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甫

- 姓名:李吉甫
- 别名:字弘宪
- 性别:男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
- 出生日期:758
- 逝世日期:814年
- 民族族群:
李吉甫(758~814年)字弘宪。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生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卒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享年57岁。其父李栖筠,代宗时曾做过御史大夫,后任宰相,颇有名望。李吉甫在父亲影响和教育下,从小好学,“能属文”,知识丰富,尤精当朝故实。27岁爲太常博士,后迁屯田员外郎。曾爲忠州刺史、郴州刺史。宪宗嗣位,元和元年(806)拜考工郎中,知制诰,旋召爲翰林学士,转中书舍人,二年擢中书侍郎、平章事、曾任宰相,后被谗迁任淮南节度使。元和六年(811),又授金紫光录大夫、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并再度任宰相。元和九年(814)病卒,谥“忠懿”。李吉甫性耿直、豁达,爲官多有善政。曾外迁15年,深入社会,瞭解民间疾苦。被贬淮南时,在高邮筑富人、固本二塘,“灌田数千顷,人受其惠”。他在饶州爲官,人们迷信说城裹有“物怪变异”,人心不安,不敢在城裹,他带头居进城,安定了人心。陆贽爲相时,将吉甫贬爲明州员外长史。后来他任忠州刺史,陆贽被贬,在他治下,他不记前仇,仍善意对待。他还善于推荐起用人才,“引荐贤士大夫,爱善无遗”。被称爲“经纬之臣”。再任宰相时,裁减冗员800人,吏1400人,并使魏博节度使田兴(即田弘正)归唐,听命于朝廷。他排斥进士出身的牛僧儒、李宗闵等人,成爲后来“牛李党争” 的起因。
李吉甫在唐代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地理学家。他是唐宪宗元和时的宰相,而且是两度爲相。时值安史乱后,藩镇割剧,唐王朝的统治受到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岌岌可危。德宗时,长期的姑息政策,益发增长他们的气焰。李吉甫爲相之前,就感到痛心疾首,忧国忧民,思欲改弦更张。他主张对这些跋扈将军进行用兵,讨伐藩镇。西川刘辟的破灭,就是由于他的赞襄得力。他人相不久,就爲削平淮西李錡出谋划策。二次入相,又爲消除淮西吴元济运筹帷幄。爲削弱河北三镇的力量,也费了不少心机。元和政治中兴,李吉甫功绩显著。
在学术方面,李吉甫也有相当大的成就。著作很多,有《元和郡县图志》(即今本《元和郡县志》)、《十道州郡图》、《删水经》、《元和百司举要》、《六代略》、《国朝哀策文》、《古今文集略》、《古今说苑》等。流传到现在的祇有《元和郡县图志》。这部名著记载了全国范围的地理情况,是一部备载全国疆域政区、建置沿革、山川物産、户口变迁的全国地理总志。它记述了东起辽东,西到陇右,北及阴山,南到越南的疆域范围。同时仍按贞观年间的十道作爲大区,在道以下又列出当时除两京、州县外的47个镇来划分各地府州。在叙述行政区划沿革时,更上溯到周秦两汉,以至魏晋南北朝。还记述了一些重要的城镇、关隘、津渡、陵墓等。书中论述,皆有所据,“无不根之说,诚一代钜製”(孙星衍《元和郡县图志序》),遂爲后世效法。
李吉甫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不连续杀人事件
一九四七年夏季,大诗人歌川一马的山间别墅之中,聚集着前来避暑的学者、诗人、作家、画师、医生、演员……二十余名登场人物,无一不是当时的社会名流,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竟陆陆续续引发了八宗凶杀惨案!整个故事里面,虽无推理小说“不在场证明”和“不可能犯罪”这两大惯例,却藏有一个惊天诡计。这纵非史无前例,但就日本文坛而言,则是当仁不让的首创。
本朝茶法
茶税茶法专著。宋代沈括撰。约成书于宋元祐六年(1091)。原为 《梦溪笔谈》卷十二中的一段,元末陶宗仪《说郛》将其作为专书录出,并以该段首四字题书名。全文约一千一百字,主要记述宋朝茶税和茶叶专卖,对研究茶史和茶文化有一定参考价值。
宋代十八朝艳史演义
宋代十八朝艳史演义,原名《宋宫十八朝演义》,后书商更名。100回。民国十六年一月一日付印,民国十七年二月出版,民国十七年十月发行。精装2册,定价10元;平装6册,定价5元。李逸侯著、严独鹤评。上海五权书社出版。内页又题“浏阳李逸侯撰 桐乡严独鹤评”;版权页题“编辑者李逸侯 赵梦云”。本书从宋太祖出生起,到陆秀夫负末帝赵昺蹈海而死止。作者自谓:叙宋室一代兴亡,凡朝廷大事,宫闱琐闻,皆与正史不甚相远,较诸涂饰附会,流于淫秽者,固稍胜矣。此书与许慕羲《宋宫十八朝演义》并行于世,李本较平实,语言更通俗;许本通篇行文更流畅,情节渲染较精彩。
茅亭客话
北宋黄体复撰。十卷。专记五代前后蜀至宋真宗时蜀中异闻。休复杂录见闻,始于前蜀和后蜀,终于宋真宗时,以蜀中轶事集为是编。其间论烧炼服饵导引之术、胪列道家灵迹者,占全书大半。虽多及神怪,往往借以劝戒。所记史迹、杂事亦足订小说之讹,为清四库馆臣誉为“小说中最为近理者”。内容多涉神怪,尤以道家灵异、炼丹服药和导引之术条目最多。书中尚有关于蜀地社会情况、风俗掌故及文学、艺术等方面材料,可供参考。《郡斋读书志》云: “茅亭,其所居也。暇日,宾客话言及虚无变化、 谣俗卜筮,虽异端而合道旨、属惩劝者,皆录之。”故名。十卷。有穴研斋影宋本、 《津逮秘书》本、 《学津讨原》本、 《四库全书》本、 《湖北先正遗书》本、《择是居丛书》本等。
诸法本经
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说欲为诸法本,即中阿含诸法本经。
箭喻经
佛教经典。译者不详。一卷。是《中阿含经》第二百二十一《箭喻经》的异译本。经中谓摩罗鸠摩罗问佛世间有边无边等义,佛为说此喻。有鬘童子,欲佛说一向世之有常,佛呵责之,说拔毒箭之喻。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