以下,终止于其兄窦蒙及刘秦之妹。是书约成于天宝中,首尾共历十三代,凡一百九十八人。篇末系以徐僧权等八人署证,有太平公主等十一家印记,征求有宝玩之人韦述等二十六人,有利通贸易类人穆韦等八人。《述书赋》品题叙述,皆极精核,注文尤其典雅,要言不支。其“印记”一章,兼将画印模于句下,以至成为朱存理《铁纲珊瑚》、张丑《清河书画舫》之真迹之祖。故张彦远《法书要录》称赞窦臮作《述书赋》“精审旨要,详辨秘议”。历史上一度怀疑《述书赋》为窦臮之兄窦蒙所著,但考证书中如“家兄蒙,字子全,司议郎安南都护”句,又似窦臮自注自书,但单文孤证,仍存旧论。《述书赋》详于古今书人,与孙过庭旨在阐释书学门径之《书谱》相得益彰,并驾书坛,是我国书法发展史上一部重要书史著作。有《法书要录》本、《津逮秘书》本、《四库全书》本、嘉靖乙酉刊本等。

  • 琴诀

    琴诀

    《作者:薛易简古代乐学著作。唐薛易简著。七篇。已佚。今仅存概要。认为琴的演奏,具有观察社会风气与审美教育的作用,可以陶冶人的情志和培养勇敢的意志。指出“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又强调演奏的“用指轻利,取声温润,音韵不绝,句度流美”之外,更强调内在情感之美。反对“以杂音悦乐为贵”的世俗审美观念。要求弹琴方法,必须“简静”,做到“简要轻稳”。反映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和规范。宋朱长文《琴史》卷四掇其大要。明蒋克诚《琴书大全》卷十《弹琴》保存其中一段。《中国古代乐论选辑》据上述存录收录。

  • 绛守居园池记

    绛守居园池记

    《作者:樊宗师一卷。唐樊宗师撰。樊宗师,字绍述。河中 (今山西永济)人。始为国子主簿。元和三年 (808)举军谋宏远科,授著作佐郎。后历任金部郎中、绵州刺史、左司郎中。又出为绛州刺史,有政绩,迁为谏议大夫,未到任而病卒。其文章力求出新,晦涩难懂,被称为 “涩体”。但韩愈对他的作品评价很高,称誉其文章“必出于己,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其作品较多,《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 《春秋集传》十五卷、《魁纪公》三十卷、《樊宗师集》二百九十一卷,但大多已亡佚。《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九存其《蜀绵州越王楼诗》一首并序。《全唐文》卷七百三十存其文 《绛守居园池记》一篇。清孙之騄有《樊绍述集注》二卷。此书为樊氏为新居园池作的记,因其文辞晦涩,元赵仁举、吴师道、许谦为其记作了注释注。此书原有作者自注,但仅略注亭榭之名,其文意仍不明了,所以好奇者多为之作注、唐时有王晟、刘忱二家,其注早已失传,故赵仁举、吴师道、许谦先后为其补注。《绛守居园池记》一文仅七百七十七字,而众说纷纭,终无定论,以其相传既久,如古器铭识,虽不可音释,而不得不谓之旧物,赏鉴家亦存而不弃。有明刊大字本、明袖珍本、《续金华丛书》 本、晴川八识本、《四库全书》本等。

  • 茶酒论

    茶酒论

    《作者:王敷唐宋之际茶书,王敷撰,1卷,今存。此为敦煌石室中发现的通俗文学作品,全用拟人化代言体对话形式写成。作者王敷,唐代王敷是一名乡贡进士,他的 《茶酒论》久已不传,自敦煌变文及其 他唐人手写古籍被发现后,才得以重 新为人们所认识。《茶酒论》以对话的 方式、拟人手法,广征博引,取譬设 喻,以茶酒之口各述己长,攻击彼短, 意在承功,压倒对方。最后,《茶酒论》 是这样结尾的:“两个政夺人我,不知 水在旁边。”于是由水出面劝解,结束 了茶与酒双方互不相让,一争高下的 争斗,指出“茶不得水,作何相貌? 酒不得水,作甚形容?米曲干吃,损 人肠胃;茶片干吃,只粝破喉咙。”只 有相互合作、相辅相成,才能“酒店 发富,茶坊不穷”,更好地发挥效果。 《茶酒论》辩诘十分生动,且幽默有 趣。茶与酒的争论针锋相对,难分胜 负,描述生动有趣,使读者清楚了两 者的长与短: 茶与酒相比,茶更显出 宁静、淡泊、隐幽,酒更显得热烈、豪 放、辛辣,二者体现着人不同的品格 性情,体现着人不同的价值追求。今存《敦煌宝藏》伯2718卷等6种写本,王重民先生《敦煌变文集》卷三收录时进行了校订,又可据《敦煌变文集·校订》进行参校,合此二本可为善本。遗憾的是《全宋文》编入卷四七时没有充分利用上述二书的校订成果。

  • 后画录

    后画录

    《作者:彦悰中国画评品著作。一名《后画品》、《帝京寺录》。唐代释彦悰撰。一卷。成书于唐代贞观九年(635),初名《帝京寺录》。主要版本有明人翻刻南宋本、《王氏画苑》本、《津逮秘书》本、《佩文斋书画谱》本、《丛书集成》本、《中国画论类编》本、《画品丛书》、《中国书画全书》本、《画学集成》本等。该书就所见长安各寺院名画,系以品题,藉以续写姚最《续画品》。录郑法士、田僧亮、展子虔、董伯仁、阎立本、范长寿、尉迟乙僧等二十七人,记时代、官职并对其绘画艺术加以简洁而精辟的评论。《后画录》是中国绘画史上一部重要的评品著作,它继续了六朝时代的审美风尚和理想,客观反映了隋唐之际画坛的概况。

  • 意林

    意林

    《作者:马总五卷。唐马总所撰。马总字会元,陕西扶风人。他一生著述颇多,曾有 《通纪》七卷、《意林》五卷、《年历》《奏议》等百余卷。梁朝时,庾仲容博采周、秦以来诸家杂记约一百七家,摘其要语为三十卷,名曰 《子钞》,流布于市。总看此书“繁略失中”,复增损以成是书。宋人高似孙《子略》称道: “《子钞》每家或取数句,或一二百言。马总 《意林》,一遵庾目,多者十余句,少者一二言,比 《子钞》取之更为严。”《意林》的文献价值极高。书中所录诸子之言论,今多不传,惟赖此得以保存。而且书中列举的老、庄、管、列诸家,也与今本不同,可供研究者参考。现存的主要版本有:学津讨源本、道藏本,聚珍版本,嘉靖已丑廖自显刊本,严铁桥重定本,海昌蒋光煦斠补隅录刻李富孙校文选楼所藏足本意林第六卷,并补二卷阙文。《聚学轩丛书》本、《四库全书》本等。

  • 苏氏演义

    苏氏演义

    《作者:苏鹗唐苏鹗撰。苏鹗,字德祥,京兆武功 人,唐僖宗光启二年(886)进士。此书原为10卷,但原 书久佚,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佚文, 编为2卷,由于此书有些条目与崔豹《古今注》、马缟《中 华古今注》相同,因此四库馆臣认为《中华古今注》是抄 袭《苏氏演义》而作,而今本《古今注》则又是后人摭取 《中华古今注》中的部分内容编成的。然而根据《四部丛 刊》影印宋嘉定本《古今注》所载李焘跋,可知南宋尤袤 刊刻《苏氏演义》时,后4卷误将崔豹《古今注》全文刊 入。《永乐大典》中所收的《苏氏演义》很可能就是尤袤 的这个刊本,所以才会有部分内容与《古今注》雷同。《苏氏演义》是一部考究经传、订正名物、解释词语、 辩证讹谬的笔记。虽然今存是残本,且羼入《古今注》的 文字,但此书仍有许多可取的材料。《四库提要》称其 “训诂典核,皆资博识”,不为过誉。如下卷叙述使臣所 持“节”的沿革,结合文字训诂加以解说,论述极为详明, 可供研究古代名物制度时参考。上卷谈卜筮的两条,可 与《易经》注疏参阅。此书如阐释“狼狈”、“滑稽”、“娄 罗”、“龙钟”、“乾没”等词,也都溯得其源,言之成理,为 后代辞书所采用。此书195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排印本,与《古今注》、 《中华古今注》两本合印为1册。

  • 资暇集

    资暇集

    《作者:李匡乂《资暇集》3卷,唐李匡乂撰。李匡乂,一作李匡文,字济翁,系李唐宗室之后,唐文宗时曾任宗正少卿。此书旧本多署为李济翁,乃因宋人避太祖讳,而改以其字署名。今本书前无自序,系宋以后所佚,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曾引其自序说:“世俗之谈类多讹误,虽有见闻,默不敢证,故著此书,上篇正误,中篇谈原,下篇本物,以资休暇。”此书内容以考据辩证经史名物制度为主,在唐人此类笔记中实属上乘之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上卷多纠驳俗说之谬,如“行李”条谓“李”字除果名、地名、人姓之外,别无它义,《左传》“行李之往来”句,杜预注“行李”为使人,本书指出“李”乃“使”之误,因旧文形近而误。这条考证很受后人重视,宋人笔记引此说而加以发挥的不下10家。又如“客散”条谓世俗客人告辞时必说“客散孟尝门”而不知其出处,作者指出此语出自王维“悲府主殁”诗“秋风正萧索,客散孟尝门”,本谓主人死后门僚皆星散而去,如用在客人告辞时,岂非对主人的莫大不祥?“杜度”条引韩愈《讳辨》“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句,而据汉末杜恕所著《笃论》,指出所谓杜度本名操,字伯度,后避曹操讳,故以字行,后世又讹传为杜度。本书中卷多追溯事物的起源,如谓“押衙”应作“押牙”,“端午”应作“端五”之类,可借以探索语源。下卷多考名物,亦间及俗语俗说,如“非麻胡”条说世俗多以“麻胡来”来吓唬小孩,俗传麻胡是一多髯威严的神人,本书指出麻胡本指隋朝将军麻祜,他生性酷虐,炀帝令他开汴河,多役死民伕,儿童望而畏之,互相恐吓曰“麻祜来”,因童音不正,遂讹“祜”为“胡”。这条考辨也常为后人引证。

  • 岚斋集

    岚斋集

    《作者:李跃《岚斋集》,李跃撰。《新唐志》著录二十五卷,《宋志》著录一卷,似已残佚。李跃生平不详。《侯鲭录》卷八引其佚文,叙及唐末干符至干宁间无宗相,可见作者当为干宁(894―897)以后人。从现存残文片断,约略可知原书当记逸闻故事,不涉神怪。书今不存。

  • 刊误

    刊误

    《作者:李涪笔记,唐李涪撰。二卷。涪唐末人,字里不详,曾官国子祭酒、尚书郎。坐王行瑜叛乱,放死岭南。所撰该书两卷,凡四十九则,内容多以考典章制度为主,尤重于礼仪,诸如起居、佳礼、封爵、拜客、奉陵、客卿、参谋等,引旧制以证唐末之失,引古制以纠唐制之误,多可订正礼文。下卷兼及杂事,如辨陆法言《切韵》之误,校订《左传》:“缮完葺樯”之完为宇字,驳李商隐谓孔子师老聃、老聃师竺乾之妄,正贾耽七曜历之谬等多有见识,学问渊博。是校勘学一部重要著作。有《百川学海》、《古今逸史》、《格致丛书》、《学津讨原》、《榕园丛书》等本,均题二卷。又《说郛》、《重辑百川学海》、《青照堂丛书》等本,均作一卷。

猜你喜欢的书

宁古塔地方乡土志

黑龙江乡土志。清富尔丹纂修。一册,不分卷。富尔丹,满洲正红旗人。官副都统。宁古塔,今为黑龙江省宁安县城,清初为吉林将军驻守处。是志为修《吉林通志》提供资料而奉檄编撰,光绪十七年(1891)成书,约七千六百字。首冠长顺修志令全文。正文分沿革、城池、驿站、仕宦、官署、田赋、坛庙、疆域、桥梁、渡口、古迹、山川、物产、户口十四目。是为宁古塔第一部以调查材料为主的志书。所记人口、田赋、城池、桥梁、渡口等均有确数,列历任将军、副都统五十九人姓名、籍贯和任期等。为考证清代东北版图变化和吉林、黑龙江沿革的重要材料,然亦偶有失实之处。有光绪十七年(1891)抄本藏辽宁省图书馆。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

本书是傅斯年在北大任教期间的讲稿,虽未最终完成,但现存部分亦有许多真知灼见。该书系统地讲解、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家名篇,包括诗经、楚辞、诗、书、论语、五言诗等方面,是国学爱好者与研究者常备的一部资料文献,其研究理论与方法在相关领域内仍具有深远影响。按照11个专题分为11堂课。这11堂课详细地介绍了叙语、泛论、诗部类说、楚辞余音、论伏生所传《书》二十八篇之成分、很早的传疑文人、贾谊、儒林、五言诗之起源等知识。对中国上古至近代时期的文学史作了断代研究,论及诗、史、文、论,对某些专题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在宏观上涉及文学史研究之方法论。

数术记遗

记载中国古代大数进位制度、记数方法与计算器械的数学著作。一卷,汉代徐岳撰。卷首题“汉徐岳撰,北周汉中郡守、前司隶,臣甄鸾注”。成书年代不详。北周汉中郡守甄鸾注释。书中介绍命数法和筹算、珠算、心算等14种计算法,是唐代应试数学科考生的必读书。后亡佚。南宋时,鲍瀚之在杭州宁寿观所藏道书中觅得手抄本。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鲍瀚之的翻刻本。自清代以后,将其作为《算经十书》附录之一。

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

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撰人不详。约出于唐初,唐张万福《三洞众戒文》已提及此戒。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戒律类。戒文乃虚皇天尊讲述,为新出家道士所受,故称「初真戒」。十条戒文大致为劝人勿不忠不孝、勿阴贼潜谋、勿杀害生命、勿淫邪败真、勿败人成功等等。每条戒文后附按语,阐述戒文要旨。

本来的自由

本书是林语堂先生经典散文全新结集,共计四十三篇,分别从林语堂所著《翦拂集》《大荒集》《行素集》《无所不谈》等散文集中选出,其中包含《我们的态度》《时代与人》《秋天的况味》《说难行易》等文章。林语堂所作散文幽默闲适,平淡中见深长,在现代散文中独具风格。

包待制三勘蝴蝶梦

简名《蝴蝶梦》。杂剧剧本。元关汉卿作。四折一楔子,旦本。皇亲葛彪横行霸道。一天,他在街上无端撞死王老汉,竟扬长而去。王老汉三个儿子激怒之下,围住葛彪痛殴,失手把他打死,被抓入官府,按律须偿命。包拯在审问时,查明是葛彪行凶在前,王家三兄弟痛殴于后,又看到三兄弟争相自认杀手,而王母更请求包公宽恕王老汉前妻两个儿子,由她亲生儿子抵罪。包公十分感动,想起他在梦境里曾经救活了一支落入蛛网的小蝴蝶,动了恻隐之心,于是杀了偷马贼赵顽驴代王三儿偿命,又嘉奖了王母,令全家团圆。

推荐作家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