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

李煜
  • 姓名:李煜
  • 别名:字重光
  • 性别:
  • 朝代:五代南唐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937年8月15日
  • 逝世日期:978年8月13日
  • 民族族群: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五代南唐词人。即南唐后主。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蓬峰居士、锺山隐士。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又说陇西(今甘肃西部)人。南唐中主李璟第6子。母兄李弘冀为太子,性严忌。李煜为避祸,但以典籍自娱,未尝干预政事。李弘冀卒,自郑王徙封吴王,以尚书令知政事居东宫,开崇文馆招贤士,潘佑等入馆中。宋建隆二年(961),李璟迁都南昌,立李煜为太子,留金陵监国。同年,李璟卒,继南唐国主位。时已臣服于宋,岁贡金帛方物,国削势弱。宋灭南汉后,李煜惧,去唐号,称江南国主。开宝八年(975)十一月,宋师攻破金陵,李煜出降,国灭。在位14年。次年,至汴京,封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七月八日,被宋太宗以“牵机药”毒死。追封吴王。年42。


李煜美风仪,少聪悟,好学问,擅长书法、绘画、通晓音律、能自制曲。文章有汉魏风,所著《杂说》百篇,时人以为可继曹丕《典论》;有集10卷(《郡斋读书志》),均不传。《全唐诗》存其诗18首(其《渡中江望石城泣下》1首为吴杨溥作)。李煜尤工于词,宋初《尊前集》即有选录。其词,入宋前多写宫庭生活、男女情爱。如〔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玉楼春〕 (晚妆初了明肌雪),写宫中歌舞、饮宴,词采绮丽,前人以为有“富贵气象”(《扪虱新话》)。〔一斛珠〕对男女情爱之“描画精细”(《草堂诗余别集》),〔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对幽会少女心理刻画真切入微,等等。亦有离情别绪之作,如〔清平乐〕(别来春半),〔阮郎归〕(东风吹水日衔山)。入宋后,“臣虏”生活,实同囚徒,“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默记》)亡国之痛,身世之悲,均发之于词。如〔相见欢〕之“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浪淘沙〕之“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子夜歌〕之“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情思凄婉,不可卒读;而〔虞美人〕之“小楼昨夜又东风”,竟导致杀身之祸。李煜词,善于以白描手法,直抒胸臆,语言精炼自然,情意委婉深挚;又长于比兴,精切新颖,艺术概括力和表现力极高。前人对其词评价甚高。明胡应麟云:“后主一目重瞳子,乐府为宋人一代开山祖。盖温韦虽藻丽,而气颇伤促,意不胜辞。至此君方为当行作家,清便宛转,词家子孟。”(《诗薮·杂篇》)清沈谦云:“李后主拙于治国,在词中犹不失为南面王,觉张郎中(张先)、宋尚书(宋祁),直衙官耳”(《填词杂说》)。清周济云:“李后主词如生马驹,不受控捉”。又云:“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介存斋论词杂著》)。近人王国维云:“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又云:“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已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人间词话》)李煜词与李璟词合刊,名为《南唐二主词》。《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为1卷,为南宋长沙书坊百家词本。又有明正统六年(1441)吴讷辑《唐宋名贤百家词集》本、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吕远墨华斋本、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侯文灿《名家词》本,等等。流行者,有近人王国维辑《南唐二主词》(录42首),林大椿《唐五代词》本(录45首),今人王仲闻《南唐二主词校订》(录33首),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本(录45首、断句1)等。

猜你喜欢的书

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作者以其“大历史”的宏观视野,涉足欧美等国的近代历史,讲解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路径。《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以意大利、荷兰、英国、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俄罗斯等国的社会转型为中心,研究和分析了资本主义兴起时的社会经济与经营方式,及其在各国不同的民族特性和文化背景之中的演化过程。书中侧重分析资本主义的技术性格,将资本主义综合为一种组织和一种运动。

元始天尊说梓潼帝君应验经

元始天尊说梓潼帝君应验经

梓潼帝君即文昌帝君。此经大意在劝人为善,好生奉道,宣扬善恶报应,实道教劝善书一类。成书约在元代。收入《道藏》第27册。

四贤记

四贤记

明代传奇剧本。作者佚名。《今乐考证》著录。全剧38出。元代建康肃政廉访使乌古孙泽刚直廉洁,迁广东开府,安置妻杜氏于家乡陈州,只身赴任。杜氏贤惠,见乌古孙40无子,趁其在外,为纳妾王氏。接娶之夕,正好乌古孙与墨吏彻里帖木儿闹翻,挂冠归来。王氏虔诚祈祷,感动天帝,赐杜氏生一子,取名良祯,王氏精心教养,视如己出。良祯成人后,王氏出家修道。陈州棒胡聚众造反,乌古孙一家逃难途中遭乱军冲散。良祯走失,被曾受乌古孙恩惠的吉一收留,并亲送良祯上京赴试,良祯中式得官,告假寻亲,经一番波折,终于找到父母及庶母王氏,一门四贤,得以团聚。今存明汲古阁《六十种曲》本。

明穆宗实录

明穆宗实录

七十卷。记穆宗在位期间史事,起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二月,终隆庆六年(1572)五月。隆庆六年十月始修,张居正任总裁官,万历二年(1574)成书。与《世宗实录》同修,凡例略有不同,内容尚详实。

春秋集注

春秋集注

十一卷。纲领一卷。张洽撰。张洽字元德,清江(今属江西)人,宋代着名经学家。张洽曾在朱熹门下研习六经传注,皆能究其指归。嘉定进士,历任袁州司理参军、知永新县、池州通判,皆有善政,官至着作佐郎。除此书外,张洽还着有《春秋集传》、《春秋历代郡县地理沿革表》,皆佚。宋理宗知张洽家居着书,于是命临江军守臣以礼延访,张洽因此而升任知宝章阁。张洽《进书状》称:“于汉唐以来诸儒之议论莫不考核研究,取其足以发明圣人之意者,附会于每事之左,名曰《春秋集传》,又因此书之粗备,复仿先师文公《语》、《孟》之书,会其精意,诠次其说,以为《集注》。”可见此书是仿朱熹《四书集注》体例,旨在汇集诸家之说而斟酌发明。然通观其书,集解者多而发明者少。张洽为朱熹高足,其说亦多从朱子。如胡安国创“夏时冠周月”说,认为《春秋》经中如“春二月”、“夏五月”之记时,“春”“夏”为夏正,“二月”、“五月”为周正,朱熹曾反对此说,张氏捍卫朱子之说,以“春”为建子之月,与《左传》“王周正月”义合。朱熹曾反对《春秋》一字褒贬说,认为“《春秋》大旨,其可见者,诛乱臣、讨贼子、内中国、外吴楚、贵王贱伯而已,未必如先儒所言字字有义也。”又说:“若欲推求一字之间,以为圣人褒善贬恶专在于是,窃恐不是圣人之意。”又说:“而今却要去一字半字上理会褒贬,却要去寻求圣人之意,你如何得知他肚子里事?”(《朱子五经语类》)张洽继承朱子之说,认为:“《春秋》一书,质实判断不得,除非起孔子出来说当时之事,与所以褒贬去取之意方得。”明初科举,经义宗法程朱,乃以胡安国《春秋传》与此书同列于学官,作为解释程朱之说的权威。至永乐年间钦定《五经大全》,胡广等抄袭汪克宽《春秋纂疏》而为《春秋大全》,其说专主《胡传》,成为科场程式,此书遂被废弃。现存宋宝璠三年临江郡庠刻本、元延璠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务滋堂刻本。

辩中边论

辩中边论

梵名Madhya^nta -vibha^ga-t!i^ka^ 。凡三卷。又作辨中边论、离僻彰中论。世亲菩萨造,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论系注释弥勒所造之辩中边论颂,阐明大乘中道之正行。计分辩相、辩障、辩真实、辩修对治、辩修分位、辩得果、辨无上乘等七品。异译本有陈代真谛之中边分别论二卷。两译因传承不同,故于法相之解释上时生歧异。此外,西藏藏经中除此世亲释论及弥勒本颂之外,另有安慧之释论,与本论同名。注释书有窥基之辩中边论述记三卷、元晓之中边分别论疏四卷(现存第三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