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甫

李吉甫
  • 姓名:李吉甫
  • 别名:字弘宪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
  • 出生日期:758
  • 逝世日期:814年
  • 民族族群:

李吉甫(758~814年)字弘宪。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生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卒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享年57岁。其父李栖筠,代宗时曾做过御史大夫,后任宰相,颇有名望。李吉甫在父亲影响和教育下,从小好学,“能属文”,知识丰富,尤精当朝故实。27岁爲太常博士,后迁屯田员外郎。曾爲忠州刺史、郴州刺史。宪宗嗣位,元和元年(806)拜考工郎中,知制诰,旋召爲翰林学士,转中书舍人,二年擢中书侍郎、平章事、曾任宰相,后被谗迁任淮南节度使。元和六年(811),又授金紫光录大夫、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并再度任宰相。元和九年(814)病卒,谥“忠懿”。李吉甫性耿直、豁达,爲官多有善政。曾外迁15年,深入社会,瞭解民间疾苦。被贬淮南时,在高邮筑富人、固本二塘,“灌田数千顷,人受其惠”。他在饶州爲官,人们迷信说城裹有“物怪变异”,人心不安,不敢在城裹,他带头居进城,安定了人心。陆贽爲相时,将吉甫贬爲明州员外长史。后来他任忠州刺史,陆贽被贬,在他治下,他不记前仇,仍善意对待。他还善于推荐起用人才,“引荐贤士大夫,爱善无遗”。被称爲“经纬之臣”。再任宰相时,裁减冗员800人,吏1400人,并使魏博节度使田兴(即田弘正)归唐,听命于朝廷。他排斥进士出身的牛僧儒、李宗闵等人,成爲后来“牛李党争” 的起因。


李吉甫在唐代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地理学家。他是唐宪宗元和时的宰相,而且是两度爲相。时值安史乱后,藩镇割剧,唐王朝的统治受到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岌岌可危。德宗时,长期的姑息政策,益发增长他们的气焰。李吉甫爲相之前,就感到痛心疾首,忧国忧民,思欲改弦更张。他主张对这些跋扈将军进行用兵,讨伐藩镇。西川刘辟的破灭,就是由于他的赞襄得力。他人相不久,就爲削平淮西李錡出谋划策。二次入相,又爲消除淮西吴元济运筹帷幄。爲削弱河北三镇的力量,也费了不少心机。元和政治中兴,李吉甫功绩显著。


在学术方面,李吉甫也有相当大的成就。著作很多,有《元和郡县图志》(即今本《元和郡县志》)、《十道州郡图》、《删水经》、《元和百司举要》、《六代略》、《国朝哀策文》、《古今文集略》、《古今说苑》等。流传到现在的祇有《元和郡县图志》。这部名著记载了全国范围的地理情况,是一部备载全国疆域政区、建置沿革、山川物産、户口变迁的全国地理总志。它记述了东起辽东,西到陇右,北及阴山,南到越南的疆域范围。同时仍按贞观年间的十道作爲大区,在道以下又列出当时除两京、州县外的47个镇来划分各地府州。在叙述行政区划沿革时,更上溯到周秦两汉,以至魏晋南北朝。还记述了一些重要的城镇、关隘、津渡、陵墓等。书中论述,皆有所据,“无不根之说,诚一代钜製”(孙星衍《元和郡县图志序》),遂爲后世效法。

李吉甫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南窗漫记引

南窗漫记引

物必有不可复阳者,而况仆乎?颓然任之而已。顾有难于自已者:自早岁侍庭闱,洎出承先生长者之席隅,及与士友周旋,即闭颠当之户于穹谷,不乏跫然之音,数年来俱以一泪而绝。近则两耳皆聩,杜鹃啼屋后树,亦不复闻。然且寸心犹昔,将何措而可哉?

潜虚

潜虚

北宋哲学家司马光的哲学著作。仿汉代杨雄的《太玄》而作,元祐元年(1086)书将成而先卒。他以“虚”为万物本源,取名《潜虚》,有探索隐秘本源之意。他说:“万物皆祖以虚,生于气,气以成体,体以受性,性以辨名,名以立行,行以俟命。”该书认为“虚”为万物之本源,“虚者物之府也”,气虽为万物“生之户”,但气亦“祖于虚”。“虚”为派生万物的出发点和终极点。“人之生本于虚,(虚)然后形,形然后性,性然后动,动然后情,情然后事,事然后德,德然后家,家然后国,国然后政,政然后功,功然后业,业终则反于虚矣。”这与张载的“太虚即气”说相对立。全书内容分为义理、图式、术数三部分,相互贯通,合为一体。义理以五行为基础,吸取了阴阳、易卦、筮占的观念,构造了天地万物生成的秩序,借以论证封建社会“一以治万,少以治众”统治秩序的合理性。图式是按照气、体、性、名、行、命之序,制作了六个图,并有文辞作解。术数部分里他创造了一套筮占的新法,按其筮法加以推衍,以印证其义理。实属象数学的新派。此书在司马光死后,有阙本和全本两种版本流传,逐渐合为今本,后人有所增益。书后附有张效实的《潜虚发微论》,为主要注本。黄宗羲在其《易学象数论》中对《潜虚》的象数学思想作了系统的评论。有《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丛书集成》本等。

香宋杂记

香宋杂记

诗话,一卷,民国赵熙撰。壬戌新春,举家嬉于灯事。馀独坐无憀,仿《汉书》下酒法,格上得诗钟小册,因依题刻晷,如当筵击钵者然。此体一名「折枝」,馀向盲焉,笔生而才尽,宜战北也。而册中多故人,心之所至,遂若群轰于坐者,随笔录之。刘子政云:亦可喜,多可观。赵熙记。

竹窗随笔

竹窗随笔

三卷。明·云栖祩宏撰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一说十年)刊行。《大藏经补编》则收有金陵刻经处之刊本,内分《随笔》(即《初笔》)、《二笔》、《三笔》三部。本书系云栖祩宏晚年的随笔文集。其中,《初笔》一六一条、《二笔》一四一条、《三笔》一二五条。三笔合计,共有四二七条。内容所述为作者个人的见闻、求道过程、对宗教界的批判,以及论教义、禅净优劣、儒佛融合等方面。不仅将本身的圆熟思想表露无遗,同时也彰显出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的思想动向。此外,书中并有万历四十三年(1615)的自序,及钱养庶撰于崇祯十一年(1638)的后跋。在日本则有承应二年(1653)的刊本。

楞伽经宗通

楞伽经宗通

楞伽经宗通,八卷,明曾凤仪宗通并序,刘日升序,孙明善后序。简称《楞伽宗通》。佛典注疏。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曾凤仪撰。是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经》的注释书。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

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

凡四卷。宋代施护译。略称护国尊者所问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记载佛陀于王舍城耆阇崛山为护国尊者说菩萨之法要。与收于大宝积经卷八十、卷八十一两卷之护国菩萨会(隋代阇那崛多译)为同本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