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

王禹偁
  • 姓名:王禹偁
  • 别名:字元之
  • 性别:
  • 朝代:北宋
  • 出生地: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
  • 出生日期:954年
  • 逝世日期:1001年
  • 民族族群:

王禹偁[chēng](954年-1001年)北宋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家世务农。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授成武县(今属山东)主簿。端拱元年(988)召试,擢右拾遗直史馆。献《端拱箴》以寓规讽,又上《御戎十策》。拜左司谏、知制诰。任大理评事,为徐铉雪诬,坐贬商州团练副使。淳化四年(993)召回,任礼部员外郎,再知制诰。至道元年(995)坐谤讪朝廷罪贬知滁州。真宗即位初再召入京,预修《太祖实录》,以直书史事得罪宰相,又遭谗谤,于咸平二年(999)贬知黄州。咸平四年改知蕲州,卒。为官清正,秉性刚直,遇事敢言,不畏权贵,因此“八年三黜”,乃作《三黜赋》云:“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吾当守正直兮佩仁义,期终身以行之。”以表示刚正不屈之志。


王禹偁出身清寒,又久历州县官,对民生疾苦有较深了解,也深知北宋政治之弊端,因而多次上书主张改革,曾向朝廷提出重农耕、节财用、任贤能、减冗兵冗吏等主张,实为北宋政治改革派之先驱。文学上诗文兼长,是宋代白体诗派的代表诗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国初……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故王黄州主盟一时。”宋初白体诗人如李昉、徐铉等以学习白居易的闲适诗为主。至王禹偁才侧重学习白居易早期“惟歌生民病”的诗风,努力实践白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代表作如《对雪》、《感流亡》等诗,反映民生疾苦,抨击现实的黑暗,并对自己身居官位而乏救民济世之术表示自责,表现了真诚的人道精神。后期又进而学习杜甫,曾作诗自贺云:“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小畜集》卷九)无论学白学杜,都是注重于关注现实、反映民瘼这一侧面。他的诗追求语言的平易晓畅,风格简淡朴实。长篇古诗多夹叙夹议,挥洒自如,畅所欲言。近体律诗如《村行》等则以清丽之辞写景抒情,明净洗炼,意境清远,饶有风韵。他又是宋初较早倡导古文的重要散文家,其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宋代散文创作有较大影响。主张“远师六经”,“近师吏部(韩愈)”,写“传道而明心”的古文,以纠正五代以来的浮弱文风。并强调“不得已而言”,认为文章贵乎“句之易道,义之易晓”。其散文创作内容充实,感情充沛,语言晓畅平易。如《待漏院记》、《唐河店妪传》、《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等,都是宋代散文中的名篇。他的为人和文学成就都受到世人的称道,苏轼称他“以雄文直道独立当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王元之画象赞序》)。著有《小畜集》30卷,有《四部丛刊》本。另有后人裒辑《小畜外集》,有清光绪年间刻本。

王禹偁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瀛涯胜览集

瀛涯胜览集

明马欢著(一说与郭崇礼合撰)。一卷。欢字宗道,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信伊斯兰教。曾参加郑和第四、六、七次远洋航行,任翻译。是书系作者随同郑和第四次航行归来后所作。记述所历经二十国之疆域、道里、风俗、物产及沿革等。因系目睹亲闻,且通外国语文,所记珍贵可信。为研究十五世纪亚非地理和中西交通的重要资料。近人冯承钧曾校注此书,考证诸事颇详。此为张升改订本,收在《张文僖公诗文集》附刊及《宝颜堂秘笈》、《续说郛》、《广百川学海》、《天下名山胜概记》、《图书集成》等丛书中。依据原稿刊刻的本子主要收入《记录汇编》、《国朝典故》、《胜朝遗事》等丛书中。

胎息秘要歌诀

胎息秘要歌诀

道家气功著作。作者及写作时代不详,或为唐代作品,一卷。歌诀凡九首,依次为:闭气、布气、六气、调液、饮食所宜、饮食杂忌、休粮、慎守、九载功变,或五言,或七言。末附静坐咽津法短文一篇。内容大体与《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相近。载《道藏》第五百七十册、明·高濂《遵生八笺》卷九《延年却病笺上》、周履靖 《赤凤髓》卷一。

三光注龄资福延寿妙经

三光注龄资福延寿妙经

三光注龄资福延寿妙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间。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经文仅二百余字。谓天之三光与人身相应,人若耳不乱听,眼不恶视,鼻不闻嗅,口不杂昧,则「虚中三光,周流遍体」,寿命可与天同。能服金液还丹,亦可延年成仙。若能无为无欲,便可成道。

清文宗实录选辑

清文宗实录选辑

本书(一册六八面四○、八○○字)选自「大清文宗显皇帝实录」之集辑,为清咸豊朝对台湾所作设施之纪录。在此一朝(一八五○~六一)中,内有咸豊三年太平天国事变,外有八年英法联军入侵之役。当时台湾所受内战影响甚少,而在外患方面却已启外人觊觎之渐。道光三十年,有英人欲往鸡笼采煤并有「福建港口亏折甚多,思换台湾作为港口」一议之纪载,即为后来与英法等国签订天津条约开辟台湾口岸之张本。此外,则有咸豊二年洪纪及三年林恭等事变发生。因所纪无多,本书选辑尺度略见放宽。

百日念佛自知录

百日念佛自知录

菩萨之道无他,一言以蔽之:自利利他而已。有黄将军胪初者,中年信佛,参师访道,日久功深,遂于三十七年冬,余为剃度,取名律航,二三年来自行化他,精进无间,尤于净土法门,深得真信;由是切愿,油然而发,而起妙行。于百尺竿头,更求进步,请商于余,拟修般舟三昧,百日克期取证。余既喜其老当益壮,可为懒惰懈怠者之借镜,因商于静修院当家师以助其道。入关以来,每期功行均有纪录,颜之曰自知录。逐周送阅,阅竟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以为末法时期,尚有能依法修持者,诚不可多得也!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全一卷。唐代玄奘译。略称称赞净土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内容阐说极乐国土之依报庄严,及阿弥陀佛与声闻菩萨众之数无量,并劝说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以求往生。为鸠摩罗什所译阿弥陀经之异译。两译本之文段章句等大略一致,然于诸佛之称赞部分,阿弥陀经列举六方三十八佛,本经则列举十方四十二佛。本经之注释书有靖迈之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疏一卷、窥基之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述赞一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