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县志卷之十二

同治壬戌编成5t0中华典藏网

阳 湖 恽世临鉴定5t0中华典藏网

邑 人 陈启迈纂辑5t0中华典藏网

建置志第五5t0中华典藏网

秩 祀5t0中华典藏网

社稷坛 县西城外一里。明洪武二年(1369),知府张子俊建。正德四年(1509),荣藩迁于城内。国朝康熙十七年(1678),知府胡向华仍迁今处,撰碑纪其事。见《艺文志》《府志》5t0中华典藏网

风云雷雨山川城隍坛 县东城外二里。知府胡向华建。《碑记》见《艺文志》《府志》5t0中华典藏网

常雩[1]坛 无定所。5t0中华典藏网

先农坛 县小西门外。《通志5t0中华典藏网

厉坛[2] 北城外。明知府张子俊建。正德二年,知府陈希文、知县应能以南城之养济院并入。《贺志》5t0中华典藏网

八蜡庙 城东一里。今废。《龙志》5t0中华典藏网

龙王庙 西城外石柜。5t0中华典藏网

火神庙 西城内。一名“火星池”。嘉庆十一年(1807),知府应先烈改建。又民建二:一在府城隍庙右,一在北城外,内有丹阳楼。《府志》参5t0中华典藏网

府城隍庙 东城内。明知府张子俊建。时以助国有功,建勅书楼于庙前。国朝康熙时,知府胡向华重修。乾隆(1736—1795)时,知府耿兴宗复修。有《碑记》。《府志》5t0中华典藏网

县城隍庙 县治西北。康熙五十三年鼎建。嘉庆十六年,知县许绍宗修。《府志》5t0中华典藏网

关帝庙 县治东北。明天启(1621—1627)时燬,邑人杨鹤捐资倡修。国朝乾隆(1736—1795)时,知府叶馨重建。又五处:一在大高山巷、一在小西门内、一东城外、一西城内、一北城外。《府志》5t0中华典藏网

文昌庙 在北城内仓房巷。嘉庆十二年(1807),知县陈佐拓敬惜堂址鼎建正殿。十五年,知府应先烈、知县许绍宗筹资落成。又四处:一提督署西北、一火星池左,道光二十五年(1845)补修;一小西门内,嘉庆十二年补修;一东城外百胜巷,道光四年重修。《府志》5t0中华典藏网

名宦乡贤忠义节孝四祠 在学宫黉墙内。府县同。《府志》5t0中华典藏网

旗纛庙 卫治后,祀牙纛之神,久废。今霜降日祭于提署大堂。5t0中华典藏网

昭忠祠 在府治东大高山巷内,嘉庆八年建。5t0中华典藏网

马王庙 二:一提署内、一北城外。咸丰四年(1854),兵燬。《府志》参5t0中华典藏网

土地祠 县署大门内。5t0中华典藏网

都土地祠 府治后。《通志》5t0中华典藏网

祠庙附5t0中华典藏网

女娲庙 提署西北。5t0中华典藏网

二妃祠 县西。祀湘妃、湘夫人,今无考。《龙志》参5t0中华典藏网

轩辕庙 三:一衣服街、一护国巷、一北城外。5t0中华典藏网

善卷祠 在德山。宋李焘有《记》见《艺文》。咸丰四年,兵燬。《贺志》5t0中华典藏网

三闾祠 东城外河街。五月五日祀,以乡贤袭元之、丁易东、蒋信、冀元亨、姚学闵配。《贺志》5t0中华典藏网

四贤祠 府学泮宫坊前。祀屈原、马援、唐介、岳飞,今废。《贺志》5t0中华典藏网

双忠庙 县治西。祀唐张巡[3]、许远[4]。《龙志》案:雍正九年(1713),封许远为“威显灵佑王”;嘉庆八年(1803),加封张巡为“显佑安澜宁济助顺之神”。5t0中华典藏网

英佑侯庙 在县西青泥湾。祀水神萧、戊仔。《贺志》许缵曾[5]《东还纪程》:常德青泥湾岸有英佑侯庙,皆商民建,立以祀萧公[6]、晏公[7]。二神皆江西临江人,生有奇相,殁后著灵江湖。相传萧为水府灵通英佑侯、晏为平浪侯。而华容邑乘又称晏为近代人,有功江淮间,元时封都督。5t0中华典藏网

先贤祠 西城外石柜上。咸丰八年(1858)建。5t0中华典藏网

孝烈灵妃祠 祀秦武陵令罗均用之女。《贺志》案:范致明[8]《土风记》[9]“秦武陵令罗均用溺死,其女挈弟寻父尸,不获,皆赴水死,邦人庙祀之。宋元丰(1078—1085)中赐封号。今无考。”5t0中华典藏网

吕祖[10]庙 县治东北一里。嘉庆时,余淳远重建。《府志》案:嘉庆九年,加封“燮元赞运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直省通祀。5t0中华典藏网

烈士祠 善济山上。祀唐袁映。《龙志》5t0中华典藏网

忠佑庙 在城内。祀宋程昌寓。今废。《贺志》5t0中华典藏网

阳明祠 北城内。祀明王守仁。今废。《龙志》5t0中华典藏网

徐公祠 东城外。祀提督徐治都。久圮。《府志》案:嘉庆八年,其侄曾孙俊德知云南蒙自县过此,勒祭文于祠而去。今榜犹存。5t0中华典藏网

俞公祠 北城外。祀提督俞益谟。后改为皇华馆即丹阳楼。5t0中华典藏网

桃冈祠 东城外桃花冈。祀邑人蒋信。今废。《龙志》5t0中华典藏网

四节祠 县西南百里登甲坪。《龙志》5t0中华典藏网

忠烈祠 西城外石柜上。咸丰八年(1858)建,祀甲寅殉难官民。5t0中华典藏网

杨公祠 河街。5t0中华典藏网

谷王庙 东城外河滨。祀后稷[11]。5t0中华典藏网

孙祖庙 三板桥。祀孙膑5t0中华典藏网

鲁班庙 大高山巷。祀公输子[12]。5t0中华典藏网

淮南宫 书院后。祀淮南子[13]。5t0中华典藏网

伏波宫 南城外小河街。祀马援。5t0中华典藏网

药王庙 县治西。祀唐孙思邈。《府志》5t0中华典藏网

阳山庙 县北阳山上。祀阳山之神,以汉梁松配。《贺志》5t0中华典藏网

江神庙 县东五里石柜上。咸丰四年,兵燬。十一年,知府恽世临重建。《府志》增5t0中华典藏网

白云祠 县北六十里。祀宋管师复。5t0中华典藏网

寺观附5t0中华典藏网

案,《祀典》:正祀之外,有为民御灾捍患者,皆得致祀,所以报功,非为游观之地,以此斗靡也。吾邑沿楚故习,淫祠林立,多《祀典》所无。庙貌堂皇,栋宇丹雘[14],敛财惑众,大为风俗之忧。自甲寅粤逆陷城,火炉毁像,存者无几,方谓习气可泯,乃不数年间而烬者创、颓者葺,且踵事增华[15]焉。锢蔽不解,莫此为甚。5t0中华典藏网

又案,《户律》[16]例载民间有愿创造寺观神祠者,呈明督抚具题[17],奉旨方许营建。若不俟题请,擅行兴造者,依违制律论。邑神祠、寺观触目即是,相沿已久。兹仍《府志》之旧,于所遗者亦补载焉。5t0中华典藏网

大善寺 县治东。宋时建。5t0中华典藏网

香山寺 中营守备署西。5t0中华典藏网

延寿寺 县治东。5t0中华典藏网

铁船寺 县东城内。5t0中华典藏网

东林寺 县东贺八巷。5t0中华典藏网

甘露寺 县东碑脊街。5t0中华典藏网

回峰寺 县东五里石柜上。5t0中华典藏网

法华寺 县东果行泉巷前。5t0中华典藏网

栖贤寺 县东屠家堤。相传李白流夜郎宿此。5t0中华典藏网

木瓜寺 县东七里。元时建,国朝复修。邑人朱景英有《引》。《通志》5t0中华典藏网

乾明寺 县东德山麓。唐初建。咸通(860—874)中,刺史薛廷望重修,号“古德禅院”。国朝康熙(1662—1722)时,燬于火。寻,复修。咸丰四年(1854),兵燬。5t0中华典藏网

宝华寺 县东乾明寺前。唐时建,国朝顺治(1644—1661)时重修。5t0中华典藏网

后保寺 县东三十里。宋建。5t0中华典藏网

东江寺 县东东江村。宋咸淳(1265—1274)时建。5t0中华典藏网

报恩寺 县东东江村。宋淳熙(1174—1189)时建。5t0中华典藏网

镇龙寺 县东芷湾。明时建。5t0中华典藏网

崇善寺 县东芷湾堤内。5t0中华典藏网

怀恩寺 县东高碛村。5t0中华典藏网

东口寺 县东,近龙阳界。5t0中华典藏网

二圣寺 一名“潮音阁”,县西城外石柜上。唐沈如常建。宋乾道(1165—1173)间修。明永乐(1403—1424)间重修。正德(1506—1521)时,王守仁谪龙场,寓此有诗,见《艺文》。慕之者为建寓贤阁。5t0中华典藏网

万缘寺 小西门外。明崇祯年(1627—1644)建。国朝康熙(1662—1722)时重修;乾隆(1736—1795)时复修。5t0中华典藏网

忠义寺 小西门外。明时建。国朝雍正(1723—1735)时重修;乾隆时复修;咸丰四年(1854)兵燬。5t0中华典藏网

千佛寺 县西城外。唐时建。国朝康熙时修;道光(1821—1850)时,大水冲倒,寻修。5t0中华典藏网

水口寺 县西五里。国朝乾隆时修。5t0中华典藏网

一源寺 县西车桥村。梁普通(520—527)时修。国朝咸丰四年,兵燬。《通志》5t0中华典藏网

慈化寺 县西夹街。《通志》5t0中华典藏网

半坡寺 县西十里。5t0中华典藏网

高陂寺 县西竹湾。《府志》5t0中华典藏网

神鼎寺 县西十五里。邑人杨嗣昌修。《通志》5t0中华典藏网

南湖寺 县西二十里。宋时建。《通志》5t0中华典藏网

耆闍寺 县西平山麓。东晋太初[18]时建。5t0中华典藏网

白果寺 县西龙家湾后。唐同光(923—926)初建。国朝顺治(1644—1661)间,裴绍度重建,植白果二株。乾隆时,复修。咸丰时,陈有耀等募修。5t0中华典藏网

大觉寺 县西二十五里。5t0中华典藏网

观溪寺 县西二十五里。5t0中华典藏网

盘古寺 县西盘古山后。唐同光时建。5t0中华典藏网

金刚寺 县西四十里。5t0中华典藏网

宝宁寺 县西五十里。5t0中华典藏网

圆通寺 县南城外大河街。唐沈如常建。5t0中华典藏网

水运寺 县南南坪。唐贞观(627—649)时建。5t0中华典藏网

道林寺 县南三十里。唐龙纪(889)时建。《通志》5t0中华典藏网

翠微寺 县南五十里。5t0中华典藏网

开元寺 县城南。梁普通(520—527)时建。《通志》5t0中华典藏网

回龙寺 县南回龙桥。国朝乾隆(1736—1795)初建。内有文昌宫。五十七年重修。《府志》5t0中华典藏网

明皇寺5t0中华典藏网

洪林寺 县北城外。5t0中华典藏网

神武寺 县北城内。5t0中华典藏网

蟾泉寺 县学西。5t0中华典藏网

慈航寺 县北城内。5t0中华典藏网

荣王寺 县北城外,荣藩建。5t0中华典藏网

迎恩寺 七里桥。明初建,荣藩重修。5t0中华典藏网

彰法寺 旧在七里桥东。后周建。明万历(1573—1620)时,移置回峰寺。《龙志》5t0中华典藏网

灵泉寺 县西四十里。宋时建。旁有飞泉,渐水发源于此。国朝乾隆时重修。《府志》5t0中华典藏网

石版寺 县北二十五里。明,为贵溪府墓基。寺废,邑人龙膺移佛像供功德母庵,在柳叶湖上。今废。《贺志》5t0中华典藏网

观音寺 阳山东,明荣怀王墓在焉。晋建。《龙志》5t0中华典藏网

花山寺 县北花山,附近有沈道寺。《贺志》5t0中华典藏网

西山寺 县北石牛山知县卢尔秋墓右。5t0中华典藏网

白鹤寺 县北长坡山。5t0中华典藏网

洞泉寺 阳山西。《贺志》5t0中华典藏网

白鹿寺 阳山麓。5t0中华典藏网

兴国寺 县北大龙驿。《贺志》5t0中华典藏网

福慧寺 县北箬陂堰。有“妙术精舍”[19]额,邑人杨嗣昌题,今存。《贺志》5t0中华典藏网

回龙寺 县北五十里。明建。国朝雍正(1723—1735)时修;乾隆(1736—1795)时重修。《府志》5t0中华典藏网

甘泉寺 县北六十里。5t0中华典藏网

静照寺 县北六十里。5t0中华典藏网

文殊寺 县北八十里,明惠安王府墓基。《龙志》5t0中华典藏网

和凤寺 县北八十里。三面距河,为沅澧便道。国朝乾隆时重修。《府志》5t0中华典藏网

紫荆寺 县北九十里。唐建。国朝康熙(1662—1722)时重修。宋寇平仲、黄鲁直曾息此,有莱公竹、黄公洗墨池。《府志》5t0中华典藏网

药山寺 县北九十里。《通志》5t0中华典藏网

仙宫寺 县东南中淰村古龙山。5t0中华典藏网

浮球寺 县东北枫林村。明洪武(1368—1398)间建。国朝康熙时重修;乾隆时复修。《府志》5t0中华典藏网

菩提寺 县东北。元建。5t0中华典藏网

净居寺 县东北武功山。《府志》5t0中华典藏网

成都寺 县东北七十里。5t0中华典藏网

永寿寺 县东北七十里。元建。《龙志》5t0中华典藏网

法洪寺 县东北八十里下新村。《通志》5t0中华典藏网

马照寺 县东北八十里。元建明修。《府志》5t0中华典藏网

龙会寺 县东北,濒洞庭。唐建明修。《府志》5t0中华典藏网

团林寺5t0中华典藏网

龙泉寺 俱东北九十里。5t0中华典藏网

崇孝寺 县东北崇河。5t0中华典藏网

福光寺 县西南十里。宋时建。寺有古桂二株,前有樟树,大可十余围,相传为沈约台址。《通志》5t0中华典藏网

北嘉寺 县西北北嘉山。明初建。国朝顺治(1644—1661)时修;乾隆(1736—1795)时复修。《府志》5t0中华典藏网

清真寺 三:一东城内正街、一东城外二铺街、一五铺街,均回民建。5t0中华典藏网

詹王宫 县东梳子巷口。5t0中华典藏网

三义宫 大高山巷。5t0中华典藏网

青华宫 县治东。5t0中华典藏网

通灵宫 东城内。5t0中华典藏网

法云宫 东城外岩桥。5t0中华典藏网

水星宫 水巷口下、一德山街。5t0中华典藏网

二岳宫 县东马家吉。5t0中华典藏网

永清宫 德山港口。5t0中华典藏网

太清宫 一西城内、一梳子巷口。5t0中华典藏网

涌龙宫 德山孤峰顶。5t0中华典藏网

天符宫 东城对岸。5t0中华典藏网

天花宫 苏家渡口。5t0中华典藏网

得胜宫 西城外。5t0中华典藏网

应元宫5t0中华典藏网

玉枢宫 俱小西门内。5t0中华典藏网

五圣宫 县南小河街。明建。国朝乾隆时修。5t0中华典藏网

青城宫 南城外。5t0中华典藏网

三圣宫 北城外。5t0中华典藏网

南极宫5t0中华典藏网

北极宫 在石公桥。5t0中华典藏网

朱三庙 县治东。5t0中华典藏网

蜡树园 庙东城内。5t0中华典藏网

老郎庙 县治东。5t0中华典藏网

天王庙 一提署前、一西城内。5t0中华典藏网

水府庙 东城外。5t0中华典藏网

五显庙 东城外沙河。5t0中华典藏网

镇江庙 东长堤。5t0中华典藏网

城贤桥庙 东城外。5t0中华典藏网

观沧庙 皇路口。5t0中华典藏网

帝君庙 马家吉。5t0中华典藏网

华光庙 二:一西城内、一东城外。《龙志》5t0中华典藏网

梁王庙 二:一五村障、一南城岸。5t0中华典藏网

武殿山庙 唐家溶。5t0中华典藏网

罗祖庙 北城内。5t0中华典藏网

华严庵 县治东。5t0中华典藏网

送子庵 东观前。5t0中华典藏网

太平庵 提署西北。5t0中华典藏网

般若庵 县治东北。5t0中华典藏网

三圣庵 中营箭道后。5t0中华典藏网

南海庵 东城外。5t0中华典藏网

朝阳庵 贺八巷。5t0中华典藏网

华祝庵5t0中华典藏网

仁寿庵 东城外。5t0中华典藏网

永长庵 东城外讲堂湖侧。5t0中华典藏网

槐花庵 德山堤内。5t0中华典藏网

沈湖庵 芷湾堤。5t0中华典藏网

普渡庵 乌汊障。5t0中华典藏网

水月庵 县西二里。国朝乾隆(1736—1795)时修。一县北渐水桥。5t0中华典藏网

西竺庵 书院西。5t0中华典藏网

慈云庵 县西城斗门侧。5t0中华典藏网

望城庵 县西五里。5t0中华典藏网

崇仙庵 县北六十里。5t0中华典藏网

皂角庵 北城内。5t0中华典藏网

紫竹庵 北城内。5t0中华典藏网

海会庵 北城内。5t0中华典藏网

百子庵一作“柏枝”城东北斗门侧。5t0中华典藏网

观音庵 三板桥。5t0中华典藏网

无垢庵 县学后。《龙志》5t0中华典藏网

松梵庵 李七桥。明,知县党应秋建,后举家殉难于此,因祀焉。5t0中华典藏网

仙姑庵 县北大龙陂西,附近有天寿、西隐二寺。5t0中华典藏网

裴家庵 县东北进阳村。《府志》5t0中华典藏网

金甲庵 县南石门桥。5t0中华典藏网

九龙庵 连山坡。5t0中华典藏网

雨昙庵 六角坪。5t0中华典藏网

石盘庵 石盘山。5t0中华典藏网

地藏庵 一北城外、一德山。5t0中华典藏网

土地庵 进阳村。5t0中华典藏网

玉皇庵 一阳山麓、一赵塘村。5t0中华典藏网

准提阁 东城外。5t0中华典藏网

广嗣阁 东城外苏家渡。5t0中华典藏网

长寿阁 大井巷前。5t0中华典藏网

观音阁 杨家牌坊,江西商民建。5t0中华典藏网

净心阁 北城外。5t0中华典藏网

皇经阁5t0中华典藏网

回龙阁 俱东城外。5t0中华典藏网

白衣阁 二:一神鼎门内、一东城外。5t0中华典藏网

玉皇阁 善卷村。5t0中华典藏网

雷祖殿 在旧卫所东南。5t0中华典藏网

三官殿 东城外河街。5t0中华典藏网

真武堂 衣服街。5t0中华典藏网

观音堂 二:一果行泉、一小高山街。5t0中华典藏网

眼香宫 在护国巷。5t0中华典藏网

皇经阁 考棚街。5t0中华典藏网

报恩观 在提署东北。唐建。宋高宗赐号“天宁万寿宫”,孝宗改“报恩光孝观”。明赐《道藏经》[20],嗣燬于火。国朝康熙年间(1662—1722),镇平将军徐治都重建。乾隆(1736—1795)时,复修。今名“东观”。5t0中华典藏网

镇国观 贺八巷内。5t0中华典藏网

百胜观 东城外大街。5t0中华典藏网

斗姥观 百胜巷内。5t0中华典藏网

三元观 东城外屠家堤。5t0中华典藏网

报恩观 县东老堤障。《贺志》5t0中华典藏网

永镇观 县东二十里。5t0中华典藏网

洞阳观 县东三十里。宋建。5t0中华典藏网

紫荆观 县东三十里。5t0中华典藏网

潜阳观 县东黄花障。明建。5t0中华典藏网

上天宝观 县东金凤山。明建。5t0中华典藏网

下天宝观 县东五十里。5t0中华典藏网

灵芝观 在县东七十里。梁建明修。《通志》5t0中华典藏网

元都观 县治西北半里。唐建。后晋名“隆兴”、又名“天庆”。宋改“元妙”。明初重修。5t0中华典藏网

水口观 县西五里。5t0中华典藏网

灵枢观 府河驿。5t0中华典藏网

道德观 县西平山,旁有虚白楼。明建,改名“太和”。国朝康熙时,镇平将军徐夫人孔氏重修。乾隆时,提督俞金鳌复修。《通志》5t0中华典藏网

清虚观 县西三十里。明建。国朝雍正(1723—1735)时修。5t0中华典藏网

真武观 县西三十里。5t0中华典藏网

开元观 县南五里。宋建明修。《龙志》5t0中华典藏网

常清观 府治西北护国巷。5t0中华典藏网

天庆观 县北五里。明建。《通志》5t0中华典藏网

善德观 潜水桥。宋建。国朝康熙时重修;乾隆时修。《通志》5t0中华典藏网

寮阳观 县北三十里。明建。国朝康熙时修。5t0中华典藏网

阳山观 县北四十里。汉建。5t0中华典藏网

崇福观 在崆巄。汉建。5t0中华典藏网

西 观 县北五十里。明建。5t0中华典藏网

神仙观 洩陂村。唐建明修。《通志》5t0中华典藏网

白云观 县北绂紫山。5t0中华典藏网

修真观 县西南。《通志》5t0中华典藏网

论曰:陆清献公《灵寿志》载坛庙[21],不载寺观,所以辟邪崇正,诚为政之大防[22]也。沅湘俗信鬼神,自古已然。通都大邑,水澨[23]山陬[24],释老之祠宇殆遍,而吾邑尤指不胜屈焉。尤可异者,工贾之民往往即其所托之业以附会古人而祠祀之。适足为二氏[25]之徒广其衣食之府,劳民伤财,眩惑已甚。故备举于此,以见聪明正直之神祇,反不得与荒诞淫昏之鬼争崇,奉司风化者尚其辨诸。5t0中华典藏网

【注释】5t0中华典藏网

[1]常雩:礼制名。中国古代帝王祈雨的制度。我国自汉代即建雩坛,历代相沿。5t0中华典藏网

[2]厉坛:祭无祀鬼神的场所。5t0中华典藏网

[3]张巡:708—757年,字巡,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新唐书》本传载为邓州南阳人)。历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县令、真源县令。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张巡绘像凌烟阁。至清代时,得以从祀历代帝王庙。5t0中华典藏网

[4]许远:709—757年,字令威,杭州盐官(今浙江海宁西南)人。历仕侍御史、睢阳太守,安禄山反,与张巡协力守城,外援不至,城陷被俘,不屈死。5t0中华典藏网

[5]许缵曾:约1663年前后在世,字孝修,号鹤沙,华亭人。顺治六年(1649)进士。官至云南按察使。工诗,著有《宝纶堂集》五卷,又有《滇行纪程》一卷、《续抄》一卷、《东还纪程》一卷等并传于世。5t0中华典藏网

[6]萧公:萧天任,相传为南宋咸淳(1265—1274)年间江西临江府人,刚正自持,死后被乡人奉为神,元代立庙塑像,明代永乐(1403—1424)年间被封为“水府灵通广济显应英佑侯”。5t0中华典藏网

[7]晏公:名戍仔(一说戊仔),今樟树市人。后也为水府神,被封为平浪侯,通常与萧侯并称。5t0中华典藏网

[8]范致明:生卒年不详,字晦叔,福建建安(今建瓯)人,北宋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5t0中华典藏网

[9]《土风记》:即《岳阳风土记》,宋范致明撰,共1卷。该书不分门目,随事载记,对于郡县沿革、山川改易、古迹存亡考证特详。5t0中华典藏网

[10]吕祖:吕洞宾,著名的道教仙人,八仙之一,全真道祖师,钟、吕内丹派代表人物。5t0中华典藏网

[11]后稷:周朝王族的始祖,名弃,出生于稷山(今山西运城稷山县)。母为帝喾元妃,邰氏之女姜嫄。曾经被尧举为“农师”,被舜封为后稷,封地古邰城(今陕西咸阳武功县西南)。5t0中华典藏网

[12]公输子:即鲁班,前507—前444年。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般、公输盘。春秋时期鲁国人(都城山东曲阜,故里山东滕州)。我国古代出色的发明家,土木工匠们的祖师。5t0中华典藏网

[13]淮南子:刘安,前179—前122年,西汉时思想家、文学家,汉高祖刘邦之孙。5t0中华典藏网

[14]丹雘:涂饰色彩。雘,赤石脂(一种粉红色陶土)之类,古代用作颜料。5t0中华典藏网

[15]踵事增华:指继承前人事业,使它更美好完善。亦指过分注重前人遗规,流于形式。5t0中华典藏网

[16]《户律》:是汉高祖时颁行的有关户籍,赋役的法律。分为《户役》《田宅》《婚姻》《仓库》《课程》《钱债》《市廛》7卷,共95条。5t0中华典藏网

[17]具题:题本上奏。5t0中华典藏网

[18]太初:历史上以“太初”为年号,分别有汉武帝刘彻(前104—前101)、十六国时期前秦高帝苻登(386—393)、十六国时期西秦高祖武元王乞伏乾归(388—400)、十六国时期南凉烈祖武王秃发乌孤(397—398)、南朝宋皇帝刘劭(453)。东晋未使用该年号,此处误。5t0中华典藏网

[19]妙术精舍:《清嘉庆〈常德府志〉校注》中作“妙衍精舍”。5t0中华典藏网

[20]《道藏经》:又名《道经》《道藏》。据考,在中国历史上,宋、金、元三朝都刻过《道藏经》,但均未流传下来。《道藏经》内容丰富,除道教的伦理道德、教义解说、代表人物、重要著述之外,还囊括大量的文化科学知识,涉及到许多风俗掌故、人物轶事。从道家的经、咒、符录到诸子的著述事迹等,都有记载,堪称我国文物图籍宝库中的一部珍品。5t0中华典藏网

[21]坛庙:古人用来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圣贤、神灵的纪念性建筑。5t0中华典藏网

[22]大防:根本原则,主要界限。5t0中华典藏网

[23]澨:水边地。5t0中华典藏网

[24]陬:隅,角落。5t0中华典藏网

[25]二氏:指佛、道两家。5t0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