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据
-
别本韩文考异
《作者:王伯大》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一卷。宋王伯大编。王伯大字幼学,号留耕,福州(今属福建)人,生卒年均不详。嘉定七年 (1214)进士,理宗朝官至端明殿学士,拜参知政事。王伯大认为朱子的《韩文考异》于本集之外别为卷帙,不便寻览,于是重编此书。书中分析考异之文,散入本集各句之下。又采洪兴祖《年谱辨证》、樊汝霜《年谱注》等。附于各篇之末。盖伯大改朱子之旧第,嗣后坊贾又改伯大之旧第,已全失去原来面目。即卷首题《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凡例十二条者,勘验其文,亦王伯大重编之凡例,非朱子考异之凡例。流俗相传,执此为朱子之本,实在是一误再误。有明正统刊本、明万历高安、朱吾弼刊本、明新安朱崇沐刊本、宋绍定癸巳大字刊本、小字麻沙本、中字本、元日新堂本、《四部丛刊》本、《四库全书》本等。
-
文苑英华辨证
《作者:彭叔夏》十卷。宋彭叔夏撰。彭叔夏,庐陵 (今江西吉安)人。乡贡进士,《江西通志》列其名于绍熙三年 (1192)乡举条下,不为立传,生卒年及事迹已不可考。是书盖因周必大所校 《文苑英华》而作。考周必大 《文苑英华》跋曰: 孝宗皇帝欲刻 《江钿文海》,臣奏其去取差谬不足观。乃诏馆阁裒集 《皇朝文鉴》,臣因及《文苑英华》。虽秘阁有本,然而错乱谬误不可读。周必大退休后,寻取 《文苑英华》不同版本,与朋友彭叔夏等人共同研究、探讨,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增减删削,改正错误,详注各篇,经多方努力,嘉泰四年 (1204),两人之书分别刊出。彭氏之书,前有自序一篇,书中内容共分二十一类,下列子目多条。一曰用字,为目凡三。二曰用韵,为目凡二。三曰事证,无子目。四曰事误,为目凡二。五曰事疑,无子目。七曰人名,为目凡五。八曰官爵,为目凡三。九曰郡县,为目凡三。十曰年月,为目凡四。十一曰名氏,为目凡三。十二曰题目,为目凡二。十三曰门类,无子目。十四曰脱文,为目凡四。十五曰同异,十六曰离合,十七曰避讳,十八曰异域,十九曰鸟兽,二十曰草木,均无子目。二十一曰杂录,为目凡五。其中如磋、驱、帆、��诸字,与周必大所举者合。然序文称小小异同,在所弗录。原注颇略,今则加详。其未注者仍附此篇。则视周必大原本亦多所损益。《文苑英华》本继《文选》而作,于唐代文章,采摘至备,号为词翰之渊薮。而卷帙既富,牴牾实多,在宋代已无善本。至明重刊,承袭前代,错上加错,超出前代。彭叔夏此书,考核精密,大抵分承讹当改、别有依据不可妄改、义可两存不必递改三例。但往往也有持疑不决之处,然而用意严谨,不肯轻易点评篡改古书,也是一大长处。有聚珍版本、许氏有卢校本、《知不足斋》本、《学海类编》本。明嘉靖间活字本、明万历刊本、八千卷楼有旧钞本、《四库全书》本等。
-
丹铅余录
《作者:杨慎》十七卷,又《续录》十二卷,《摘录》十三卷,《总录》二十七卷。明杨慎撰。旧时考证诸书异同的著作都冠以“丹铅”二字,因“古之罪人,以丹书其籍”,杨慎被流放,名在罪人之列,故以“丹铅”二字寄意。凡《余录》十七卷,《续录》十二卷,《闰录》九卷,杨慎又自为删削,为《摘录》十三卷。首刻于嘉靖二十六年。后其弟子梁佐又删同校异,分类合辑,定为二十八卷,名为《总录》。其书考证材料丰富,不乏新见,但因涉及范围太广,难免芜杂之病,且杨慎务奇好胜,取名太急,稍成卷帙,即付刻印流布,甚至伪撰古书,以助论证,态度不够严谨,难免疏误。明人王世贞评其“工于证经而疏于解经,详于稗史而忽于正史,详于诗事而略于诗旨,求之宇宙之外而失之耳目之内”,非常中肯。时人陈耀文作《正杨》一书,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专设《丹铅新录》和《艺林伐山》两部分,专门攻驳杨慎之误。《丹铅余录》有《四库全书》本,《丹铅续录》有《宝颜堂秘笈》本,《丹铅杂录》有《函海》本,《丹铅总录》有明万历、嘉靖刊本等。
-
四书释地
《作者:阎若璩》一卷。四书释地续一卷。四书释地又续二卷。四书释地三续二卷。总称《四书释地》。清阎若璩撰。阎若璩事详《古文尚书疏证》条。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疏于地理人物考据,亦间有训释经义不当之处,阎氏遂作此书以补其缺、正其失。初作《四书释地》一卷,共五十七条;又作《四书释地续》十七卷,释地兼及人物,共八十条;又作《四书释地又续》二卷,因地理人名而及训诂典制,共一百六十二条;又解释经义得一百二十二条,称《四书释地三续》,计三卷。四书合为一书,总称《四书释地》。全书计释地一百五十五条,人物六十三条,训诂典制二百零三条,专疏名物考据;至于义理,则宗归朱熹,未有异议。阎氏精于考证,言必有据,旁参互证,融会贯通。补其缺失者,有樊廷枚《四书释地补》四卷,宋翔风《四书释地辨证》二卷。有学海堂刊本传世,收入《清经解》,此外还有《通志堂经解》本。
-
订讹类编
《作者:杭世骏》清杭世骏著。乾隆十一年(1746)成六卷,十七年(1752)后又成续编二卷。书刻于1918年,辑入《嘉业堂丛书》。分十七类:义讹、事讹、字讹、句讹、书讹、人讹、天文讹、地理讹、岁时讹、世代讹、鬼神讹、礼制讹、称名讹、服食讹、动物讹、植物讹、杂物讹,取古书及古人行事纰缪处凡八百馀条,讹者辟,谬者纠,使一误不至再误。多数条目论据详实,于文字、训诂、名物、史实等考证均有独到见地。如“除拜”条:“《梦溪笔谈》云:‘除拜官职,谓除其旧籍’,不然也。除犹易也,以新易旧曰除。如新旧岁之交谓之岁除,《易》‘除戎器,戎不虞’,以新易敝,所以备不虞也。皆谓之除者,自下而上,亦更易之义。”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出版。
-
石林燕语辨
《作者:汪应辰》叶梦得《石林燕语》所记多为北宋以来的典章制度和人物轶事,此书“纂述旧闻,皆有关当时掌故,于官制、科目,言之尤详,颇足以补史传之阙,与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徐度《却扫编》可相表里”。惜该书成于动乱之时,由于图籍散失、资料匮乏等多方面原因,其中”或有记忆失真、考据未详之处”。叶氏自己也云”其言先后本无伦次,不复更整齐”,故书中存有若干讹谬之处。《石林燕语》书成之后,汪应辰就曾针对此书之讹误展开考辨,得辨文二百零二条,成《石林燕语辨》一书。汪应辰《石林燕语辨》书成之后,曾于南宋嘉泰元年(1201)被俞鼎孙、俞经辑于《儒学警悟》丛书中,一同收入的还有宋程大昌《演繁露》六卷、宋马永卿《懒真子录》五卷、宋程大昌《考古编》十卷、宋陈善《扪虱新话》八卷、宋俞成《莹雪丛说》二卷,计四十一卷。嘉泰二年(1202),俞闻中将《儒学警悟》刊刻成书。此为该书最早刻本。据明嘉靖王良栋抄本,二俞在编《儒学警悟》一书时,所收《石林燕语辨》是将汪应辰之辨文附在叶梦得《石林燕语》本文之后。惜《儒学警悟》一书历来流传甚稀,“世所罕见。……是编《大典》时即未见此书”。其中《石林燕语辨》亦是如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应辰之书,陈振孙已称未见,盖宋末传本即稀。”因此自宋以来,元、明两代不见刊刻,世人少见《石林燕语辨》一书。明嘉靖年间吉庵王良栋曾抄录《儒学警悟》一书,但外人也绝少知之。至清朝四库馆臣纂修《四库全书》时仍未见《石林燕语辨》一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应辰之书,……仅《儒学警悟》间引数条,与绍奕《考异》同散见《永乐大典》中,然寥寥无几,难以成编。惟绍奕之书尚可裒集,谨搜采考校,各附梦得书本条之下。”四库馆臣由于未见《石林燕语辨》及《儒学警悟》,故轻易结论云”《儒学警悟》间引数条,……然寥寥无几,难以成编”。同时,四库馆臣又将此书与《石林燕语考异》一书进行比较,认为“惟绍奕之书尚可裒集”,并”谨搜采考校,各附梦得书本条之下”。由此可见,至清朝乾隆年间,《石林燕语辨》一书亦流传甚稀。
-
汉艺文志考证
《作者:王应麟》宋王应麟撰。应麟有《周易郑康成注》,已著录。《汉书·艺文志》因刘歆《七略》而修。凡句下之注,不题姓氏者皆班固原文。其标某某曰者,则颜师古所集诸家之说。然师古注班固全书,《艺文》特其八志之一,故仅略疏姓名时代。所考证者,如《汉著记》即《起居注》,《家语》非今《家语》,邓析非子产所杀,庄葱奇、严助之驳文,逢门即逢蒙之类,不过三五条而止。应麟始捃摭旧文,各为补注。不载《汉志》全文,惟以有所辩论者摘录为纲,略如《经典释文》之例。其传记有此书名而《汉志》不载者,亦以类附入。《易类》增《连山》、《归藏》、子夏《易传》。《诗类》增《元王诗》。《礼类》增《大戴礼》、《小戴礼》、《王制》、《汉仪》。《乐类》增《乐记》、《乐元语》。《春秋类》增《冥氏春秋》。《道家》增《老子指归》、《素王妙论》。《法家》增《汉律》、《汉令》。《纵横家》增《鬼谷子》。《天文》增《夏氏日月传》、《甘氏岁星经》、《石氏星经》、《巫咸五星占》、《周髀星传》。《历谱》增《九章算术》、《五纪论》。《五行》增《翼氏风角》。《经方》增《本草》。凡二十六部。各疏其所注於下,而以不著录字别之。其间如子夏《易传》、《鬼谷子》皆依托显然,而一概泛载,不能割爱。又庾信《哀江南赋》称,栩阳亭有离别之赋,实由误记《艺文志》,与所用“桂华冯冯”误读《郊祀志》者相等。应麟乃因而附会,以栩阳为汉代亭名,亦未免间失之嗜奇。然论其该洽,究非他家之所及也。
-
考信录
《作者:崔述》中国古史考证辩伪著作。崔述撰。其门人陈履和曾刊刻崔述遗书19种,光绪5年(1789)定州王氏谦德堂刻《畿辅丛书》收《考信录》12种。顾颉刚搜罗整理、编成新的《崔东壁遗书》校点书于1936年在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另有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本。崔述,字武承,号东壁,清直隶大名(今属河北)人。乾隆举人,曾任福建罗源、上杭知县。清代开疑古风气之先的经史学家。一生著述凡34种,88卷。本书36卷,翼录10卷。其中《考信录提要》(一名《考古提要》)2卷,《补上古考信录》2卷,为“前录”2种;《唐虞考信录》4卷,《夏考信录》2卷、《商考信录》2卷、《丰镐考信录》8卷,《洙泗考信录》4卷,为“正录”5种;《丰镐考信别录》3卷,《丰镐考信余录》3卷、《孟子事实录》2卷、《考古续说》2卷,《考信附录》2卷,为“后录”5种;《王政三大典考》3卷、《续风偶识》4卷,《古文尚书辩伪》2卷、《论语余说》1卷,为“翼录”4种。本书取司马迁“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之意以名之。以怀疑、辨伪、考信三者为事。治学以儒家经典为主,凡诸子百家以及秦汉后传注所言为群经所不具者,皆不轻信,必举秦以前史实参互比较,以求其真;对异端邪说不经不言,则辟其缪而一律削去,系统考订了中国上古及历史和孔子、孟子的事迹。其治学用以经证经之法研究古史,与当时正文字、明音训、释名物、考典章的考据学在内容与方法上均有所不同,因而不为时人所重。虽然崔述治学谨严、目光锐敏,但其学术以尊经卫道为宗旨,故唯经是从,疑辨考信到经而止,有一定的局限性。且自信太过,致失是非之准者亦时有之。其疑古辨伪的精神对20世纪20年代崛起的古史辨学派产生很大影响。
-
艺彀
《作者:邓伯羔》三卷彀补一卷。明邓伯羔撰。此书共三卷,补一卷,援据经籍,考订旧文,甚为详赡。虽多本于旧文,但广征博引,多有精到之处。如其怀疑汉有两个牟融,辨《出师表》原有两本等,皆有一定见解。又如引《西京赋》证澹、淡为两字、引《唐六典》证畊、耕为两字,比《六书辨析》还有精到之处。又如辟苏氏梼杌之妄,正邵子称外臣之非,尤能力持公论,不附和门户之局。但其中也有疏漏之处。如:《续博物志》本是南宋李石所撰,书中又明明出现曾公亮、王安石、曾慥之名,而邓伯羔仍疑为此书作者是唐时人,甚为疏舛。又如:邓伯羔据《西溪丛语》以及《七修类稿》认为落霞为鸟名、虫名,亦有失别择等等,但瑕不掩玉,邓伯羔能在明隆庆、万历以后,士大夫惟尚狂禅,不复以稽古为事之际,尚能广征博引,考古论今,且足备参稽,在当时犹为笃实之学也。此书有明刊本及《四库全书》本,《中国丛书综录-子部-杂学类》有著录。
-
名义考
《作者:周祈》明人周祈撰。成书于万历十一年(1583)前。凡十二卷,天部、地部各二卷,人部、物部各四卷。条目浩博。主要阐述得名之由。如卷三“朝阳夕阳”条:“《尔雅》:‘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盖山东迎日,故曰朝,山西送日,故曰夕,非旦暮之谓也。张华有‘凤鸣朝阳’之说,始指为晓日,而谓夕阳为落日者,自昔诗人益纷纷矣。”卷五“稗官”条:“《汉艺文志》:‘小说出于稗官’。细米曰稗,王者欲知闾巷风俗细碎之语,故立稗官。”《四库提要》谓此书“订谬析疑,可取之处为多”。但时有讹误,如论星月而不知推步之术,论河源则多据《山海经》等传闻。引文亦往往不著出处。万历十二年刻,后多次重刻。《四库全书》入子部杂家类。清以后有《湖北先正遗书》本,较为易得。
-
古今伪书考
《作者:姚际恒》考辨伪书的著作。一卷。清姚际恒撰。成书于康熙后期。初刊于清乾隆至道光间歙县鲍廷博刻《知不足斋丛书》第二十三集本。本书著录书籍九十一种,分经、史、子三部。每书如前人已有成说,则加以引证,多取材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宋濂《诸子辨》、胡应麟《四部正讹》等,而以采晁、陈之说为最多。不能论定其真伪者,则折衷其说。姚氏对于《毛诗》、《周礼》等经部诸书也敢公开怀疑其伪,颇具胆识。由于姚氏所据资料有限,以致错讹颇多。有的仅凭文辞工拙来定其真伪,难以令人信服。有些考证叙述也不够详博。今人顾实曾撰《重考古今伪书考》,以正姚氏之失,虽有独到见解,但也有武断之处。黄云眉亦仿《经义考》例撰《古今伪书考补证》,详征博引前人各书中有关论述予以补证,间也附以己见。《古今伪书考》原为姚氏《庸言录》一书之附录,自鲍廷博将其裁篇单刻刊行后,清光绪年间曾多次刊印。有广汉张馥笙成都刊本、归安姚氏粤东藩署校刊《晋石厂丛书十种》本、长沙章氏经济书堂校刊本、浙江书局刊本、沔阳卢氏刻《慎始基斋丛书》本。一九二一年上海古书流通处据鲍本影印;一九二九年北平朴社铅印顾颉刚校点本,后收入一九五五年中华书局《古籍考辨丛刊》第一集本;此外还有一九五九年山东人民出版社黄云眉著《古今伪书考补证》本。
-
卮林
《作者:周婴》十卷。补遗 一卷。明周婴撰。周婴,此书共十卷,又补遗一卷,广征博引,纠正群书及其注疏的讹误,共四十家。每条以两字标目,系以作书人的姓氏。如“格鲍”是纠正鲍彪的《国策注》,“驳鱼”是驳鱼豢的《魏略》。其体例类似孔丛子的《洁墨》以及王充的《刺孟》。书名《卮林》,取《庄子》“卮言日出”之意。其所刊正,有据者居多,是为有本之学,并非草率著书。此引一、二条以为证,如:“原谢”知星条云:“《五杂俎·天部》引习凿齿谓星人曰: ‘君尝闻千知星宿有不覆之义乎?凡占星者皆于中天野外窥之,故云不覆。原曰: 知星宿,衣不覆,古之遗谚也。晋阮侃宅无吉凶,摄生论引之。谓术弥精而穷益甚也。是以桓宣武以绢一疋为戏。在杭不悟晋书有字为衣字之讹,遂至燕说矣。”又“奔牛”条云:“《五杂俎》云: ‘丹阳有奔牛坝,相传梁武帝时,有人于石城掘得一僧,瞑目坐土中,奏于帝,帝问志公。公曰:此入定耳,令人于旁击磬,则出定矣。帝命试之,果开目。问之,不答。志公乃说其前事,僧一视志即起,南向奔去。帝遣人逐之,至此地,化为牛,因名。近时樵阳子亦类此。’ 原曰: 按《南齐书》,全景文与沈休之出都,到奔牛埭,有人相之,曰:君等皆方伯也。景文、孝建初以功封汉水侯。《宋书》曰:孔觊反,会稽太守遣建威将军沈怀明东讨,至奔牛,筑垒自固。又元凶弑立,世祖入讨,遣顾彬之、刘季之合势,与劭将华钦庾导相于曲阿之奔牛塘,路甚狭,军人多赍篮屐,于菰葑中夹射之,钦等大败。据此,则奔牛之名,宋、齐前已有,云梁僧化,谬也。”如此旁征博引加以考证,令人信服。王士祯《池北偶谈》认为其“辨石尤风”一条及“解古乐府赐字义”一条、“君苗无姓”一条,高似孙误引金楼子一条尚可称信,但其诠钟一条,则不足辨。此书有《湖海楼丛书》本、明刊本、明崇祯间刻本、王宗炎手校旧钞本、《四库全书》本以及《丛书集成初编》本等。《中国丛书综录·子部·杂学类》有著录。
-
四部正讹
《作者:胡应麟》考辨伪书专著。三卷。明胡应麟著。唐宋以还,赝书代作,作者日传,有人不察,尽信不疑,致使谬种流传,为害非浅,而辨伪专著甚少。应麟有感于此,著成《四部正讹》,专门考订辨别伪书。此书先概括介绍伪书出现的种种情况,将其分为二十类:一,有伪作于前代而世率知之者;二,有伪作于近代而世反惑之者;三,有掇古人之事而伪者;四,有挟古人之文而伪者;五,有傅古人之名而伪者;六,有蹈古书之名而伪者;七,有惮于自名而伪者;八,有耻于自名而伪者;九,有袭取于人而伪者;十,有假重于人而伪者;十一,有恶其人,伪以祸之者;十二,有恶其人,伪以诬之者;十三,有本非伪,人托之而伪者;十四,有书本伪,人补之而益伪者;十五,有伪而非伪者;十六,有非伪而实伪者;十七,有当时知其伪而后世弗传者;十八,有当时记其伪而后人弗悟者;十九,有本无撰人,后人因近似而伪托者;二十,有本有撰人,后人因亡逸而伪题者。然后按经、史、子、集次序列出伪书,逐一辨析论证。卷末还有审核伪书的方法八条:一,核之《七略》以观其源;二,核之群志以观其绪;三,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四,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五,核之文以观其体;六,核之事以观其时;七,核之撰者以观其托;八,核之传者以观其人。本书所辨伪书有一百零四种,比此前宋濂的《诸子辨》超过一倍多,而且把辨伪范围扩大到经、史、子、集四部,实乃前人所无有。宋书之辨,多属“卫道”之评,胡书之辨,皆为辨伪求真。书中所概括伪书的情况、辨伪的方法,对我们今天仍有很大参考价值。
-
正杨
《作者:陈耀文》四卷。明陈耀文 (生卒年不详)撰。陈耀文,字晦伯,确山 (今属河南) 人。嘉靖进士,官至按察司副使。知识博洽,学治有据。著有《正杨》、《纪典稽疑》、《学林就正》、《天中记》等书。《正杨》四卷,共一百五十条,乃专为纠杨慎著作之讹而作。书成于隆庆三年 (1569),书首有李蓘序及陈耀文自序。杨慎素以博学见称,而所著《丹铅录》诸书,不免瑕瑜互见,真伪杂陈。耀文逐条考证其非,不使转滋疑误,亦诚有益于学界。盖以杨慎晚年谪云南,无书可检,著述唯凭记忆,未免疏谬之失,此书不为无功。然书中衅起争名,语多攻讦,常以敌对态度,丑化对方,“殊乖著作之体。”故《四库全书总目》认为“观是书者,取其博赡,亦不可不戒其浮嚣也”。有《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的书
红楼风俗谭
此书与《红楼识小录》为姊妹篇。红学家邓云乡先生从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风俗说起,考证《红楼梦》中涉及的风俗,叙岁时,记年事,说礼仪,谈服饰,讲古董,言官制,道园林,论工艺,兼及顽童课读,学究讲章,至锁至细,无不包藏。作者生于老北京,一生留意京华故事、风俗旧闻,详征博引,溯本求源,所述头头是道,洋洋大观,谈来娓娓,读之忘倦。
秘传外科方
外科著作。明代赵宜真辑,刊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书中首述医论方证,次列外科疾病36症,病形图24幅,末录李世安、李防御二氏治疔法和五痔方等。本书主要论述外科疮疡、痈疽、疔疮、痔疮的治法,并附图24幅,依图说明各种痈疽的部位、形状和简要诊断方法,以及治疗痈疽疮疡和各种中毒、外伤、汤火伤、蛇虫伤的方药和急救法,共载375方。本书继承了宋代《太平圣惠方》《外科精要》的外科学经验,收集了民间治疮疡、杂病的单方和验方,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泛,兼有妇、儿、五官科的论治经验,其中大部分是未见经传的,不少方剂和治法成为后世外科的传统方药和方法。特别是对痔疮的治法和一些急症的处理方法,至今还运用于临床。
北斗本命延寿灯仪
北斗本命延寿灯仪,撰人不详。约成书于元代或明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此篇为道教灯仪之一,行道者燃灯供奉本命星君,礼赞启告,以求消灾除罪,保命延寿。本命星君共五位,即长生保命天尊、大慈延寿天尊、消灾捍厄天尊、福生无量天尊。
玄珠心镜注
长孙滋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序称唐时仙女崔少玄留一诗一章,王损之章句,题名为《玄珠心镜》,长孙滋注。《玄珠心镜》含《守一诗》和《守一宝章》两部分,述守一之道。《崇文总目》、《通志》皆著录为唐女子崔少玄撰。注文亦阐述守一。
巨胜歌
巨胜歌,五代宋初道士柳冲用撰。《通志‧艺文略》及《宋史‧艺文志》均着录此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作者自称曾遇明师,获传要妙,「为巨胜歌十首,其间歌咏铅汞五行之妙」。歌词主要咏述内丹原理。作者在序文中贬斥烧炼朱砂水银以求长生为「不知道人也」。谓还丹之要在五行生克,龙虎配合。所谓坎离、龙虎、铅汞、日月、天地等炼丹家术语,皆为一气所生阴阳之异名。歌曰:「九鼎何所自,都因一炁生」;「乃知天地间,阴阳制枢辖」。又曰:「黄芽不是铅,二物生丹田,若求巨胜法,铅汞须自然」。「修真炼形须守一」;「妙法玄之又更玄」。
正宗心印后续联芳
全一卷。明代僧善璨编。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八册。以福建福州府为中心,记录当代缁素之果字系、正字系僧俗约七十余人之本籍、姓氏与机缘语要。然未刊序、跋,仅于卷末附偈一首(卍续一四八·一九二下):‘祖印递递相传,有缘继联芳;嘱汝宜尊重,时当播祖光。’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