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集
-
紫微集
《作者:张嵲》诗文别集。又称《张巨山集》、《张紫微文集》、《张紫微先生集》、《张紫微集》。三十六卷。宋张嵲撰。《遂初堂书目》著录,不言卷数。《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著录为三十卷,《宋史·艺文志》同。《文渊阁书目》卷九著录《张紫微文集》一部十二册,卷一○复著录《张紫微集》一部三册,完全。后者为诗集,知嵲之诗集有单行本。《箓竹堂书目》卷三、卷四分别著录,同《文渊阁书目》,惟谓《张紫微文集》为十册。其集久佚,清高宗乾隆(1736—1795)间修《四库全书》,自《永乐大典》辑出,以其篇帙较富,编为三十六卷。计卷一至卷一○,收赋五首、四言诗二首、五古一百三十五首、七古二十二首、五律九十六首、五排四首、七律一百零一首、七排三首、七绝二百四十八首,卷一一至卷三六,收各体文七百零五篇,其中内外制四百十六篇。有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湖北先正遗书》本。今人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复自《永乐大典》残卷辑得诗一首、文一篇。
-
虚斋集
《作者:蔡清》五卷。明蔡清 (1453—1508)撰。蔡清字介夫,号虚斋,福建晋江人。少从朱玭学,以善《易经》出名。成化二十年 (1484)进士,官至江西提学副使,因忤宸濠,乞致仕,起南京国子监祭酒,命刚下而卒,昭谥文庄。著有《易经蒙引》(已著录)《四书蒙引》、《蔡文庄集》。此集为葛志贞所辑,于正德十六年 (1521)刊刻行世,共五卷;集前有林俊序。林俊序评其诗文特点说:“虚斋平生精力尽用之易、四书蒙之间,梓学宫而行天下矣。至其经义,趣深理到,论策诸作,畅达疏爽,诗文别出体格,掖人心而系教名,卒泽于仁义道德粹如也。”蔡清的文章淳厚朴直,言之有物,语言质朴,不追求华丽词藻,是那些雕章刻镂之流所无法比拟的。《虚斋集》另有蔡清族孙蔡廷魁刻本,此本有补遗、附录,增为八卷,但所增不过手简墨迹,无关轻重,而且将史乘传赞之作也一概附入,尤多冗滥,反不及原本持择有要。
-
徐孝穆集笺注
《作者:徐陵》六卷。南朝陈徐陵 (507—583)撰。清吴兆宜 (约1672前后在世)笺注。徐陵字孝穆,东海郯 (今山东郯城)人,徐摛子。八岁能文,十三岁通老庄,其诗文与庾信齐名,号 “徐庾体”。入陈,历任尚书左仆射、丹阳尹、中书监。据《陈书·徐陵传》:“其文颇变旧体,缉裁巧密,多有新意。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传写成诵,遂被之华夷(指广泛流传于南、北朝),家藏其本。后逢丧乱多散失,存者三十卷。”新旧 《唐书》著录有《徐陵集》三十卷,但唐代已散佚不存。北宋《崇文总目》著录《徐陵文集》二卷。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徐孝穆集》一卷,并注:“本传称其文丧乱散失,存者三十卷,今唯诗五十余篇。”《宋史·艺文志》著录《徐陵诗》一卷。此本系后人据《艺文类聚》、《文苑英华》等书所辑,有明人屠隆评点本 《徐孝穆集》十卷 (与 《庾子山集》十六卷合刊),共赋、诗一卷,文九卷。又有明人张溥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徐仆射集》二卷,卷一赋、招、策文、玺书、表、移文、檄,卷二启、书、序、碑、颂、铭、哀策文、墓志、文、乐府、诗。清人吴兆宜笺注本即用屠隆本为底本,卷次略加合并。吴兆宜曾注《玉台新咏》、《才调集》,又注 《徐孝穆集》等。唯有徐、庚二集刊版行世,其余仅抄本流传。徐集六卷中吴兆宜只完成了前五卷,后徐文炳续笺第六卷,名曰《备考》,附载吴注本六卷之末。吴注是徐集迄今惟一的注本,虽捃拾字句,不甚考订史传。然笺释词藻、亦颇足备稽考,故至今与所笺庚集并传。有《四库全书》本、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排印本 (据吴注原刻本校刊)。
-
续轩渠集
《作者:洪希文》元代诗文别集。10卷。洪希文撰。《四库全书》曾据江苏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本集有明祁氏澹生堂抄本,清洪氏揖石山房刻本(附洪焱祖《古庭摘稿》1卷)等版本。卷首有明嘉靖十一年(1532)蔡宗兖序,洪希文自序。据洪希文自序,本集原有各体诗及词500余首,始作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是时他正馆于游洋方氏家中,由方氏之子结集抄录。据蔡宗兖序,蔡宗兖曾在原本基础上删去135首诗,只刊行了435首,并编为10卷。卷1—2为五言古诗,卷3为七言古诗,卷4为五言律诗、五言排律,卷5—6为七言律诗,卷7为五六七言绝句,卷8为七言绝句,卷9为词,卷10为杂著。洪希文之父洪岩虎著有《轩渠集》,所以洪希文把自己的集子题作《续轩渠集》。《轩渠集》早已蠹烂不存,仅在《续轩渠集》卷末附收洪岩虎诗3首,并收有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聱翁《再题轩渠集后》,元仁宗延祐五年(1318)阿鲁威《轩渠集序》两文。
-
宗子相集
《作者:宗臣》十五卷。明宗臣撰。宗臣,字子相,扬州兴化人。嘉靖二十九年 (1550年)进士,历刑部主事、吏部文选司、福建参政。官至提学副使。著有《宗子相集》。宗臣诗文主张复古,与李攀龙等齐名,为“后七子”之一。其诗跌宕俊逸,颇能取法青莲,而意境未深,间伤浅俗。其散文《报刘一丈书》,对当日官场丑态有所揭露,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集初刻于嘉靖三十九年 (1560年),由门人林聘中、黄中等人校刊。凡八卷。其中,诗四卷,文四卷。前有巡按福建监察御史樊献科序。是为闽本。是集乃万历年间,由林聘中、黄中等人重新编辑、校刻,凡十五卷,篇目有所增益。此本前有欧大任撰《宗子相传》,王世贞撰《子相墓志》和《宗子相祠碑》及王世懋、张养性等人祭文。《宗子相集》尚有十二卷本,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书林郑氏云竹斋、万历四十年(1612年)范济宇均按十二卷本翻刻。此外,《宗子相集》还有明天华阁刊刻的二十五卷本存世。
-
宗忠简集
《作者:宗泽》宋代诗文别集。8卷。宗泽撰。其集初由楼昉编于嘉定十四年(1221),但《直斋书录解题》未著录。可见宋末其书已颇罕见。明崇祯间熊人霖据旧本重刊;清初义乌知县王庭曾重为编定成8卷。其卷1至卷6收录作者的札子、状、疏、表、记、铭、书、赋、诗、杂著等各体作品,卷7为曾懋撰作者遗事及王庭曾题跋等,卷8为附录,皆后人所撰诰敕铭记之类。卷首有楼昉及明代方孝孺序。作者是北宋后期坚决主张抗金的爱国将领,文如其人,其诗文也往往显露出清正刚直、恳切感人的特点。曾懋《忠简公遗事》说:“其为文不事雕琢,浑然天成,丰约中度。”就其现存的17首诗来看,也大都表现出忧时忧国的品格,即使是消闲之诗,行间也时时可闻金戈铁马之声。如五言绝句《盘豆铺南李翁园》:“李翁卧亭午,春深掩柴扉。忽闻风雨响,疑是勤王兵。”
-
谢叠山全集校注
《作者:谢枋得》谢枋得原著诗文六十四卷,由于生逢异代,感语战乱,身后萧条,文触忌讳,所存无儿。经后人多方采辑。仅得《谢叠山文集》五卷。其卷一至四为书序记启铭疏,卷五为诗。明清两代,刻本转多,今尚存十多种。此次由熊飞(已故)、漆身起、黄顺强重新整理,以清嘉庆间谢蕴德堂本作底本,用明代嘉靖黄齐贤本与日本万延二年《巽世大耀文编》中《谢叠山文钞》等版本参校,胪列校记。校勘精善,如发见嘉庆本为避忌讳,将“夷狄不可为诸夏之主”九字改为“圣神乃可为天下之主”。诗文均加简注与说明,力求考证写作时间与所涉及人物与史实。且增编卷六卷七。卷六收有谢枋得传记、行实与年谱,以及时人与谢枋得交往的诗文、后代凭吊诗文、历代刻本序跋选。卷七收入谢枋得佚诗以及所评二十六首诗与评语,语皆精湛,可窥其诗学见解之一斑。搜罗既广,校注亦勤。寒暑五载,始克成书。此书列入《江西文献丛书》之二,是迄今为止谢枋得最为详备的文集。
-
遗山集
《作者:元好问》诗文集,40卷,附录1卷,金元好问撰。好问才雄而学赡,工诗、词、散文,尤以诗的成就为高,是金代唯一的杰出诗人。他论诗,主张以北人刚健质朴之风,救南人绮靡轻浮之习。主张表现真性情,反对虚伪矫饰;主张创造,反对模拟因袭。金元两代,谈艺者奉其为大宗。好问生当金元交替之际,亲身经历了金朝遭受蒙古族侵略、蹂躏的现实。他的诗比较忠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现状,突出地表现了他反战争、反侵略的情绪。尤其是他的“丧乱诗”,多以悲愤的笔触反映兵火战乱中人民的沉重灾难,风格沉雄,意境阔远,它们对社会生活和情感的概括力,在杜甫以后是少有的。同时,又善于在丰繁的生活素材中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事件、细节入诗,反映生活,表达感情,朴实无华,真切动人,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郝经《遗山先生墓志铭》说他“挟幽并之气,高视一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出好问诗“无宋南渡江湖诸人之习,亦无江西流派生拗粗犷之失”。是书有《四部丛刊》本。又有海丰吴氏《九金人集》本40卷、附录一卷、初载一卷、年谱四卷、新乐府五卷、《续夷坚志》四卷。其中诗歌部分,清人施国祁有笺注本。
-
性善堂稿
《作者:度正》诗文别集。南宋度正撰。十五卷。正字周卿,合州(今四川合川)人。绍熙元年(1190)进士。历官国子监丞,累迁礼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实录院。致仕卒。著有《周子年谱》、《夷白斋诗话》等。原有集十五卷,曹彦约为之序,自明以来久佚。今本系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出,以类排纂,仍析为十五卷,以还其旧。卷一,五言古诗二十一首,卷二,七言古诗十五首,卷三,五言律诗二十三首、七言律诗四十首,卷四,七律二十二首、五言排律二首,七言绝句三十四首。卷五以下收表、戕、状、奏疏、剳子、书、启、序、记、颂、铭等百余首。其文质实,指陈利弊明晰剀切,“诗品虽不甚高,而词意畅达,颇与朱子格律相近”( 《四库全书总目》)。有《四库全书》本。
-
熊峰集
《作者:石珤》明代诗文别集。石珤(字邦彦)著。其集初由皇甫汸删编为4卷,今仍有传本行世,但《四库全书》编者当时并未见此刻本。清康熙九年(1670)孙光为蒿城知县,得别集、遗稿于其家,为其合而重刊之,后又闻梁清标家有其全稿,乃购得续刊之,故此本卷1至卷4为诗,卷5、卷6为文,卷7至卷9又为诗,卷10又为文,共计10卷。《四库全书》收录本正以此刻本为底本。珤出李东阳之门,东阳每称后进可托以柄斯文者,惟珤一人。所以,《四库全书总目》评其诗文说:“珤诗文皆平正通达,具有茶陵之体,故东阳特许之。当北地、信阳骎骎代兴之日,而珤独坚守师说,屡典文衡,皆力斥浮夸,使粹然一出于正。虽才学皆逊东阳,而湜湜持正,不趋时好,亦可谓坚立之士矣。”其实,他的诗作颇能自成一体,清音亮节,较有工力,连以苛评著称的王世贞也说,其“诗如披沙拣金,时时见宝”(《艺苑卮言》)。
-
旴江集
《作者:李觏》三十七卷。《年谱》一卷。《外集》三卷。宋李觏(1009—1059)撰。李觏,字泰伯,建昌军南城(今江西南城县)人。皇祐初 (1060),因其俊辩能文,由范仲淹荐为太学助教,后升直讲。嘉祐中(1060),为国子监奏,后召为海门主簿、太学说书。人称“旴江先生”。李觏文格次于欧阳修、曾巩,对经学有很高的造诣,其文反对浮靡流宕,注重实用,主张羽翼六经,不拘泥于古人。他虽不以诗名,但其诗也别有风致。《湘山野录》载觏在望海亭席上作“山鸟不知红粉乐,一声拍板便惊飞”句,把一同饮酒而闻官妓唱歌才一开口,便越墙攀树而逃的陈烈的形象描写得维妙维肖。所著《旴江文集》三十七卷,前有《年谱》一卷,后有制诰、荐章之类为《外集》三卷。有《四库全书》本。另有《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外集》三卷载《四部丛刊(初次印本、二次印本、缩印二次印本·集部》。
-
须溪集
《作者:刘辰翁》宋代诗文别集。刘辰翁撰。刘辰翁字会孟,庐陵(江西吉安)人,须溪是他居住的地名。《须溪集》原本200卷,但传本颇稀,明代已很少见。清代初期,仅能见到《须溪记钞》8卷及《须溪四景诗集》4卷,前一种是文集,但所收篇什寥寥。康熙二十一年(1682)刻有《须溪集略》4卷,也是很简略的辑本。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采辑出刘辰翁诗文,重新编次为《须溪集》10卷。卷1—5为记,卷6为序、题跋、说、赋,卷7为墓志铭,杂篇、古近体诗,其中有五古2首,七古5首,五律5首,七律9首,五绝1首,六绝2首,七绝7首。本集的卷8—10为词。据《四库全书总目》,上述10卷本已将《须溪记钞》中的篇什包括在内。刘辰翁的作品,以词最有特色,其词作承继辛派遗风,与张炎、周密等宋代遗民的词作风格有明显区别。其词另有《须溪词》辑本行世。本书除《四库全书》本之外,尚有《豫章丛书》本等较常见的版本。但《豫章丛书》本《须溪集》仅为7卷,不包括3卷词,但附有民国魏元旷撰《校勘记》、胡思敬撰《续记》各1卷。《四库全书》编者对刘辰翁提出了批评,认为:“所作诗文,亦专以奇怪磊落为宗,务在艰涩其词,甚或至于不可句读。”但无论怎么说,在宋代遗民中刘辰翁都是相当有影响的文学家。
-
小畜集
《作者:王禹偁》诗文别集。宋王禹偁著。三十卷。禹偁尝自次其文,将名其集,以《易》筮之,遇《乾》之《小畜》,因以名集。《郡斋读书志》卷一九著录《小畜集》三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著录《小畜集》三十卷《外集》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二十卷。其集北宋已有刊本,然久佚。南宋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历阳沈虞卿尝刻之黄州,后有三个主要传本:一是宋刻补抄本。宋刊配吕无党抄本,清道光元年(1821)黄丕烈购于书摊。《四部丛刊》初印时取经鉏堂抄本,二次印时即改用此本,并附张元济撰《札记》一卷,为今通行善本。二为明野竹斋抄本。从宋刻摹写,有岳西道人复初(其人姓氏不详)手跋,今藏日本静嘉堂文库。三乃清平阳赵熟典刊本。乾隆二十五年(1760)刊于爱月堂。此本与上明抄本缺文讹字大略相同,或即从之出,惟辗转传刊,讹字更多。《四库全书》盖亦源出此系,凡赋二卷,诗十一卷,文十七卷。卷首有王禹偁序,卷末有沈虞卿跋。另《武英殿聚珍版书》所收除《小畜集》三十卷附札记一卷外,尚有《小畜外集》十三卷。今四川大学编《全宋文》又辑佚文三十八篇,北京大学编《全宋诗》又辑佚诗三十六首及断句若干。
-
小亨集
《作者:杨弘道》元代诗文别集。6卷。杨弘道撰。《小亨集》原本15卷,今已不存。《四库全书》据《永乐大典》辑成6卷本编入别集类。卷首有己酉(1249)秋元好问序。据此序,可知15卷本《小亨集》编成于本年。元好问和杨弘道结识于金宣宗定兴末年,并且很推重他的诗。6卷本《小亨集》卷1为赋及四言、五言古诗,卷2为七言古诗,卷3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卷4为七言律诗、五言长律,卷5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诗余,卷6为文。杨弘道擅诗名于金末,其《荒村谣》、《幽怀久不写》、《甘罗庙》都颇为人称道。赵秉文甚至将他的诗比作“金膏水碧,物外自然奇宝,景星丹凤,承平不时见之嘉瑞。”(元好问《小亨集序》)《荒村谣》正面描写了为战火摧残的中原农村。诗以“但恨诛求尽地底,官吏有时还到门”作结。深刻反映出普通百姓所受的劫难正是来自官府。与前期所作相比,时人曾批评他于金亡后北还故里以来所写的诗“澹不可读”(鲜于枢《困学斋杂录》)。
-
小鸣稿
《作者:朱诚泳》十卷。明朱诚泳撰。朱诚泳,号宾竹道人,明太祖五世孙。生年不详,弘治元年 (1488)袭封秦王。性孝友恭谨,尝铭冠服以自警,建正学书院,又旁建小学,择军校子弟之秀慧者延师教之,卒谥简。著有《小鸣稿》 十卷。此集为朱诚泳去世后,秦府纪善强晟所编,初刻于弘治十一年(1498),共十卷,卷一至卷八皆为诗,卷九为杂文,卷十为《恩赐胜览录》,乃弘治六年 (1493)他请朝命,养疾于风泉、温泉、汤泉时所作。嘉靖初,朱诚泳之孙定王朱维焯上表,诏送史馆,故其集又称 《经进小鸣稿》。朱诚泳工于诗。朱彝尊《诗话》曾记其十岁时母陈妃以唐诗教之,日记一首,嗣位后日赋一篇,三十年间从不间断。其诗作古体清浅而质朴,近体谐婉可诵,七绝尤为擅长,如《秋夜》中:“霁月满窗明似画,梧桐如雨下空庭。”《山行》中:“啼鸟无声僧入定,半岩风落紫藤花。”大都写得风骨戍削,往住有晚唐风韵。陈田《明诗纪事》亦称其 “诗色丽音婉,不愧日课一诗之目。”
-
谢文庄公集
《作者:谢一夔》六卷。明谢一夔撰。一夔字大韶,又字襄虞。江西新建人。生卒不详。天顺四年 (1460)一甲第一人。授翰林修撰,升左春坊左谕德,进翰林院学士、礼部右侍郎、工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此编首有嘉靖四十一年(1562)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邑人吴桂芳序文,集后附成化二十三年(1487)丰城李裕所作挽歌。其后似尚有脱叶,但无他本可校,只能存疑。集中策类、疏类一卷、序类二卷、记类一卷、杂著类一卷、古今体诗一卷,共六卷。为一夔卒后,曾孙收集其诗文于家塾刻之。《千顷堂书目》及何乔新所谓古源文集六卷者,即指此本。其诗工顺条畅,寓意深远。文宗欧阳修、苏轼,端丽瑰伟。一夔曾应朝廷之命为纂修官,修《英宗实录》。其据事直书,人所不敢言者亦见于文中。又奉命编纂《读通鉴纲目》。任礼部右侍郎时,制度仪文,多由其裁定。凡此足见其在朝时文章功业之盛。此集有明嘉靖刻本。
-
学余堂文集
《作者:施闰章》《学余堂文集》二十八卷。《诗集》五十卷。《外集》二卷。清施闰章撰。施闰章,字尚白,号愚山,又号蠖斋;宣城 (今属安徽)人。顺治六年(1649)进士,康熙时举“博学鸿词”,官至侍读。授刑部主事,因试高等,充山东学政,取士有“冰鉴”之誉。迁江西参议,分守湖西,有异绩,人呼为 “施佛子”。著有 《矩斋杂记》、《蠖集诗话》、《拟明史》、《青原志略补辑》。诗与山东莱阳宋琬齐名,号 “南施北宋”。王士祯选 《感旧》、《山木》二集,所录闰章诗最多。又取其五言近体八十二联,为 《摘句图》,见所撰《池北偶谈》中。施闰章尝语王士祯门人洪升曰:“尔师诗如华严楼阁,弹指即见。吾诗如作室者,瓴甓木石,一一就平地筑起。”王士祯亦记于《居易录》。平心而论,王士祯诗自然高妙,固非施闰章所及,一些吹捧语是不足为定评的。但他也确是当时文坛著名人物。施闰章所论,或亦微有所讽,寓规于颂。其 《蠖斋诗话》有曰:“诗如其人,不可不慎。浮华者浪子,叫号者粗人。窘瘠者浅。痴肥者俗。风云月露,铺张满眼,识者见之,直一页空纸。故曰君子以言有物。”观其持论,宗旨可见。其所作古文亦摹仿欧、曾,不失矩度。然视其诗品,稍逊于文。魏禧为作集序,乃置其诗而盛许其文,有一定道理,当然也有失全面。外集二卷。一为《砚材拾遗》,乃奉使广东时记所见端溪石品。一为 《试院冰渊》,则历年典试序文及条约。又有别集四卷。其二卷为 《蠖斋诗话》、二卷为 《矩斋杂记》。诗话别择未精,瑕瑜参半。杂记颇涉神怪、尤为小说家言。王士祯谓施闰章五言诗 “温柔敦厚,辞清句丽”。有乾隆四年(1739) 刊本、《四库全书》 本。
猜你喜欢的书
范村菊谱
《范村菊谱》一卷,宋范成大撰。记所居范村之菊,成於淳熙丙午。盖其以资政殿学士领宫祠家居时作。自序称所得三十六种,而此本所载凡黄者十六种,白者十五种,杂色四种,实止三十五种,尚阙其一,疑传写有所脱佚也。菊之种类至繁,其形色幻化不一,与芍药、牡丹相类,而变态尤多。故成大自序称东阳人家菊圃多至七十种,将益访求他品为後谱也。今以此谱与史正志谱相核,其异同已十之五六,则菊之不能以谱尽,大概可睹。但各据耳目所及以记一时之名品,正不必以挂漏为嫌矣。至种植之法,《花史》特出芟蕊一条,使一枝之力尽归一蕊,则开花尤大。成大此谱,乃以一榦所出数千百朵婆娑团植为贵,几於俗所谓千头菊矣。是又古今赏鉴之不同,各随其时之风尚者也。又案谢采伯《密斋笔记》,称《菊谱》范石湖略,胡少瀹详。今考胡融谱尚载史铸《百菊集谱》中,其名目亦互有出入,盖各举所知,更无庸以详略分优劣耳。
金匮启钥·妇科
妇科学著作。5卷。清黄朝坊编撰。是集卷一为妇科经病10篇;卷二、卷三为妇科杂病23篇;卷四为妇科妊娠诸病18篇;卷五产后诸病14篇。其证分三候,即平常、胎前、产后。妇女之病名多与男子同,然致病之因与当病之证则表里相殊,虚实相异,施治者不可一概而论。故作者将每证皆按三候分列,同一病症在医书中多凡三见。学术思想不依傍前人,以本人见解为主。
畜德录
明代文言轶事小说集。明陈沂撰。一卷。现有记录汇编本、古今名贤汇语本、续说郛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此录自序云: “沂儿时侍外祖金静虚公,时公年九十余,道宣德正统间事甚悉。弱冠接夏太常公崇文,出其祖忠靖公所纪,又述丘文庄公言前辈之可法者,多忘去,仅追忆得数事。后奉吴文定、李文正二公教,及沂所目击者而著之成编,用以自警,名《畜德录》”。书中所记,皆先朝及本朝名公之操守亮节,颂扬他们忧国忧民,体恤百姓,廉洁公正,不畏权势的高尚品质。如记王翱两事:王忠肃公翱自两广召为吏部尚书,舟次济宁。都水主事法以先后叙过间,虽贵官不得越。人怪之,公曰:“彼立法,安忍坏之。”公在吏部,门无请托。太平侯时与上鞠戏, 自意可请。会朝退,从公后徐呼。王问为谁,侯以名自通,方以事启, 公不顾, 作厉声曰: “不谙事。”侯惶恐而退。作者以简练的笔法,通过具体事情的描述,鲜明地表现出王翱对下不以势位压人,对上不依阿权贵的刚正性格。语言质朴,时以风趣出之,如记岳正耿介不能容人, “或谓公曰:不闻宰相腹中撑舟乎?曰:顺撑来可容,使纵横来安容得耶!”在幽默的语言中寄寓了深刻的道理。
搜神后记
志怪小说集。又作《续搜神记》、 《搜神续记》,是《搜神记》的续书。旧题东晋陶潜撰。十卷,一百一十七则。对此,明代沈士龙说: “其为伪托,固不待辨。”但又言“文词古雅,非唐以后人所能。”梁慧皎《高僧传序》已称“陶渊明《搜神录》”, 《搜神录》即为《搜神后记》。由此可见,此书题名陶著,自梁已然,远在《隋志》之前,书约成于南朝宋时,内记有宋永初、元嘉中事。今存十卷本,疑为明人纂辑,最早收入明万历年间胡震亨辑刊《秘册汇函》内。《四库全书总目》谓六朝人遗书,鲁迅认为伪托,今人汪绍楹以为唐后人纂辑。
玉禅师翠乡一梦
明代杂剧。简名《玉禅师》《翠乡梦》。明徐渭著。明祁彪佳《远山堂剧品》以此剧入“妙品”,说:“迩来词人依傍元曲,便夸胜场。文长一笔扫尽,直自我作祖,便觉元曲反落蹊径。如〔收江南〕一词,四十语藏江阳八十韵,是偈,是颂,能使天花飞堕。”清《曲海总目提要》说:“相传渭总督胡宗宪记室,宠异特甚。渭尝出游杭州某寺,僧徒不礼焉。衔之,夜宿妓家,窃其睡鞋一,袖之入幕,诡言于少保,得之某寺僧房。少保怒,不复详,执其寺僧二三辈斩之辕门。渭为人狭而妒,妻死后再娶,辄以嫌弃,续又娶小妇,有殊色。一日,渭方自外归,忽户内欢笑作声,隔窗斜视,见一俊僧,年二十余,拥其妇于膝。渭怒,取刀趋击之,已不见。问妇,妇不知也。后旬日,复自外归,见前僧与妇并枕卧。渭不胜忿怒,便取铁灯檠刺之,中妇顶门死。渭坐法系狱,赖援者获免。一日闲居,忽悟僧报,妇死非罪……。此剧之作,殆借以自喻也。”近人蒋瑞藻《小说考证》记《蠡言》说:“《玉禅师》剧《收江南》一曲,通首用短柱句法,二字一韵,长至七百余字,实是惊才绝艳。尤悔庵《桃花源》剧,绝力学之,终非敌手,乃知古人力量之厚。”近人吴梅《顾曲麈谈》说:“《翠乡梦》吊寺僧也。”日本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说:“此剧结构极佳。前场禅僧为妓女笼络,后场妓女为禅僧所济度,其对照甚妙,正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要之,关目排场,以《玉禅师》为最佳;曲辞以《狂鼓史》为最妙。”此剧捏合传说中红莲、柳翠故事而为一剧,宣扬了轮回因果的迷信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官场与佛门尔虞我诈的卑劣行径。剧本组织甚见工巧,语言也清新高爽。
帝王经世图谱
十六卷。宋唐仲友(生卒年不详)撰。唐仲友字与政。金华(今属浙江省)人,绍兴年间中进士,又中宏词科。任台州太守。因与朱熹不和,所以宋史不为立传。王象之《舆地纪胜》称赞他“博闻洽识,尤尚经制之学”。朱右《白云稿》称:宋濂所作,唐仲友作了补传。又说唐仲友在台州时“发粟赈饥、抑奸拊弱,创浮梁以济艰涉,民利赖焉”。此书原本十卷。《永乐大典》尚载有许多图谱,分为十五卷。按其篇页而分,门目割裂舛混。今本详加编次,以类排比,分为一十六卷。原体例的混淆,字句的错误,都作了考核更正。又附注案语于下方。书中分类纂言,以《周礼》为纲,而诸经史传以类相附。以帝王经世为目,其绘画、州居部分,经纬详明,具有条理。其所辨订,引据广博丰富。有瞿氏清吟阁新刊本、《四库全书》本。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