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璐

张璐
  • 姓名:张璐
  • 别名:字路玉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 出生日期:1617
  • 逝世日期:1699
  • 民族族群:

张璐(1617-1699),清初医学家。字路玉,晚号石顽老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少颖悟,习儒而兼攻医。明亡后弃儒业医,隐居洞庭山十余年,著书自娱,至老不倦。康熙六年(1667年),集三十余年研究伤寒所得,撰《伤寒缵论》、《伤寒绪论》各两卷,祖述仲景原文,条理诸家纷纭之说。《伤寒缵论》取《伤寒论》重新分类,首详六经证治,次列结痞、温热、痉湿暍等杂病,并采喻昌《尚论篇》及各家注说,以发明之。《伤寒绪论》共列一百四十余证,分述诊脉、察色、劫病、刺灸诸法,附载杂方一百四十九首,辑录先哲方论。其治伤寒宗方有执、喻嘉言,本三纲鼎立说,分太阳病为八类。于温热诸证亦有研究。所著《诊宗三昧》一卷(1689年),专明脉理,颇有见地。又仿《证治准绳》体例,汇集古人方论,时贤名言,参以己见,附录医案,纂成《张氏医通》(一名《医归》)十六卷,前后历时五十年(164—1693),其中所佚痘疹、目科部分,分别由其子登、倬、以柔补辑。此书专论杂证,多取法朱丹溪、薛立斋、张景岳、王肯堂诸家,以之贯通本人学术主张,理论、实践皆富。于血证诊治辨析尤详,多以温健脾阳、滋养肺肾之阴为调治之法。治痢尚倡“温理气化”一法。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清圣祖南巡至吴,子以柔进献此书,御医张叡谓此书可比《证治准绳》。所著《本经逢原》四卷(1695年),收药八百三十一种,分部次第,均依《本草纲目》。阐发药物理论,较为明晰,颇有心得。又谓孙思邈《千金方》可与仲景诸书相媲美,因取原书,逐一发明,撰成《千金方衍义》三十卷。对其书处方特点,钻研颇深。张氏著书,主张博通,条理清晰,持论平实,不标新异。子张登、张倬,继其学,亦有著述,常与其父著作合刊行世。《伤寒大成》即收录张璐《伤寒缵论》、《伤寒绪论》、《诊宗三昧》,及张登《伤寒舌鉴》、张倬《伤寒兼症析义》,共五种。《张氏医书七种》(一以《张氏医通》为丛书总名)除上述五种外,又增入《张氏医通》、《本经逢原》两书。

猜你喜欢的书

书史

书史

又名《米海岳书史》。一卷。史传。宋代米芾撰。芾(1051—1107年),初名黻,字元章,号海岳外史,又称襄阳居士,襄阳人。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官至礼部员外郎,知淮南军。书画家,能诗文,精鉴裁。徽宗召为书画家博士。世称“米南宫。”书法行、草得力于王献之,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其“用笔俊迈”,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评。是书记其目见法书,详载藏家、纸本、印章、跋尾诸要项,又旁及佚闻故事。上卷记晋唐人墨迹,下卷记唐人墨迹摹本刻石,兼述装褙印章等事。其考订真伪有“辨别精微,不爽锱黍”之评。时有评论,亦自抒心得,不随声附和。所作评语,皆以平生目历,区别无疑者断之,按史发论,以指南识者,不点俗目。对书法名迹,一一考订真伪,叙其流传渊源,兼及逸闻轶事,读之觉有生气。如: “余临大令法帖一卷,在常州士人家。不知何人取作废帖装褙,以与沈括。一日,林希会章惇、张询及余于甘露寺净名斋,各出书画。至此帖,余大惊曰:‘此芾书也’。沈悖然曰:‘某家所收久矣,岂是君书?’芾笑曰:‘岂有变主不得认物耶。’”此书可谓品藻翰墨,辨别与研究古代书法名迹较早的重要资料。被视为“后世著录家之祖”。比《宝章待访录》晚出,故相同者载记较详。书法史上,用第一部明确以“史”命名的书论专著,表明作者已有自觉强烈的历史感。同时论书“史”以“平生目历”为据,亦迥别于以前此文字资料为据来阐述书史。传世主要版本有《说郛》本、《百川学海》本、《书学汇编》本、《五氏书苑》本、《美术丛书》本、《湖北先正遗书》本。

道德真经广圣义

道德真经广圣义

唐末杜光庭撰。原书三十卷,《道藏》本析为五十卷。卷首杜光庭序中列举历代注解《道德经》者凡六十余家。此书前五卷为总论,其中概述全经宗旨,介绍老子生平事迹,并对唐明皇御注序逐句加以疏解。6—50卷为八十一章经文疏释, 皆首列经文,次列唐明皇注,再次为明皇疏,最后为杜光庭疏义,分别标“注”、“疏”、“义”加以区别。杜氏疏义博采众说,而以阐释唐明皇御注为主, 故名《道德真经广圣义》。收入《道藏》第440—448册。

三都赋

三都赋

中国古代骈赋。西晋左思作。分《蜀都赋》、《吴都赋》、《魏都赋》三篇。前二篇假设西蜀公子与东吴王孙争相称颂三国时蜀都益、吴都建业的形势、物产、宫室情况,末一篇则由魏国先生盛赞魏都建设及魏国政治措施,强调立国根本在于政治设施而不在自然条件。写于左思青年至中年时期,据传历时10载。左思(约250—约305),字太冲(一作泰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人,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家贫寒,晋武帝时,其妹芬以才名被选入宫,乃举家迁入京师。官至秘书郎。后辞官退隐,专攻典籍。数岁病卒。左思在当时就有文名,但其作品流传下来的仅有赋3篇(《齐都赋》、《三都赋》、《白发赋》)、诗14首。其中以《三都赋》和《咏史》诗最负盛名。

从文自传

从文自传

沈从文著。上海第一出版社1934年7月初版,收入《我所生长的地方》、《我的家庭》、《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等回忆性散文18篇。作者曾自叙,他一生中“最亲切熟悉的,或许还是我的家乡和一条延长千里的沅水,及各个支流县分乡村人事。这地方的人民爱恶哀乐、生活感情的式样,都各有鲜明特征”(《沈从文小说选集·题记》)。本书正是在勾画湘西地方特有的风土人情景观的背景之上,回顾了青少年时代在沅水流域所经历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以及早年加入旧式军阀部队的一段行伍生涯。作者以天真好奇的目光,观察记述了其间所耳闻目睹的种种奇异、惨酷、平庸、浪漫的人事,并以颇带理性解剖的笔法,阐述自身所受的感染影响,借以描述自我人格的自然形成过程。既生动地展示了少年人的天真、聪颖、机警且不乏浪荡的性情,抒写了青春期的悲欢得失与不断增进的生活阅历;又如实地展现了湘西地方的历史事变、社会风习、民间生活,作者意在说明他如何从丰富无比的社会与自然中学习那不尽的人生,从而生动地映现出一个平凡又奇特的人的个性的多样色彩。本书以其奇异的风俗历史感与浓郁的湘西地方色彩,在当时的自传作品中独树一帜,曾被读者与知名作家推举为当年“我爱读的书籍”之一。

吽字义

吽字义

一卷。日僧空海撰。又作《吽字义释》、《吽字真言》、《吽字一字真言》。为日本真言宗十卷书之一。又与《即身成佛义》、《声字实相义》并称为三部书。本书系为显示法身如来所说身语意三平等句的法门──本有法然之实义,而立吽字之密号密仪,以之为万法的本源,并开显此第一实际本有之三密、性德之四曼,悉至妙极之境。文中以吽(hu^m!)之一字,系由阿(a)、诃(ha)、汗(u^)、么(ma)四字所合成,复解释此四字之字相与字义,并将之配于法、报、应、化四身。又就吽字一字之字义,重重解释,以论述吽字所含广博之旨,而谓一切万法皆含摄于此一字之中。且认为远离所谓生灭、因果、损益、增减之相对性,则能验证永远、绝对、无限、常乐的大日法身之境地。注释书有《吽字义勘文注》(道范)、《吽字义秘诀》(道宝)、《吽字义探宗记》(赖瑜)等书。收在《大正藏》第七十七册。

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

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

全一卷。略称顿悟真宗论。唐代慧光集释。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内容以问答体论述真性之开显及生死透脱之道,为唐代盛行之禅宗典籍。本书久已失传,今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有敦煌出土本(伯希和第二一六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