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

刘安
  • 姓名:刘安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西汉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前179年
  • 逝世日期:前122年
  • 民族族群:

刘安(前179年-前122年)西汉淮南厉王刘长之子。刘长于谋反事发后自杀。文帝前元八年(前172),封刘安为阜陵侯。刘安素有野心,常行小惠收取民心,受到人们的称誉。因怨其父之死,每欲发动叛乱,但没找到机会。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吴王刘濞发动七国之乱时,他想发兵响应,为其国相所阻。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刘安入朝,与太尉田蚡相勾结,并使女刘陵居长安,结纳皇帝左右近臣,观察朝廷动向。整治攻战武器,以金钱赂遗郡国,王后荼和太子刘迁及女刘陵专擅国政,夺民田宅,滥捕无辜,无视汉法。元朔五年(前124)刘安因阻拦郎中雷被从军击匈奴,被削夺二县。元狩元年(前122),其孙刘建愤其父不害不得封侯,使人告发刘安谋反。武帝交丞相公孙弘和廷尉审理。刘安恐阴谋败露,决定抢先发难。积极作好反叛准备,“作皇帝玺,丞相、御史、大将军、军吏、中二千石、都官令、丞印,及旁近郡太守、都尉印,汉使节法冠”(《史记·本传》)并派人事大将军卫青和丞相,一旦发兵,即刺杀大将军,说降丞相。但其每临事发,而犹豫不决,首鼠两端,结果,为谋士伍被告发。刘安自杀,王后、太子被处死。宾客及与阴谋有牵连的列侯、二千石和豪杰等数千人都以罪轻重受诛。淮南王国被废,其地改置九江郡。刘安好读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内书》、《外书》和《中篇》,武帝很是喜爱。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外书》今佚,《内书》亦称《淮南鸿烈》或《淮南子》,流传至今,为汉代道家学说的代表著作。又著有《离骚传》。


刘安,西汉前期思想家与文学家。汉高祖刘邦之孙,其父刘长为刘邦少子,封淮南王,后因谋反获罪,不食而死。刘安为人好读书鼓琴,而不喜欢戈猎狗马驰骋,后亦因谋反罪自杀。刘安很有才华,尤精通《楚辞》,据《汉书·淮南王传》载:“初,安入朝,献所作《内篇》,新出,上(汉武帝)爱秘之。使为《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离骚传》大约作于公元前139年,但并未流传下来。据班固《离骚序》可知传前有“叙”,对屈原及《离骚》作了极高评价。据班固的引用看,可知《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对《离骚》的一大段评论大部也是引用的刘安的话。刘安认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他十分钦佩屈原的人格和品德,说他“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㬭然泥而不滓。推其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以《离骚》比《诗经》反映了他的儒家思想影响,而赞美屈原与黑暗现实不妥协,不同流合污,又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某些特点。从他对《楚辞》的评价可以看出西汉前期文艺思想发展上儒道结合的特点,并对提高屈原及《楚辞》的地位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刘安还主持召集其门客集体编撰了《淮南子》一书,其中着重体现了道家文艺美学思想及其在汉代的新发展。

猜你喜欢的书

自我与本我

自我与本我

古典精神分析学基本著作。弗洛伊德著。最初发表于1923年。后编入《弗洛伊德全集》(12卷本)第6卷,1924—1934年在维也纳出版。本书有前言和5章,3万余字。1—5章题目依次为:“意识与什么是无意识”、“自我和本我”、“自我和超我”、“两类本能”、“自我的从属关系”。书中系统地论述了“三部人格结构”理论和“两类本能”学说。书中把人格或心理区分为3个相互联系的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最原始的、无意识的心理结构,它是由遗传的本能和欲望构成的,是一种非理性的冲动,它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始终力图获得满足。“自我是本我在外部世界的直接影响下通过知觉一意识的作用发生变化的一部分”。它代表理性和常识,接受外部世界的现实要求,因此它根据现实原则行事。其大部分精力用以控制和压抑来自本我的非理性冲动。它主张克制,但不否定本能的要求。它通过迂回的途径来满足这种要求。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两个部分。它是儿童通过自我作用将双亲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内化的产物。它以良知的形式严格支配着自我。人格的动力学就在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的交互作用。书中还认为,储存在本我中的能量就是生和死两种本能。生的本能即性本能或爱的本能,包括自我保存和种的保存诸种本能。死的本能表现为破坏、毁灭、侵犯等冲动,其任务是“把机体的生命带回到无生命的状态”。这两种本能也是自我和超我能量的泉源。本书提出的理论是弗洛伊德前期人格结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标志着他的理论进入成熟阶段。国际学术界人士认为,本书对人的心理及其活动的描述不仅是“新颖的”,而且是“革命性的”。至少从使用的术语看,其后发表的所有精神分析著作无一不带有它的烙印。

斐然集

斐然集

三十卷。宋胡寅(1098—1156)撰。胡寅,字明仲,建宁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胡安国之侄,收为养子。宣和间进士。靖康初,荐为秘书省校书郎。曾从杨时学。历官起居郎,迁中书舍人。以徽猷阁直学士致仕。卒谥文忠。寅父子兄弟皆笃信程氏之学,学者称“致堂先生。”寅尤以气节著名,秦桧当政时,欲相援引,寅兄弟三人皆力拒不入其党。寅更忤之,乃至流窜。所著《斐然集》三十卷,为嘉定三年(1210)郑肇之刻于湘中,章颖序之。端平元年(1234)冯邦佐又刻于蜀,楼钥为之序。集中十二至十四卷,内外制词,皆秉正不阿。其中有《慈云长老开堂疏》、《严州报恩开堂疏》、《光孝长考请疏》、《光孝抄题疏》等为讲佛文字,与胡室主张自相矛盾。今有《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黄庭坚词集

黄庭坚词集

在北宋文坛上,黄庭坚的词作别具一格,他喜用典故、俗语、僻字作词,词风直拗,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本书备搜黄庭坚词全部作品及后人的精彩评论,并加以简单的注释,为读者欣赏和研究黄庭坚词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

这是迄今为止有关清修《四库全书》资料最完备、最详尽的原始资料汇编。主要内容包括:(一)乾隆帝为纂修《四库全书》及禁毁书籍所颁发的谕旨,以及嘉庆帝为办理空函书籍所颁发的谕旨;(二)军机大臣及四库全书馆总裁、总纂等官员关于内府藏书的拣选,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佚书,编纂、审阅、覆校《全书》情况及对各级纂校人员进行考核、议叙奖赏、记过罚傣和缮写并误情形的奏折、奏片、信函、清单:(三)各地总督巡抚及学政、盐政等有关征集、采购、私人进献图书、查禁书籍等情形的奏折、奏片、咨呈、书目清单;(四)办理《四库全书》空函书籍的奏折等。此外,还附录了同治、光绪年间有关抖晒、清查文津阁全书的奏折和书目清单,以及办理《四库全书》在事诸臣名单等。共收录的档案史料二千多件,几乎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全部资料。这些档案多系首次披露,从各个侧面如实地反映了《四库全书》的纂修历史,具有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

菩提达磨大师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

菩提达磨大师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

禅宗著述。菩提达磨大师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一卷,梁菩提达磨说,又云达磨大师四行观,附梁武帝御撰碑颂。据《楞伽师资记》载,达磨在华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传世。又称:《四行》是“达磨禅师亲说,馀则弟子昙琳记师言行,集成一卷,名《达磨论》”。此书发现于敦煌遗书唐人写经中,书前有昙琳的序,是研究初期禅宗史的重要资料。其部分内容还见载于唐道宣所撰《续高僧传》卷一八。

大乘不思议神通境界经

大乘不思议神通境界经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佛住法界光明菩萨宫。与五十万苾刍众,万二千菩萨,及诸天子俱。佛入普遍光明三摩地,放大光明,普照十方,各有殑伽沙数菩萨云集。妙吉祥菩萨在东方宝幢佛剎,劝慈氏菩萨同来听法,慈氏不来,辩积幢亦不来。妙吉祥乃入无垢普光三摩地,现大神变而来佛所。普华幢天子问修何法,得如妙吉祥神通事业?佛以四种四法答之。又问妙吉祥发心久近?佛举过去本事答之。次有遍照藏菩萨现瑞入会,与大迦叶互相问答。次普华幢再问妙吉祥最初发心之事?佛具答其最初发心转女成男因缘。普华幢又问菩萨行法?佛令问妙吉祥。广为解说四念处,八正道,五根,五力,七觉支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