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陵

- 姓名:徐陵
- 别名:字孝穆
- 性别:男
- 朝代:南朝陈
- 出生地:东海郯(山东郯城)人
- 出生日期:507
- 逝世日期:583年
- 民族族群:
徐陵(507-583年)南朝陈诗文作家。字孝穆。东海郯(山东郯城)人。徐摛子。8岁能属文,13岁通庄老之意。及长,博涉史籍,纵横有口辨。梁普通年间,父徐搞为晋安王萧纲谘议,徐陵亦被引参宁蛮府军事。及萧纲立为皇太子,置东宫学士,徐陵也被引纳。稍迁尚书度支郎,出为上虞令。后坐事免官。太清二年(548),奉命出使东魏。次年,侯景作乱,攻克建康,他被迫留在邺城。不久,北齐文宣帝高洋篡位自立,仍不准南归。他困顿北方7年,直到西魏攻克江陵,杀梁元帝萧绎后,才随梁宗室萧渊明回到南方。王僧辩得徐陵,大喜,使为尚书吏部郎,掌诏诰。后陈武帝陈霸先代梁自立,任为尚书左丞。累迁御史中丞、吏部尚书、左光禄大夫、太子少傅。谥曰章。
徐陵博学多才,通经籍,精释氏,曾为萧纲述庄子义,为陈叔宝讲解佛经,他尤以文章弛名一时。陈叔宝说他“文曰词宗”,《陈书·徐陵传》也称为“一代文宗”。萧纲在东宫时,撰《长春殿义记》,请徐陵作序。而梁末自陈的公文诏诰,大都出于他的手笔。据《陈书·徐陵传》说,他“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传写成诵,逐被之华夷,家藏其本”,可见影响之大。这些文章往往写得辞藻华美,声韵和谐。最著名的是《玉台新咏序》,绮艳精工,华美绝伦,是南朝骈体文的典型之作,其《与齐尚书仆射杨遵彦书》、《在北齐与宗室书》等,系羁留北齐时所作,申述盼望南归之理与发抒羁旅愁苦之情,往往沉痛哀切,抒情性较强,情真与辞美合为一璧。今存诗歌大都为应制之作,内容比较贫乏,风格大抵与萧纲“宫体”一路。比较可读的是一些闺怨诗和写景诗,如《长相思》2首、《山池应令》、《新亭送别应令》等等。有的乐府诗,如《出自蓟北门行》、《关山月》等,则写得意气豪壮,气骨轩昂,表现了南朝末期诗歌向清刚健举发展的迹象,对隋代边塞诗有一定先启作用。值得指出的是,徐陵诗篇制短小,辞藻华美,声律和谐,不少诗篇已暗合唐代律诗的标准。这表明了他在声律上的深湛功夫。《陈书·徐陵传》说他“其文颇变旧体,缉裁巧密,多有新意”,殆即指此。所以,后世有人把他推为律诗的创始人。
徐陵文章当时盛传南、北朝,《陈书·徐陵传》说经过乱离散失之后,其文集尚存30集。今本仅存6卷。最通行的是清人吴兆宜注、徐文炳补注的《徐孝穆集笺注》本。另外,流传至今影响很大的《玉台新咏》,历来也都认为是徐陵编选的。
猜你喜欢的书
风中之路
一位魅力依然不减的母亲宫子与三位成年女儿的情感经历。宫子因丈夫有外遇泯灭了情焰,心存死灰;大女儿惠子出嫁之后,跟母亲一样被传统的婚姻与家庭束缚;二女儿直子在两个男人的爱情小巷中彷徨不定;稚气的三女儿千加子为寻找自己的偶像而狂热……故事明快流畅,深刻本反映了日女性的情感失落与现实的悲哀。
应斋杂著
宋代诗文别集。6卷。赵善括著。全集以奏议书启为主。《四库全书总目》说:“宋人奏议,多浮文妨要,动至万言,往往晦蚀其本意。善括所上诸札,率简洁切当,得论事之要,如论纷更之弊,纠赏罚之失,皆深中时弊。”其词与辛弃疾唱和甚多,风格豪迈,和辛词十分相似,如〔水调歌头〕《渡江》写到镇江后,面对长江抒发怀古之情,上片从极目所见转而写个人身世之悲,下片则抒发爱国激情:“问兴亡,成底事,几春秋。六朝人物,五胡妖雾不胜愁。休学楚囚垂泪,须把祖鞭先著,一鼓版图收。惟有金焦石,不逐水漂流。”诗如《金陵有感》中有“谢安王导亦可罪,至今遂使南北分”之句,不满苟且偷安的情绪,溢于言表。此外,部分写景诗写得神态飞动,情趣盎然,可见其作品内容的丰富性。
四元玉鉴
现存的最早介绍四元术的著作。元朱世杰仅传的两部杰作之一。1303年成书。3卷,24门,288问。该书系统阐述朱世杰的数学成就:四元术、垛积术、招差术。卷首“古法七乘方图”列出由(a+b)到(a+b)展式的全部系数,是北宋贾宪“开方作法本源图”的推广。“四象细草假令之图”举例说明一元到四元高次联立方程组的布算方法。在“假令四草”等6门中,共收多元高次方程组56题,详论其消元方法。朱世杰的消元法是当时的世界性成就,早于西方同类成果近500年。有的方程,其项数之多、系数之大、次数之高(15次)为前所未有。足见其布算和消元技巧已达炉火纯青之境地。对高阶等差级数求和,书中给出了三角垛公式、岚峰形垛公式等一系列重要公式,并用于解决具体问题。中卷“如象招数”门主要讲招差术,并将其运用于高阶等差级数求和,给出了包括四次差在内的招差公式。可以认为朱世杰实际上已掌握了任意高次招差法。比欧洲同类成果早近400年。美国已故著名科学史家萨顿(G.Sarton)赞誉《四元玉鉴》为“中国数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同时也是中世纪最杰出的数学著作之一。”
诗经世本古义
二十八卷。明何楷撰。楷字元子,镇海卫(今属浙江省)人。楷博综群书,尤邃经学。天启进士。值魏忠贤乱政,不谒选而归。崇祯间迁科给事中,举劾无所避。杨嗣昌夺情入阁,楷劾之,忤旨贬二秩。福王命掌都察院,几为忌者所害。漳州破,抑郁而卒。着有《周易订诂》、《诗经世本古义》。是书论《诗》专主孟子“知人论世”之旨,依时代为次,故名曰“世本古义”。始于夏少康之世,以《公刘》、《七月》、《大田》、《甫田》诸篇为首;终于周敬王之世,以《曹风·下泉》之诗殿后。计三代有诗之世,凡二十八王,各为序目于前。又于卷末仿《序卦传》例,作属引一篇,用韵语排比成文。凡名物训诂,考证详明,典据精确,有可取之处。然于史实颇多舛误,读者当引以为鉴。是书有清嘉庆二十四(1819)年谢氏刻本。清徐时栋校并跋,另有《四库全书》本。
雪关禅师语录
十三卷,明智訚说,成峦等录,开诇编。卷一,住博山语录,卷二,住鼓山语录,住虎跑语录,卷三,住妙行语录,住瀛山语录(附各刹法语),卷四,答问,禅淨发隐,归云夜话示禅人,卷五,拈古,卷六,拈颂,颂古,卷七,禅镜语(附禅镜偈),卷八,文赋,记序,题跋,疏说,卷九,启,尺牍,卷十,尺牍,卷十一,偈,卷十二,偈颂,赞诗,卷十三,诗歌,杂著,塔铭,行传。
唯识二十论
梵名Vim!s/atika^vijn~apti -ma^trata^-siddhih! 。全一卷。世亲菩萨造,唐玄奘译。又作二十唯识论、摧破邪山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引用十地经中三界唯心之句,论证外境为内识显现,阐述唯识无境之义,以破斥小乘、外道之偏执。系法相宗所依十一论之一,瑜伽十支论之一。书中总举五言二十一行之颂,就之而诠解其义,本文首先宣说‘三界唯识’之旨,其次就小乘、外道所问难之四种问题,加以解释,以成立万法唯识之理。最后一颂阐明宗义,依偈颂之数而题名二十论。异译本有二:南朝陈之真谛所译大乘唯识论一卷、北魏菩提流支之大乘楞伽经唯识论一卷(又称破色心论)。此三译本中,菩提流支所译本,文多颂少,由二十三颂所成;真谛所译本,文少颂多,有二十四颂;玄奘所译本,文颂分配均等,由二十一颂所成。本书之注释书极多,于印度,以世亲弟子瞿波论师为首,共有十多家注释,其中护法所造成唯识宝生论五卷较为重要;另有我国唐代窥基所撰二十唯识论述记二卷、新罗圆测之唯识二十论疏二卷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