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

- 姓名:刘彻
- 别名:汉武帝
- 性别:男
- 朝代:汉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前156年
- 逝世日期:前87年
- 民族族群:
刘彻(前156年—前87年), 即汉武帝,汉景帝中子,初封为胶东王,后立为太子,十六岁即皇帝位,是为汉孝武皇帝,在位五十四年(前140—前87)。武帝以即位三年为建元元年,始创帝王年号。武帝即位之时正值汉王朝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快,积累了一定的财力物力,这为他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王势力,于元朔二年(前127)采纳主父偃的建议,下“推恩令”,使诸侯王得以分户邑封子弟,制订“左官律”与“附益法”,严禁朝官依附于诸侯王,防止他们结党营私。设置八校尉、禁卫军和常备军,加强皇权。实行察举制度,建立太学,提拔贤良文学和上书言事的士人,注意培养封建统治人才。削弱丞相的权力,置侍中和给事中,依靠“中朝”,决策国事。分全国为三辅,三汉、弘农、十三部,并置司隶校尉和部刺史、监察地方,以“六条”问事。任用酷吏打击贵族、豪强、游侠,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在经济上,汉武帝统一货币,铸造“五铢钱”,任用孔仅、东郭咸阳和桑弘羊等人,实行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之法,颁布“算缗”、“告缗”令,打击积货逐利的商贾。他重视农业,曾发卒数万人杜塞黄河瓠子决口,并兴修水利,在关中开凿漕渠、龙首渠、六辅渠、白渠等水利工程,推广代田法,促进了农业生产。在思想文化领域,他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加强思想统治。他醉心于改正朔、易服色和封禅、郊祀、巡狩等礼制,重用儒生,尊礼方士,寻求仙人和不死之药。迷信鬼神,曾三次发生“巫蛊之祸”。在对待周边民族关系上,为清除匈奴边害而罢和亲,向匈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进攻,迫使匈奴迁徙漠北。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汉与西域各民族的联系。征服闽越,东瓯和南越等少数民族政权,在南越置九郡。派唐蒙和司马相如说服西南夷归汉。并征伐朝鲜,置真番、临屯、乐浪、玄菟等四郡。武帝统治的数十年间是汉王朝鼎盛时期,但也隐藏着深刻的危机。武帝统治后期,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尖锐,不断爆发农民起义。他晚年深悔自己急功近利、劳民伤财之所为,遣散方士并下“轮台罪己诏”,决心不再扰劳天下,而恢复“与民休息”的政策。后元二年(前87)武帝病死,终年七十一岁,庙号世宗。
刘彻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光与静默
本书收入了纪伯伦不为人知的大量散文、杂文、演讲、译文、箴言录等等,纪伯伦的诗歌才华掩盖了他作为冠绝一世的散文家的身份。这是目前全球收录纪伯伦散文、杂篇最全的一本书。从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一个慷慨激昂、横眉冷对的纪伯伦,或许这才是他作为20世纪最富盛名的思想家该有的一面。文中饱含纪伯伦对时代、民族、家国的忧思,因为这本书,他足以和鲁迅一起留名青史。 很多时候,很多人有多重的身份,往往一方面的才华反而遮盖了他的本业。纪伯伦也一样,他其实是一个慷慨激昂的时代战士,他的一生都是家国忧思。而命运似乎和他开了一个玩笑,真正让他流芳百世的却是那唯美的诗歌。本书想让你看到是那个在美国街头怒斥西方的大胆狂徒,他的名字和你喜欢的诗人一模一样,他叫纪伯伦。
训子语译注
全书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训子语》二卷,共十二篇。以同治江苏书局版《杨园先生全集》为底本,以康熙四十三年(1704)海昌范鲲主持刊刻本为参校本,并参考中华书局2002年版《杨园先生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张履祥诗文选注》等著作。此书为张履祥晚年重要著述,倡导以忠信笃敬为本,以立身行己为要,以及积善与耕读的农士家风,并提出立身四要、居家四要等观念,形成完整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第二,从《清经世文编》等书中广泛搜集张履祥论述子弟教育、读书做人以及进德修业等方面的相关文字十三篇,作为《训子语》的补编,以助读者从更广阔的视角了解张履祥的家庭教育思想。全书遵循丛书体例,在每段家训原文后,依次按照今译、简注、实践要点的结构,全面解读张履祥以修养德行为先、强调立志、倡导耕读相兼的思想理念,重点揭示家训文本隐含的深层意蕴及其在当代语境下的实践价值。
海陬冶游录
《海陬冶游录》即为王韬描绘上海青楼的冶游笔记,是书依余怀《板桥杂记》体例分上中下三卷。作者自言:“旅窗无俚,因病得闲,枨触旧怀,抽毫暝写,姑循余曼翁《板桥杂记》之例,以雅游、丽品、轶事分隶之。“上卷”雅游“,绘沪上青楼靡丽纷华之景;中卷丽品”,展还上名姝风流艳媚之态;下卷“轶事”,叙申江烟花风情万种之事。王韬另有《海陬冶游附录》三卷,《海陬冶游余录》一卷,与此形成“海陬冶游”系列作品。《海陬冶游录》对晚清青楼笔记颇有影响,启迪了后代同类作品,如黄式权《淞南梦影录》即“权舆于《海陬冶游录》“而成。
百家姓考略
《百家姓考略》是清代学者王相所作的考证《百家姓》的著作
龙川别志
苏辙在谪居龙川期间撰著了《龙川略志》和《龙川别志》二书,据其自序称,《略志》10卷,共40条,《别志》4卷,共47条,南宋以来传本或分或合,卷数极为分歧,今通行本《略志》仍为10卷,《别志》则为2卷,条数也均与自序所言不合,已非原本之旧。
八识规矩直解
八识规矩直解,一卷,明智旭解,相宗八要直解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