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约

- 姓名:沈约
- 别名:字休文
- 性别:
- 朝代:南朝
- 出生地: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 出生日期:441
- 逝世日期:513年
- 民族族群:
沈约(441~513年)南朝史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出身仕官之家,历仕宋、齐、梁三代。刘宋时起家奉朝请,累迁尚书度支郎。入齐,官至五兵尚书、国子祭酒。在齐梁易代之际,力劝萧衍称帝,故入梁后封建昌县侯,官至尚书令。沈约自幼笃志好学,博通群籍,齐梁时为文坛领袖,创立了以“四声” “八病”为基本内容的声律论。在史学上也很有造诣,著有《晋书》120卷、 《宋书》100卷、 《齐纪》20卷、《高祖纪》14卷,现仅存《宋书》。《宋书》记事,上自杀晋安帝义熙初年(公元405年)刘裕实际掌管东晋军政大权起,下至宋顺帝升明三年(公元479年)亡国止,首尾75年。沈约写作是书,抱有“作鉴于后”的目的,他在《上宋书表》中表白,刘宋“英主启基,名臣建绩,拯世夷难之功,配天光宅之运,亦足以勒名钟鼎,昭被方策。及虐后暴朝,前王罕二,国衅家祸,旷古未书,又可以式规万叶,作鉴于后。”为了起到劝戒的作用,他很注意历史的真实性,他总结此前写成的刘宋一代史书说,“且事属当时,多非实录,又立传之方,取舍乖衷,进由时旨,退傍世情,垂之方来,难以取信。”(《宋书·自序》)和同时代的史学家相比,他对“志”的编写格外重视,鉴于《三国志》无“志”,刘宋又大多因袭晋朝制度,他的“律历”等八志不拘泥于断代史的界线,而从魏朝开始叙述,使魏晋到刘宋一代的典章制度源流分明。列传的编写,内容上吹捧高门士族,王、谢两大姓入传的就有30人之多;喜爱选录文章,凡诏诰、符檄、奏章、辞赋,几乎备载全文。在叙事方法上,采用带叙的形式比较多,即对没有设专传的人物,在他人列传中往往将其简历、事迹也附带写出。沈约的史学思想也存在明显的问题,由于他是有神论者,书中宣扬天命论、宿命论的篇幅很大;此外,对晋宋、宋齐之际的史事多有回护,未能完全实践他自己史书应当成为“实录”的思想。
猜你喜欢的书
奥斯曼帝国六百年
奥斯曼土耳其人来自中亚的大草原。公元1300年左右,他们迁徙到亚洲的最西端,并且在此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草原民族的凌厉作风,土耳其人特有的灵活与包容,再加上几位开国苏丹的英明战略,让他们的国家很快壮大起来。 1453年“征服者”穆罕默德苏丹攻陷君士坦丁堡,1529年苏莱曼大帝陈兵维也纳城下——这是奥斯曼帝国的鼎盛时代。在欧洲,奥斯曼帝国灭亡了“最后的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并且继承了拜占庭的广阔领土和政治遗产;在亚洲,它再现阿拉伯帝国的辉煌,带领伊斯兰世界重振了团结和繁荣。这一切,使得奥斯曼帝国在那个帝国时代无往不利,成为“三洲两海、东方西方、世界中心伊斯坦布尔的主人”。 随着世界现代的降临,奥斯曼帝国却落后了。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站上历史变革的潮头,崛起为奥斯曼帝国的强大对手——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沙皇俄国、拿破仑帝国、英国。1683年帝国军队惨败于维也纳城下,从此,“胜利”对土耳其来说愈发成为一种奢望。为了改革日益陈旧的制度,奥斯曼帝国尝试过种种维新道路,很多维新志士乃至帝国苏丹在与守旧势力的抗争中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四川好人
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的剧作。写于1938—1940年,1943年在苏黎世第一次上演。剧中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四川。三个神祗来到人间寻找真正的好人。他们四处奔波,结果一个也没有找到。自私冷酷的市民拒绝为他们提供食宿。只有妓女沈黛乐意留他们在自己家里过夜。第二天,三个神祗给她一笔钱作为酬谢。沈黛用这笔钱买下一家小烟铺。消息传开,镇上的亲属、债主、乞丐等寄生者蜂拥而来。为了保护自己能够生存下去,她扮成冷酷无情的表兄隋大,把这些寄生者赶了出去。沈黛与一个失业的飞行员杨孙邂逅相遇,她爱上了他,并打算与他结婚。但杨孙看上的只是她的钱财,沈黛最后还是失去了他,隋大重新出现。据说沈黛外出,由他来经营烟厂。沈黛迟迟不归,引起人们的怀疑。隋大被指控谋杀了沈黛。神祗审案,结果发现隋大就是乔装了的沈黛。此剧是布莱希特“史诗剧”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表现沈黛的悲剧性命运,深刻地揭露了沈黛在其中生活的那个世界的丑恶和非人性。在这样的人世间。真正的好人是无法生存下去的。沈黛为了养活自己和未出生的孩子,被迫戴上一副冷酷、贪婪的假面具。剧作家在此向我们证明,人要在一个非人的世界中真正成其为人,就必须首先改变这个非人的世界。艺术上,本剧在情节结构、人物处理、视觉和听觉技巧方面也体现了“史诗剧”的特点。剧中长景和短景交替出现; 长景用来叙事,短景对事件加以评论; 长景被剧中的歌和演员与观众的直接对话间隔成片断,人物突出其社会性和观念性等等,这些艺术手段的运用意在实现剧作家的“间离效果”,启发和强迫观众对剧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鄱阳集
十二卷。宋彭汝砺撰。彭汝砺字器资,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治平二年(1065)举进士第一。历官权吏部尚书,出知江州。彭汝砺为官耿直,敢言人所难言,曾陈十事,指谪朝政利害,风节凛然。史称汝“砺词命雅正,有古人风,而诗笔亦谐婉可讽。”明瞿佑《归田诗话》曾极推其诗词“情致缠绵”。王士祯在《居易录》中,曾引其梅花诗中“潇湘此日堪肠断,随处幽香著莫人”句,来考证朱淑真词耶律楚材诗内“著莫”二字的出处。其诗影响,由此可见一斑。汝砺曾著易义、诗义、奏议、诗文五十卷,大多佚失。《鄱阳集》乃诗集十二卷,本集有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周彦、高泽履刻本,并增辑《补遗》一卷,和 《四库全书》 本存世。
论语孟子集注考证
宋金履祥撰。凡17卷。包括《论语集注考证》10卷,《孟子集注考证》7卷。金履祥事详见《大学疏义》条。本书是论孟章句集注之疏,因为前已有赵顺孙《四书纂疏》(《提要》中已著录),避而改题《考证》。朱熹《四书集注》注重发挥义理,而疏于名物训诂;又立言简奥,词约意广,故读者难以领会其精义。金氏此书,于人物事迹、名物典故考证甚详。又宋、元诸儒注《四书》大多不详及地理,金氏独于此有功。清阎百诗著《四书释地》,引此书十余条,甚为推崇。履祥于《四书》文义详明者不复赘言,但仿《经典释文》之例,摘其疑难者疏之。朱子持论有未定抵牾者,履祥皆折衷归一。对集注中的错误,金氏有所订正,但有的集注不误,如公刘为后稷之曾孙条,金氏定为误,此其暇疵。论孟集注考证合刻,为十七卷,卷首有许谦序,后有吕迟跋。传世版本有《率祖堂丛书》本、《金华丛书》本,浙江馆等有藏。
山晖禅师语录
清完壁说,宗上编。十二卷。卷一,住平越府龙门护国禅院语录——上堂。卷二,住平越府兴庆万寿禅寺语录——上堂。卷三,住瓮安县圣恩禅院语录——上堂。卷四,住黄平州高兴长松禅院语录——上堂、住扬州府高邮州福海禅院语录——上堂。卷五,小参。卷六,晚参。卷七,机缘、入室机缘。卷八、法语。卷九、杂偈。卷十,杂偈。卷十一至十二,尺牒。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九册。
圣六字增寿大明陀罗尼经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佛在祇园,阿难有病,佛诣彼说咒救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