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弘道

- 姓名:杨弘道
- 别名:字叔能
- 性别:男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淄川(今属山东)人
- 出生日期:1189
- 逝世日期:1270?
- 民族族群:
杨弘道(1189—1270?),金元之际诗人。字叔能,号素庵,淄川(今属山东)人。年仅十一岁,父母相继去世。金末,补父荫,但未赴职。与元好问、刘祁、杨果都以诗知名于时。金宣宗定兴末年赴京师,以《幽怀久不写》及《甘罗庙》诗受达官称赏。正大元年(1224)尝监麟游酒税。蒙古攻灭金的战乱中,避走南宋治下的襄阳,并于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任襄阳府学教谕,次年摄唐州司户。但任职仅三个月,唐州又为蒙古所占,守将弃师宵遁。在此同时,杨弘道又自唐州北还故里,再未出仕。至元初年,寓于益都,并赐号“处士先生”,时已八十三岁。延祐三年(1316)追谥文节。杨弘道亲身经历了元灭金的战乱,又曾仕于宋,流离南北,身世坎坷。杨弘道擅诗名于金末。其《荒村谣》《幽怀久不写》《甘罗庙》等颇为人称道,然而时人亦曾批评他于金亡后北还故里以来所写的诗“澹不可读”(鲜于枢《困学斋杂录》)。其诗号称以唐诗为指归,五言古诗有汉魏遗风,律诗风格高华。有《小亨集》十五卷行世,久已不存。清乾隆时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小亨集》六卷。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据《永乐大典》残帙补辑诗文十二条。词收入《全金元词》。生平事迹见王恽撰《儒士杨弘道赐号事状》(《秋涧集》卷八七)、《元诗选·癸集》甲集小传。
杨弘道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渼陂集
十六卷。《续集》三卷。明王九思(1468—1551) 撰。王九思,字敬夫,号渼陂,酃县(今陕西户县)人。明弘治九年 (1496)进士,授检讨,因依附刘瑾而官至吏部郎中。瑾败,降为寿州同知,后勒其致仕。著有 《渼陂集》。是编正集十六卷,系嘉靖十二年(1533)由九思门人王献所刊。续集三卷,系九思晚年罢官以后所作,由翁万达续刻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钱谦益曾评价九思,称“敬夫馆选试《端阳赐扇诗》,效李西涯体,遂得首选,有名史馆中,时人语曰 ‘上有三老,下有三讨’。既而康、李辈出,唱导古学,相与訾警馆阁之体,敬夫舍所学而从之,于是始自贰于长沙矣。敬夫……盛年屏弃,无所发怒,作为歌谣,及《杜甫春游》杂剧,力诋西涯,流传腾涌,关陇之士杂然和之。敬夫《渼陂集》粗有才情,沓拖浅率,续集尤为冗长。李中麓云‘敬夫词曲新奇,得元人心法’。王元美云 ‘敬夫词曲与德涵齐名,秀丽雄爽,康大不如也’。评者以为不在关汉卿、马东篱下。大率康、王皆工词曲,而秦人推其诗文,以为一代师匠,乡曲之言,君子存之而已”。九思倜傥风流,不拘礼节,善歌弹,工词曲,与康海、何景明等称为十才子,又称弘治七子之一。据集前九思自序称“始为翰林时,诗学靡丽,文体萎弱。其后德涵、献吉导予易其习。献吉改正予诗稿,而文由德涵改正者尤多”,则钱氏评价应系实情。盖其平生相砥砺者,在李梦阳、康海二人,故其诗体文格与二人相似,而诗之富健则不及梦阳,文之粗率尤甚于海。乐府乃是其长技,其他皆未称其名也,九思为有明一代著名文人,今亦可称为文学家、词曲大师,前人称许如此,其应名不爽矣。此集今有明嘉靖间刻本传世,现藏北京图书馆。
洞真太上飞行羽经九真升玄上记
经名:洞真太上飞行羽经九真升玄上记。又称《九真升玄文》。撰人不详,约出於东晋南期。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
经中曰: “右《太上飞行羽经九真升玄上记》,其道毕矣。其 下弓 (卷)是《太上九真中经》。书虽有上下序诀,然别法异用, 不相干也。”《九真中经》为六朝古上清经,本经该出自 《九真中 经》之后。副题曰: “一名 《上清太上回元九道飞行羽经》。”《云 笈七签》卷8《释回元九道飞行羽经》称此经又名《白羽黑翮飞行 羽经》。《白羽黑翮飞行羽经》著录于《上清大洞真经目》,亦是六 朝古上清经。以此推断,本经亦出自六朝。劝人存思北斗九精。
金匮要略浅注
《金匮要略》注本。10卷。清陈念祖(修园)撰。刊于道光十年(1830年)。此编将《金匮》前22篇予以诠注,删去林亿整理本之最后3篇,并于第二十二篇(妇人杂病脉证)中增补“妇人阴挺论”等内容。该书释文中较多地选取徐忠可、尤在泾、魏念庭、王晋三等名家的学术见解,并结合陈氏个人心得编注原文,疏解义理;其于杂病诸方,亦不乏精辟之评述。全书以“浅注”为其基本特色,而编法的特点,略同于《伤寒论浅注》,即在原文中衬以小注,原文、注文可以连读而易于理解。书中另有陈氏之子陈元犀、陈蔚,其孙心典和陈氏门人林礼丰等所写之按语,其中尤以元犀之按语识见较广。现存初刻本及多种清刊本、《南雅堂医书全集》本等,1958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南濠诗话
明代都穆撰。都穆 (1458—1525), 字玄敬, 吴县(今属江苏)人。明孝宗弘治年间进士,授工部都水主事,历礼部主客郎中,官终太仆少卿。该书亦称《南濠居士诗话》,一卷,七十多则。书中以记载古今诗人佚诗佚事为主,论诗不专主一家。其诗学见解,一是明确反对崇唐抑宋:“昔人谓‘诗盛于唐,坏于宋’,近亦有谓元诗过宋诗者,陋哉见也。刘后村云:‘宋诗岂惟不愧于唐,盖过之矣。’予观欧、梅、苏、黄、二陈至石湖、放翁诸公,其诗视唐未可便谓之过,然真无愧色者。”可见明中期诗坛,虽是前七子“诗必盛唐”的天下,然宗宋诗者亦自不绝如缕。二是强调写真情实境,反对无为强作:“东坡云:‘诗须有为而作。’山谷云:‘诗文惟不造空强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予谓今人之诗,惟务应酬,真无为而强作者,无怪其语之不工。”这显然也是针对当时诗坛流弊而发。但总的看来,书中对诗学理论的阐发不多,且往往就前人议论从而发挥之,甚少创见,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见地颇浅”。有《历代诗话续编》本。
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
中国人假托弥勒化身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逐段引用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经》经文,每段用一首偈颂总括其主旨。据此文之序,谓梁武帝请志公(即宝志,梁《高僧传》卷十作保志)讲经,志公荐傅大士,唱经歌四十九首,终而便去。志公谓梁武帝:“此是弥勒菩萨分身,下来助帝弘化。”傅大士所唱即此文,四十九颂谓系相当于兜率天四十九院。还附有“净口业真言”、“发愿文”、“启请八金刚四菩萨文”、“三性颂”、“大身真言”、“随心真言”、“心中心真言”等。历代经录未见著录,历代大藏经亦未收。昙旷《金刚经旨赞·序》谓:“我补处慈氏,创释颂以赞幽,作宣唱之指归,为论者之规矩。”所指当即此文。日本《大正藏》将此文收入第八十五卷。有尾题“广顺三年(953)癸丑岁八月二十一日毕手。”背署“显德寺龙”。说明此文五代时仍在流传。
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
一卷,赵宋施护译。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第一品之别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