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县志卷之十三

同治壬戌编成0mN中华典藏网

阳 湖 恽世临鉴定0mN中华典藏网

邑 人 陈启迈纂辑0mN中华典藏网

建置志第六0mN中华典藏网

津 梁0mN中华典藏网

三坊桥 城内宣化、绣衣、珠履三坊之界。《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明月桥 县治东,庆丰坊左,有明月池,久淤。《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会节桥 县治西,火星池、玉斝池水会流处。《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阳和桥 县东门外,有阳和泉,故名。《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仁智桥 南城外河街,因城内东湖积水难洩修此,通城下阴溷。《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西门桥 小西门外。明正德(1505—1521)时,圮。嘉靖四年(1525),邑人砌石。国朝康熙(1662—1722)间,知府胡向华倡修,有《记》。道光三十年(1850),复修。《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莫公桥 西城外。明弘治(1488—1505)间,承奉[1]张诚建,后大水冲圮。嘉靖癸未(1523),邑人陈虎捐建土桥。万历(1573—1620)间,子大秀建石桥。国朝,孙庆泰复修。道光二十九年,圮,知县胡镛重修。《贺志》增0mN中华典藏网

北门桥 北门外,石桥,通便河水。《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归老桥 县西三里。宋曾巩有《记》,见《艺文》。《通志0mN中华典藏网

新口桥 县西五里,通石门大道。《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穿紫桥 县西八里。原系木桥,乾隆(1736—1795)时,里人砌石。《府志》0mN中华典藏网

阴阳桥0mN中华典藏网

蔡家桥0mN中华典藏网

高 桥 均系东北五里。0mN中华典藏网

南湖桥 县西十五里,通滇黔大道。嘉靖(1522—1566)时,邑人冀文明倡建;天启年(1621—1627),圮。杨嗣昌撰《引》重修。《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万相桥 县西十里。即马石溪,溪口合沅水处。《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武溪桥 县西二十里平山下。乾隆(1736—1795)时修。《府志》0mN中华典藏网

昙花桥 县西二十里。桥北有昙花寺。《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七里桥 县北七里驿。道水出浮山,迳此入柳叶湖。明知县钟鉴修;荣府承奉宋贵重修,有《记》,见《艺文》。今圮。《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潜水桥 县北十五里,通安乡大道。邑人熊致建。后,杨时芳、龙膺倡捐重修,合郡助之,少傅[2]杨鹤有《记》。《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山口桥县北二十五里,道通安福。增0mN中华典藏网

善 桥 县北三十五里一名“土桥”,为渐水所经。明,荣藩分封时修。《府志》0mN中华典藏网

张家桥 县东北五十里。乾隆五十二年修,知县王粤麟序。咸丰(1851—1861)间重修。《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落耳桥 县北四十五里。乾隆三十一年,节妇周氏修。《府志》:邑人陈在玑记曰“落耳桥者,节妇周氏之所建也。节妇为周汉章女,性好善,适[3]桃源陈人龙,生子瑛,甫二十而寡。瑛复早夭,出其赐金建兹桥,数不足,则以家累[4]簪珥[5]继之。曰:吾奉旨建坊,沐恩厚矣。与其卓之道路,一时享其名,何如用之桥梁,往来同其利。”0mN中华典藏网

熊家桥 县北七十里。邑人熊之梅、覃光宇募修。《府志》0mN中华典藏网

新陂桥 县东十里。长岳孔道,通马家吉水。明万历(1573—1620)间,同知钱梦松建石礅,架木桥,两岸筑堤。国朝康熙六年(1667),知府胡向华重修,邑人陈仲儒助之,并建小石桥。嘉庆十四年(1809),邑人张国顺同仲儒、孙其秀、余文献、陈大德捐资重修,更名“五福桥”,长十三丈、宽二丈六尺。陈国钫建义舟,以备水涨。知府应先烈撰《碑记》。道光(1821—1850)间,大水冲圮,仅架木桥而已。《贺志》参0mN中华典藏网

马家吉桥 县东十里。里人张国理募修。《府志》0mN中华典藏网

石公庙 桥县东十二里五村障。乾隆五十年(1711)加修。《府志》0mN中华典藏网

状星桥一名“撞仙”县东十五里。《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广济桥 县西南八十五里。乾隆时修。《府志》0mN中华典藏网

老渡口桥 县东南三十里。乾隆间里人募建。《府志》0mN中华典藏网

府志桥 省会要路,旧设渡船,水涨行旅多沈溺。乾隆四十五年,邑人邓介士、邓宏适募修,推驿司事赵锡膺董其役,历十二年工乃竣,长一十九丈、广二丈余。0mN中华典藏网

石门桥 县东南三十五里。左有七桂,婆娑馥郁。《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觉缘桥一名“郭公桥”县东南三十五里。邑人张国顺建。《府志》0mN中华典藏网

樟木桥 县东南十五里。嘉庆二十年,张国顺建。《府志》0mN中华典藏网

牛 桥 县东南六十里,有上、中、下三桥。《府志》0mN中华典藏网

葛藤桥 县东南七十八里。乾隆二十年,邑人陈河源捐修。《府志》0mN中华典藏网

回龙桥 县东南八十里。乾隆初,邑人杨健募修。《府志》0mN中华典藏网

河泊桥 县东南四十里。乾隆时重修。《府志》0mN中华典藏网

一字桥 县南三十里。国朝,杨伯珩砌石磴。乾隆间,熊儒为捐金复修。《贺志》参0mN中华典藏网

花叶桥 县南三十三里。乾隆丁亥(1767),溪水决防,旧基溃圮,邑人运石庀材,费数千金,八年始竣工。《府志》0mN中华典藏网

响水桥 县南三十五里,通安化道。雍正元年(1723),邑人蒋某修。《府志》0mN中华典藏网

尹驾桥 县南四十里。邑人刘之岳修。《府志》0mN中华典藏网

谒驾桥0mN中华典藏网

尚德桥 县南四十里。邑人刘驭六修。《府志》0mN中华典藏网

黄泥港桥 县南六十五里。乾隆三十五年(1770),节妇刘氏修。《府志》0mN中华典藏网

喜家桥原名“稽家”县南七十里。乾隆二十年,里人捐修。《府志》0mN中华典藏网

李七桥 县南八十里。知县党应秋修,下有莫家桥。《府志》0mN中华典藏网

沙石港桥 县西南三十里。萧学诗修。《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发旺桥 县西南六十里。乾隆五十年,节妇熊萧氏修。《府志》0mN中华典藏网

袁公桥今名“圆功”县西南七十里。乾隆戊申(1788),邑人段应前倡修。《府志》0mN中华典藏网

双清桥 县西南百里。节妇李氏修,上建双节亭。《府志》0mN中华典藏网

鹭鸶桥 县东门内。《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三板桥 县北门内。《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铁家桥 县西门内。《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玉带桥 县治北,即玉带河。《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会仙桥 府城隍庙内。增0mN中华典藏网

城贤桥 县东门外。0mN中华典藏网

万缘桥 北门外。增0mN中华典藏网

广济桥 北门外,旧名“上桥”。《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苏公桥 北门外七里塘侧。增0mN中华典藏网

泍桥 县西十里。《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柳林桥 县西十里。《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万善桥 县西十里。《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蓝商桥 县西十里。《府志》0mN中华典藏网

车 桥 县西八里。许水东有诗。《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崔家桥 县西十五里。《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杨家桥 县西十五里。0mN中华典藏网

砚瓦滩桥 县西三十里。0mN中华典藏网

栗木桥 县西北二十里。《府志》0mN中华典藏网

枫树桥 县西北四十里。0mN中华典藏网

泷 桥 县北二十里。0mN中华典藏网

乘驾桥 县北四十里。0mN中华典藏网

罗文桥 县北四十里。《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搭水桥 县北五十里。《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自生桥 县北五十里。《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伍家桥 县北五十五里。《府志》0mN中华典藏网

大龙桥 县北六十里。《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刘斋公桥 县北五十里。《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孙家桥 县北五十里。《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石公桥 县北六十里。《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周家店桥 县北八十里。《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闵家桥 县北九十里。《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赵家桥 县东南四十里。《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金鳞桥 县东南六十里。0mN中华典藏网

友善桥 县东南六十里。《府志》0mN中华典藏网

田家桥 县南五里。《府志》0mN中华典藏网

杨家桥 县南十里。《府志》0mN中华典藏网

罗家桥 县南三十五里。《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官仓桥 县南七十里。《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新 桥 县南九十里沧山西麓。《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杉木桥 县南七十里。《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栗木桥 县南百里。《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苏公桥 县南七十里。0mN中华典藏网

港口渡 县东十里。咸丰七年(1857),里人捐修。0mN中华典藏网

朗江渡 县东城外。0mN中华典藏网

康家吉渡 县东三里。《府志》0mN中华典藏网

苏家渡 县东十五里。嘉庆十七年(1812)募捐,雇夫造船六只,置产生息,以计久远。《府志》0mN中华典藏网

社木铺渡 县东二十五里。乾隆五十九年(1794),邑人捐置义渡二只、田四石九斗;龙阳黎学锦捐田四十亩零六分、船一只。围堤田四十亩零六分、孙家河田四石、庄屋一所、上东村田四斗、城头村田五斗、王公庙沙地五升、伍家觜沙地十二丈、渡口房屋一所、青阳阁房屋一所,兹归育婴堂经理。0mN中华典藏网

白沙渡 县东三十里。渡旧置驿,今设水塘。知府应先烈捐俸造修。0mN中华典藏网

小江口渡 县东四十里。《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刘公渡 县南四十里。邑人刘正礩捐田一石五斗、渡口房屋一所。《府志》0mN中华典藏网

武陵渡口 县北百三十里,接澧州交界处。0mN中华典藏网

茄子窖渡 县北百十五里。邑人洛阳材募修,置田三石并建舍宇。0mN中华典藏网

麻河渡 县北百二十里,安乡接界。0mN中华典藏网

三层港渡 县东五十里,龙阳接界。邑人熊育万捐田二石、募捐田二石。《府志》0mN中华典藏网

崇河渡 县东北八十里。邑人阮维纲捐修。嘉庆十一年,洪水漂折,其子世醇复修。《府志》0mN中华典藏网

清平渡 县西城外。0mN中华典藏网

河洑渡 县西二十里。0mN中华典藏网

龙湾渡 县西三十里。《府志》0mN中华典藏网

洪门口渡 县北五十里。0mN中华典藏网

中 渡 县北五十里。0mN中华典藏网

下 渡 县北六十里。0mN中华典藏网

陈家渡 县北六十五里石公桥上。0mN中华典藏网

张家镇渡 县北七十里。《府志》0mN中华典藏网

文江渡 县北七十五里。明时建。道光(1821—1850)间,里人募捐置田六石零。东岸高堰沟上田二石、又低田五斗、荒田一斗五升、荒地二块;西岸郭家庄莲子坡上田二石四斗、又低田四斗、何家庄屋后田六斗。0mN中华典藏网

唐家渡 县北七十五里。0mN中华典藏网

梅溪渡 县北七十五里。0mN中华典藏网

桃树觜渡 县北七十五里。0mN中华典藏网

畲陂渡 县北八十里。0mN中华典藏网

夹堤口渡 县北八十里。0mN中华典藏网

冈头垱渡 县北八十里。0mN中华典藏网

喻公渡 县东北四十里。《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韩公渡 县东北七十里。《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潘家渡 县东北七十里。《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侯家港渡 县东北八十里。《府志》0mN中华典藏网

金波渡 县北八十五里。道光十七年,邑人彭天顾等募修,并置田一石五斗五升。咸丰(1851—1861)初,天顾复募捐,置田七石零。阳堰冈田八斗、新屋园后田三斗、沈家坪田四斗五升、何公桥田五石八斗、夹巷黄姓屋后田四斗六升二、黄家岭上田一石五升。0mN中华典藏网

毛公渡 县东北百二十里。《贺志》0mN中华典藏网

论曰:徙涉之病,为政者谨之,而当孔道者,为尤切。邑之东北驿道、舆梁之圮于水,匪伊朝夕[6]矣。使有修废举坠者为之倡,岂非好义急公者赞其成,盖不独行旅往来之利,将[7]政治之善亦可于此见焉。0mN中华典藏网

【注释】0mN中华典藏网

[1]承奉:明宦官官名。明在亲王府设宦官机构,名承奉司,设承奉正、承奉副,秩正从六品。0mN中华典藏网

[2]少傅:“三公九卿”中“九卿”之一,由夏朝始设,至周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历代多沿置。后只作为皇帝对有功之臣的表彰,是虚职。与少师、少保合称三孤。明史清史稿官职志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无定员,无专授。”0mN中华典藏网

[3]适:旧称女子出嫁。0mN中华典藏网

[4]家累:家中的财产。0mN中华典藏网

[5]簪珥:发簪和耳饰。古代多为高贵妇女的首饰。0mN中华典藏网

[6]匪伊朝夕:也作“匪朝伊夕”。不止一个早晨一个晚上。伊,文言助词。0mN中华典藏网

[7]将:或,抑。0mN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