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

王禹偁
  • 姓名:王禹偁
  • 别名:字元之
  • 性别:
  • 朝代:北宋
  • 出生地: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
  • 出生日期:954年
  • 逝世日期:1001年
  • 民族族群:

王禹偁[chēng](954年-1001年)北宋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家世务农。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授成武县(今属山东)主簿。端拱元年(988)召试,擢右拾遗直史馆。献《端拱箴》以寓规讽,又上《御戎十策》。拜左司谏、知制诰。任大理评事,为徐铉雪诬,坐贬商州团练副使。淳化四年(993)召回,任礼部员外郎,再知制诰。至道元年(995)坐谤讪朝廷罪贬知滁州。真宗即位初再召入京,预修《太祖实录》,以直书史事得罪宰相,又遭谗谤,于咸平二年(999)贬知黄州。咸平四年改知蕲州,卒。为官清正,秉性刚直,遇事敢言,不畏权贵,因此“八年三黜”,乃作《三黜赋》云:“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吾当守正直兮佩仁义,期终身以行之。”以表示刚正不屈之志。


王禹偁出身清寒,又久历州县官,对民生疾苦有较深了解,也深知北宋政治之弊端,因而多次上书主张改革,曾向朝廷提出重农耕、节财用、任贤能、减冗兵冗吏等主张,实为北宋政治改革派之先驱。文学上诗文兼长,是宋代白体诗派的代表诗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国初……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故王黄州主盟一时。”宋初白体诗人如李昉、徐铉等以学习白居易的闲适诗为主。至王禹偁才侧重学习白居易早期“惟歌生民病”的诗风,努力实践白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代表作如《对雪》、《感流亡》等诗,反映民生疾苦,抨击现实的黑暗,并对自己身居官位而乏救民济世之术表示自责,表现了真诚的人道精神。后期又进而学习杜甫,曾作诗自贺云:“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小畜集》卷九)无论学白学杜,都是注重于关注现实、反映民瘼这一侧面。他的诗追求语言的平易晓畅,风格简淡朴实。长篇古诗多夹叙夹议,挥洒自如,畅所欲言。近体律诗如《村行》等则以清丽之辞写景抒情,明净洗炼,意境清远,饶有风韵。他又是宋初较早倡导古文的重要散文家,其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宋代散文创作有较大影响。主张“远师六经”,“近师吏部(韩愈)”,写“传道而明心”的古文,以纠正五代以来的浮弱文风。并强调“不得已而言”,认为文章贵乎“句之易道,义之易晓”。其散文创作内容充实,感情充沛,语言晓畅平易。如《待漏院记》、《唐河店妪传》、《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等,都是宋代散文中的名篇。他的为人和文学成就都受到世人的称道,苏轼称他“以雄文直道独立当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王元之画象赞序》)。著有《小畜集》30卷,有《四部丛刊》本。另有后人裒辑《小畜外集》,有清光绪年间刻本。

王禹偁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南越笔记

南越笔记

风土地理类笔记。十六卷。清李调元著。约成书于乾隆后期。首记民俗,所录优美民歌,多为好诗。全书时有粤方言词语,首卷专条尤为丰富。方言字及至今字书失收字不少。二、三卷记山川,特详水系、地貌。述山脉时附考证。文字清丽,可作山水游记读。博物、工艺比重大,记岭南珍禽异兽鳞介昆虫甚多,颇从经济资源角度着眼。又间附工艺流程、有关谣谚。近世西欧物质文明东渐足迹,亦有反映。卷七记少数民族,提供了民俗、民族、宗教、社会、史学诸学术领域大量重要史料。

玄帝灯仪

玄帝灯仪

玄帝灯仪,撰人不详。约出于元末明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此篇为道教灯仪之一,行道者燃灯供奉「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真君」及诸神仙灵官,礼拜赞颂,启告发愿,即可「求祈百福、殄灭千灾」,除罪延生。

伤寒寻源

伤寒寻源

三卷。清吕震名(1798—1852)撰。吕震名字建勋,号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道光年间举人。官至湖北荆门州州同等职。后去官归隐,侨居苏州,研读医书。吕氏致力于《素问》、《灵枢》及仲景之书的研究,为人治病多尊古法,著有《内经要论》等书。此书成于道光三十年(1850),为吕氏研究仲景之书二十余年之心得。书中进一步阐发仲景之旨意,取仲景自序中“见病知源”之意而名其书。上卷辨析风寒湿温源流、六经诸证辨证之法;中卷辨析部分疑似之伤寒诸证;下卷详论制方精义,包括仲景一百一十三方。探诸家之渊源,论前人之得失。认为王叔和编次《伤寒论》既有功又有过;陶节庵《伤寒六书》大有悖于经旨;吴又可《瘟疫论》实为发展仲景之学。评述较为公允。书中辨中风、辨伤寒、辨温病、辨湿病、辨热病诸说,以及所论之医方,皆荟萃诸家之说,折衷仲景,得失详明,十分深细。条理清晰,方论精辟。有咸丰四年(1854)吴门潘氏刻本、1930年上海中医书局影印《古本医学丛书》本、大陆书局铅印本。

江苏省通志稿邮传志

江苏省通志稿邮传志

宣统元年(1909)始修,由江苏通志局主持,缪荃孙任总纂。邮传志。路航邮电及旧驿铺,历代史志会典,多以驿站附于兵类。自清末铁路邮电创兴,皆视驿站至为便捷。但自春秋以来二三千年,传送文报,支递舟车,皆赖于驿,宋元铺递尤多。今虽多废,然往时中国程途悉皆由此,既当孔道捷道,尤利旅行,宜附著之。四政之宜表者及宜仿纪事本末体者,皆从所宜

资持记立题拾义

资持记立题拾义

资持记立题拾义,一卷,宋道标出。

鸯崛髻经

鸯崛髻经

佛说鸯崛髻经一卷。与鸯崛摩经同本。小乘部之摄。西晋法炬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