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陵

- 姓名:徐陵
- 别名:字孝穆
- 性别:男
- 朝代:南朝陈
- 出生地:东海郯(山东郯城)人
- 出生日期:507
- 逝世日期:583年
- 民族族群:
徐陵(507-583年)南朝陈诗文作家。字孝穆。东海郯(山东郯城)人。徐摛子。8岁能属文,13岁通庄老之意。及长,博涉史籍,纵横有口辨。梁普通年间,父徐搞为晋安王萧纲谘议,徐陵亦被引参宁蛮府军事。及萧纲立为皇太子,置东宫学士,徐陵也被引纳。稍迁尚书度支郎,出为上虞令。后坐事免官。太清二年(548),奉命出使东魏。次年,侯景作乱,攻克建康,他被迫留在邺城。不久,北齐文宣帝高洋篡位自立,仍不准南归。他困顿北方7年,直到西魏攻克江陵,杀梁元帝萧绎后,才随梁宗室萧渊明回到南方。王僧辩得徐陵,大喜,使为尚书吏部郎,掌诏诰。后陈武帝陈霸先代梁自立,任为尚书左丞。累迁御史中丞、吏部尚书、左光禄大夫、太子少傅。谥曰章。
徐陵博学多才,通经籍,精释氏,曾为萧纲述庄子义,为陈叔宝讲解佛经,他尤以文章弛名一时。陈叔宝说他“文曰词宗”,《陈书·徐陵传》也称为“一代文宗”。萧纲在东宫时,撰《长春殿义记》,请徐陵作序。而梁末自陈的公文诏诰,大都出于他的手笔。据《陈书·徐陵传》说,他“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传写成诵,逐被之华夷,家藏其本”,可见影响之大。这些文章往往写得辞藻华美,声韵和谐。最著名的是《玉台新咏序》,绮艳精工,华美绝伦,是南朝骈体文的典型之作,其《与齐尚书仆射杨遵彦书》、《在北齐与宗室书》等,系羁留北齐时所作,申述盼望南归之理与发抒羁旅愁苦之情,往往沉痛哀切,抒情性较强,情真与辞美合为一璧。今存诗歌大都为应制之作,内容比较贫乏,风格大抵与萧纲“宫体”一路。比较可读的是一些闺怨诗和写景诗,如《长相思》2首、《山池应令》、《新亭送别应令》等等。有的乐府诗,如《出自蓟北门行》、《关山月》等,则写得意气豪壮,气骨轩昂,表现了南朝末期诗歌向清刚健举发展的迹象,对隋代边塞诗有一定先启作用。值得指出的是,徐陵诗篇制短小,辞藻华美,声律和谐,不少诗篇已暗合唐代律诗的标准。这表明了他在声律上的深湛功夫。《陈书·徐陵传》说他“其文颇变旧体,缉裁巧密,多有新意”,殆即指此。所以,后世有人把他推为律诗的创始人。
徐陵文章当时盛传南、北朝,《陈书·徐陵传》说经过乱离散失之后,其文集尚存30集。今本仅存6卷。最通行的是清人吴兆宜注、徐文炳补注的《徐孝穆集笺注》本。另外,流传至今影响很大的《玉台新咏》,历来也都认为是徐陵编选的。
猜你喜欢的书
田家五行
古代占候书。元娄元礼著。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为正月到十二月类;中卷为天文、地理、草木、鸟兽、昆虫等类;下卷是三旬、六甲、气候、涓吉、祥符等类。每类又分若干细目。书中不少谚语颇具实用价值,但有些只以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之说为据,缺乏科学性。
闻见偶录
《闻见偶录》是清代朱象贤撰写的笔记。书中主要记各地风物及异闻琐事,其中不少故事颇具小说趣味。志怪如“智毙狐妖”条,写某少府不信邪,夜过旅店时执意住进闹妖之宅,并智捉妖狐。另如“蒋长妊鬼”等条也写得较为精彩。书中还有些公案故事。如“义狗”条,记一过客从一屠户手中买下一行将戮之犬。屠户见财起意,杀死过客,掠其财而去。此狗助官找到屠户。案情遂白。另如“串月”,记吴俗八月十八看串月画船,从中可见吴地民俗风情等。
郭公案
《郭公案》为清代的武侠公案小说。最著名的杨香武三盗九龙杯,以及窦二墩的故事,即出于本书。
神仙传
小说。东晋葛洪(284—364)撰。十卷。洪有《抱朴子》已著录。作者自序云此书为回答弟子滕升怀疑神仙之说及补刘向《列仙传》之简略而作。前此秦人阮仓记有神仙数百人,刘向仅记七十一人。此书上自黄帝时代之广成子下至魏武帝时之封衡,凡收神仙传说人物九十二人(原八十四人,《汉魏丛书》从《太平广记》中辑出八人,合为九十二人)。其中除广成子、彭祖与《列仙传》相重外,余皆此书新编。《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著录,十卷。《旧唐志》同。《新唐志》、《宋志》、 《四库全书总目》入子部道家类。 《日本国见在书目》杂传类析为二十卷。又《崇文总目》道书类、 《通志·艺文略》、 《国史经籍志》道家类著录葛洪《神仙传》一卷,系节本。常见的通行本载于《广汉魏丛书》、 《增订汉魏丛书》、《龙威秘书》、 《说库》等书,共列九十二仙人,人数多,记事详。 《四库全书》系毛晋刊本,列八十四人。
河岳英灵集
中国古代诗歌选集。唐人殷璠编选。成书于天宝十二年(753),今有《四部丛刊》影明翻宋本、汲古阁本,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排印出版,入《唐人选唐诗(十种)》。殷璠,丹阳(今属江苏)人,字号、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本书分上、中、下3卷,选入唐开元天宝之际上自常建、下至阎防凡24家诗,计234首,今本为228首。编选者以为所选诗人皆河岳之英灵,故取为书名。全书仿南朝钟嵘《诗品》体例,每一诗人之下,各有对其风格、艺术造诣等方面的简要品评,多有精到之处,历来为后世诗话称引。尤其是书中有《叙》和《集论》,阐述了诗之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对诗歌艺术多有精妙的见解,对齐梁以来诗歌发展中“理则不足,言常有余;都无兴象,但贵轻艳”的微靡夸艳之风多所指责,肯定了开元以降诗歌创作“去伪存真”、“声律风骨始备”的发展走向,因而以“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的选录标准,编选本集以反映和张扬盛唐诗歌的主要面貌,开后世以选诗标举其论诗宗旨之先河。书中入选有这一时期的主要诗人如李白、王维、孟浩然、王昌龄、高适、岑参、储光羲、常建等的代表诗篇,表现了编选者很高的艺术鉴赏力。本书不仅具有反映盛唐诗歌主要成就和面貌的阅读欣赏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理论参考价值。对后世很有影响,多有著录、抄刻、引述,为唐人选唐诗多种中历被重视、称举的一种。清代王士禛编有《河岳英灵集选》1卷,入《十种唐诗选》本。
思益梵天所问经
梵名Vis/es!acintabrahma -paripr!ccha^ 。凡四卷。略称思益经、思益梵天问经、思益义经。后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经系概述佛为网明菩萨与思益梵天等诸菩萨说诸法空寂之理。西晋竺法护译‘持心梵天所问经’四卷(又称庄严佛法经、庄严佛法诸义,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北魏菩提流支译‘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六卷(又称胜思惟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皆是同本异译。宋元明三本及丹本共有二十四品,而高丽本仅于序品下分十八品,或系依竺法护之译本加以改变其章段。有关本经之论书,有天亲菩萨所造之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梵Vis/es!acinta -brahma-paripr!ccha^-su^tra-t!i^ka^ ,四卷,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北魏菩提流支译。又本经之注疏本有持心梵天经略解一卷(道安)、注思益经十卷(贤明)、思益梵天所问经简注四卷(圆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