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五术

  • 易数钩隐图遗论九事

    易数钩隐图遗论九事

    《作者:刘牧易数钩隐图遗论九事,北宋刘牧撰。南宋《秘目》着录「刘牧撰周易先儒遗事一卷」,当即此书。今《正统道藏》本一卷,收入洞真部灵图类。《四库全书》本以此书附于《易数钩隐图》之后。书中载图论九篇,依次为:〈太皞氏授龙马负图〉、〈重六十四卦推荡诀〉、〈大衍之数五十〉、〈八卦变六十四卦〉、〈辨阴阳卦〉、〈复见天地之心〉、〈卦终未济〉、〈蓍数揲法〉、〈阴阳律吕图〉。作者于此书中继续阐发其图书《易学》理论,以为其说发先儒之所未及,故称「先儒遗事」。

  • 上清太极真人撰所施行秘要经

    上清太极真人撰所施行秘要经

    《作者:佚名《上清太极真人撰所施行秘要经》,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东晋南朝。原名《太上真人撰所施行秘要》,收入《真诰》卷九。今《正统道藏》本一卷,当系南北朝道士节取《真诰》之文,加以改编增补而成。收入《道藏)正一部。书中摘抄《太素丹景经》、《大洞精景经》等十多种上清派道书,言养生保健之法。内载按摩、吐纳、沐浴等方术,用以预防疾病衰老,抵御鬼神侵害,去除体秽,使青春常驻,耳目聪明。

  • 上清太上回元隐道除罪籍经

    上清太上回元隐道除罪籍经

    《作者:佚名《上清太上回元隐道除罪籍经》,早期上清派经典之一,约出于东晋。《真诰》卷二十称东阳章灵民得东晋许翽所书「回元隐道经一卷」,当即此篇。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言「太上回元谢罪之道」,亦称隐元内观之法。其法以六甲之旬六丁之日,平旦入室,存思八星(太星、元星、真星、纽星、纲星、纪星、关星、帝星)之神及北斗七星之神,向诸星斗之神忏说七祖及自身罪过,求其消除罪愆,解脱死籍。据称行此道法可列名上真,得成仙道。

  • 上清太上九真中经绛生神丹诀

    上清太上九真中经绛生神丹诀

    《作者:佚名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南北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经系《九真中经》传本之一,其内容与《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经》颇有不同。但《无上秘要》卷十八引《洞真九真中经》,其文见于本书,可证本书应出于南北朝。全书共收入五篇道法。第一篇(篇名残缺),言存思太素五神及二十四神之法,修行此法可辟灾升仙。 第二篇《太上真人招五辰于洞房籍飞魂于六合隐存秘道》,言存思招降五大行星之神入身养魂制魄之法,以及存思日月之象于身中「魂房六合之府」之法,修行此二法可致神仙来迎。 第三篇《太上回元隐道消除罪内篇》,言存思北斗七星之神以解脱罪愆之法。

  • 张氏医通

    张氏医通

    《作者:张璐《张氏医通》系综合性医书。16卷。清·张璐撰于1695年(康熙34年)。本书前12卷论病,以内科杂病证治为主,兼及五官、疮疡、妇人、婴儿各科;后四卷载方。其论病部分,自中风至婴儿共分16门,每门又各分子目,其证类次第,悉如王肯堂的《证治准绳》,而选辑较为精审。每病先列《内经》、《金匮要略》之论述,次引后世诸家之说,最后附以治例。所引诸家有孙思邈、李东垣、朱丹溪、赵献可、薛己、张介宾、缪仲淳、喻嘉言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其个人所发议论,大抵不外折衷或综合上述诸位医家的观点,很少新的创见。其医学思想,似与薛己、张介宾等相近,并

  • 珞琭子赋注

    珞琭子赋注

    《作者:昙莹二卷。按钱曾 《读书敏求记》称《珞琭子三命消息赋》二卷,李同、王廷光、释昙莹、徐子平四家注解。考《永乐大典》所载共有二本,一为徐子平注,一即此本,而独题释昙莹之名,但李同、王廷光之说也悉存。可能钱曾之本是后人辑四家之说合为一书,所以题名互异,也可能释昙莹采李、王二家之注附以己说,故同列二家之名。释昙莹所注往往以命理附合《易》理,似不及徐子平注明白切实。但如所列王廷光 “命限”一条颇为精确,释昙莹自论“孤虚”一条亦有可采择。此书上卷三家之注并载,下卷则释昙莹之注为多。又释昙莹自序以李同、郑潾并称,而卷中并无郑潾

  • 张畹香医案

    张畹香医案

    《作者:张畹香医案。清张畹香撰。二卷。畹香,浙江绍兴人,世居绍兴洗马池。生活于嘉庆至同治间。著有《温暑医旨》等书,多未刊行。其医案亦系抄本流传,后经曹炳章整理,收入《中国医学大成》刊行。不分门类,载冬温、伏邪、暑湿、诸痛、伤风、咳嗽、疟疾、产后等数十种证治,凡百九十余则。多为时病证治,间有内科杂病、妇产科治验。每案简述证候、病因、脉诊、辨治、方药,简明扼要。临证擅用滋补托邪的调治法,精于脉诊与辨治,选方用药亦精慎。有一九三六有年刊《中国医学大成》铅印本。

  • 张聿青医案

    张聿青医案

    《作者:张聿青医案,二十卷。张聿青著。张聿青,字乃修,江苏无锡人,生于清道光至光绪年间。少时因病弃儒承父业习医,毕生勤研临床,著述不多,仅存医论若干篇及医案二十卷。治学宗《素问》《难经》,取法仲景,又能吸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别具机杼。临床善于辨证察色,尤长脉理,遇症情复杂虚实难辨时,往往能在脉诊中悟出真谛。施治善用前人成法,而多灵活变通。用药精练,切中病理,堪为后人效法。

  • 瘴疟指南

    瘴疟指南

    《作者:郑全望温病类著作。明郑全望撰。二卷。郑氏因闽、粤等地瘴症流行,危害甚重,遂专心研究。后得北宋佚名辑《瘴症卫生方》,即以此书为基础,参阅诸书,附以己见,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 辑成是书。论述瘴症源流、病因、病理、用药、宜忌、预后等,并论及伤寒、内伤与诸证之鉴别。但对瘴症病因、病理等论述尚有不妥之处。收入 《珍本医书集成》 有清同治元年 (1862) 汲古轩刊本,一九三五年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一九三六年世界书局铅印本。

  • 杂症会心录

    杂症会心录

    《作者:汪文绮综合类著作。清汪文绮撰。二卷。文绮有《脉学注释会参证治》已著录。作者认为古今运气不齐,方隅各异,禀赋悬殊,嗜好有别,不可拘泥古书。乃酌古准今,凡外感、内伤,详辨寒热、虚实、真假,成书于乾隆十九年(1754),初刊于乾隆二十年。卷上首载魂魄论、审虚实、知生死三篇,次及中风、偏中、眩运、燥症、湿症、头痛、暑症、喘症、咳嗽、吐血、肺痈、肺痿、疟症、痢症、变症、膈症、盗汗诸证治,后列“脉间止变喘满症论”篇。卷下首载疫症、黄疸、消渴、不寐、胃脘痛、肿胀、胁痛、痹症、痿症、疮闭、肿腮、口角流涎、鼻渊、失荣、吐蚘、吐屎、鼓胀

  • 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作者:张元素又称《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脏腑标本药式》。本草类著作。金张元素(1151—1234)撰。一卷。元素字洁古,易州 (河北易县) 人。另有 《医学启源》 已著录。作者受《内经》、《难经》、《伤寒论》、《中藏经》、《小儿药证直诀》等影响,提出“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的见解,结合临床经验制订,“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以脏腑为纲,以病证为目,对脏腑辨证用药按温凉补泻整理归纳,示其规律。如以肺脏为例,其证型分实证、虚证、热证、寒证,根据证型提出治疗原则和方药,成为脏腑证用药一种通用程式,对后世医家深有影响。有

  • 张卿子伤寒论

    张卿子伤寒论

    《作者:张遂辰伤寒类著作。明张遂辰撰。七卷。遂辰字卿子,号西农,祖居江西,后迁杭州。少年体弱多病,钻研医术,博览历代名家著述,对伤寒论研究尤深,医名显赫。因其学生张志聪、张锡驹均为钱塘人,又皆系伤寒名家,故有钱塘“三张”之称。卷一为辨脉、平脉法。卷二至卷六为辨六经病脉证并治等。卷七为霍乱、阴阳易及汗吐下可不可诸篇。张氏认为《伤寒论》经王叔和编次,其内容仍是仲景之旧、成无己之注,“引经析义,尤称详洽”。故凡引成氏之注,“悉依旧本,不敢去取”。并在成注基础上,选用朱肱、许叔微、庞安时、张洁古、李东垣、朱丹溪、王安道等家注释,以补

  • 洞天奥旨

    洞天奥旨

    《作者:陈士铎又名《外科秘录》。外科著作。清陈士铎撰。十六卷。士铎有《辨证录》 已著录。本书托名“岐伯天师”所传,故以“洞天”名。陈氏认为疮疡“其证实多,其变实异,而其祸实大”,不忍千百世人,因疮疡而夭丧,故集前贤名论、家传刀针良法、验方及临床经验,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 撰成。卷一至卷四,总论疮疡之候诊法、用药、调护。在鉴别诊断上有相当水平。卷五至卷十三记述外科、皮肤科以及跌扑、金刃、虫兽伤等一百五十种证治。卷十四至卷十六,载各家外科治方二百八十首,强调治疗疮疡要切合临床实际,以及因人因病制宜、不可迷信鬼神。指出诊治疮疡

  • 原机启微

    原机启微

    《作者:倪维德眼科书。2卷。元·倪维德撰。明·薛己校注,刊于明初。卷上论眼病之病因、治则,共18论;卷下论眼症之制方例法,述药物之君臣佐使,从逆反正之义,附46方,每方均载炮制方法、临床应用与方义说明。此书按病因将眼病分为18类(淫热、风热、七情五贼、血凝、气散、血气不分、热积、强阳搏阴、亡血、斑疹、深疳等),审因论治,立法处方。本书从病理病因观来分析眼病,把眼病与人体功能及外部环境联系起来。另有附录一卷,明·薛己校订时增补,内有11论,附方39首。最后“附东垣诸先生治法”,载方39首。对小儿眼病,如小儿五脏目疾、小儿雀盲眼、小儿肝脾等眼

  • 月令采奇

    月令采奇

    《作者:李一楫《月令採奇》四卷,明李一楫辑,是一部辑録性质的岁时类文献。该书以春夏秋冬四季爲序,每季一卷。每卷先季节总叙,次五行生旺,次逐月月令,月令后又有本月逐日杂记、调摄、占候等内容。此外,卷四在十二月后又有闰月令、调摄总论、占候补遗、杂记补遗等内容。由于流布未广,《月令採奇》在国内于清初即告亡佚,所幸日本内阁文库藏有万曆原刻本,1970年台湾艺文印书馆据以影印,编入《岁时习俗资料彙编》第八、九册行世。

  • 杂病广要

    杂病广要

    《作者:丹波元坚内科著作。三十卷。日本·丹波元坚撰。 刊于1853年。本书广泛选集了我国历代医籍中有关内科杂病(不包括伤寒)的论述分类编辑而成。 共分内因类、外因类、诸气病、诸血病、 脏腑及身体类六类。每类包括若干病证,对于每种病证的名义、病因、脉候、症状、治疗及方药等均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所引文献比较精要准确,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存稿本、日本跻寿馆活字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 老子西升经(御注)

    老子西升经(御注)

    《作者:赵佶老子西升经,又名《西升经》或《西升记》。其序文称:老子为关尹讲授《道德经》之后,又为关尹讲授道要,「列为三十九章,目曰《西升经》」。实际此经应出于魏晋,葛洪《神仙传》最早提及「西升」,北周道士韦节始为之注解。今《正统道藏》本三卷,为宋徽宗政和御注本,收入洞神部本文类。此经吸收《道德经》思想,论述炼养形神之道,大旨「以得一为要妙,以飞升为余事」。告诫关令尹喜「除垢止念,静心守一」,致虚守柔,返于自然,又称「神生形,形成神」;「形神合同,固能长久」。宋徽宗注文吸收韦处玄、徐道邈诸家之长,于趋妙达本,致虚柔之义,多所发挥。

  • 杂病治例

    杂病治例

    《作者:刘纯一卷。明刘纯撰。刘纯字宗厚一字景厚,为当时名医,咸宁 (今陕西西安)人。其父受学于朱震亨。著有 《玉机微义》、《医经小学》、《伤寒治例》等书。本书成于永乐六年(1409)。末附有《兰室誓戒》四则。刘纯承其家学,又从游于同乡冯庭干、许宗鲁、邱克容等人,深受其影响,于是择其纲要,著为此书。书中分为七十二证,每证均各标其攻补之法。多为相传口诀,故略而不详。据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四库全书总目》 收为存目。

  • 尤氏喉科秘书

    尤氏喉科秘书

    《作者:尤乘喉科著作。清尤乘撰。一卷。乘字生洲,江苏吴县(一说无锡)人。从师于李中梓,官太医院御前侍直。归里后施济针药,医学理论造诣颇深,治验宏富,擅长针灸,求治者盈门。撰有 《食治秘方》、《勿药须知》 等,并增辑李中梓 《诊家正眼》、《本草通元》、《病机沙篆》、《寿世青编》 等。本书刊于康熙十四年 (1675) 。列有喉症总论、咽喉门 (七病)、口牙舌颈面腮门(十九病)、喉证治法、制药法则、用药方法,后载喉证验方十六首。系统论述口、齿、咽、喉、面、腮、颈等部位病证、病因、诊断和治疗,并详述方剂的药物组成、所需剂量和用法,可称理、法、

  • 玉机微义

    玉机微义

    《作者:徐彦纯五十卷。明徐用诚撰。刘纯续增。徐用诚名彦纯,字用诚,会稽 (今浙江绍兴)人。学术上宗朱震亨,兼采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王海藏等诸家医说。精于医术,擅长本草,著有《本草发挥》等书。刘纯,字宗厚 (一作景厚),为当时名医,祖籍淮南,洪武中移居咸宁(今陕西西安一带)。著有《医经小学》、《伤寒治例》等书。此书徐氏原撰于洪武元年 (1368),题名 《医学折衷》,立论以 《内经》为宗,同时亦兼采张仲景、王叔和、巢元方诸家之论,尤参考金元医家刘河间、李东垣、朱震亨之说,并以朱氏之论为准。刘纯其后又增补若干病证,对原书中诸证亦有所附论,并

  • 御药院方

    御药院方

    《作者:许国祯方书。元许国祯等撰。十一卷。国祯字进之,曲沃 (今属山西) 人。博通经史,尤精医术。曾以治愈元世祖及庄太后病而医名大著。历提点太医院事、礼部尚书、翰林集贤大学士。取御药院淳祐二年 (1242)所刊方书,正讹补缺,详加修订,于至元四年 (1267) 成此书,约十五万字。卷一,风药门,八十九方。卷二,治伤寒门,四十七方。卷三、卷四,治一切气门,一百六十五方。卷五,治痰饮门,一百零四方。卷六,补虚损门,一百零九方。卷七,积热门,二十二方; 治泄痢门,二十一方。卷八,治杂病门,一百二十八方。卷九,治咽喉口齿门,一百四十七方。卷十,治眼目门,四十二方

  • 寓意草

    寓意草

    《作者:喻昌医案医论著作。明末清初医家喻嘉言撰。书成于明崇祯癸未(1643年)。书名含义是指该书寄寓了喻氏对医学的某些初步的见解。全书共记有喻氏医论、医案64则(一作66则)。除开首两则为医论之外,余62则为医案,共记所治患者70余人次,所治病证多为伤寒危证和内科疑难重症,治多奇中,议论纵横。开篇即倡导“定议病式”和“先议病后用药”,详列病历各项内容,突出了临床辨证要点,先议病后用药这一主张,强调识证辨证的重要性。同时,喻氏在书中的立法处方案例表明,他时时注意据理立法,并顾及用药前后的病机转归。书中对肿胀治法,立下培养(补益元气)、招纳(

  • 鬻婴提要说

    鬻婴提要说

    《作者:张振鋆儿科著作。清张筱衫辑。一卷。筱衫字醴泉,又字振鋆,别号惕厉子,宝应(今江苏扬州)人。医家。辑有《厘正按摩要义》、《痧喉正义》、《鬻婴提要说》合为《述古斋医书三种》。撰成于光绪十五年(1889)。集群书奥旨,采先哲名言,集保婴方法,为预防医书。约七千余字。内容包括对乳母选择、婴幼儿饮食调护、常见疾病简易治法等。多择录古人儿科著述,后附音释。为婴幼儿专著,内容简捷。有清光绪十五年邗上张氏刊本。

  • 婴童百问

    婴童百问

    《作者:鲁伯嗣儿科著作。10卷。明·鲁伯嗣学著。刊于1542年。其内容卷一载初生儿护养、小儿脉法、变蒸、脐风、五脏病证;卷二载抽搐、急慢惊风、惊痫;卷三载五硬、五软、夜啼证; 卷四载胎疾、解颅及五官科诸病; 卷五载五迟、腹胀、腹痛和积滞证;卷六载伤寒及喘嗽等;卷七载霍乱、吐泻、痢证;卷八为脱肛、痔证及溲闭、便闭和疳证;卷九为虚证、蚘虫、疝气等;卷十为疟疾及痈、疽等外科证。每一证均以问题形式提出,然后详述之。每问必究其病源,每证必详其治疗,因病处方投药,剂量、服法、临症加减,均其详备,共计百问,八百二十八方。且鲁氏能参会众说,自成一家,

  • 婴童类萃

    婴童类萃

    《作者:王大纶儿科著作。明王大纶撰。三卷。大纶家世业医,对内、外、儿均有研究,尤以儿科见长。著有《痘痧心法》、《外科经验诸方》等书。王氏继承家学,广采诸家名论,参之己见,于天启二年(1622)撰成此书。全书十一万九千字。上卷主要论述禁风、脐风、胎毒、夜啼等病诊治。中、下卷对中风、中寒、中暑、伤风、咳嗽、喘、呕吐、霍乱、泄泻、失血、水肿、黄疸、五淋、脱肛等病进行论述,配诊法图五十二幅。论病理、法、方、药具备。内容丰富,论述详明,有一定参考价值。有一九八三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猜你喜欢的书

物理学和哲学

物理学和哲学

德国海森堡著。海森堡早年随A.J.W.索末菲(Sommerfeld)学习理论物理学,1923年在慕尼黑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后曾分别在M.玻恩(Born)和N.玻尔(Bohr)的指导下工作过,是继玻尔之后哥本哈根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曾获得1932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为理论物理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奋斗了终身。作为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不仅创建和发展了矩阵力学,提出了刻划微观世界的著名的测不准原理,而且晚年还致力于基本粒子统一场论的研究工作。本书是他以1955至1956年冬季在圣安德鲁兹大学的吉福特讲座上的讲稿为基础,经整理于1959年出版,是他结合当代原子物理学的研究对哲学问题所作的探讨。全书凡11章,从考察量子理论建立的历史着手,较系统地阐述了哥本哈根学派的基本哲学观点,内容涉及当代物理学理论及其哲学意义、哲学史、语言学、逻辑以及物理学的社会作用等一系列问题,深刻地反映了既是物理学家也是哲学家的“这一个”是作者最为系统的一本哲学著作。

忠穆集

忠穆集

宋代诗文别集。吕颐浩撰。吕颐浩谥忠穆,因以名集。《直斋书录解题》卷18著录《吕忠穆集》15卷,其中“后三卷为《燕魏录》,杂记古今事”。《宋史·艺文志》也著录《忠穆文集》15卷。但旧本久佚,清代修《四库全书》,自《永乐大典》辑得文137篇,诗词58首,重为排辑,编成8卷。卷1、卷2为奏议,卷3为札子,卷4为表,卷5、卷6为状、书、启,卷7为序、跋、诗、词,卷8为《燕魏杂记》29条,并附洪迈等人《从祀高宗庙庭省札》及吕颐浩之子吕搢的谢表。《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奏燕山、河北危急五事,请议长久之策,一时称其切直”,而《燕魏杂记》则“于古迹颇有典据”。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卷35选录其诗3首,而纪昀则以为3首诗格俱庸钝,只有《次韵蔡叔厚退老堂》语意差好。这3首诗俱不见载《四库全书》辑入的《忠穆集》。

凤求凰

凤求凰

小说,张恨水著。《凤求凰》讲述的是司马相如作客卓家,在卓家大堂上弹唱那了首《凤求凰》,使得在帘后倾听的卓文君怦然心动,并且在与司马相如会面之后一见倾心,双双约定私奔。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回成都之后,面对家徒四壁的境地,大大方方地回临邛老家开酒肆,自己当垆卖酒,终于使得要面子的父亲承认了他们的爱情。

新纪元

新纪元

《新纪元》中描述的故事,设定在世纪末的1999年。作者碧荷馆主人,实名金作砺。此时的新中国已是世界上首屈一指之大国:政治上“久已改用立宪政体”,中央地方各有议院议会,而“从前被各国恃强租借去的地方,早已一概收回”;人口一千兆,军队六百万。中国的强盘引起了白种各国的猜疑和联手抵制,恰逢此时欧洲匈耶律国境内匈奴后裔黄种人与欧裔白种人之间发生纠纷,酿成内乱,黄种匈王求助于中国大皇帝,中国随即出兵远征欧洲,挑战白种列强,最后迫使白种诸国签订城下之盟。战事结束,中国以胜利者姿态进入“新纪元”。

诗论

诗论

《诗论》为朱光潜先生的代表作,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被称为“四大诗论”之一。朱光潜先生以他有关古今中外诗歌的丰富知识,分析了诗的起源、诗的境界,诗与音乐、散文、美术的关系,并对我国诗歌的节奏、韵律、格律等问题作了详尽的探讨。其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全面阐述了新的诗歌美学理念,在中国现代诗学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诗论》的最大特点是以儒家思想解《诗》。对此我们可以藉《诗论》中的思想用语作一简要说明。《诗论》中的思想用语可以分为三类,一、以性、情为中心,有性、情爱、爱、爱妇、悦、喜、美与恶、好与恶等;二、以礼为中心,有本、反其本、情与志、情与礼、情与独、情与善、敬与礼、贵与贱等;三、以天命、知为中心,有命、天命、受命、命与德、时、逢时、成与信、信、知、知恒、知礼、知人、知行、知难、知言、忧与思、用心、始与终等。所有这些用语全都见于郭店楚简,当然也是先秦儒家经典中的常用语。仅就情爱、爱妇而言,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云:“爱类七,唯性爱为近仁。”从而儒家“仁”的思想可以凭借《扬之水》《采葛》等诗得到更为形象生动的理解。

比丘尼传白话文

比丘尼传白话文

中国佛教史书。简称《尼传》。四卷,有序。南朝梁时宝唱撰。宝唱,俗姓岑。吴郡(治所在今江苏苏州)人。十八岁投建初寺僧祐律师出家,住庄严寺,博涉经律。曾听处士顾道旷等讲经史、《庄》、《易》。齐末避乱至浙江、福建一带。梁天监四年(505)回到京师,敕为新安寺主。宝唱素以博学多识著称,十一年(512)参与僧伽婆罗译场,笔受《阿育王经》等十一部经。后又受梁武帝之命,掌华林宝云经藏,广搜遗逸经籍。先后助僧旻编撰《众经要抄》、助智藏编撰《义林》、助僧朗编撰《大般涅槃经注》以及助萧纲编撰《法宝联璧》等。生平撰述颇多,除此书外,尚有《续法轮论》七十余卷、《法集》一百三十卷、《名僧传》三十一卷、《华林佛殿众经录》四卷、《经律异相》五十五卷、《出要律仪》二十卷等,但大多佚失。现仅存本传和《经律异相》。《比丘尼传》系根据碑颂记集,或博闻前贤所得的资料整理而成。共著录从西晋建兴(313—316)至梁天监十五年(516)止,约二百年间晋、宋、齐、梁四朝著名比丘尼的事迹。其中:卷一有东晋的净检等十三人,卷二有刘宋的慧果等二十三人,卷三有南齐的法缘等十五人,卷四有梁的净修等十四人,共正传六十五人,附见五十一人。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