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据

  • 四书通旨

    四书通旨

    《作者:朱公迁元朱公迁(字克升)撰。六卷。是书之例取《四书》之文,条分缕析,以类相从,凡为九十八门,每门之下,又以语意相近者,联缀列之。如天、天地;命、性;仁、义、礼、智、信;德,道德;中、中和、中庸;知、行等等,而一一辨别异同。各以右明某义云云标立言之,如“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中庸》第二十六章)。曰“右以理言在天之天也”。“浩浩其天”(《中庸》第三十二章),曰“右以理言在人之天也”。每一门中,又将语意相近的连结一起,一一辨论其异同。对四书中天人性命,道德学问多有阐发,但明以来说四书的人少有征引,此本为《通志堂经解》刊本,疑非朱公迁原本。

  • 四书辨疑

    四书辨疑

    《作者:陈天祥元陈天祥(字吉甫)撰。十五卷。是书旧刻不著明作者时代姓氏。书中称自宋氏迁江表,南北分隔,才百五六十年,经书文字已有不同,则元初人所撰。“苏天爵《安熙行状》云:‘国初有传朱子《四书集注》至北方者,滹南王公,雅以辨博,自负为说,非之。赵郡陈氏,独喜其说,增多至若干言,是书多引滹南王若虚说。殆宁晋陈天祥书也。’朱彝尊《经义考》云:‘《四书辨疑》,元人凡有四家。云峰胡氏,偃师陈氏,黄岩陈成甫氏、孟长文氏。成甫、长文并浙人,云峰一宗朱氏,其为偃师陈氏之书无疑。’所说当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书主于阙疑,而不贵穿凿。主张“解经义言简理直为贵,使正义不为游辞所乱,学者不为繁文所迷,然后经可通而道可明也”。所列计《大学》十四条,《论语》一百七十条,《孟子》一百七十五条,凡三百七十七条,皆剖析、辨难朱子《集注》。如《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辨曰:“果言善恶皆我师,则天下之人皆为师矣。何必专指三人,亦不须更言必有也。此乃言其只三人行,其间亦必有可为师法者。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者,非谓择其一人全善者从之,一人全恶者改之也。但就各人行事中,择其事之善处从之,其不善处改之,不求备于一人也。止当随其各有之善从而师之。”有《四库全书》本。

  • 四书疑节

    四书疑节

    《作者:袁俊翁元袁俊翁撰。十二卷。自元皇庆二年(1313年)后,科场不仅以经义命题,亦以经疑为课。俊翁“首以《四书》设疑,次以经史发策”,因取“《四书》经史门分而类析之,问举其纲,答提其要”总题曰《待问集》(自序)。今“经史疑义”部分已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疑节》之名,不甚可解。卷首有溪山家塾刊行字。或重刻时有所删节,故改题曰‘节’与!”其内容为: 先八卷以《四书》分列设疑,计《论语》四卷,《大学》、《中庸》各一卷,《孟子》三卷。后四卷以《四书》相互交叉设疑,计《论语》与《大学》、《中庸》合一卷,《论语》与《孟子》一卷,《大学》与《中庸》、《孟子》合一卷。均以《四书》之文,互相参对为题,或似异而实同,或似同而实异,或阐义理,或用考证,皆标问于前,列答于后。如问:“《论语》一书,诸儒皆曰孔门弟子成此书。程子乃曰,成于曾子有子之门人。何者为是?”则引证考辨答曰:“成此书者,初非出于一人之手。一言以蔽之曰,圣人之徒斯足矣!”又如问:“中庸、中和二中字同否?”答曰:“中一字有二义: 有性理本然之中,有事理当然之中。中和之所谓中者,性理本然之中;中庸之所谓中者,事理当然之中。中庸之中,实自中和大本之中为之体;中和大本之中,发而为中庸之中,是乃由体而达用,其理一而已矣!”再如问:“《论语》言仁,《孟子》兼言仁义,何与?”答曰: 由于孔子之时“人心天理尚明,夫子止以仁言之可也”。至孟子时“功利日胜,人欲日滋”。孟子“至于仁义而已,何必曰利之说,直欲拔本塞源以救当时之弊,孟子之用心亦劳矣”!有《四库全书》本。

  • 四书或问

    四书或问

    《作者:朱熹朱熹著。此书是就《四书章句集注》经注中容易产生疑义之点,以设问作答形式说明论点,故称。共三十九卷(《四库全书》本),其中《大学或问》二卷、《中庸或问》三卷、《论语或问》二十卷、《孟子或问》十四卷。另有三十八卷本,如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其《中庸或问》为二卷。该书特色在于以“或问”形式进一步阐发了《四书章句集注》所提出的诸多理论问题,所论述的义理较《集注》为详,但亦有与之不相应之处,这反映了朱熹的思想当时尚处于不断完善之中,因而对研究朱熹理学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书并非成于一时,《中庸或问》原附于《中庸章句》之末,《论语或问》、《孟子或问》原来则各自成书,因朱熹倾力于《集注》而无暇重编《或问》,不愿出版示人。大抵始于南宋末年,坊贾刊刻合为一书。有《四库全书》本和西京清麓丛书正编本传世。

  • 大学翼真 [四库本]

    大学翼真 [四库本]

    《作者:胡渭《大学》研究著作。清胡渭撰,七卷。渭初名渭生,字朏明,一字东樵,浙江德清县人,其潜心经义,学有根底,有《禹贡锥指》。此书卷一分四目:①《大学音义》;②《先王学校之制》;③《子弟入学之年》;④《乡学之教》。卷二分三目:①《小学之教》;②《大学之教》;③《学校选举之法》。卷三分三目:①《大学经传撰人》;②《古本大学》;③《改本大学》。所论引证精核,考定详明,非空泛游谈之论可比。卷四以下为胡渭所考定的《大学》本,其论主朱熹,力辟王(阳明)学改本之谬。以经为一章,传为八章,“诚意”章以下与其他各种版本相同。认为《大学》 “古本不分经传,朱子始别首章为经,余皆为传,确不可易” ,故书名为 “翼真” 。本书力辟王阳明改本之误,指出其说法多为似是而非之论。

  • 尚书古文疏证

    尚书古文疏证

    《作者:阎若璩清代阎若璩撰。阎若璩曾读东晋梅赜所传 《古文尚书》,即怀疑其为伪作,深入研究达30余年,著成 《尚书古文疏证》,全书8卷。《尚书》 经过秦 “焚书坑儒” 以后,流传有两个版本,原传《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16篇,汉代以后已经失传,东晋时梅赜献给朝廷,增加25篇,经唐代学者所作 《释文》、《正义》,与伏生所传《今文尚书》28篇混合为一,流传天下,当时已不断有人怀疑梅赜所传《古文尚书》为伪作。阎若璩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与古籍不合,与史例不合,与古史不合,与古代典礼不合,与古代历法不合,与古代地理不合,与训诂不合,与义理不合等八个方面,条分缕析,详加考证,证明《古文尚书》 为伪书,而且 《孔安国尚书传》也系伪书。本书一出,对清代学风影响甚大,从此疑经考据之风十分盛行。本书自阎氏去世后已佚第3卷,第2、7、8卷亦佚数条。有《皇清经解续编》本、清嘉庆天津吴氏刻本、同治钱塘汪氏振绮堂补刻本等。

  • 春秋三传辨疑

    春秋三传辨疑

    《作者:程端学《春秋》学著作。元程端学撰。二十卷。程端学,字时叔,至治进士,官至太常博士。通《春秋》。此书外,另有《春秋本义》、《春秋或问》。是书以攻驳“三传”为主。凡端学以为可疑者,皆摘录经文传文而疏辨于下。大抵先存一必欲废传之心,而百计以求其瑕颣。求之不得,则以“不可信”一语否定。盖不信“三传”之说,创始于啖助、赵匡。其后析为三派:孙复《尊王发微》以下,弃传而不驳传者;刘敞《春秋权衡》以下,驳三传之义例者;叶梦得《春秋谳》以下,驳三传之典故者。至于端学,乃兼三派而用之,并以《左传》为伪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斥其为“妄构虚辟,深诬先哲”。然此书于研求书法,纠正是非,亦千虑不无一得,固不可概屏其说。有《四库全书》本。

  • 春秋集传辨疑

    春秋集传辨疑

    《作者:陆淳《春秋》学著作。唐陆淳撰。十卷。此书与其《春秋集传纂例》可视为“姊妹篇”。《纂例》一书,纂集啖助、赵匡批评三传之言,总举大意而已。此书乃缕列三传之文,于每句之后,系以啖、赵之言,逐句驳诘之。所述赵说为多,啖说次之,间亦有淳之按断。柳宗元作其《墓志铭》、《唐书·艺文志》、吴莱所作的序,都称此书七卷、或七篇。今本十卷,不知何人所分。书中述啖助、赵匡攻驳三传之言,举其传文之失,一句一字诘辨,故曰《辨疑》。前有《凡例》一篇,十七条,论删节经文、传文的准则。

  • 春秋胡氏传辨疑

    春秋胡氏传辨疑

    《作者:陆粲《春秋》学著作。明陆粲撰。二卷。陆粲,字子余,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嘉靖丙戌进士,官至工科给事中。陆粲除此书外,另有《左传附注》十卷,《春秋左传镌》二卷。此书旨在驳正胡安国《春秋传》之失。其自序谓胡氏说经或失于过,辞不厌繁,而《春秋》之意愈晦,故著此书以论辨之。书前自序:“胡氏说经,或失于过求,词不厌烦而圣人之意愈晦。故此以辨论之。”大旨主信经而不信所谓例,体例先列胡安国《春秋传》于前,后用己说纠驳。

  • 春秋经传辨疑

    春秋经传辨疑

    《作者:童品一卷,明童品著。前有成化戊戌年(1478年)的自序,后有弘治壬戌年(1502年)自作的跋。其书论《左传》所载事迹九十三条,凡遇三传异同,多主《左传》,而驳《公羊》、《谷梁》。但于宋师围曹一条,则疑《左传》所载不甚明了;于华元出奔于晋一条,亦疑《左传》之说。

猜你喜欢的书

红楼风俗谭

红楼风俗谭

此书与《红楼识小录》为姊妹篇。红学家邓云乡先生从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风俗说起,考证《红楼梦》中涉及的风俗,叙岁时,记年事,说礼仪,谈服饰,讲古董,言官制,道园林,论工艺,兼及顽童课读,学究讲章,至锁至细,无不包藏。作者生于老北京,一生留意京华故事、风俗旧闻,详征博引,溯本求源,所述头头是道,洋洋大观,谈来娓娓,读之忘倦。

秘传外科方

秘传外科方

外科著作。明代赵宜真辑,刊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书中首述医论方证,次列外科疾病36症,病形图24幅,末录李世安、李防御二氏治疔法和五痔方等。本书主要论述外科疮疡、痈疽、疔疮、痔疮的治法,并附图24幅,依图说明各种痈疽的部位、形状和简要诊断方法,以及治疗痈疽疮疡和各种中毒、外伤、汤火伤、蛇虫伤的方药和急救法,共载375方。本书继承了宋代《太平圣惠方》《外科精要》的外科学经验,收集了民间治疮疡、杂病的单方和验方,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泛,兼有妇、儿、五官科的论治经验,其中大部分是未见经传的,不少方剂和治法成为后世外科的传统方药和方法。特别是对痔疮的治法和一些急症的处理方法,至今还运用于临床。

北斗本命延寿灯仪

北斗本命延寿灯仪

北斗本命延寿灯仪,撰人不详。约成书于元代或明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此篇为道教灯仪之一,行道者燃灯供奉本命星君,礼赞启告,以求消灾除罪,保命延寿。本命星君共五位,即长生保命天尊、大慈延寿天尊、消灾捍厄天尊、福生无量天尊。

玄珠心镜注

玄珠心镜注

长孙滋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序称唐时仙女崔少玄留一诗一章,王损之章句,题名为《玄珠心镜》,长孙滋注。《玄珠心镜》含《守一诗》和《守一宝章》两部分,述守一之道。《崇文总目》、《通志》皆著录为唐女子崔少玄撰。注文亦阐述守一。

巨胜歌

巨胜歌

巨胜歌,五代宋初道士柳冲用撰。《通志‧艺文略》及《宋史‧艺文志》均着录此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作者自称曾遇明师,获传要妙,「为巨胜歌十首,其间歌咏铅汞五行之妙」。歌词主要咏述内丹原理。作者在序文中贬斥烧炼朱砂水银以求长生为「不知道人也」。谓还丹之要在五行生克,龙虎配合。所谓坎离、龙虎、铅汞、日月、天地等炼丹家术语,皆为一气所生阴阳之异名。歌曰:「九鼎何所自,都因一炁生」;「乃知天地间,阴阳制枢辖」。又曰:「黄芽不是铅,二物生丹田,若求巨胜法,铅汞须自然」。「修真炼形须守一」;「妙法玄之又更玄」。

正宗心印后续联芳

正宗心印后续联芳

全一卷。明代僧善璨编。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八册。以福建福州府为中心,记录当代缁素之果字系、正字系僧俗约七十余人之本籍、姓氏与机缘语要。然未刊序、跋,仅于卷末附偈一首(卍续一四八·一九二下):‘祖印递递相传,有缘继联芳;嘱汝宜尊重,时当播祖光。’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