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 食疗本草译注

    食疗本草译注

    《作者:孟诜系本草学著作。唐孟诜撰。书成于701~704年。共3卷。唐开元9年至27年 (721—739) 张鼎对该书进行了增补。有人认为原书名《补养方》,张鼎补订后改为《食疗本草》,因内容为食物药治病而得名。孟氏原书有138种药物,后张氏补入89种,共计227种。各药之下注有药性,记述功效主治。原书今已无存,其佚文散见于《证类本草》和《医心方》等书中。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在敦煌莫高窟中发现该书残卷,收有从石榴到芋共26种食物药的条文。1930年日本中尾万三在考察《食疗本草》基础上,校合了该书。198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辑佚本。

  • 周易注疏

    周易注疏

    《作者:孔颖达十四卷。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孔颖达,字仲达,一曰冲远,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西)人。少聪敏,日诵千余言。隋末举明经,入唐,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转给事中,除国子司业,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加散骑常侍。久之,拜祭酒,后致仕。为唐代硕学鸿儒。尝奉敕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琰、王恭等撰定《五经正义》,主撰《周易正义》。自王弼批驳象数派《易》学,《易》学界两大阵垒冲突日甚。象数派有《周易难王辅嗣义》、《难王弼易义》等著作攻击王弼。“王俭、颜延年以后,此扬彼抑,互诘不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经部·易类一》)。王弼注虽于东晋独尊,但至齐代则推崇郑玄注。梁、陈时王注与郑注并行,隋时王注大行。孔颖达认为: 两汉传《易》诸儒“大体更相祖述,非有绝伦。唯魏世王辅嗣之注独冠古今。所以江左诸儒并传其学,河北学者罕能及之”(孔颖达《周易正义序》)。所以,他撰《周易正义》时,“以仲尼为宗,义理可诠,先以辅嗣为本,去其华而取其实,欲使信而有征”(孔颖达《周易正义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至颖达等奉诏作疏,始专崇王注而众说皆废。故《隋志》易类称郑学寝微,今殆绝矣。”可见,此书对弘扬义理派《易》学,肃清象数迷信的影响起到重要作用。此书初名《周易义赞》,后奉诏更名为《周易正义》。原本十四卷,第一卷为孔氏《八论》,第二卷《乾》,第三卷《坤》,以迄第十卷为 《说卦》、《序卦》、《杂卦》。宋人或以《八论》通论《易》义,不在经疏传疏之列,谓止十三卷。宋人又有析为九卷者,盖将孔疏纳入王弼注六十四卦六卷、韩康伯注《系辞》以下三卷之框架内,故又称《周易兼义》。“兼”者,谓兼并王注、韩注与孔颖达《正义》而言。元、明以来,《兼义》 九卷流行,《正义》十四卷、《注疏》十三卷(卷首一卷)流传反稀。《兼义》实后人从王、韩注本合并,与孔书原貌相去甚远。乾隆间《钦定十三经注疏》,黜 《兼义》,用 《注疏》,殊为有见。《四库总目》从《兼义》本修《提要》,又将九卷之外所附《略例》、《音义》改题卷十,殊为不当。有嘉靖闽刊本,万历北监本,崇祯四年(1613年)毛晋汲古阁刻《十三经注疏》本,乾隆十一年 (1746年) 殿本,嘉庆二十一年 (1816年)江西南昌府学刊本,钱遵王校宋本,陈仲鱼宋刊本。1935年,上海世界书局《宋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中华书局影印本,共两册。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易学丛刊》收入,题为 《周易注疏》。

  • 韩昌黎文集校注

    韩昌黎文集校注

    《作者:马其昶唐韩愈所撰别集的校注本。愈籍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西),而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以昌黎名集。清末桐城派古文家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该书共计包括文集八卷,文外集二卷,遗文一卷,附录集补文三篇,集传一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复据该书分段标点后重排出版。本书收集了韩愈的全部文章,在文字训诂、名物制度、史实疏证等方面,都对旧说作了补充和订正,对旧本字句的讹误也作了校勘。其中所收“守戒”、“圬者王承福传”、“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论捕贼行赏表”、“黄家贼事宜状”和“论变盐法事宜状”等文反映了韩愈以道统论和性三品说为指导的丰富的法律思想。其中提到的“圣人”立法设刑的法律起源论,关于“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的治国主张,以及在法制方面,所主张的信赏必罚,上下一体守法,采取严刑,使“下者”“畏威而寡罪”等等,都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 唐文选

    唐文选

    《作者:佚名唐文与唐诗对举,是一个外延较为宽泛的文章学概念,既包括散体文,也包括骈体文;既包括单篇文,也包括著作的文;既包括无韵文,也包括有韵文。唐文取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本书精选唐文,并加以注释,对读者了解唐文面貌有很大帮助。

  • 李商隐选集

    李商隐选集

    《作者:周振甫唐诗别集选注本。今人周振甫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本书精选诗200首,文27篇,逐篇注释、评点,极为细致。书首前言长达67页,详述李商隐之生平与诗文成就,如同一部微型评传。本书以冯浩《玉谿生诗笺注》为主,参考其他各家笺注本、年谱以及辑评和今人选本,广泛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在考辨解析的基础上提出己见。全书以诗选、文选两部分为主体,诗选的编排以冯浩《笺注》本为主而对明显不妥者稍有更动,文选的编排以大多有年可考而按年排刊,无年可考者列后。本书是该社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选集”丛书之一,诗文的注解和笺释比较详备。在每篇作品的笺释评说中,能辨析各家旧说,进行总的品评,或对诗意、诗法加以鉴赏。如《锦瑟》诗,作者以其列于卷首有代序之意,肯定钱钟书《谈艺录》之说,然后分别对悼亡说、自伤说、寄托说进行辨析,一一指出其局限,虽尚未成为定论,却富于启示。而对《富平少侯》一诗的解说,又几近一篇赏析文字,作品之内涵与技法,尽在其中。笺说文字往往用笔深广,极富活力。本书前言分“李商隐的诗文”和“李商隐的生平”两部分。“李商隐的诗文”部分又分十个论题,对李商隐的骈文、诗歌艺术进行评述,并对诗歌作分类探讨。

  • 杜牧选集

    杜牧选集

    《作者:杜牧杜牧与李商隐齐名,是中晚唐的杰出诗人。本书精选诗137首,文19篇,基本代表杜牧文学创作水平。选注者在冯集梧注本的基础上,尤重以史注诗,无论是在字词训诂还是在诗旨研析上,均对前人研究有所补正。

  • 柳宗元选集

    柳宗元选集

    《作者:柳宗元柳宗元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其所作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寓言短小警策,笔锋犀利;山水游记,准确细致,富有生趣,标志着这一文学样式的完全成熟。其诗风格清俊,历来为人们所传诵。本书选录其优秀诗文,注释翔实,考据详确。本书精选诗55篇、文43篇,逐篇注释、评点,另有附录3篇,资料翔实,论述精审。

  • 白居易选集

    白居易选集

    《作者:白居易《白居易选集》,本书精选诗、词、文近300篇,力求兼备众体,较为全面地反映白居易创作的全貌,注释简明扼要,阐释写作背景和艺术风格尤见功力。

  • 韩愈文集

    韩愈文集

    《作者:韩愈文集,韩愈,字退之,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昌黎(今辽宁义县)是其郡望,故常自称“昌黎韩愈”,后人便称他韩昌黎。他最后的官职是吏部侍郎,后世又称他韩吏部。死后谥“文”,所以又叫他韩文公。此文集精选《原道》《原毁》等韩愈文章27篇。韩愈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韩愈在文学方面,领导了反对骈文,提倡古文的“古文运动”,开创了“以议论人诗”、以散文为诗的独特诗歌风格,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 柳宗元文集

    柳宗元文集

    《作者:柳宗元文集,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不脱唐骈文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样的佳作。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此文集精选《桐叶封弟辨》《永某氏之鼠》等韩愈文章22篇。望对广大读者有所裨益。

  • 骆宾王文集

    骆宾王文集

    《作者:骆宾王别集。唐骆宾王撰。中宗朝,郄云卿奉敕搜访骆宾王诗,所集即当时之遗漏,得10卷。凡赋1卷,诗4卷,表、启各1卷,杂著3卷。今有影印明刻本。清陈熙晋撰《骆临海集笺注》10卷,颇精审翔实。有中华书局校勘本。清嘉庆二十一年石研斋秦恩复校重雕宋蜀本附有元和顾广圻撰《考异》1卷。有中华书局影印本。宾王诗悲郁激切。

  • 柳州文钞

    柳州文钞

    《作者:柳宗元七卷。唐柳宗元撰,明茅坤选评。坤(1512—1601),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至大名兵备副使。文学家、藏书家,曾选编《唐宋八大家文钞》一百四十四卷、《二苏文钞》四十八卷并加评语刊行于此。是本也坤所选编并加评语,红黑二色套印本,盖万历年间所刊。坤所录书启三十五篇、序传十七篇、记二十八篇、论议辩十四篇、说赞杂著十八篇、碑铭墓碣及诔表祭文十九篇。坤述其选评缘起:“予故读许京兆萧翰林诸书,似与司马之长答任少卿书相上下,欲为掩卷累欷者久之;《钴鉧潭记》杳然神游沅湘之上,若将凭御风也已奇矣哉!”是本版心上方有红色评语、文末低二格也有红色评语;断句用红色小圈、人名旁有红竖杠、释词旁有红空心竖杠、重点字词旁有红色顿点或红椭圆形小圈。评语内容多读文心得、校勘字词、注释词语。

  • 皇甫持正集

    皇甫持正集

    《作者:皇甫湜别集。唐代皇甫湜(字持正)作。此集“唐志作三卷。晁公武读书志作六卷,杂文三十八篇”(见《四库全书总目》)。后经五代兵乱,原本已佚。现存明毛晋刻本与影印宋刻本《皇甫持正文集》6卷,为宋人所重编,亦被《四库全书》所收入,其卷数、杂文篇数均与晁公武读书志同。文按赋、策、论、序、碑、记等顺序编次,集中有赋六篇,其《东还赋》、《伤独孤赋》、《醉赋》等较有名。这些赋言语著力铺排,借物抒情言志。清光绪年间冯焌光辑《三唐人辑》,有补遗一卷。近人缪荃孙辑《三唐人辑》本,并撰有校记。

  • 六臣注文选

    六臣注文选

    《作者:李善六十卷。唐李善等撰。李善,江都 (今属江苏)人。曾任崇贤馆学士、兰台郎等职。学识渊博,但不善治文,故人称为 “书簏”。曾流放姚州,后遇赦还,寓居汴、郑之间。以讲《文选》为业,学生多自远方而至,传其业,号 “《文选》学”。唐显庆中,开始为 《文选》作注。到了开元六年 (718),工部侍郎吕延祚又集衢州常山 (今浙江)县尉吕延济、都水使者刘承祖之子刘良、处士张铣、吕向、李周翰五人,共为之注,上表于朝廷。其表诋毁李氏之注,并引高力士所宣口敕,亦有此书甚好之语。然唐李匡《资暇集》,备摘其窃据善注,巧为颠倒,条分缕析,言之甚详。姚宽 《西溪丛语》诋其注扬雄 《解嘲》,不知伯夷、太公为二老,反驳善注之谈。王楙《野客丛书》诋其误叙王暕世系,以览后为祥后,以昙首之曾孙为昙首之子。明田汝成重刊《文选》,其子艺衡又摘所注 《西都赋》之龙兴虎视,《东都赋》之乾符坤珍、《东京赋》之巨猾间舋,《芜城赋》之袤广三坟诸条。今观所注,错乱谬误之处尚不止此。而以空疏臆见轻诋通儒,殆亦韩愈所谓蚍蜉撼树者。其书本与善注别行,故 《唐志》各著录。黄伯思 《东观余论》尚讥《崇文总目》误以五臣注本置李善注本之前。至陈振孙《书录解题》,始有 《六臣文选》之目。南宋以来,偶与善注合刻,取便参证。元明至清,遂辗转相沾,并为一集,附骥以传,盖亦甚幸。然其疏通文意,亦间有可采,唐人著述,传世已稀,固不必竟废之。田氏刻本,颇有删改,犹明人窜乱古书之习。此本为明袁帙所刊。朱彝尊跋谓从宋崇宁五年(1106)广都裴氏本翻雕,讳字阙笔尚仍其旧,颇足乱真,惟不题镂版讫工年月,以此为别。钱曾 《读书敏求记》称所藏宋本 《五臣注》作三十卷,为不失萧统之旧,其说与吕延祚表合。今未见此本。然田氏本及万历六年(1578)徐成位所刻,亦均作三十卷。盖或合或分,各随刊者之意。但不改旧文,即为善本,正不必以卷数多寡定其工拙。

  • 诂训柳先生文集

    诂训柳先生文集

    《作者:柳宗元四十五卷。《外集》二卷。《新编外集》一卷。唐柳宗元撰。柳宗元散文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可分为:议论文、传记文、寓言、山水游记四种。著作有多种。现存有 《柳宗元集》等。此书由宋韩醇音释。韩醇,字仲韶,临邛 (今四川邛崃)人。其始末未详。柳宗元集为刘禹锡所编。其后卷目有增损,在宋时已有四本。一为三十三卷,有元符闲京师刊行本。另有曾丞相家本、安元献家本。一为四十五卷之本,出自穆修家。据称,为刘禹锡原本。陈振孙《书录解题》曰,刘禹锡作序,称编次其文为三十二通。退之之志若祭文附第一通之末。今世所行本皆四十五卷,又不附志文。非当时本。考今本所载刘禹锡序,实作四十五通,不作三十二通。与陈振孙所说不符。或后人追改刘禹锡之序,以合见行之卷数,亦未可知。刻韩柳集者自穆修始。虽非刘禹锡之旧第,诸家之本亦无更古于是本者。政和中,胥山沈晦取各本参校,独据此本为正,而以诸本所余者别作外集二卷,附之于后,至淳熙中,韩醇因沈氏之本为之笺注。又搜葺遗佚,别成一卷,附于外集之末。韩醇先作《韩集全解》,后又注柳文。其书与张敦颐《韩柳音辨》同时并出,而详博实过之。魏仲举《五百家注》亦多引其说。明唐觐《延州笔记》尝摘其注。有明刊本、济美堂柳集四十五卷本、明嘉靖中东吴郭云鹏重刊宋本、天启壬戌柳氏重刊本、明游氏刊本,苏城汪氏有残宋本、祠堂书目有残宋本、天禄目有宋板韩醇训诂本、南宋大字无注本《四库全书》本等。

  • 五百家注柳先生集

    五百家注柳先生集

    《作者:柳宗元诗文注。 唐柳宗元(773—819)撰,宋魏仲举辑注。四十五卷(存二十一卷),新编外集三卷,《龙城录》二卷, 附录四卷。宗元有《河东先生集》 已著录。 仲举, 名怀忠,建安人。南宋书贾。曾编辑韩柳年谱。此集成于庆元六年(1200)。冠宗元年谱,并列柳集所收评论诂训诸儒名氏。此集与百家注本基本相同,皆详列各家注释者姓氏,而且正文及注释,除少数刻误外,亦无大别,只个别处稍有差异。如卷首所列注释者姓氏中,百家注本有“普慈文氏(名谠,字词源)”、“武信王氏(名儒, 字尚友),”五百家注本无。五百家注本所列“鹤山吕氏(名东,字伯阳)”、建安蔡氏(名梦弼, 字傅卿)”、“建安魏氏(名怀忠,字仲举)”三人,则为百家注本所无。有《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

  • 颜鲁公集

    颜鲁公集

    《作者:颜真卿诗文别集。三十卷,其中诗一卷。唐颜真卿撰。按鲁公行状,其佐吉州时有《庐陵集》,刺杭州时有《临川集》,刺湖州时有《吴兴集》。但这些集子,历经五代战乱,全部亡逸。北宋时,吴兴沈侯采掇遗逸,辑编为十五卷,刘敞为之序。此为最早的辑本。后宋敏求广加采录,重编为十五卷,目次已非沈氏之旧。南宋宁宗嘉定(1208—1224)间,留元刚以其所得宋敏求残本十二卷,益以拾遗一卷,又撰《年谱》一卷,并附行状、碑传为一卷,仍合十五卷之数。以上诸本皆已不见。今所传通行本为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锡山安国据吴郡都穆重编十五卷本重梓的《颜鲁公文集》十五卷。《四库全书》所收即此本,《四部丛刊》亦据以影印。《四库全书》本又增安氏本未收的诗文作品增入《补遗》卷内。后来的不少版本即源自此本,如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刘思诚翻安氏本,万历二十四年颜胤祚重刻本等。其中颜胤祚本多脱漏舛误,尽失其旧。颜集遗佚颇多,清德宗光绪三十二年(1906)有《文忠集拾遗》四卷,专收其佚文。今搜集最备之本,当属清宣宗道光(1821—1850)间黄本骥刊《颜鲁公集》,总题三十卷,内多附有关鲁公的资料,道光二十五年(1845)黄氏三长物斋有刊本,后收入《三长物斋丛书》。此本包括《颜鲁公集》十二卷、《外集》八卷、《书评》十卷、《补遗》一卷。《四部备要》据以排印。

  • 云台编

    云台编

    《作者:郑谷三卷。唐郑谷撰。郑谷,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省)人,光启进士、诗人,官至县尉,右拾遗。五岁启蒙,受知于李明、马戴,马戴称许他“它日必垂名”。七岁能吟诗,司空图赞许他“留为一代风骚主”。郑谷于咸通年间在长安时诗名甚著,与许裳、张乔等被称为 “咸通十哲”。著有 《云台编》、《宜阳集》。其诗主张“要纵横得意新”(《读古文许昌薛尚书诗集》),但后世往往批评他诗格的浅俗。《云台编》又名 《郑守愚文集》。据郑谷自序说:“乾宁初年,随唐昭宗避乱华州,愚居于云台道舍,于朝谒闲暇时将其诗编成三百首,分上、中、下三卷,题名为《云台编》。”现存有宋蜀刻本,《四部丛刊绫编》据此影印,题名 《郑守愚文集》。明嘉靖十四年 (1535)严嵩又据宋本覆刻。清人席启寓 《唐诗百名家全集》收录《云台编》三卷。《豫章丛书》中有 《唐人集》,将 《云台编》与卢肇 《文标集》合刊,又增加 《拾遗》一卷。

  • 元氏长庆集

    元氏长庆集

    《作者:元稹六十卷。《补遗》六卷。唐元稹撰。元稹,字微之,又一字威明,河南(河南洛阳)人。自幼聪明好学,在逆境中发愤读书,九岁即能属文,贞元九年(793)仅十五岁明经及第。贞元十九年(803)中书判拔萃科制举,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中拜右拾遗,因上书奏和重大案件,得罪权贵,被贬官。长庆中为翰林学士、宰相。唐大和三年(829),为尚书左丞,后出任武昌军节度使。卒赠尚书右仆射。著有《元氏长庆集》、《元氏类集》、《十体》、《杂诗》等。据白居易《元稹墓志铭》称其著文一百卷,题曰《元氏长庆集》。《唐书·艺文志)又载有《小集》十卷。然而原本已缺佚不传。《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均录为六十卷。并记“长庆集百卷,今已其四十卷。”宋代有宣和甲辰(1124)建安刘麟所刊刻,世称闽本,亦已不存。此集为明万历年间,松江马元调重刊。凡六十卷。卷一至卷八为古诗,卷九为伤悼诗,卷十至卷二十二为律诗,卷二十三为古乐府;卷二十四至卷二十六为新乐府,卷二十七为赋,卷二十八为策,卷二十九至卷三十一为书,卷三十三至卷三十九为表状,卷四十至卷五十为制诰,卷五十一为序记,卷五十二至卷五十八为碑志,卷五十九至卷六十为告祭文。并有《补遗》六卷。其卷帙与旧说不符,盖编者对原本遗失之处加以补缀,却反失其真。据集前刘麟序称:“稹文虽盛传一时,厥后浸以不显,惟嗜书者时时传录。某先人尝手自钞写,谨募工刻行云云。”则其文均未尝有所增损。应在北宋时即有此残本。元稹在当时颇有盛名,人称“元才子”。又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故其乐府诗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现实,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其艳诗和悼亡诗亦别具特色。此集有嘉靖三十一年(1552)东吴董氏刻本,也是据刘麟刻本翻雕,共六十卷。《四部丛刊》据此影印,有《四库全书》本。目前最完备的本子是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冀勤点校的《元稹集》六十卷,《外集》八卷,《附录》五卷。

  • 张燕公集

    张燕公集

    《作者:张说二十五卷。唐张说撰。张说字连济,又一字说之,号燕许大手笔,原籍河东(山西永济),后迁居洛阳。文学家、学者,官至唐大臣。张说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三十年。于唐玄宗朝倡导开馆置学士,广引知名之士以辅佑王化。建议招募壮士以充宿卫。著有 《张燕公集》。其为文精壮,尤长于碑志。朝廷凡有大作,多出自张说、苏颋之手。孙逖在为其所作挽词中称许“海内文章伯,朝端礼乐英。”其诗法精妙,风格朴实遒劲。《张燕公集》又名 《张说之集》为唐代诗文别集。第一卷诗赋、二至十卷为诗,十一卷之后为文,集后附孙毓修补造。《四库全书总目》说:“《唐书·艺文志》载其集三十卷,今所传本止二十五卷。然自宋以后,诸家著录并同,则其五卷之佚久矣。”1930年发现的影宋蜀刻本三十卷《张说之集》是现存最早的宋刻本。

猜你喜欢的书

宁古塔地方乡土志

黑龙江乡土志。清富尔丹纂修。一册,不分卷。富尔丹,满洲正红旗人。官副都统。宁古塔,今为黑龙江省宁安县城,清初为吉林将军驻守处。是志为修《吉林通志》提供资料而奉檄编撰,光绪十七年(1891)成书,约七千六百字。首冠长顺修志令全文。正文分沿革、城池、驿站、仕宦、官署、田赋、坛庙、疆域、桥梁、渡口、古迹、山川、物产、户口十四目。是为宁古塔第一部以调查材料为主的志书。所记人口、田赋、城池、桥梁、渡口等均有确数,列历任将军、副都统五十九人姓名、籍贯和任期等。为考证清代东北版图变化和吉林、黑龙江沿革的重要材料,然亦偶有失实之处。有光绪十七年(1891)抄本藏辽宁省图书馆。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

本书是傅斯年在北大任教期间的讲稿,虽未最终完成,但现存部分亦有许多真知灼见。该书系统地讲解、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家名篇,包括诗经、楚辞、诗、书、论语、五言诗等方面,是国学爱好者与研究者常备的一部资料文献,其研究理论与方法在相关领域内仍具有深远影响。按照11个专题分为11堂课。这11堂课详细地介绍了叙语、泛论、诗部类说、楚辞余音、论伏生所传《书》二十八篇之成分、很早的传疑文人、贾谊、儒林、五言诗之起源等知识。对中国上古至近代时期的文学史作了断代研究,论及诗、史、文、论,对某些专题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在宏观上涉及文学史研究之方法论。

数术记遗

记载中国古代大数进位制度、记数方法与计算器械的数学著作。一卷,汉代徐岳撰。卷首题“汉徐岳撰,北周汉中郡守、前司隶,臣甄鸾注”。成书年代不详。北周汉中郡守甄鸾注释。书中介绍命数法和筹算、珠算、心算等14种计算法,是唐代应试数学科考生的必读书。后亡佚。南宋时,鲍瀚之在杭州宁寿观所藏道书中觅得手抄本。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鲍瀚之的翻刻本。自清代以后,将其作为《算经十书》附录之一。

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

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撰人不详。约出于唐初,唐张万福《三洞众戒文》已提及此戒。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戒律类。戒文乃虚皇天尊讲述,为新出家道士所受,故称「初真戒」。十条戒文大致为劝人勿不忠不孝、勿阴贼潜谋、勿杀害生命、勿淫邪败真、勿败人成功等等。每条戒文后附按语,阐述戒文要旨。

本来的自由

本书是林语堂先生经典散文全新结集,共计四十三篇,分别从林语堂所著《翦拂集》《大荒集》《行素集》《无所不谈》等散文集中选出,其中包含《我们的态度》《时代与人》《秋天的况味》《说难行易》等文章。林语堂所作散文幽默闲适,平淡中见深长,在现代散文中独具风格。

包待制三勘蝴蝶梦

简名《蝴蝶梦》。杂剧剧本。元关汉卿作。四折一楔子,旦本。皇亲葛彪横行霸道。一天,他在街上无端撞死王老汉,竟扬长而去。王老汉三个儿子激怒之下,围住葛彪痛殴,失手把他打死,被抓入官府,按律须偿命。包拯在审问时,查明是葛彪行凶在前,王家三兄弟痛殴于后,又看到三兄弟争相自认杀手,而王母更请求包公宽恕王老汉前妻两个儿子,由她亲生儿子抵罪。包公十分感动,想起他在梦境里曾经救活了一支落入蛛网的小蝴蝶,动了恻隐之心,于是杀了偷马贼赵顽驴代王三儿偿命,又嘉奖了王母,令全家团圆。

推荐作家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