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五术

  • 太上九真明科

    太上九真明科

    《作者:佚名《太上九真明科》,又名《玄都九真明科》。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南北朝。敦煌道经P2459抄本已引此经。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包括两篇。其一为《太上九真明科》,分上中下三品,言传授上清经法之科仪戒律。其二为赞颂四章,即〈太帝君谒大有妙赞〉、〈天帝君赞〉、〈太微天帝君诵〉、〈后圣金阙帝君诵〉,分别综述《大有妙经》要旨,赞颂其妙谛。以上两篇原载于《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一书,后人从该经中析出单为一卷。

  • 太上老君太素经

    太上老君太素经

    《作者:佚名太上老君太素经,撰人不详。约出于汉末魏晋之际。《抱朴子•遐览篇》着录《太素经》一卷,当即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仅五百余字,概述道生天地万物之宇宙观,以及忍辱守雌、治心如水之人生观。其说与《道德经》和《易传》大旨相同,并受汉代纬书《周易干凿度》影响。篇内所谓「太素」,即化生天地万物之道。

  • 太上黄庭中景经

    太上黄庭中景经

    《作者:佚名太上黄庭中景经,原题上清元命真人李千乘注。约出于隋唐。《宋史•艺文志》着录此书一卷。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书有经有注。经文内容与《太上黄庭内景玉经》和《太上黄庭外景玉经》相似,但较简略,应为后人模仿以上二经而作。内言存思身中诸神之法,分别叙述人体各部位器官之位置、形状、颜色、功能,以及该部主神之长短、服色等等。据称修炼者依法存念身中诸神,可以「合乾坤,定六府,知机真神,穷理尽性」。李千乘注文或解释名词术语,或阐发经义,便于读者阅读经文。

  • 太上三天正法经

    太上三天正法经

    《作者:佚名原名《除六天之文三天正法经》。早期上清派经典之一,约出于东晋。《真诰》卷五称:「道有除六天之文三天正法」;《上清大洞真经目》着录「上清除六天文三天正法一卷」,皆指此书。原书一卷,今《正统道藏》本分作两种道书。一本题作《太上三天正法经》,收入正一部满字号;一本题作《上清大洞九微八道大经妙箓》,收入正一部坟字号。据《无上秘要》引文,两本原当为一书。《太上三天正法经》为原书前半篇,乃太上大道君授,小有天王撰集,主要论述「三天正法」之渊源及盟授仪法。内称太虚混沌分为九炁,凝成九天,有元始天王及九天真王等诸天高圣生于九炁之中。最初由

  • 得心集医案

    得心集医案

    《作者:谢星焕医案。清谢星焕撰。六卷。星焕有《谢映庐医案》 已著录。本书系谢氏遗著,经其次子谢杏园搜集整理,成书于咸丰十一年(1861)。分伤寒、中风、头痛、虚寒、内伤、痿证、痫厥、便秘、癃闭、吐泻、风火、痰饮、疟症、肿胀、冲逆、诸痛、淋浊、杂症、产后、痉厥、霍乱等二十一门,每门附列杏园治验效方数则。各案皆先立标题,次述证治,后列方药,纲目清楚,条理分明,辨证准确,文雅辞畅,颇为后人赞赏。有清咸丰十一年 (1861) 浒湾延寿堂刻本,一九三六年《珍本医书集成》本。

  • 太上出家传度仪

    太上出家传度仪

    《作者:贾善翔太上出家传度仪,北宋道士贾善翔编集。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书详述道士出家受戒之礼仪法事。首先论述出家之义有二:一为舍弃荣华,弃家入道,称作「初出恩爱之家」;二为入道之后持斋守戒,勤学苦修而得道成真,出离三界,此谓之「出诸有之家」。初入道者当立志苦修,以求出诸有之家。书中列举弟子入道受戒礼仪,有焚香供神、礼帝王、谢先祖、辞父母亲友、受十戒、念三宝、报四恩、礼三师等诸多程序。

  • 太上洞神洞渊神咒治病口章

    太上洞神洞渊神咒治病口章

    《作者:佚名太上洞神洞渊神呪治病口章,撰人不详。盖为唐代洞渊派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言道士上口章召神役鬼,为人治病之仪法。内称人之有病灾,皆因凶神恶鬼灾星作祟, 神将吏兵星神治之。召神之法有发炉,出吏兵、纳宵、复炉等仪式,其中「出吏兵」一节,详述上奏口章(用不章表)召请神将吏兵星宿之仪法。按上口章之法东晋南朝时已有。《太上洞渊神咒经》卷十称:「大法师治病,但口章,不必纸,默治之,又转经行道,尤不瘥也。若病人大重者,亦可并上口章,仰谢往愆,解释罗网,拔罪替伐矣」。

  • 医学真传

    医学真传

    《作者:高世栻一卷。清高世栻撰。高氏认为 “经论之道,遂失其传,舛谬纷纭”,故为其弟子“讲学论道”,使学者“知医之传有其真”。此书即高氏教授门人之言,由其弟子王嘉嗣等据其讲稿整理而成。全书约四万字,共三十四篇。论述阴阳气血、脏腑经络、五运六气、生理、病理、六淫外感、七情内伤、诊断、治疗以及用药,简括 《素》、《灵》要义,以探其原理。又论诸证,皆抉其受病之由,指其误治之弊,以求正法之准。其中 “用药”、“辨药”二 篇,本于 《本草崇原》之说,剖析论辨,指正前人之失。强调治病求本,灵活施治,反对拘泥成方。卷末高氏自述中称:早年习医不得

  • 太上洞神三皇传授仪

    太上洞神三皇传授仪

    《作者:佚名太上洞神三皇传授仪,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末。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篇叙述传授洞神经箓之科仪。书中首先论述洞神部经箓源出始末,并列举其篇目,据称洞神部经箓包括《大有箓图三皇文》、《八帝妙精经》、《玄变经》、《神化经》,以及《三皇斋仪》、《三皇朝仪》、《三皇传授仪》等书,共十四卷。本篇即洞神部第十四卷《三皇传授仪》。书中又详述传授洞神部经箓之仪法,包括开真官箓、授法位、师称法位、十二愿、复炉、吟游神颂等程序。

  • 太清玉司左院秘要上法

    太清玉司左院秘要上法

    《作者:佚名太清玉司左院祕要上法,南宋洞真山人霞映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卷首有作者自序,内称:太清玉司之法主世间疾病、水火、天灾、人事、鬼神,乃太清仙官之法。此法由太清仙伯授太清宝贞,太清宝贞授东华王真人。王真人道成去世,当为太极左卿,时以太清玉司之法护世救民。作者盖为王真人门徒,故撰成此书,以授王氏子孙,使世世为嗣师,行太清玉司之法。书中所述「太清玉司之法」,以存思黄老君为主。在甲子、庚申日或修道吉日,依法存思黄老君镇守身中泥丸、丹田等处,并思黄老君授以玉印符咒等物。据称佩符念咒,则有诸神护卫其身。书中有玉印图、符图,并述书写

  • 上清诸真人授经时颂金真章

    上清诸真人授经时颂金真章

    《作者:佚名《上清诸真人授经时颂金真章》,撰人不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内载五言颂诗十二首。名曰《金真章》。据称「《金真章》十二篇,皆万灵之内讳,咸宫馆之隐名。诵之者令人百关开朗,疾病散灭。传授之时。皆宜歌咏之也」。此十二首诗内容文字近似《真诰》所载诸真歌诗,当系六朝上清派道士所作。

  • 侍帝晨东华上佐司命杨君传记

    侍帝晨东华上佐司命杨君传记

    《作者:佚名侍帝晨东华上佐司命杨君传记,撰人不详。约出于唐代或北宋。《通志‧艺文略》着录作「东华司命杨君传一卷」,《宋史‧艺文志》作「司命杨君传记一卷」。今《正统道藏》本收入正一部。此书乃晋代著名道士杨羲传记。书中略述杨羲生平事迹,详记兴宁三年(365)南岳魏夫人等真仙降授杨氏上清诸经之事。全书内容大体出自陶弘景《真诰》,文字有所改易。

  • 受箓次第法信仪

    受箓次第法信仪

    《作者:佚名受箓次第法信仪,撰人不详。从内容看,似出于南北朝或唐代。书中出现「大明某年」字样,疑系后人改编时所加。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篇载天师道道士授度法箓治职之次第。首先列举道士受经箓、治职所应具备之信物。如受《道德经》应准备银环一枚、青丝一百二十尺、朱砂一两。其次列举道士「受法职位次第」。如受正一法位称清信弟子、正一盟威弟子,受七星箓者称北斗七元真人;受都功版者称门下大都功;受洞神法位称洞神弟子;受洞玄法位称灵宝、洞玄弟子;受上清法位者称上清弟子或大洞弟子等等。书中又杂录用印法、命属气籍(言本命所属天气星宿)、诸

  • 上清元始高上玉皇九天谱录

    上清元始高上玉皇九天谱录

    《作者:佚名《上清元始高上玉皇九天谱录》,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南北朝。《三洞奉道科戒仪范》着录「上清高上元始玉皇九天谱箓」,当即此书。一卷,收入《道藏》正一部。书中列举上界九天一百十三位帝皇之秘讳。每一帝皇有符文一枚,其下注明其名号。如第一帝皇符文之下,注明其名为「混」,号曰「高上空玄元始丈人道君」。据称修道者依法受此谱录,可以「上升帝晨,翱翔九空」。

  • 上清元始谱录太真玉诀

    上清元始谱录太真玉诀

    《作者:佚名《上清元始谱录太真玉诀》,又名《解形遁变流景玉光》。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东晋南朝。《太上九真明科》、《上清众经诸真圣秘》等书已引述此经。今《正统道藏》本一卷,收入正一部。经文言落三尸解五苦之法。谓人身中有三尸道、五苦道(又称三恶门、五道门),此三尸五苦遏人招真之路,断人修仙之门,故学仙者应修持落三尸解五苦之法,方能飞升成仙。其法以存神诵咒,书佩「灭欲斩尸变景流光玉符」为行道要诀。

  • 太上明鉴真经

    太上明鉴真经

    《作者:佚名撰人不详。似出于南北朝或隋唐。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经乃老子讲述,内容可分为三部分。首先言明镜之道,亦称「四规之道」。其法以四枚明镜悬挂前后左右,分照东、西、南、北四方,可见西王母、天皇君等神灵,问之长生要道,神即告之。又称明镜之道可以分形变化,千里立至,乘云履水,出入无间;可使天神地祗、邪鬼老魅皆现其形,逆知未来。此法盖源于《抱朴子‧遐览篇》着录之《四规经》、《明鉴经》。其次述合神药法。谓辟榖不食可以长生不老,天有神药,名曰「就衡」,生于湿濡之地,依法采制,和蜜成丸,服之不饥,且可成仙,又可除三尸虫。最后言思念三神法。谓人

  • 修真太极混元指玄图

    修真太极混元指玄图

    《作者:佚名修真太极混元指玄图,原不题撰人。从内容文字看,当为宋元间道士所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灵图类。内载十种内丹修炼诀图。有《秘传胎息诀图》、《真龙虎交媾内丹诀图》、《周天火候诀图》、《肘后飞金晶诀图》、《还丹诀图》、《炼形秘诀图》、《三田既济诀图》、《炼气成神朝元诀图》、《内观起火仙凡交换诀图》、《弃壳升仙入圣超凡诀图》。其图依内丹修炼程式排列,图后附诀文,指示内丹原理及修炼功法。

  • 四斗二十八宿天帝大箓

    四斗二十八宿天帝大箓

    《作者:佚名《四斗二十八宿天帝大箓》,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为南北朝天师道道士编集。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书纂集四种符箓,即《四斗二十八宿天帝大箓》、《五帝五星五岳神仙箓文》、《太上三五黄神越章箓》、《太上三五交乾步纲箓》。四种符箓分别录载二十八宿天帝、五方天帝及五星、五岳之神,以及上天诸将军、功曹、灵官、吏兵、仙童玉女之名称数额,并有受箓盟文。修道者盟受法箓,可召真伏魔,飞步天纲,书中所载「黄神越章」为早期天师道重要法箓。

  • 上清洞真九宫紫房图

    上清洞真九宫紫房图

    《作者:佚名《上清洞真九宫紫房图》,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唐宋间上清派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灵图类。经文前半篇为神仙图像,有大像五幅,小像四十余幅。其中有部分宫殿楼阁图。图像之后为《九宫紫房三丹田诀》。诀文称人首脑中有九宫,即明堂宫、洞房宫、丹田宫、流珠宫、玉帝宫、天庭宫、极真宫、玄丹宫、太皇宫。除脑部上丹田等九宫外,身体内亦有中丹田宫及下丹田宫。每一宫中皆有神真居守。本篇所载图像诀文,与上清派存思身神之道法有关,所谓「九宫紫房」即人体内神真居住之处。

  • 太清道林摄生论

    太清道林摄生论

    《作者:佚名太清道林摄生论,撰人不详。约出于魏晋。南宋《秘目》着录「道林摄生论」,即此书。今本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全书分六篇,前两篇目录缺佚,后四篇依次为〈黄帝杂忌法〉、〈 按摩法〉、〈用气法〉、〈居处〉。各篇主要介绍日常饮食起居之卫生保健常识,以及预防疾病,养生延年之术。梁陶弘景撰《养性延命录》受此书影响。

  • 医学纲目

    医学纲目

    《作者:楼英中医综合类著作。全书40卷。明楼英编撰。成书于1389年,刊于1565年。英字全善,号全斋,浙江萧山人。精于医,深研《内经》、《难经》,重视阴阳五行学说,作者积数十年医学经验,博采群书,汇各家之长,以阴阳脏腑为纲,纲下设目,创人体脏腑分类法,著成了这部明代较大型的类书。卷一至卷九为阴阳脏腑部,分述诊法、治法、寒热、劳瘵、久疟等诸症症治;卷十至卷二十九论述了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五官等各脏腑病症及症治;卷三十至三十三为伤寒部;卷三十四至三十九为妇人、小儿部;卷四十为运气部。书中并附运气占候一篇。全书以论述临床诊病为重点,每病下均引录历代

  • 上清太玄九阳图

    上清太玄九阳图

    《作者:侯善渊上清太玄九阳图,原题「姑射山神居洞太玄子撰」。太玄子即金朝道士侯善渊。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灵图类。书中载内丹修炼图诀,共十九图。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内通阴魄,外炼阳魂」之图,图内各有人像,指示升降浮沉御气之术,神光相凝内照之法。第二部分以八卦配月象图,教人「神功运移,如环无端;八卦布列,小失于节用」。第三部分为《太玄九阳修真之图》,象征修炼者「纯阴尽削除,九阳神火聚」,尸解证真之状。篇末附《太玄十二时歌》,解释十二时辰修炼景象。

  • 金液还丹印证图

    金液还丹印证图

    《作者:佚名金液还丹印证图,南宋道士龙眉子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灵图类。卷首有嘉定戊寅岁(1218)作者自叙,内称:「因叙师旨,绘作图章。著外法象九章,所以尽造丹之微妙,著内法象九章,所以条养丹之详细。……前〈警悟〉及后〈还元〉,共二十章。」据此可知原书为二十章。每章先列一图,图后附七律一首。其图有原本、乾坤、鼎器、药物、抽添、沐浴、抱元、朝元等,皆依内丹修炼步骤排列,意在印证丹道,分别真伪,教人避免误入旁门。卷末附己酉岁(1249)林静后叙,称赞此书曰:「其采炼药物,养蜕胎仙,工夫次第,犹阶而升」。

  • 玄元十子图

    玄元十子图

    《作者:赵孟頫玄元十子图,元人赵孟頫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灵图类。卷末有至元二十三年(1286)赵孟頫跋,内称:「师(杜道坚)属予作老子及十子像,并采诸家之言为列传十一传。见之所以明老子之道,如此将藏诸名山以贻后人。」书中载玄元老子及道家十子图像。十子即关尹子、文子、庚桑子、南荣子、尹文字、士成子、崔瞿子、柏矩子、列子、庄子每人一图,并有像题(短传)。图像以单线钩勒,颇具艺术性。

  • 三才定位图

    三才定位图

    《作者:张商英三才定位图,北宋张商英撰。《宋史‧艺文志》天文类着录作一卷。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灵图类。书分上下篇,上篇叙述上天玉京及三清天之由来,宣称诸天皆有天帝主之,并有天王、星君、唐、葛、周三将军等。下篇载诸天神图像,以三清为主,并侍列众天帝、仙君。神像之上各注其名号,或注明其冠服颜色,图像描绘颇具艺术性。

猜你喜欢的书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

《克林格梭尔的最后夏天》收录黑塞共11则中短篇作品:《小孩的心思》《克莱因与瓦格纳》《内与外》《克林格梭尔的最后夏天》《南方的一座外国城市》《郊狼》《纪念品》《拜访诗人》《乔迁时的遐想》《我的传略》和《中断的课时》。 《克林格梭尔的最后夏天》是黑塞创作于1919年的中篇小说。彼时一战刚刚结束,世界尚未从混乱中恢复,千万士兵、战俘和民众,从多年僵化统一的顺服中,回归既向往又恐惧的自由。有些年轻人在童年时被战争拖走,现在“回归”了,却必须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现实世界。而对于黑塞这样的“老人”,那些曾被高度认同的世界观已成了可笑荒唐的明日黄花。一切都变得可疑,令人不安惶恐。在这样一个夏天,一个告别的夏天,充满力量与光芒、诱惑与魅力,弥漫南方阳光与葡萄酒香气的日子,画家克林索尔化身李太白,与他的好友杜甫、路易、亚美尼亚占星师,一同漫游,饮酒,辩论。最终在夏末,用尽生命所有的燃料,完成了最终的画作。

会稽记

会稽记

地理杂志。东晋贺循撰。一卷。循字彦先,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为阳羡武康令,召拜太常,行太子太傅,卒赠司空。原本久佚,今存千余字为鲁迅等人于《太平御览》、《舆地纪胜》诸书中辑出。凡四条,载少康封子号“越”、会稽山禹穴、石篑及始宁置县时间,间附逸闻掌故。今有王谟辑《汉唐地理书钞》本及鲁迅《会稽郡故书杂集》本。

佛学研究十八篇

佛学研究十八篇

梁启超著。中华书局1936年初版,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影印再版。概括起来有5方面的内容。1.佛教史的整理,有《印度佛教概论》、《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等文。对印度佛教的产生,及输入中国后发生的变化做了全面的综述。指出印度佛教受古希腊的影响而建立,传入中国开始是作为一种方术宗教由海路经南方传进,后来逐渐发展成带有学术性的宗教。并且由于中国南、北环境的差异,使中国佛教形成了“南方尚理解,北方重信仰”的两种风格;2.佛教经典的疏理,有《说四阿含》、《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等文。对一些比较重要的经典作了考证、校勘及分类,指出其在中国流布的变迁,强调研究经典的正确研究方法和必要性。还对历史上一直有争议的经典提出了自己看法,认为《四十二章经》、《理惑论》、《大乘起信论》等都是后出的伪经或伪书;3.佛经翻译史的考察,有《翻译文学与佛典》、《佛典之翻译》等文。整理了历代译经目录,提供了译经史脉络,概括出译梵为汉的特点,即因为南、北地理的差异,形成译文意译、直译的不同风格,译出时间越晚的经典、则越不容易读懂;4.中印佛教交流的回顾,有《佛教与西域》、《千五百年之中国留学生》等文。把印度、西域来华的僧人,中国去西方求法的佛教徒一一作了归纳,根据他们的情况,划分为西域期、罽宾期、天竺期3阶段,旨在阐明古代中国并不是一个闭关自守、不假外求的国家;5.佛教义理发凡,有《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佛教心理学浅测》等文。

云南机务抄黄

云南机务抄黄

《云南机务抄黄》一书是张紞任职云南地方官期间所编成的,抄自朱元璋专门针对云南方面的行政制度、军事行动、管理措施及羁縻策略、土司任命等所发出的诏诰、敕令、制谕原件,凡三十七篇,始于洪武十五年(1382)二月,止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七月。

大藏一览

大藏一览

凡十卷,别有目录一卷。明代陈实撰。集录大藏经及其论释等之要义及重要文句而成。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法宝总目录第三册)。全书计有一一八一则,分八门六十品,每一门之首,皆以二文句标示要旨。就其形式、内容而言,实为当代之佛教概论。八门六十品如下:第一门,标题为‘首标大觉先容,俯为众生作则’,有八品十三则。第二门,标题为‘辨教门究竟,庶使学者知归’,有六品二十则。第三门,标题为‘果于此道可入,岂离自己本来’,有三品六十三则。第四门,标题为‘良由善恶二途,故使升沈六道’,有十六品四一九则。第五门,标题为‘天堂延以少欢,地狱待其剧苦’,有八品九十七则。第六门,标题为‘欲超三界轮回,是假三乘修证’,有六品一五三则。第七门,标题为‘功成果登正觉,相好妙用神通’,有四品四十八则。第八门,标题为‘四十九年苦口,末后一切收功’,有九品三五九则。又于各品之中,复分若干节,各节之初,均以七言二句之偈示其梗概,并列记经中重要文句,其终则注明所录经论之出处,如大藏经卷次、函次。撰者所用之大藏经为北宋东禅等觉院板大藏经。

释摩诃衍论

释摩诃衍论

凡十卷。印度龙树菩萨造,姚秦筏提摩多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为大乘起信论之注释书,一般略称释论。文前先说造论之旨趣,次举论之差别,将一代诸论总分为十类,大乘起信论摄属于摄义论。次明藏之差别,以起信论通摄于诸藏,别则摄于阿毗达磨藏。次说经之差别,谓诸经凡一百亿部,起信论为诸经之所依。次述造起信论者,谓马鸣论其本为大光明佛,论其因则为第八地菩萨。次入文广释,就起信论之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劝修利益分等五分解释其意。于立义分开立三十三种法门,大别为修行种因海与性德圆满海,以对辨其深浅。第十卷性德圆满海之思想与密教极为一致,日本弘法大师即依此论发挥真言教义。本书相传为龙树所作,然其真伪论说不一。或谓本书乃日僧圆仁根据新罗僧珍聪口传而成立者;或谓原撰者为新罗国大空山沙门月忠;或谓本论诸咒各种奇特之异字中,有类于武则天之文字者,故推论本书成立于武周时代。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