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易简

- 姓名:薛易简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薛易简,唐古琴演奏家。生卒年不详。天宝(742—756年)年间以琴待诏翰林。九岁学琴,十二岁能弹杂曲三十及《三峡流泉》等三弄,十七岁弹《胡笳》两本及《别鹤》、《白雪》等名曲。后周游四方,吸收各家专长,闻有解者,必往求教。曾与当时著名古琴演奏家董庭兰交往。其美学观点,认为弹琴具有观察社会风气和实施审美教育的功能,强调“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又可以“摄心魂”、“辨喜怒”、“悦情思”、“静神虑”、“壮胆勇”、“绝尘俗”、“格鬼神”等,反映其重视弹琴对于审美情感、意志、思维的震摄、愉乐、陶冶等作用。认为常人的欣赏观点,以“用指轻利,取声温润,音韵不绝,句度流美”为美,而未识“志士”作为审美表现的主体,应该以“声韵皆有所主”为美。在审美接受心理上,“正直勇毅者听之”,则“壮气益增”;“孝行节操者听之”,则“中情感伤”;“贫乏孤苦者听之”;则“流涕纵横”;“便佞浮嚣者听之”,则“敛容庄谨”。反映弹琴审美心理感受与审美表现者之间的直接交流。重视琴乐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以动人心,感神明者,无以加于琴。盖其声正而不乱,足以禁邪止淫也。”强调知音之难,反对世俗以杂音悦乐为贵的美学观念。提出“弹琴之法,必须简静”的审美创作原则,要求演奏者“定神绝虑,情意专注”,指出从弹琴姿态中反映出精神不集中的七项毛病,为后世音乐家所重视,从而引出许多弹琴规范。著有《琴诀》。
薛易简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崔亭伯集
汉代诗文别集。1卷。崔骃(字亭伯)著。原本10卷,后散佚。今传本为明代人辑,刊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计收赋、著述、笺、箴、铭、颂、议、论、杂文、诗歌等凡40篇。其赋3篇,皆小赋。而著述《达旨》则篇幅较长,颇似扬雄《解嘲》。《后汉书》本传称:崔骃“常以典籍为业,未遑仕进之事,时人或讥其太玄静,将以后名失实。骃拟扬雄《解嘲》,作《达旨》以答焉”。写得最有价值的是《博徒论》,它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时农民的苦难形象,全文是:“博徒见农夫戴笠持耨,以芸蓼荼,面色骊黑,手足胼胝,肤如桑朴,足如熊蹄,蒲望陇亩,汗出调泥。乃谓曰:‘子触热耕耘,背上生盐,胫如烧椽,皮如领革,锥不能穿,行步狼跋,蹄戾胫酸。谓子草木,支体屈伸;谓子禽兽,形容似人。何受命之薄,禀性不纯?’”如此真实反映农民生活的作品,在当时是不多见的。《后汉书》本传称其善属文,与班固、傅毅齐名;又载崔骃向汉章帝献《四巡颂》,辞甚典美,深得章帝喜爱。章帝批评窦宪说:“公爱班固而忽崔骃,此叶公之好龙也。”此集又有《增定汉魏六朝别解》本。清人严可均《全后汉文》在明人基础上复加增辑,仅增断简残句数则而已。
西南联大文学课
《西南联大文学课》收录了朱自清、闻一多、浦江清、萧涤非、罗庸五位文学大家的文章、演讲以及授课实录,并以时间的顺序梳理从先秦到清朝的文学发展脉络,并将重要的文学作品和作者进行细致的分析,帮助读者从不同角度了解、读透中国古代文学。 书中所选文章均为西南联大教授所作,通过阅读书中的文章,也能使读者感受到西南联大高质量的通识教育以及西南联大的学术风采,领略到大师们的教学风格和人格修养。
太上三皇宝斋神仙上录经
经名:太上三皇宝齐神仙上录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南北朝或隋唐。载三皇斋仪及信物制作法。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黄帝述三皇斋法与醮仪。述三皇八帝、合上元香珠法、作香玄腴法、作云水之法等。
中国史学精神
李宗侗治学,上探古史,下及近代,对中国古代史、晚清史、史学史等均有专门研究,成一家之言。本书收录作者论史文章30 篇,选自作者几部代表性著作。全书由三个部分和附录组成。第一部分,“中国史学起源”收录作者论述中国史学源流的论文12 篇;第二部分,“史家与史官”收录作者论述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和史学著作的文章 10 篇;第三部分,“历史的剖面”收录作者就某一个专门问题撰写的文章 8 篇,从具体的侧面反映李宗侗的史学观点。附录为李宗侗著述目录。
六祖坛经讲记
佛教向以佛陀所说言教为经,其它任何佛子说法,不论印度论师,或是中国宗师,其言说,或称论,或称疏,或称注,或称解,或称记等,绝对不可称经,以示对佛言教特别尊重。现六祖所说亦称为经,当是出于后来学者的推崇。六祖言教,虽极浅白易懂,如无重要内容,怎可被尊称经?近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六祖坛经大义」一文中说:「依照佛门惯例,佛之金口说法始称『经』,菩萨们的祖述则称『论』。只有惠能坛经却称『经』,此亦是佛门中一变例,而且是一大变例,这一层,我们也不该忽略过。若说『坛经』称『经』,不是惠能之意,这又是一种不必要的解说」。六祖称为祖师,现说其言是经,当极尊敬。
阿弥陀经注
阿弥陀经注,一卷,清郑澄德、郑澄源注并序,许樾身序,内题修西定课,并附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