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臮

- 姓名:窦臮
- 别名:字灵长
- 性别:男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扶风(今陕西麟游县)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窦臮[jì],唐书法家。字灵长,又称尚辇君,扶风(今陕西麟游县)人。窦蒙之弟。官检校刑部员外郎,宋汴节度参谋。工书。其活动年代为天宝、乾元(742—760年)间。其书法美学思想,认为书法起源于表达情感,饱含着审美的情感活动:“古者造书契,代结绳,初假达情,浸乎竞美。”强调书法审美的重要性和书法鉴赏所形成的审美联想:“尝考古而阅史,痛贱目而贵耳,述勋庸而任人,挥翰墨而由己。则知亲瞩延想,如见君子,谅风雅之足凭,奚卷舒之能已。古犹今也,斯得美矣。”又说:“虽六艺之末曰书,而四民之首曰士,书资士以为用,士假书而有始。”在研究书法史的基础上,提出一百二十个书法美学范畴。认为“雕鹗向风,自然骞翥”为“忘情”,“鸳鸿出水,更好容仪”为“天然”;“回翔动静,厥趣相随”为“意态”;“超然出众”曰“高”;“精彩照射”曰“伟”;“字外情多”曰“茂”;“体外有馀”曰“丽”:“意居形外”曰“媚”;“若灭若没”曰“飞”;等等,反映作者对于书法美的肯定性评价。又提出“欲北还南”、“气脉断绝”为“枯槁”;“前浓后薄,半败半成”为“不伦”;“力不副心”曰“嫩”;“违犯阴阳”曰“疏”;“涉于俗流”曰“浅”;“若无所归”曰“浮”;“文过于质”曰“纤”;“遂乏风彩”曰“滑”;“唯守一门”曰“偏”等等,反映作者否定性的评价。涉及“意”、“文”、“质”、“古”、“拙”、“妙”、“能”等各种传统美学范畴,也涉及众多新提出的“茂”、“宏”、“沉”、“润”等美学范畴。反映其美学观点的继承性和创造性。其提出的审美范畴,具有独特的色彩,对于后代诗话、词话、画论、书论,均有相当程度的影响。著有《述书赋》、《语例字格》等书法美学论文,又著有碑志、诗篇、赋颂、章表凡十馀万言,《大同殿》、《三殿蹴鞠赋》为其中巨丽者。一说《语例字格》中《注》为其兄窦蒙所作。
窦臮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武略神机
明胡献忠辑著。这是一册关于火药、火器技术的兵书,其内含:边防形胜图、武略神机火药品妙卷、神机演习图说、火器图式等。书前有胡献忠、周应治序,书后有沈文辅跋。此本大致为明万历时期刊刻。
乐律全书
中国明代朱载堉(1536~1611)著。此书是一部乐、舞、律、历的百科专著。它由《律学新说》、《乐学新说》、《算学新说》、《历学新说》、《律吕精义》、《操缦古乐谱》、《族宫合乐谱》、《乡饮诗乐谱》、《六代小舞谱》、《小舞乡乐谱》、《二佾缀兆图》、《灵星小舞谱》、《圣寿万年历》、《万年历备考》、《律历融通》15种著作汇刊而成。始刻于1595年、印于1606年。朱载堉是明代乐律学家、算学家,青年时因悲痛父亲无罪入狱,筑土室于宫外,潜心研究学术。后父亲复爵,他仍钻研学问直至终生。在《律学新说》(1584年作序)中,他提出“新法密率”,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十二平均律数学理论,从乐律学理论上解决了十二律之间律高差不均等的问题,为十二律自由旋宫(转调)提供了律学理论基础。此外,《乐律全书》中对中国乐律学理论体系、乐器制造、异经管律、有量记谱、音乐教学法等方面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卓越的见解。现存常见的版本是《万有文库》影印明万历原刻本。
黄帝阴符经夹颂解注
黄帝阴符经夹颂解注,原题「南昌修江混然子王道渊注」。王玠字道渊,元末明初全真派道士。原书三卷,《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收入,合为一卷。是书经文取四百余字本,分卷而不分章。其注皆先释经义,后附颂语,故日「夹颂解注」。卷首有作者自序及《解题》,内称:「万物皆有形日阴,万物皆有性命日符,万物皆有自然之道日经」。又日:「阴符二字,身心也,性情也,水火也,神气也,铅汞也,龙虎也,动静也。乃为修丹之根本,养道之渊宗」。其解「阴符经」之义颇为穿凿。注文反复讲述惨炼内丹之理论及方术。多引魏伯阳、施肩吾、张伯端之说以及丹经,间涉儒释之言。可谓以丹道释《阴符》之集大成者。
剑气珠光
《剑气珠光》清末民初北京武侠小说作家王度庐创作的武侠小说作品,又名《剑气珠光录》,主要讲述侠士李慕白和俞秀莲江湖历练之旅。武当派传人李慕白自《宝剑金钗》所述杀死瘦弥陀黄骥北,名震京师之后,又因与迫于道义压力无法与俞秀莲结婚、又因误会令侠伎谢纤娘自杀等情思纠结,意志消沉,对人生兴味索然,投案入狱。江南鹤救其出狱,交待他在退隐的汝州侠杨公久家养好身体后,乔装商人,到江南安徽当涂拜访静玄禅师之后,到池州与江南鹤会面。李慕白因此开始了一趟自我反省自我磨练的旅程。旅途中获取青冥宝剑、穴道图,又获悉杨公久之养孙杨豹获45颗奇大珍珠,因奇货可居而遭江湖围追。而珍珠是来自于宫廷,与德啸峰流放西北的冤案有莫大干系,因此他与江南鹤复命之后重新追踪此案。李慕白自江南复出后成为隐侠,暗中扶助俞秀莲孙正礼等解救杨丽英,助其杀死冯隆等人,并最终令德啸峰冤屈得雪。本书上半部分主人公为李慕白,下半部分为俞秀莲 。
大事记
十二卷。通释三卷,解题十二卷。南宋吕祖谦(1137—1181)撰。祖谦字伯恭,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其祖吕好问封东莱郡侯,学者因称祖谦为东莱先生。隆兴进士,复举博学宏词,官至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提倡经世致用文学,开浙东学派之先声,为婺学(即金华学派)代表人物。曾修《徽宗实录》,编校《皇朝文鉴》。著有《大事记》、《春秋左氏传》、《东莱左氏博议》、《历代制度详说》、《十七史详节》、《东莱集》等。祖谦原拟上承《春秋》,下至五代,集历朝大事为一书,因病未果,只成此编。该书成于孝宗淳熙七年(1180)。依司马迁年表例,采辑诸书,用编年体记载周敬王三十九年 (前481) 至汉武帝征和三年 (前90)间共352年的史迹、名臣等。所引史实,均注出处。对《史记》、《汉书》、《通鉴》等所载史事先后、地理沿革、职官迁易及名物象数等多所考订辨证,足补史缺。《通释》采录诸经要义格言及历代名儒议论。《解题》多论旧史记事得失异同,所作阐释、考证,多所发明。明王祎《大事记续编》七十七卷,续本书至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本书以南宋嘉定五年(1212)本为最早。另有明初刊本、吕楠刊本、新活字本、胡氏刊本。较通行的则是《金华丛书》本、《丛书集成》本、《四库全书》本。解放后有1987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的影印本 《大事记》一函十二册。
大乘起信论疏
凡二卷。新罗元晓撰。又称海东疏。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解释真谛所译之大乘起信论,为起信论三疏之一。略立三门:(一)标宗体,谓大乘起信论乃大小乘一切众典之精髓。(二)释题名,援引虚空藏经、阿毗达磨杂集论等之文,而阐述‘大乘’之诸义。(三)依文显义,即逐文注解起信论,以彰显论中之深旨。本书论旨明晰,文义畅快,故多为法藏之义记、太贤之内义略探记、见登之同异略集、宗密之注疏等所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